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母務必記住:沒有愛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1

最近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短片《孤兒院》刷爆了朋友圈:一對乖巧的姐弟倆,來到成人“孤兒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面試”櫥窗裡的四組父母,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看書、媽媽在打掃衛生,他們看上去其樂融融;

第二組父母:妻子正在體貼地為丈夫倒果汁,兩個人有說有笑;

第三組父母:拖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媽媽很優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

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與前面三組形成鮮明對比的,第4組父母,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動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辯解著什麼。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

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常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這話一點不假,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動模式:

如果父母為人和善,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

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的;

如果父母喜歡講髒話粗話,那孩子長大了多半也會缺乏教養,出言不遜;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朋友桃子閒聊時提起自己的童年,她說最怕的就是爸媽吵架。

有時候爸爸會生氣到狂摔東西,媽媽也毫不示弱,大吼大叫的樣子就像洪水猛獸一般。

她嚇得躲在房間裡,外面飄進來的爭吵聲中永遠夾雜著錢、累、苦這樣的字眼。甚至爭吵完,媽媽還會把桃子當作出氣筒。

有次桃子只是不小心弄髒了裙子, 媽媽沖著她就是一頓教訓:

你跟你爸一個樣,沒一個好東西。

每次聽到這些,桃子就在心裡一遍遍問自己:

我為什麼活著?我為什麼要讀書?我怎麼不去死?

由此可見,家庭氛圍是否和睦,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長。

一個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2

有些父母好像從來不會讚美孩子,他們覺得那樣會讓孩子驕傲,只有時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斷進步。殊不知,你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像一隻利劍,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前段時間,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後選擇自殺。在他自殺後,他的QQ空間發出了一篇定時說說,控訴對父親的不滿。

小斯的遺書中說:

爸爸從小吃了很多苦,脾氣不好,所以望子成龍心切,把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

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會被爸爸打。

爸爸問小斯英語學懂了沒:

如果他說學懂了,爸爸就會說:“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如果他說沒有學懂,爸爸又會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簡直比奔月還難。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過孩子來破除自己的焦慮,甚至變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為學歷,導致事業無法進步的,就指望孩子考到高學歷;

因為窮困,在別人手下忍氣吞聲的,就盼著孩子發大財;

因為當小老百姓處處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點仕途得意。

父母以為自己這是恨鐵不成鋼,甚至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

卻忽略了這種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消極。

他們沒有接收到父母傳遞過來的愛,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還有不認同。

語言暴力,是一種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東西,常常“殺人”於無形。有時候隻言片語會中傷你最親的人,並且可能是無法修補的傷痛。

3

泰國短片《豆芽》裡,小女孩看到了菜市場有許多人在買豆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嗯,我們試試。”

最開始的嘗試並不成功,豆芽都枯死了。於是母女倆找來了一本種豆芽的書,多次改進方法。每次小女孩有些灰心的時候,媽媽總會露出自信的面容,說“我們試試”。

最後真的奇跡般地種出了豆芽。

一句簡單的“我們試試”,卻有著不簡單的力量。

想想最初小女孩要養豆芽,如果媽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那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也許小女孩的好奇心早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吧。

4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當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我們可以鼓勵一句: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已經進步很多了;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因為失敗感到迷茫時,我們可以引導他直面挫折:沒關係,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每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鼓勵,才能獲得自信、勇氣和上進心。這就像植物必須每天澆水,才能生存一樣。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永遠不要吝惜你的讚美,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

家永遠應該是溫馨的港灣,而不是冷漠與傷害的煉獄。不要把糖果撒給路人,卻將槍口對準了家人。

爸爸又會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簡直比奔月還難。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過孩子來破除自己的焦慮,甚至變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為學歷,導致事業無法進步的,就指望孩子考到高學歷;

因為窮困,在別人手下忍氣吞聲的,就盼著孩子發大財;

因為當小老百姓處處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點仕途得意。

父母以為自己這是恨鐵不成鋼,甚至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

卻忽略了這種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消極。

他們沒有接收到父母傳遞過來的愛,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還有不認同。

語言暴力,是一種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東西,常常“殺人”於無形。有時候隻言片語會中傷你最親的人,並且可能是無法修補的傷痛。

3

泰國短片《豆芽》裡,小女孩看到了菜市場有許多人在買豆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嗯,我們試試。”

最開始的嘗試並不成功,豆芽都枯死了。於是母女倆找來了一本種豆芽的書,多次改進方法。每次小女孩有些灰心的時候,媽媽總會露出自信的面容,說“我們試試”。

最後真的奇跡般地種出了豆芽。

一句簡單的“我們試試”,卻有著不簡單的力量。

想想最初小女孩要養豆芽,如果媽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那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也許小女孩的好奇心早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吧。

4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當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我們可以鼓勵一句: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已經進步很多了;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因為失敗感到迷茫時,我們可以引導他直面挫折:沒關係,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每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鼓勵,才能獲得自信、勇氣和上進心。這就像植物必須每天澆水,才能生存一樣。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永遠不要吝惜你的讚美,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

家永遠應該是溫馨的港灣,而不是冷漠與傷害的煉獄。不要把糖果撒給路人,卻將槍口對準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