華文網

平江長壽鎮,還有湖南人記憶中的故鄉模樣

藍墨水上游的汨羅江,這裡盛產壽星與將軍,在千年古鎮裡,我們通過古橋、古街、古祠堂,感受著老街裡的悠然時光;在長壽街、西溪橋、萬壽橋、河南橋、方氏宗祠遊走,傾聽著久遠的傳說與古老的故事。

長沙吃喝玩樂

跨越144.7公里

來到了平江長壽鎮

在老街裡去追尋一段老街裡的歷史古跡......

今天,當旅遊成為時尚,生活重歸自然時,那些江河與大山,則向世人展現了一種田園浪漫的生活方式,成為了人們回歸的最好去處。

老街生活,趕集之樂

古街的早晨,是在一聲聲淳樸地吆喝聲中,慢慢蘇醒來。

巷子裡一扇扇厚重的木門,被主人家推開,“嘎吱”一聲,似抖落下千年心事;巷口的娭毑,正在灑掃清除,弓成90度的身子,重複著她的勞作;街道兩邊的商鋪一間間地打開,整理著貨物,準備迎客;街道兩邊,

叔叔阿姨們背著竹簍,佔領位子,開始長達兩小時的趕集。

當都市人一週一次地逛超市,貯存生活必需品時,老街的人們卻依然保留著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趕集”習俗。

除了年關,老街裡趕集的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男人、中年婦女和小孩,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了。於是,集市上便沒有從前人聲鼎沸的盛況。

趕集雖比逛超市更自由、愜意,但講究一個快字。

因八點之後,老街裡趕集的商販或人群會逐漸散去。

所以,清晨五點半,方圓一二十裡甚至更遠的村民都會來到長壽街,久而久之,成為了這條古街上一道獨特風景。

因不是節假日,集市上並不擁擠,臨街店鋪的主人把貨物擺到店面以外了,使得左右兩邊的街道更為狹窄了,但集市上擺攤路段也只有兩百多米,卻苦壞了這些推三輪車、自行車的商販們。

六點一刻,街道上早已人滿為患,婦女們身上都挎著個大籃子,裡面裝著各種新鮮的食材,一隻羊腿露了出來,雞鴨在大籃子裡,伸長著脖子,倒像個寵物,頂板上擱著個羊頭,拿刀的肉販正割肉稱秤算價。

地上都是大簸箕,裡面裝著各種乾貨,長壽街沒什麼海鮮水貨,魚的品種也不多,大概就是草魚和鯽魚。唯一多的就是自家烘焙的火培魚,幾乎每個地攤上,都有售賣。

三輪車裡,罎子裡的甜酒,簸箕裡的糍粑,竹籠裡的雞鴨鵝,還有那推車上載著用報紙裹著的一紮紮的紅薯粉。

黃的炸肉,一坨坨堆成小山;綠的堿水粽,卻被當地人拿來做早餐,娭毑阿姨買完,便撕開粽葉,邊走邊逛。

各種野生菌,堆在編織袋中,稍低頭就能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

最驚訝的是,長壽街盛產不知名的草藥。據商販講,這些曬乾的草藥,可熬湯煲粥或摻雜在炒菜中,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又覺得神乎其神。

仔細觀察,這些逛集市的人,十分有趣。大人牽著小孩,在一個個地攤前,捏捏菜瓜、翻翻蔬菜,問問價格,卻並不著急買,一看就曉得是要“貨比三家”的當家人。

一路上,看得令人不亦樂乎,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從未經歷這樣的美妙感受,與自然這般貼近,毫無戒備之心與每一位陌生人交流。

七點五十,人群逐漸散去,這些商販挑著賣空的簸箕、推著只剩下幾顆菜瓜的三輪車,原路返回鄉間山野。而屬於長壽街的一天,從這刺破厚厚雲層的第一道曙光裡,才真正拉開了帷幕。

生態環保,奔向原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總是沿著大江、大河、大路傳播,但對於長壽鎮這座千年小鎮而言,文明仿佛總是姍姍來遲,即使是“長壽之鄉、將軍之鄉”,也依舊“養在深閨人未識”。

工業文明的缺位,使得長壽街保存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植被、河流都是純潔乾淨,沒有絲毫污染。

多樣的氣候,複雜的地貌,良好的生態,在長壽街孕育出了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並生長了各種風味獨具的特產,五香醬香乾、炒米、炸肉……每一種特產,更是個性十足,原汁原味,綠色鮮美,傳遞著自然美和本真美。

那天,我們在老街上轉悠,清晨的集市、街道兩旁敞開的門店裡,都陳列、出售著長壽街的各類特產及風味小吃,也出售著長壽人的熱情好客。每一樣都是長壽街所特有的,凝結著一方山水的靈性,彙聚著一方人們的性情。

長壽醬幹

在長壽街308省道寶豐村,開了一家經營了20多年的長壽老醬幹作坊,這裡生產的醬幹,烏黑油亮、味道醇厚,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一天要賣出200斤醬幹的長壽老醬幹作坊,到了逢年過節,供應量更大,據方師傅講可達到一天售賣2000斤醬幹。可見這張代表長壽街土特產文化的美味名片,早已飛出鄉鎮,傳遞到了全國各地。

“從前,長壽醬幹因是豆腐製品,極易生黴變質,我們都是當天生產、當天售賣,這也極大限制了醬幹的銷售市場,只能養在深閨,走不出山門。改革開放後,採用現代保鮮技術生產的醬幹,配上真空包裝,再加上這幾年政府大力扶持旅遊產業的發展,長壽醬幹從此走出山門,暢銷各地,飲譽海內外。”

淩晨5點就要起床做醬幹的方師傅,每天風雨無阻,300斤的八月黃豆,要歷經篩選、浸泡、磨漿、濾漿、煮漿、點漿、裝箱、壓榨、成型、鹵制、調味......近12道古法制作工序,確保後天的備貨。

12歲就開始學習製作醬幹的他,在長壽街老醬幹廠裡學得一身好本事。1996年國企改革,方師傅便與家人在家開了這一家長壽老醬幹作坊,這一做就是近20多年。

作坊裡,女工們的臉蛋被這蒸汽養得紅潤白皙,仿佛是沾了豆腐的光,每天做著免費的美容SPA。

每一步工序考究師傅們的心細,必須全神貫注著手裡的活:石磨出漿後的豆漿,純白潤滑,稠淡相宜,濃得像牛奶。豆腐汁入榨箱襟布壓制成二分厚薄,再切成一寸見方的豆腐片,即入鹵鍋鹵制一盞茶的功夫。

八角、小茴、肉桂、公丁、母丁、孜圓、波扣等中草藥材,采自山林,是天然綠色的好食材。當然,鹵汁中最重要的調料就是醬油了,選用本地釀制的醬油,不但上色快,更是馨香竄鼻。

鹵汁好的醬幹,再入雞汁湯鍋裡煮沸,出鍋上篾折,在炭火上反復烘烤。出灶後,即可浸潤在麻油中,這樣鹵制出來的醬幹,烏黑油亮、芳香四溢。

“以前我們就喊醬幹,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改良其口味,於是就有了五香醬幹,集豆香、鹵香、雞肉香、烘烤香及麻油香於一身,使得醬幹黑中透紅,回味無窮。 ”

如今,走出山門的長壽醬幹,還研發出了不同品種,其中的黃醬幹,口感爽嫩多汁,是當地人最愛拿來做小炒的下飯菜。另外,蘸著自製辣椒油的醬幹,嚼勁十足,則是男人們的下酒菜。

鮮、嫩、鹹、辣還透著一絲絲甘甜的餘味,這嚼在嘴裡的長壽醬幹,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一份濃濃釅釅的鄉情。

臘肉面

如果說,長沙人的早上是被一碗肉絲米粉喚醒,那麼長壽人的白天黑夜,就是一碗臘肉面。

在當地,白天可作早餐,夜晚可作夜宵。當地人還要喊上一句:“來了就是長壽人,吃的就是長壽麵。”

臘肉面的面,不是普通的掛麵,當地人稱“米麵”。臘肉,則是選擇無任何肥膘的前腿肉。

另外,這裡的配菜格外豐富,豆芽、田豆池、黑酸菜、剁辣椒、藕絲等等,一碗臘肉面吃完,逛到中午都不覺得餓。

炸肉

帶著濃厚地方風味的麵點食品,炸肉,屬於長壽街特有的傳統美味。它與五香醬幹、火焙魚、鹽果子和黑酸菜齊名,堪稱長壽街五大地方特產。

製作炸肉,全憑經驗與手感。將肥膘丁、雞蛋、麥穗、麥籽全幹無砂籽,調勻的麵糊,盛入板瓢,入油鍋去“泡”(平聲,土話,意味炸)。待麵團泡成金黃,掏出即成。因其表皮爆裂而約定俗成,被冠名為“炸肉”。

俗話說,冷炸肉不討人欽敬,炸肉是不能冷吃,因油膩傷胃而致病,炸肉之妙烹調在於熱。

長壽炸肉有幾種吃法,其一純吃,即出油鍋,你一坨我一坨地搶食;其二煮湯,將炸肉切成薄片,與白豆腐,河蝦煲成鮮嫩可口的靚湯,夏季成為長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其三蒸食,這是最傳統的吃法,逢年過節年,家家戶戶的八仙桌上,炸肉作為頭一道菜肴。

入口醇厚香甜,似肉非肉,蒸好的炸肉,人們還喜歡夾起一塊,蘸蘸各自菜碟裡的湯汁。在長壽人眼中,炸肉與任何菜肴都可搭配。

火焙魚

據說,長壽街的火焙魚,是選擇生長于山河溪水池塘裡的小嫩子魚,肉質細嫩,鮮甜可口。

以文火焙制而成,半幹半濕,外黃內鮮,兼備了活魚的鮮、幹魚的爽、鹹魚的味,即可小炒又可煮湯。

當地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無論煎炒蒸汆都是開味的好菜。據說,長壽街有一道菜叫酸辣酸辣火焙魚熬豆腐。

紅鍋冷油,抓上一撮火焙魚丟進去,稍作翻炒,開半鍋湯,放鹽、薑、醬、醋、大蒜、紫蘇葉,青椒或幹椒皆可。

盛上一碗,口味濃郁,令人食欲大振,是三伏天裡的一道開胃湯。

黑酸菜

長壽街的郊區有近兩萬畝油菜。春末,油菜籽炸成菜油,油菜的嫩葉子就做成酸菜。於是,黑酸菜便在長壽人的智慧中誕生了。

精選的青菜,切得細碎,揉擠出菜葉莖中的水份,可略放點精鹽,,再鋪在一張張草席上,在烈日下曬成幹黑色。

放入木甑中蒸熟再曬,如此反復蒸曬三四輪,這樣黑酸菜充分被糖化。據說,勤快的長壽人為達到最佳口感,最多者甚至七蒸七曬。

大蒜拍碎,青椒滾刀切塊,與曬好的黑酸菜一同在茶油裡翻炒。酸菜,油黑發亮,聞之香氣撲鼻,實屬夏季三伏天裡的一道開胃菜。

也可配扣肉一同蒸煮,清香爽口,解油膩。

用來打湯,味道鮮美,可咽三大碗。

在長壽人眼中,黑酸菜,即使主菜又可當配菜。

炒米

平江炒米,最早出現于平江縣長壽、官塘地區,已有兩百年歷史。

炒米的出現,是因從前交通不發達、便捷,很多趕路人,自己製作一種便於攜帶的乾糧。

在長壽街,炒米的做法頗多,最簡單的一種就是用大米直接炒,俗稱“赤鍋炒”。

赤鍋炒,就是將鐵鍋燒紅,投入洗好的大米,用筅帚將大米來回不停的翻動,注:“不是用鍋鏟,用鍋鏟不易把結成團的米粒分開,只有筅帚才方便。”

當大米由白色轉為黃燦燦的米粒後,香噴噴的“炒米”就炒成了。

在長壽街的街邊,當地人還創新出了多樣吃法,與花生、核桃、瓜子仁、黃豆一同摻進炒米中。這樣還不嫌夠豐富,封口的那一刻,還要撒上一層黑芝麻。

炒米,直接抓著吃就因為很韻味了。上了年紀的爹爹、娭毑最喜歡將炒米當早飯,幹吃或撒一把在米粥上。

另外,剛炒出來的炒米,不可直接食用,待冷卻後才可食用。否則容易上火,口腔打泡。

鹽果子

梅子、李子、楊梅、紫蘇、生薑、刀豆、苦瓜、白辣椒......配料豐富的鹽果子,是長壽人的日常零食、小吃。其口味也是多樣化,喜甜者,糖漬;偏鹹者,鹽醃;且一年四季都有。

所有食材,焯水後,在大竹盤裡晾曬,裝壇備用。擱置半個月後,拿出來隔水蒸軟,趁熱拌入紫蘇、糖、鹽、辣椒粉、甘草粉、白醋等調味,即可食用。酸甜可口,生津開胃,還保留了各種蔬菜瓜果的本味。

雖說這種粗糙、鄉俗的民間小吃,難登大雅之堂,但在長壽人眼中,從千百年的物質匱乏期,到消費主義當道的今天,鹽果子一直佔據了長壽人心中的一席之地。

甜豆豉、剁辣椒

採用長壽街當地小紅椒與優質豆豉,將15°鹽水浸泡豆豉,再放置備用。

加入切碎的小紅椒、食用油、味精、麻油等調料。至於為什麼叫“甜豆豉”,是因為豆豉內加入了冰糖。

裝壇密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及轉化,豆豉產生了化學反應。

用來炒肉、打湯,味道十分鮮美。或直接拌飯、拌面,都是不錯的佐料。

南瓜球

長壽街,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一道特色小吃。

自家種的南瓜,去籽削皮,將南瓜蒸爛,調勻成麵糊,擠成坨,過大油。

沒有放任何調味,吃得就是南瓜與小麥粉天然的甜味。

這道特色小吃,頗受小孩與老人家的喜愛。

如當天沒吃完,剩下的南瓜球,隔水蒸熱一下,滋味又截然不同。

非遺之作,傀儡藝術皮影戲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出悲歡離合調,演出歷代惡與奸。”在長壽街,皮影戲是當地文化領域裡的古董,它相比於電影、電視,更像年代久遠的瓷器,顯得有些陳舊,卻網住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記憶。

作為非物質文化,長壽街皮影戲根植於民眾之中的湖南戲曲,氤氳著湖湘水土特有的韻味,演繹著地道的湖湘風情。

建於明代的千年老廟——上市廟,曾在清道光年間重修。廟內供奉城隍老爺,古色古色,香火旺盛。

大門兩側,有一幅警世名聯:“牟人產,唆人訟,淫人妻女,任你一生多巧計;損汝祿,蹙汝壽,絕汝子孫,看我從來饒過誰。”此對聯一直以來作為古鎮一個道德評判的標準高著。

據當地的老人說,長壽街的夜晚是屬於皮影戲的,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皮影戲都在老廟裡演出。

咚咚鏘鏘,咚咚鏘鏘......急密的鼓點、鬧騰的鑼,刺耳的嗩呐,高低起伏,一聲緊接著一聲,將人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吊得老高,只盼著人影兒快些出場。

突然,一把雕花小背椅,從亮倉飛了出來,穩當當地貼在牆角處。一個虛浮的人影兒飛落下來,坐在雕花小背椅上,在唱聲中得了各自的身份:帝王臣子、妖魔鬼怪,他們各自得了各自的喜怒哀樂,隨著這高低起伏的唱腔,道不盡的人生百態,愛恨情仇。

而那幕後一雙手將皮影杆子握、轉、滾、夾、撚著,讓這些人影兒賦予了角色及靈魂,在舞臺上行走、奔跑、打鬥,醉酒了打嗝,生氣了跺腳。

時間稍長,台下的細伢子就坐不住了,紛紛離了長板凳,竄到後臺,削尖腦袋去看後臺人的表演。

三個皮影老藝人,打鼓敲鑼、唱詞幫腔,配合默契。一句呵斥,讓觀眾的注意力都投向了人影兒上,一聲吊嗓,讓人開懷大笑或潸然淚下。燈光影影綽綽,就連身後的菩薩有了曲折來歷,兩邊“四大天王”更是神情生動。

鑼鼓聲停了,聲音嘎然止住,戲完了,人卻陷入情景裡還未走出來。

走出老廟,天地仍在,夜風拂過,剛才的一幕幕如同夢中醒來。不得不說,在長壽街看一場皮影戲,是獨此一處的享受。

長壽扇

仲夏炎熱時,以扇引風,是舊日裡的習慣。

作為長壽街的老字型大小,長壽扇廠紮根于長壽街登仕巷30多年,這裡盛產西班牙木扇、竹骨衡花絹扇、功夫扇、舞扇、宮扇、骨扇、印花紙扇等16大系列,1100多個華英品種,遠銷西班牙、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

推開長壽扇廠的大門那一瞬間,這棟老舊建築裡傳來的“吱吱”機器聲,仿佛流轉了歲月。

2000年起,長壽扇年年參加廣交會,並且成功將長壽扇遠銷西班牙批發市場,逐步形成了旅遊藝術品。

“工業化城市發展的今天,手工藝品已越來越稀缺,我個人認為像長壽扇這麼好的文化產業,應該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增強品牌價值,做大做強做優,讓長壽街的文化產業創出國際品牌。”

其實,早在15世紀時,作為扇子大國的中國,將摺扇傳入西班牙,之後摺扇在歐洲其他國家開始流行起來。

到了19世紀,摺扇在西班牙進入了鼎盛時期,幾乎每個西班牙女人手上都擁有一把精美絕倫的摺扇。當時的西班牙皇室,女性更是將摺扇象徵身份及財富。

“制扇的工序是沿襲古法,雖然現在已經半機械化,但始終是個體力活。比如上漆,扇面上的油漆都是用手指一下一下塗上去的。不能用刷子,因為刷子會留下紋路。長此以往,到了冬天,手指經常會被凍得開裂、流血。”

如今,已從藝術舞臺逐漸退去的長壽扇,開始凸顯出它的裝飾作用,為了適應新的形式,長壽扇廠的老藝人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革新。老藝人不願意長壽扇被時代遺忘,而長壽扇,也不應該被遺忘。

離開扇廠,突然有些不舍,我回頭凝望著正在認真制扇的老藝人,心存敬重。

扇諧音“善”,象徵著善行。佛家說,善有善報。在我看來,長壽扇廠的老藝人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完成一場善行——傳承。

走在長壽街的麻石路上,老街、老店、老人,在時光裡交錯。此時,我更願意靜坐一旁,透過一把生於此地的摺扇,去感受這座小鎮另一面的人文溫度與藝術情懷。

後記:

有人曾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家鄉——長壽街,她講:“長壽街,這三個字與歡樂穀一樣,看著普通的三個字,湊在一起,就會湊出古龍小說裡的味道來。三省交界,湘楚之北,五裡八將軍的霸氣,山山水水的靈氣,鹽米油鹽的煙火氣,組成了這條街獨一無二的味道。這是我的故鄉,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小鎮,但這個小鎮在地圖上有個圈圈,這是我常引以為榮的事情。”

正如她所言,長壽街是一條被人間煙火醃漬入味的老街。然而,作為外來者的我們,長壽街更像嘴裡嚼著的這塊醬幹,有滋有味,耐人尋味。

出品:頭等傳媒·十分傳播

編輯:廖美麗

攝影:小赤佬

主編:羅楚風

未經授權拒絕轉載

*法律顧問:人和人律所 • 陳俊男律師

老街裡趕集的商販或人群會逐漸散去。

所以,清晨五點半,方圓一二十裡甚至更遠的村民都會來到長壽街,久而久之,成為了這條古街上一道獨特風景。

因不是節假日,集市上並不擁擠,臨街店鋪的主人把貨物擺到店面以外了,使得左右兩邊的街道更為狹窄了,但集市上擺攤路段也只有兩百多米,卻苦壞了這些推三輪車、自行車的商販們。

六點一刻,街道上早已人滿為患,婦女們身上都挎著個大籃子,裡面裝著各種新鮮的食材,一隻羊腿露了出來,雞鴨在大籃子裡,伸長著脖子,倒像個寵物,頂板上擱著個羊頭,拿刀的肉販正割肉稱秤算價。

地上都是大簸箕,裡面裝著各種乾貨,長壽街沒什麼海鮮水貨,魚的品種也不多,大概就是草魚和鯽魚。唯一多的就是自家烘焙的火培魚,幾乎每個地攤上,都有售賣。

三輪車裡,罎子裡的甜酒,簸箕裡的糍粑,竹籠裡的雞鴨鵝,還有那推車上載著用報紙裹著的一紮紮的紅薯粉。

黃的炸肉,一坨坨堆成小山;綠的堿水粽,卻被當地人拿來做早餐,娭毑阿姨買完,便撕開粽葉,邊走邊逛。

各種野生菌,堆在編織袋中,稍低頭就能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

最驚訝的是,長壽街盛產不知名的草藥。據商販講,這些曬乾的草藥,可熬湯煲粥或摻雜在炒菜中,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又覺得神乎其神。

仔細觀察,這些逛集市的人,十分有趣。大人牽著小孩,在一個個地攤前,捏捏菜瓜、翻翻蔬菜,問問價格,卻並不著急買,一看就曉得是要“貨比三家”的當家人。

一路上,看得令人不亦樂乎,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從未經歷這樣的美妙感受,與自然這般貼近,毫無戒備之心與每一位陌生人交流。

七點五十,人群逐漸散去,這些商販挑著賣空的簸箕、推著只剩下幾顆菜瓜的三輪車,原路返回鄉間山野。而屬於長壽街的一天,從這刺破厚厚雲層的第一道曙光裡,才真正拉開了帷幕。

生態環保,奔向原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總是沿著大江、大河、大路傳播,但對於長壽鎮這座千年小鎮而言,文明仿佛總是姍姍來遲,即使是“長壽之鄉、將軍之鄉”,也依舊“養在深閨人未識”。

工業文明的缺位,使得長壽街保存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植被、河流都是純潔乾淨,沒有絲毫污染。

多樣的氣候,複雜的地貌,良好的生態,在長壽街孕育出了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並生長了各種風味獨具的特產,五香醬香乾、炒米、炸肉……每一種特產,更是個性十足,原汁原味,綠色鮮美,傳遞著自然美和本真美。

那天,我們在老街上轉悠,清晨的集市、街道兩旁敞開的門店裡,都陳列、出售著長壽街的各類特產及風味小吃,也出售著長壽人的熱情好客。每一樣都是長壽街所特有的,凝結著一方山水的靈性,彙聚著一方人們的性情。

長壽醬幹

在長壽街308省道寶豐村,開了一家經營了20多年的長壽老醬幹作坊,這裡生產的醬幹,烏黑油亮、味道醇厚,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一天要賣出200斤醬幹的長壽老醬幹作坊,到了逢年過節,供應量更大,據方師傅講可達到一天售賣2000斤醬幹。可見這張代表長壽街土特產文化的美味名片,早已飛出鄉鎮,傳遞到了全國各地。

“從前,長壽醬幹因是豆腐製品,極易生黴變質,我們都是當天生產、當天售賣,這也極大限制了醬幹的銷售市場,只能養在深閨,走不出山門。改革開放後,採用現代保鮮技術生產的醬幹,配上真空包裝,再加上這幾年政府大力扶持旅遊產業的發展,長壽醬幹從此走出山門,暢銷各地,飲譽海內外。”

淩晨5點就要起床做醬幹的方師傅,每天風雨無阻,300斤的八月黃豆,要歷經篩選、浸泡、磨漿、濾漿、煮漿、點漿、裝箱、壓榨、成型、鹵制、調味......近12道古法制作工序,確保後天的備貨。

12歲就開始學習製作醬幹的他,在長壽街老醬幹廠裡學得一身好本事。1996年國企改革,方師傅便與家人在家開了這一家長壽老醬幹作坊,這一做就是近20多年。

作坊裡,女工們的臉蛋被這蒸汽養得紅潤白皙,仿佛是沾了豆腐的光,每天做著免費的美容SPA。

每一步工序考究師傅們的心細,必須全神貫注著手裡的活:石磨出漿後的豆漿,純白潤滑,稠淡相宜,濃得像牛奶。豆腐汁入榨箱襟布壓制成二分厚薄,再切成一寸見方的豆腐片,即入鹵鍋鹵制一盞茶的功夫。

八角、小茴、肉桂、公丁、母丁、孜圓、波扣等中草藥材,采自山林,是天然綠色的好食材。當然,鹵汁中最重要的調料就是醬油了,選用本地釀制的醬油,不但上色快,更是馨香竄鼻。

鹵汁好的醬幹,再入雞汁湯鍋裡煮沸,出鍋上篾折,在炭火上反復烘烤。出灶後,即可浸潤在麻油中,這樣鹵制出來的醬幹,烏黑油亮、芳香四溢。

“以前我們就喊醬幹,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改良其口味,於是就有了五香醬幹,集豆香、鹵香、雞肉香、烘烤香及麻油香於一身,使得醬幹黑中透紅,回味無窮。 ”

如今,走出山門的長壽醬幹,還研發出了不同品種,其中的黃醬幹,口感爽嫩多汁,是當地人最愛拿來做小炒的下飯菜。另外,蘸著自製辣椒油的醬幹,嚼勁十足,則是男人們的下酒菜。

鮮、嫩、鹹、辣還透著一絲絲甘甜的餘味,這嚼在嘴裡的長壽醬幹,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一份濃濃釅釅的鄉情。

臘肉面

如果說,長沙人的早上是被一碗肉絲米粉喚醒,那麼長壽人的白天黑夜,就是一碗臘肉面。

在當地,白天可作早餐,夜晚可作夜宵。當地人還要喊上一句:“來了就是長壽人,吃的就是長壽麵。”

臘肉面的面,不是普通的掛麵,當地人稱“米麵”。臘肉,則是選擇無任何肥膘的前腿肉。

另外,這裡的配菜格外豐富,豆芽、田豆池、黑酸菜、剁辣椒、藕絲等等,一碗臘肉面吃完,逛到中午都不覺得餓。

炸肉

帶著濃厚地方風味的麵點食品,炸肉,屬於長壽街特有的傳統美味。它與五香醬幹、火焙魚、鹽果子和黑酸菜齊名,堪稱長壽街五大地方特產。

製作炸肉,全憑經驗與手感。將肥膘丁、雞蛋、麥穗、麥籽全幹無砂籽,調勻的麵糊,盛入板瓢,入油鍋去“泡”(平聲,土話,意味炸)。待麵團泡成金黃,掏出即成。因其表皮爆裂而約定俗成,被冠名為“炸肉”。

俗話說,冷炸肉不討人欽敬,炸肉是不能冷吃,因油膩傷胃而致病,炸肉之妙烹調在於熱。

長壽炸肉有幾種吃法,其一純吃,即出油鍋,你一坨我一坨地搶食;其二煮湯,將炸肉切成薄片,與白豆腐,河蝦煲成鮮嫩可口的靚湯,夏季成為長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其三蒸食,這是最傳統的吃法,逢年過節年,家家戶戶的八仙桌上,炸肉作為頭一道菜肴。

入口醇厚香甜,似肉非肉,蒸好的炸肉,人們還喜歡夾起一塊,蘸蘸各自菜碟裡的湯汁。在長壽人眼中,炸肉與任何菜肴都可搭配。

火焙魚

據說,長壽街的火焙魚,是選擇生長于山河溪水池塘裡的小嫩子魚,肉質細嫩,鮮甜可口。

以文火焙制而成,半幹半濕,外黃內鮮,兼備了活魚的鮮、幹魚的爽、鹹魚的味,即可小炒又可煮湯。

當地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無論煎炒蒸汆都是開味的好菜。據說,長壽街有一道菜叫酸辣酸辣火焙魚熬豆腐。

紅鍋冷油,抓上一撮火焙魚丟進去,稍作翻炒,開半鍋湯,放鹽、薑、醬、醋、大蒜、紫蘇葉,青椒或幹椒皆可。

盛上一碗,口味濃郁,令人食欲大振,是三伏天裡的一道開胃湯。

黑酸菜

長壽街的郊區有近兩萬畝油菜。春末,油菜籽炸成菜油,油菜的嫩葉子就做成酸菜。於是,黑酸菜便在長壽人的智慧中誕生了。

精選的青菜,切得細碎,揉擠出菜葉莖中的水份,可略放點精鹽,,再鋪在一張張草席上,在烈日下曬成幹黑色。

放入木甑中蒸熟再曬,如此反復蒸曬三四輪,這樣黑酸菜充分被糖化。據說,勤快的長壽人為達到最佳口感,最多者甚至七蒸七曬。

大蒜拍碎,青椒滾刀切塊,與曬好的黑酸菜一同在茶油裡翻炒。酸菜,油黑發亮,聞之香氣撲鼻,實屬夏季三伏天裡的一道開胃菜。

也可配扣肉一同蒸煮,清香爽口,解油膩。

用來打湯,味道鮮美,可咽三大碗。

在長壽人眼中,黑酸菜,即使主菜又可當配菜。

炒米

平江炒米,最早出現于平江縣長壽、官塘地區,已有兩百年歷史。

炒米的出現,是因從前交通不發達、便捷,很多趕路人,自己製作一種便於攜帶的乾糧。

在長壽街,炒米的做法頗多,最簡單的一種就是用大米直接炒,俗稱“赤鍋炒”。

赤鍋炒,就是將鐵鍋燒紅,投入洗好的大米,用筅帚將大米來回不停的翻動,注:“不是用鍋鏟,用鍋鏟不易把結成團的米粒分開,只有筅帚才方便。”

當大米由白色轉為黃燦燦的米粒後,香噴噴的“炒米”就炒成了。

在長壽街的街邊,當地人還創新出了多樣吃法,與花生、核桃、瓜子仁、黃豆一同摻進炒米中。這樣還不嫌夠豐富,封口的那一刻,還要撒上一層黑芝麻。

炒米,直接抓著吃就因為很韻味了。上了年紀的爹爹、娭毑最喜歡將炒米當早飯,幹吃或撒一把在米粥上。

另外,剛炒出來的炒米,不可直接食用,待冷卻後才可食用。否則容易上火,口腔打泡。

鹽果子

梅子、李子、楊梅、紫蘇、生薑、刀豆、苦瓜、白辣椒......配料豐富的鹽果子,是長壽人的日常零食、小吃。其口味也是多樣化,喜甜者,糖漬;偏鹹者,鹽醃;且一年四季都有。

所有食材,焯水後,在大竹盤裡晾曬,裝壇備用。擱置半個月後,拿出來隔水蒸軟,趁熱拌入紫蘇、糖、鹽、辣椒粉、甘草粉、白醋等調味,即可食用。酸甜可口,生津開胃,還保留了各種蔬菜瓜果的本味。

雖說這種粗糙、鄉俗的民間小吃,難登大雅之堂,但在長壽人眼中,從千百年的物質匱乏期,到消費主義當道的今天,鹽果子一直佔據了長壽人心中的一席之地。

甜豆豉、剁辣椒

採用長壽街當地小紅椒與優質豆豉,將15°鹽水浸泡豆豉,再放置備用。

加入切碎的小紅椒、食用油、味精、麻油等調料。至於為什麼叫“甜豆豉”,是因為豆豉內加入了冰糖。

裝壇密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及轉化,豆豉產生了化學反應。

用來炒肉、打湯,味道十分鮮美。或直接拌飯、拌面,都是不錯的佐料。

南瓜球

長壽街,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一道特色小吃。

自家種的南瓜,去籽削皮,將南瓜蒸爛,調勻成麵糊,擠成坨,過大油。

沒有放任何調味,吃得就是南瓜與小麥粉天然的甜味。

這道特色小吃,頗受小孩與老人家的喜愛。

如當天沒吃完,剩下的南瓜球,隔水蒸熱一下,滋味又截然不同。

非遺之作,傀儡藝術皮影戲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出悲歡離合調,演出歷代惡與奸。”在長壽街,皮影戲是當地文化領域裡的古董,它相比於電影、電視,更像年代久遠的瓷器,顯得有些陳舊,卻網住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記憶。

作為非物質文化,長壽街皮影戲根植於民眾之中的湖南戲曲,氤氳著湖湘水土特有的韻味,演繹著地道的湖湘風情。

建於明代的千年老廟——上市廟,曾在清道光年間重修。廟內供奉城隍老爺,古色古色,香火旺盛。

大門兩側,有一幅警世名聯:“牟人產,唆人訟,淫人妻女,任你一生多巧計;損汝祿,蹙汝壽,絕汝子孫,看我從來饒過誰。”此對聯一直以來作為古鎮一個道德評判的標準高著。

據當地的老人說,長壽街的夜晚是屬於皮影戲的,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皮影戲都在老廟裡演出。

咚咚鏘鏘,咚咚鏘鏘......急密的鼓點、鬧騰的鑼,刺耳的嗩呐,高低起伏,一聲緊接著一聲,將人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吊得老高,只盼著人影兒快些出場。

突然,一把雕花小背椅,從亮倉飛了出來,穩當當地貼在牆角處。一個虛浮的人影兒飛落下來,坐在雕花小背椅上,在唱聲中得了各自的身份:帝王臣子、妖魔鬼怪,他們各自得了各自的喜怒哀樂,隨著這高低起伏的唱腔,道不盡的人生百態,愛恨情仇。

而那幕後一雙手將皮影杆子握、轉、滾、夾、撚著,讓這些人影兒賦予了角色及靈魂,在舞臺上行走、奔跑、打鬥,醉酒了打嗝,生氣了跺腳。

時間稍長,台下的細伢子就坐不住了,紛紛離了長板凳,竄到後臺,削尖腦袋去看後臺人的表演。

三個皮影老藝人,打鼓敲鑼、唱詞幫腔,配合默契。一句呵斥,讓觀眾的注意力都投向了人影兒上,一聲吊嗓,讓人開懷大笑或潸然淚下。燈光影影綽綽,就連身後的菩薩有了曲折來歷,兩邊“四大天王”更是神情生動。

鑼鼓聲停了,聲音嘎然止住,戲完了,人卻陷入情景裡還未走出來。

走出老廟,天地仍在,夜風拂過,剛才的一幕幕如同夢中醒來。不得不說,在長壽街看一場皮影戲,是獨此一處的享受。

長壽扇

仲夏炎熱時,以扇引風,是舊日裡的習慣。

作為長壽街的老字型大小,長壽扇廠紮根于長壽街登仕巷30多年,這裡盛產西班牙木扇、竹骨衡花絹扇、功夫扇、舞扇、宮扇、骨扇、印花紙扇等16大系列,1100多個華英品種,遠銷西班牙、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

推開長壽扇廠的大門那一瞬間,這棟老舊建築裡傳來的“吱吱”機器聲,仿佛流轉了歲月。

2000年起,長壽扇年年參加廣交會,並且成功將長壽扇遠銷西班牙批發市場,逐步形成了旅遊藝術品。

“工業化城市發展的今天,手工藝品已越來越稀缺,我個人認為像長壽扇這麼好的文化產業,應該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增強品牌價值,做大做強做優,讓長壽街的文化產業創出國際品牌。”

其實,早在15世紀時,作為扇子大國的中國,將摺扇傳入西班牙,之後摺扇在歐洲其他國家開始流行起來。

到了19世紀,摺扇在西班牙進入了鼎盛時期,幾乎每個西班牙女人手上都擁有一把精美絕倫的摺扇。當時的西班牙皇室,女性更是將摺扇象徵身份及財富。

“制扇的工序是沿襲古法,雖然現在已經半機械化,但始終是個體力活。比如上漆,扇面上的油漆都是用手指一下一下塗上去的。不能用刷子,因為刷子會留下紋路。長此以往,到了冬天,手指經常會被凍得開裂、流血。”

如今,已從藝術舞臺逐漸退去的長壽扇,開始凸顯出它的裝飾作用,為了適應新的形式,長壽扇廠的老藝人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革新。老藝人不願意長壽扇被時代遺忘,而長壽扇,也不應該被遺忘。

離開扇廠,突然有些不舍,我回頭凝望著正在認真制扇的老藝人,心存敬重。

扇諧音“善”,象徵著善行。佛家說,善有善報。在我看來,長壽扇廠的老藝人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完成一場善行——傳承。

走在長壽街的麻石路上,老街、老店、老人,在時光裡交錯。此時,我更願意靜坐一旁,透過一把生於此地的摺扇,去感受這座小鎮另一面的人文溫度與藝術情懷。

後記:

有人曾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家鄉——長壽街,她講:“長壽街,這三個字與歡樂穀一樣,看著普通的三個字,湊在一起,就會湊出古龍小說裡的味道來。三省交界,湘楚之北,五裡八將軍的霸氣,山山水水的靈氣,鹽米油鹽的煙火氣,組成了這條街獨一無二的味道。這是我的故鄉,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小鎮,但這個小鎮在地圖上有個圈圈,這是我常引以為榮的事情。”

正如她所言,長壽街是一條被人間煙火醃漬入味的老街。然而,作為外來者的我們,長壽街更像嘴裡嚼著的這塊醬幹,有滋有味,耐人尋味。

出品:頭等傳媒·十分傳播

編輯:廖美麗

攝影:小赤佬

主編:羅楚風

未經授權拒絕轉載

*法律顧問:人和人律所 • 陳俊男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