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黑龍江佳木斯市第一中學:創新求發展 立德樹英才

經濟視野網9月20日電(本網記者 趙洪軍)為喜迎十九大勝利召開,20日,記者走近“華夏東極”,瞭解這座培養無數棟樑之才的學府——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佳木斯市第一中學始建於1926年10月10日,最初定名為“樺川縣立中學”,1952年,正式更名為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歷史上,抗日愛國思想在此傳播,學校成為領導民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核心,陳雷、冷雲、唐瑤圃、董先橋、張耕野等革命先烈都是這一時期的在校師生;著名抗聯將領李延祿、曾任毛澤東主席秘書的張如心、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的邵凱、延安抗大女幹部白露先後在此兼任或擔任校長。

“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辦學傳統一直延續,學校積澱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一個世紀以來,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發展的永恆追求,積極探索,與時俱進,追求卓越,不斷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不同主體的需要使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傾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不斷創新黨建模式,學校黨建工作不斷走向專業化、規範化、科學化。

党建工作堅持文化凝聚,引領學校發展。第一中黨委不斷創新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的載體。校黨委倡議將教師節設為“愛生節”,設立“師表專項提升月”,號召全校教師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奉獻學生,不忘初心。黨委傾心打造師德建設品牌專案如“敬業愛生鑄師魂”系列活動,

“奧賽情懷”“尋找身邊的張麗莉”等活動,豐富了學校文化載體,不斷引領教職員工的價值追求。

學校党建工作堅持榜樣示範,帶動學校發展。黨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通過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在攻克難關中展現。要求幹部隊伍做到“四個一步”即政治先學一步,師德風範高出一步,業務水準領先一步,管理能力突出一步,

率先垂范,成為教職員工的榜樣。

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的培訓堅持“嵌入式”學習方式,班子帶頭學、帶頭講,內容是領導幹部應該具備的能力:如決策力、組織力、溝通力、執行力、創新力等。多年來,學校領導始終堅持踐行教育活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校領導主動參與、積極組織黨員群眾參加教育實踐活動,帶頭學習,

帶頭剖析,帶頭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引領各項教育活動。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領導幹部帶著問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近年來,在廣大黨員中,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典型,受到國家、省市及學校表彰的優秀黨員196人。作為先進典型的代表,孟祥彬同志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十佳最美教師”稱號。

學校黨建工作堅持形式創新,微黨課催生學校發展。黨委綜合考慮教師的思想實際和校區分散、教學任務繁重、人員難集中等多種因素,探索了學校黨建工作的新模式。如今一中的“微型黨課”已經規範化、體系化、制度化,從“小黨課”發展為全員參與的“大講堂”。

學校堅持活化黨課形式。校內開展部門觀摩學習,義務勞動,走向社會參加春季義務植樹活動,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堅持慰問最美家庭安鳳華活動,堅持開展黨員“一幫一”助學活動。6個支部利用微信平臺,充分利用網頁、手機、電視欄目、軟體公眾號和遠端教育平臺資源,傳播黨的思想,將直觀、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及時推送。《中國教師報》公眾號專題報導了學校“微黨課做大文章”的成功經驗,扎實有效的黨建,促進學校不斷邁上新臺階。學校教育教學成果顯著,高考品質逐年攀升,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光榮的革命傳統孕育了學校鮮明的德育特色。第一中學德育立足學校豐厚的德育經驗,推陳出新,持續發展。

在德育內容上堅持一個中心統籌八項內容,突出系統和規範,追求全面性。《教育部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教基一[2014]4號)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小學德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學校德育工作則是貫徹落實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載體。

第一中學通過宣傳板、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課等形式,引導學生銘記歷史,正確認識並自覺抵制網路中存在的惡意揭醜批短現象,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正能量展示給學生,鼓勵學生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常規管理當中,學校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引入校園,強化“自主管理”“小組參與班級管理”和“班長輪值制度”,營造自由平等的氛圍。

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德育的核心的同時,學校統籌安排八項內容,全面開展愛國愛党愛人民教育、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識教育、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質教育、行為習慣和安全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人生規劃教育等,使學校德育內容涵蓋豐富,體系性規範性明顯增強,育人效果有效提升。

在德育操作上,堅持分層內化,突出體驗與感悟,追求實效性,第一中學立足體驗和感悟,緊緊抓住班會課程化、德育活動精品化、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班級管理模式創新四個抓手,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班會課程化建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班主任或班委會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指導與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是師生、生生、家校交流溝通的平臺。第一中學的德育活動以“特色鮮明、內容全面、體系完備、潤物無聲”的特點一直深受學生的歡迎。學校德育課程內容分為常規類活動、特色類活動、綜合實踐類活動、社團活動四大類,目前已開發出30余項內容。自主軍訓、成人儀式、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國際文化周以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第一中學積極推進“以小組合作為組織策略”的班級管理模式創新。學校在每個班級建設“高效學習小組”、“學科科研小組”、“班級行政管理團隊”,以小組為單位,建設學習的共同體,合作的共同體,做事的共同體,利益的共同體,命運的共同體,最終是成長的共同體,這種班集體模式是班級走向民主化、制度化管理的有益嘗試,班集體的行動力、執行力大大加強。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優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力支撐,第一中學以六個維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體育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觀測點,給予學生定量定性相結合的全面評價,對於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學校摸索出“寫實·溝通·感悟·成長”的校本化綜合素質評價操作模式,制定了《佳一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試行)》,明確規定評價操作點,以及每個操作點的操作人、審核人、錄入人以及操作流程,通過資訊化平臺的功能和規範的管理,逐步實現評價的序化管理。

第一中學始終堅持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探索實踐“雙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與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全面推行分層次教學,形成以“互動、體驗、感悟、創新”為核心的“有效”教學模式。學校激勵學生做到“三個敢於”:敢於對老師的觀點質疑,敢於提出大膽的假設,敢於在課堂上進行爭論;教師向學生公開“四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不同意見允許爭辯,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一中人努力把“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培養出一大批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學校高考升學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曾連續5年走出6名全省高考狀元。當前,第一中學教學立足學校豐厚的教學經驗,推陳出新,持續發展。

在教學理念上立足實踐,拓展深化,構建以“適合”為核心的“教-學”交互體系。使課堂成為保證教學與學習系統資訊加工流暢的主陣地,課堂內外的人際互動是保障教-學體系順利運行的保障。

“教-學交互體系統”呈現多種特點:資訊的輸入的多途徑化、編碼的邏輯化、加工儲存的系統化、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的迅捷化、資訊加工主體的主觀意願、對話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實踐上堅持頂層設計,實施“3351”的操作流程,構建適合師生的課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構建以適合為核心的高中“教-學3351流程”,不但契合這一邏輯,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此項改革在實踐中起步,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間不斷探索,使佳一中課堂獨具特色。以橫向為學習小組、縱向為學科小組構建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以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生本交互、人機交互為實施原則;以雙向發展細目表、對話式教學案為文本載體;以綜合素質評價為回饋機制;以明確目標、自主合作、展示質疑、探究拓展、總結提升為教學流程;以“雙棱錐”式全方位培訓作為過程保障。

前黑板重知識網路、後黑板重學生展示、電子白板重知識生成過程。三者之間相互促進,有效利用,實現資訊的立體化多途徑傳輸。編制形成真正適合佳木斯第一中學課堂的《佳一中對話式教學案》,通過這一文本載體,真正的縮小了有經驗的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的差距,實現了教師間資源分享,極大程度保證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反對片面追求知識和認知層面,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經過多次研討,學校確定 “明確目標、自主合作、展示質疑、探究拓展、總結提升”的五步教學流程,在當初對課堂建模的過程中,“五環”對教師授課起到了頂層設計的指導作用,時至今日,課程改革正從“建模”走向“出模”,這五環與其說是教學流程,不如說是教學原則,教師們正根據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細節調整,構建“適合師生發展的課堂”。

將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佳木斯第一中學實現了用“綜合素質評價”來維護教-學交互系統的回饋。這種“紀傳體”的評價方式會記錄在大拇指軟體上,這將成為學生評優的重要依據,也實現了家校之間、歷史與未來之間的互通,也極大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同。

每個班級形成“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六人學習小組。每週學科小組組織一次教研,向教師回饋匯總的各類問題。“以小組合作為組織策略”的班級管理機制,建立起全方位的教與學互動機制,為教與學的相互促進提供必要的共生路徑組織體系的優化使教學與學習系統實現深層融合,而且快速與便捷的交互回饋關係保證了運行機制的精細化、高效化、民主化。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把“更好的教育”列為人民的期盼之一。該校以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良知和個人操守、教育使命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党建創新、德育發展、課程改革,目的都是立德樹人,讓學習的過程有吸引力,讓活動的內容有生命力,整合各種力量,讓每一個家庭充滿希望。第一中學不斷追尋時代發展的腳步,銳意進取,這所九十年歷史的學校將讓您享受教育,享受創造、享受成長。

微黨課催生學校發展。黨委綜合考慮教師的思想實際和校區分散、教學任務繁重、人員難集中等多種因素,探索了學校黨建工作的新模式。如今一中的“微型黨課”已經規範化、體系化、制度化,從“小黨課”發展為全員參與的“大講堂”。

學校堅持活化黨課形式。校內開展部門觀摩學習,義務勞動,走向社會參加春季義務植樹活動,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堅持慰問最美家庭安鳳華活動,堅持開展黨員“一幫一”助學活動。6個支部利用微信平臺,充分利用網頁、手機、電視欄目、軟體公眾號和遠端教育平臺資源,傳播黨的思想,將直觀、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及時推送。《中國教師報》公眾號專題報導了學校“微黨課做大文章”的成功經驗,扎實有效的黨建,促進學校不斷邁上新臺階。學校教育教學成果顯著,高考品質逐年攀升,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光榮的革命傳統孕育了學校鮮明的德育特色。第一中學德育立足學校豐厚的德育經驗,推陳出新,持續發展。

在德育內容上堅持一個中心統籌八項內容,突出系統和規範,追求全面性。《教育部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教基一[2014]4號)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小學德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學校德育工作則是貫徹落實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載體。

第一中學通過宣傳板、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課等形式,引導學生銘記歷史,正確認識並自覺抵制網路中存在的惡意揭醜批短現象,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正能量展示給學生,鼓勵學生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常規管理當中,學校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引入校園,強化“自主管理”“小組參與班級管理”和“班長輪值制度”,營造自由平等的氛圍。

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德育的核心的同時,學校統籌安排八項內容,全面開展愛國愛党愛人民教育、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識教育、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質教育、行為習慣和安全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人生規劃教育等,使學校德育內容涵蓋豐富,體系性規範性明顯增強,育人效果有效提升。

在德育操作上,堅持分層內化,突出體驗與感悟,追求實效性,第一中學立足體驗和感悟,緊緊抓住班會課程化、德育活動精品化、綜合素質評價校本化、班級管理模式創新四個抓手,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班會課程化建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班主任或班委會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指導與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是師生、生生、家校交流溝通的平臺。第一中學的德育活動以“特色鮮明、內容全面、體系完備、潤物無聲”的特點一直深受學生的歡迎。學校德育課程內容分為常規類活動、特色類活動、綜合實踐類活動、社團活動四大類,目前已開發出30余項內容。自主軍訓、成人儀式、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國際文化周以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第一中學積極推進“以小組合作為組織策略”的班級管理模式創新。學校在每個班級建設“高效學習小組”、“學科科研小組”、“班級行政管理團隊”,以小組為單位,建設學習的共同體,合作的共同體,做事的共同體,利益的共同體,命運的共同體,最終是成長的共同體,這種班集體模式是班級走向民主化、制度化管理的有益嘗試,班集體的行動力、執行力大大加強。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優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力支撐,第一中學以六個維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體育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為觀測點,給予學生定量定性相結合的全面評價,對於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學校摸索出“寫實·溝通·感悟·成長”的校本化綜合素質評價操作模式,制定了《佳一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試行)》,明確規定評價操作點,以及每個操作點的操作人、審核人、錄入人以及操作流程,通過資訊化平臺的功能和規範的管理,逐步實現評價的序化管理。

第一中學始終堅持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探索實踐“雙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與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全面推行分層次教學,形成以“互動、體驗、感悟、創新”為核心的“有效”教學模式。學校激勵學生做到“三個敢於”:敢於對老師的觀點質疑,敢於提出大膽的假設,敢於在課堂上進行爭論;教師向學生公開“四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不同意見允許爭辯,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一中人努力把“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培養出一大批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學校高考升學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曾連續5年走出6名全省高考狀元。當前,第一中學教學立足學校豐厚的教學經驗,推陳出新,持續發展。

在教學理念上立足實踐,拓展深化,構建以“適合”為核心的“教-學”交互體系。使課堂成為保證教學與學習系統資訊加工流暢的主陣地,課堂內外的人際互動是保障教-學體系順利運行的保障。

“教-學交互體系統”呈現多種特點:資訊的輸入的多途徑化、編碼的邏輯化、加工儲存的系統化、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的迅捷化、資訊加工主體的主觀意願、對話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實踐上堅持頂層設計,實施“3351”的操作流程,構建適合師生的課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構建以適合為核心的高中“教-學3351流程”,不但契合這一邏輯,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此項改革在實踐中起步,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間不斷探索,使佳一中課堂獨具特色。以橫向為學習小組、縱向為學科小組構建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以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生本交互、人機交互為實施原則;以雙向發展細目表、對話式教學案為文本載體;以綜合素質評價為回饋機制;以明確目標、自主合作、展示質疑、探究拓展、總結提升為教學流程;以“雙棱錐”式全方位培訓作為過程保障。

前黑板重知識網路、後黑板重學生展示、電子白板重知識生成過程。三者之間相互促進,有效利用,實現資訊的立體化多途徑傳輸。編制形成真正適合佳木斯第一中學課堂的《佳一中對話式教學案》,通過這一文本載體,真正的縮小了有經驗的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的差距,實現了教師間資源分享,極大程度保證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反對片面追求知識和認知層面,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經過多次研討,學校確定 “明確目標、自主合作、展示質疑、探究拓展、總結提升”的五步教學流程,在當初對課堂建模的過程中,“五環”對教師授課起到了頂層設計的指導作用,時至今日,課程改革正從“建模”走向“出模”,這五環與其說是教學流程,不如說是教學原則,教師們正根據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細節調整,構建“適合師生發展的課堂”。

將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佳木斯第一中學實現了用“綜合素質評價”來維護教-學交互系統的回饋。這種“紀傳體”的評價方式會記錄在大拇指軟體上,這將成為學生評優的重要依據,也實現了家校之間、歷史與未來之間的互通,也極大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同。

每個班級形成“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六人學習小組。每週學科小組組織一次教研,向教師回饋匯總的各類問題。“以小組合作為組織策略”的班級管理機制,建立起全方位的教與學互動機制,為教與學的相互促進提供必要的共生路徑組織體系的優化使教學與學習系統實現深層融合,而且快速與便捷的交互回饋關係保證了運行機制的精細化、高效化、民主化。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把“更好的教育”列為人民的期盼之一。該校以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良知和個人操守、教育使命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党建創新、德育發展、課程改革,目的都是立德樹人,讓學習的過程有吸引力,讓活動的內容有生命力,整合各種力量,讓每一個家庭充滿希望。第一中學不斷追尋時代發展的腳步,銳意進取,這所九十年歷史的學校將讓您享受教育,享受創造、享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