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集結號|老將軍勤儉傳家 臨終遺言令人淚目……

點擊上方“人民武警”可訂閱哦!

9月10日淩晨2時37分,101歲的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醫治無效,

在南京逝世。

那個在2015年“9·3”大閱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將軍走了。

那個在2016年農曆猴年春晚《將軍與士兵》小品最後,坐在輪椅上被攙扶著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的老將軍走了。

那個1986年離休後一直樂善好施,幫助全國各地困難群眾,支援災區人民的“慈善將軍”走了。

9月16日上午,張玉華老將軍遺體在南京火化,

遵其遺囑,只有老將軍的直系親屬和老幹部服務處幹部及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老將軍說,“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我們未能到現場送別,更沒有照片留存!

張玉華,山東省文登縣人,1916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膠東天福山起義,

歷任連隊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師政委,副軍長,瀋陽軍區炮兵參謀長、副司令員,瀋陽軍區炮兵副政委、政委,武漢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顧問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早在2001年,老將軍就已寫好遺囑,並三次修改。

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內容有兩頁A4紙。

他說,"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與死者無益與活者有損的事"。

生前,老將軍有個幸福的大家庭。五個兒女,子孫滿堂,曾孫輩最大的十多歲,最小的才1歲。老將軍還特意立囑,"我的後代,要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真乃楷模。

字字深情,令人起敬,如滌心靈。

這遺囑,是老將軍經歷風雨的洗禮後的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

功勳卓著的老將軍,沒有留下金,也沒有留下銀,卻留下了比金銀更加珍貴的精神財富。

張玉華老將軍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這個軍禮和一生的奉獻,卻永遠的烙印在了我們心中。

老將軍視民如母,他說心中有3個媽媽

他生前多次說,他的心中有3個媽媽,第一個是他的生母,第二個是養育他的人民,第三個是培育他成長的黨。對第一個媽媽,他非常孝敬她。對第二個媽媽,他永遠也報答不了,但只要他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做事情。對第三個媽媽,他的信念是,要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

老將軍對党忠誠,一生踐行愛黨信黨跟黨的諾言

歷史與現實的價值、信仰與人性的真實,在他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有著8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始終不渝踐行黨員的諾言,單說他的遺囑,沒有慷慨激昂的詞語,樸素直白中流露出無比堅定的崇高信仰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老將軍熱愛學習,從不錯過每一次教育活動

2016年2月29日《人民日報》登載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等文章,老將軍當晚就召集身邊工作人員和在南京的子女開會學習。他還特意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瀋陽的子女們,要求他們積極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弄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把握共產黨員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

老將軍博施濟眾,這些年捐款近百萬元

從1986年離休後,他的工資留60%,其餘40%都捐出去了。他說:“我就想不通有的人有了幾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留十萬二十萬就夠啦!所以是領了工資就捐,再領再捐,我是年年捐。”30多年來,他用自己大部分收入,給西到新疆、西藏,南到海南島,北到東三省的貧困群眾、學校捐款近百萬元。2012年,他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老將軍生活勤儉,這些年捐贈大米近20萬斤

老將軍自己生活十分儉樸,卻捐贈大米近20萬斤。他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他的襪子有補丁,他的手錶從上世紀70年代戴到現在去世。有一次,老家親戚送他一幅刺繡,工作人員問他要不要裱一下,他卻讓直接用膠布粘在床頭上方的牆壁上。

這是他睡過的床,床頭有個大窟窿,只是用膠帶封住。

這是他穿過很多年的衣服,有的已經磨破。

這是他用了很多年的眼鏡、放大鏡和手錶。

老將軍堅持閱讀,每天都會寫日記、記筆記

每天堅持閱讀,是老將軍從年輕時就養成的習慣。其兒子張建文介紹,讀書看報是父親每天的必修課,除此以外,還每天寫日記、記筆記,80多年從未間斷。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將軍讀書看報略顯吃力,大部分是在床上完成,但寫日記、記筆記都要端坐在書桌前。

老將軍注重保健,經常送人健康秘訣

老將軍生前就愛在院子裡種些青菜、茄子之類的小菜自己吃,只要一提起如何養生,便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自創的一套健身16字口訣:“運動健身、飲食健身、衛生健身、樂觀健身”,來人必送自我保健的匯總材料。雖是小禮物並不貴重,卻飽含老將軍的真情厚意。

如今,老將軍離別,依舊不忘奉獻,將自己一生愛党、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老將軍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

9月10日淩晨,老將軍去世後,南京市紅十字會眼庫的工作人員趕到南京總醫院病房,向老將軍的遺體鞠躬,摘取了他的眼角膜。前線哥獲悉,雖然老將軍已是百歲高齡,但眼體結構良好,老人的捐獻遺願得以實現。

老將軍說捐出留存體內77年的子彈

他23歲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天福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曾參加過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鬥。此後,他參加了14年抗戰,解放戰爭中的四平攻堅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戰爭中他三次身負重傷,還有一顆子彈在他體內殘存77年。他曾寫“後事留言”說,“離世後可取出他體內的那顆子彈,裝在瓶子裡留給後人,作為‘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2005年8月20日,為配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宣傳,《人民前線》報曾刊發張玉華老將軍的稿件《五發子彈擊落鬼子飛機》。

留存張玉華老將軍體內77年的子彈。

老將軍說再給老家小學捐些錢

按其遺願,老將軍子女將給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文昌小學(以前叫張皮村小學)捐款10萬元,作為華華獎學基金。

老將軍還說過去世不留骨灰

子女將於9月17日,前往天福山,將老將軍的骨灰撒向當年的起義地。

老將軍的離去,留下太多的悲傷。

得知張玉華老將軍離世,其所在頤和路社區的上百位居民自發前往家中,希望能送老人最後一程。

從1986年開始擔任淳小等1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每學期開學,老將軍都會給孩子們進行傳統教育,還總會買些學習用具,發給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的學生。那些聽慣了老將軍講傳統的小學生們,自發前來悼念,以後他們再聽不到張爺爺講故事了。

許多受過老將軍贊助過的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看到電視、廣播或微信後,都自發前來弔唁。據知,老將軍生前,整個頤和路社區受過其資助的家庭就有 60 餘戶。

曾被老將軍捐助過的大學生,寫來長長的信,看完讓人淚目。

還有人通過詩歌的方式緬懷老將軍,這是大家向老將軍致敬,向一個時代致敬。

更多的人,只能通過朋友圈表達對老將軍的哀思。

張玉華老將軍走了,留下了一份平平凡凡、安安靜靜為理想奮鬥的傳承,留下了一個從從容容、坦坦蕩蕩為事業奉獻的典範,留下了一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力量。

作者 | 范成軍、丁勇、倪超

來源 | 綜合人民前線微信公眾號

向老將軍致敬!

可能還喜歡

監製:楊敏、孫延東、劉鳳橋

圖片監製:劉海山

主編:王文、魏國榮

編輯:冰晶、洪虎、化煒、莫荒、張瑜

郵箱:wjxinmeiti@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贊↓↓↓

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真乃楷模。

字字深情,令人起敬,如滌心靈。

這遺囑,是老將軍經歷風雨的洗禮後的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

功勳卓著的老將軍,沒有留下金,也沒有留下銀,卻留下了比金銀更加珍貴的精神財富。

張玉華老將軍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這個軍禮和一生的奉獻,卻永遠的烙印在了我們心中。

老將軍視民如母,他說心中有3個媽媽

他生前多次說,他的心中有3個媽媽,第一個是他的生母,第二個是養育他的人民,第三個是培育他成長的黨。對第一個媽媽,他非常孝敬她。對第二個媽媽,他永遠也報答不了,但只要他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做事情。對第三個媽媽,他的信念是,要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

老將軍對党忠誠,一生踐行愛黨信黨跟黨的諾言

歷史與現實的價值、信仰與人性的真實,在他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有著8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始終不渝踐行黨員的諾言,單說他的遺囑,沒有慷慨激昂的詞語,樸素直白中流露出無比堅定的崇高信仰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老將軍熱愛學習,從不錯過每一次教育活動

2016年2月29日《人民日報》登載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等文章,老將軍當晚就召集身邊工作人員和在南京的子女開會學習。他還特意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瀋陽的子女們,要求他們積極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弄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把握共產黨員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

老將軍博施濟眾,這些年捐款近百萬元

從1986年離休後,他的工資留60%,其餘40%都捐出去了。他說:“我就想不通有的人有了幾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留十萬二十萬就夠啦!所以是領了工資就捐,再領再捐,我是年年捐。”30多年來,他用自己大部分收入,給西到新疆、西藏,南到海南島,北到東三省的貧困群眾、學校捐款近百萬元。2012年,他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老將軍生活勤儉,這些年捐贈大米近20萬斤

老將軍自己生活十分儉樸,卻捐贈大米近20萬斤。他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他的襪子有補丁,他的手錶從上世紀70年代戴到現在去世。有一次,老家親戚送他一幅刺繡,工作人員問他要不要裱一下,他卻讓直接用膠布粘在床頭上方的牆壁上。

這是他睡過的床,床頭有個大窟窿,只是用膠帶封住。

這是他穿過很多年的衣服,有的已經磨破。

這是他用了很多年的眼鏡、放大鏡和手錶。

老將軍堅持閱讀,每天都會寫日記、記筆記

每天堅持閱讀,是老將軍從年輕時就養成的習慣。其兒子張建文介紹,讀書看報是父親每天的必修課,除此以外,還每天寫日記、記筆記,80多年從未間斷。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將軍讀書看報略顯吃力,大部分是在床上完成,但寫日記、記筆記都要端坐在書桌前。

老將軍注重保健,經常送人健康秘訣

老將軍生前就愛在院子裡種些青菜、茄子之類的小菜自己吃,只要一提起如何養生,便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自創的一套健身16字口訣:“運動健身、飲食健身、衛生健身、樂觀健身”,來人必送自我保健的匯總材料。雖是小禮物並不貴重,卻飽含老將軍的真情厚意。

如今,老將軍離別,依舊不忘奉獻,將自己一生愛党、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老將軍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

9月10日淩晨,老將軍去世後,南京市紅十字會眼庫的工作人員趕到南京總醫院病房,向老將軍的遺體鞠躬,摘取了他的眼角膜。前線哥獲悉,雖然老將軍已是百歲高齡,但眼體結構良好,老人的捐獻遺願得以實現。

老將軍說捐出留存體內77年的子彈

他23歲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天福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曾參加過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鬥。此後,他參加了14年抗戰,解放戰爭中的四平攻堅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戰爭中他三次身負重傷,還有一顆子彈在他體內殘存77年。他曾寫“後事留言”說,“離世後可取出他體內的那顆子彈,裝在瓶子裡留給後人,作為‘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2005年8月20日,為配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宣傳,《人民前線》報曾刊發張玉華老將軍的稿件《五發子彈擊落鬼子飛機》。

留存張玉華老將軍體內77年的子彈。

老將軍說再給老家小學捐些錢

按其遺願,老將軍子女將給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文昌小學(以前叫張皮村小學)捐款10萬元,作為華華獎學基金。

老將軍還說過去世不留骨灰

子女將於9月17日,前往天福山,將老將軍的骨灰撒向當年的起義地。

老將軍的離去,留下太多的悲傷。

得知張玉華老將軍離世,其所在頤和路社區的上百位居民自發前往家中,希望能送老人最後一程。

從1986年開始擔任淳小等1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每學期開學,老將軍都會給孩子們進行傳統教育,還總會買些學習用具,發給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的學生。那些聽慣了老將軍講傳統的小學生們,自發前來悼念,以後他們再聽不到張爺爺講故事了。

許多受過老將軍贊助過的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看到電視、廣播或微信後,都自發前來弔唁。據知,老將軍生前,整個頤和路社區受過其資助的家庭就有 60 餘戶。

曾被老將軍捐助過的大學生,寫來長長的信,看完讓人淚目。

還有人通過詩歌的方式緬懷老將軍,這是大家向老將軍致敬,向一個時代致敬。

更多的人,只能通過朋友圈表達對老將軍的哀思。

張玉華老將軍走了,留下了一份平平凡凡、安安靜靜為理想奮鬥的傳承,留下了一個從從容容、坦坦蕩蕩為事業奉獻的典範,留下了一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力量。

作者 | 范成軍、丁勇、倪超

來源 | 綜合人民前線微信公眾號

向老將軍致敬!

可能還喜歡

監製:楊敏、孫延東、劉鳳橋

圖片監製:劉海山

主編:王文、魏國榮

編輯:冰晶、洪虎、化煒、莫荒、張瑜

郵箱:wjxinmeiti@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