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陽家長們,國慶長假即將到來,咋帶孩子旅遊,你糾結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在假期帶孩子出去旅遊,是很多家長的選擇。國慶長假即將到來,很多家庭已經在計畫出遊。

近日,網友么么媽媽問道:長假期間,

是否該帶孩子出去旅遊?哪個年齡的孩子適合出遊?家中有兩個孩子,一大一小, 如何帶孩子出遊,才能讓孩子有收穫?

家長苦惱 孩子出遊到底聽誰的

么么媽媽表示,她平時是一個特別注意獲取育兒經驗的家長,市面上凡比較有道理的育兒經驗,

她只要獲悉必定學以致用,為的就是在育兒道路上少走彎路。但是現在很多育兒經驗,特別是帶孩子出遊這方面,很多觀點是截然不同的,這讓她頭疼不已。

“很快就到國慶黃金周了,這次的黃金周有8天。如果沒有看到互相矛盾的這篇文章,我果斷的就開始設計出遊計畫了。但現在我有點拿不准。就帶娃出遊這件事上,究竟哪種方式最合理,甚至於哪個年齡段帶出去最科學,

我想請專家給個說法。”么么媽媽問。

專家分析 出遊的動機大體有這些

“作為家長,自己要想清楚帶孩子出遊究竟是為了什麼,動機是什麼,這麼做‘療效因數’是什麼。”國家執業心理諮詢師海之源心理老師楊李張華認為,很多家長吸收了大量的育兒經驗,

滿腔熱情的照搬執行,卻沒有從根本弄明白其背後的道理和原因。以出遊為例,家長們要思考,為什麼要帶孩子出去?如果家長目的不明確,那麼出遊過後,便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

其實帶孩子出遊,無非是幾個方面的考量。楊李張華介紹道:一種是感覺孩子上六年級、上初中、上高中學習壓力大,生活在城市裡人際圈子比較狹窄,生活節奏比較快,孩子們生活比較壓抑,

想通過出遊讓孩子減壓、放鬆。

另一種是培養孩子的見識、視野,想通過孩子旅遊領略異國風情和城市裡見不到的景象;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只能通過電視、網路、照片上看到的風景。以此來開拓視野,拓寬孩子的胸懷,讓孩子和大自然親近,接觸到不一樣的文化、民俗魅力等等。

而在實際中,是因為孩子放假就在家玩電腦、玩遊戲,很多家長根本無法阻止,就通過外出旅遊讓孩子暫時不玩手機等電子產品。

還有一種是家長自己想出去玩,但孩子又不能丟下,於是以孩子的名義出去玩。

不錯的動機。如果以後兩種為動機,這樣的出“基於前兩個為動機的出遊是可取的,它們都是游結果恐怕家長們會失望。”楊李張華說。

專家建議 出遊的目標應該要明確

“對旅遊這件事而言,哪一個年齡段都合適。”就哪一個年齡段帶孩子出遊更科學,楊李張華表示,旅遊帶給人最大的一個作用,其實是通過旅遊可以讓一個人更好地發現自己,看到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以何種方式出遊呢?則要先弄清楚為什麼要帶孩子出遊。

■ 如果目的是讓孩子散散心,調解孩子的心情,那麼在選擇目的地和項目時,就適宜選擇海島之類的節奏慢,或者主題公園這樣趣味性強的類型,這樣能讓孩子覺得新奇、好玩,能完全融入,有很強的參與感。選擇出遊地、選擇方式時,要服務於目的的方向。按這種思路來選擇,便很容易達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若目標是為了開拓孩子的視野,讓其接觸不一樣的文化,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等等。那麼,出遊前,家長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做“功課”。提前需要瞭解出遊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對這個地方在大腦中有個基本的輪廓,去了之後更多的是感受。如果以此為目的和導向,那麼在選擇目的地和方式上,則建議側重選擇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方式得到擴展和延伸的,能夠觸發孩子思考的,歷史厚重、文化、民俗代表性強的地方。

專家解讀 目的性PK功利性

“出遊目的性,其實出於對目的本身的理解。”楊李張華認為,所謂的不帶目的,讓孩子開心的去玩一玩,這其實本身就是目的。只是,有的家長讓孩子出遊,沾染上了家長的功利性。一定要通過一趟旅遊學會特定的一些東西,要有所積累、有所成長諸如此類。

楊李張華坦言,一個人的行為、語言都有一定的目的導向。核心的一點是家長的目的性是否與孩子的需求達成一致。比如,孩子只是想放鬆一下心情,而家長希望在遊玩中,孩子能增長一些見識,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在商談中獲得孩子的認可,商定好這樣的一個目標,那麼這樣的出遊就是科學合理的。

反之,如果家長自作多情,想當然地認為帶孩子去埃及,孩子便可以領略神秘國度背後的歷史和文明,而孩子只感受到那裡風景不錯。家長和孩子出遊的目的不一致,出遊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楊李張華表示,如果主觀是想帶孩子出遊,那麼出遊的目的地和專案,需要與孩子商量,盡可能達成一致。如果不一致,也應該以孩子的意願為第一考量。因為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成長,卻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

聽了專家的意見

小編都有點兒躍躍欲試了呢

各位家長們

趕快行動起來吧

◆ ◆ ◆

稿件轉載自:貴陽晚報

長按二維碼 加入貴陽四年級家長群

幫粉點個,小編們的工資就漲5毛喲~

專家建議 出遊的目標應該要明確

“對旅遊這件事而言,哪一個年齡段都合適。”就哪一個年齡段帶孩子出遊更科學,楊李張華表示,旅遊帶給人最大的一個作用,其實是通過旅遊可以讓一個人更好地發現自己,看到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以何種方式出遊呢?則要先弄清楚為什麼要帶孩子出遊。

■ 如果目的是讓孩子散散心,調解孩子的心情,那麼在選擇目的地和項目時,就適宜選擇海島之類的節奏慢,或者主題公園這樣趣味性強的類型,這樣能讓孩子覺得新奇、好玩,能完全融入,有很強的參與感。選擇出遊地、選擇方式時,要服務於目的的方向。按這種思路來選擇,便很容易達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若目標是為了開拓孩子的視野,讓其接觸不一樣的文化,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等等。那麼,出遊前,家長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做“功課”。提前需要瞭解出遊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對這個地方在大腦中有個基本的輪廓,去了之後更多的是感受。如果以此為目的和導向,那麼在選擇目的地和方式上,則建議側重選擇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方式得到擴展和延伸的,能夠觸發孩子思考的,歷史厚重、文化、民俗代表性強的地方。

專家解讀 目的性PK功利性

“出遊目的性,其實出於對目的本身的理解。”楊李張華認為,所謂的不帶目的,讓孩子開心的去玩一玩,這其實本身就是目的。只是,有的家長讓孩子出遊,沾染上了家長的功利性。一定要通過一趟旅遊學會特定的一些東西,要有所積累、有所成長諸如此類。

楊李張華坦言,一個人的行為、語言都有一定的目的導向。核心的一點是家長的目的性是否與孩子的需求達成一致。比如,孩子只是想放鬆一下心情,而家長希望在遊玩中,孩子能增長一些見識,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在商談中獲得孩子的認可,商定好這樣的一個目標,那麼這樣的出遊就是科學合理的。

反之,如果家長自作多情,想當然地認為帶孩子去埃及,孩子便可以領略神秘國度背後的歷史和文明,而孩子只感受到那裡風景不錯。家長和孩子出遊的目的不一致,出遊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楊李張華表示,如果主觀是想帶孩子出遊,那麼出遊的目的地和專案,需要與孩子商量,盡可能達成一致。如果不一致,也應該以孩子的意願為第一考量。因為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成長,卻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

聽了專家的意見

小編都有點兒躍躍欲試了呢

各位家長們

趕快行動起來吧

◆ ◆ ◆

稿件轉載自:貴陽晚報

長按二維碼 加入貴陽四年級家長群

幫粉點個,小編們的工資就漲5毛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