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十五年只做一件事,當代星辰大海的探索者

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天眼”之父、當代星辰大海的探索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先生、9月16日晚因病情惡化魂歸蒼穹,享年72歲。

中國“天眼”之父、當代星辰大海的探索者-南仁東先生

中國天眼從1994年始,到2016年建設完成,再到2017年9月16號魂歸蒼穹,南仁東先生的後二十五年全部奉獻給中國要征服的星辰大海。南仁東先生主持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天眼”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觀測範圍可達宇宙邊緣,可以說天眼是中國探索宇宙的一大助力。

即將建設完成的天眼

中國歷史上對宇宙的探索從未斷絕,中國的神話很多都是從對宇宙的探索開始的,古人對天之外的地方感覺很神秘,古人編寫了諸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

可見中國古代部落時代就對神秘宇宙的非常癡迷。

嫦娥奔月

女媧補天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西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著名的《甘石星經》,為後人託名甘德、石申。《石氏星經》該書早已失傳,但在《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該書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恒星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片斷。唐代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中有不少輯自《石氏星經》的星占條文,

這些條文通常冠以“石氏曰”加以注明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記載121顆恒星座標位置的內容。根據這些座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座標值確系戰國時期所測,只有小部分可能是漢代測量的。這說明這121顆恒星中極大部分的座標確實是石申給出的。 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星表是西元前2世紀的依巴穀星表,而輯自《石氏星經》中這121顆恒星位置的星表比它還要早100多年,
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星表。明朝一個叫萬戶的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坐在綁了很多火箭的椅子上,手裡拿著風箏,想飛向天去,結果摔的粉身碎骨。

中國古代星表

萬戶飛天

等等一系列的古代人民探索宇宙的例子表述了古代人民想探索宇宙的希望.也告訴我們古人對宇宙的探索一直都在努力.而今,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又在探索其他的星球,尋找和地球環境一樣的星球,去開啟人類另外的生存空間.每每聽到我們的太空船在太空又有新的消息,我們的天眼建設離成功更進一步,都會激動不已,這是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中國人孜孜追求的事情,終於在現代科技文明的二十一世紀變得越來越明朗.

銀河系

太陽系

令人嚮往的宇宙空間

迷人絢爛的宇宙

萬戶飛天

等等一系列的古代人民探索宇宙的例子表述了古代人民想探索宇宙的希望.也告訴我們古人對宇宙的探索一直都在努力.而今,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又在探索其他的星球,尋找和地球環境一樣的星球,去開啟人類另外的生存空間.每每聽到我們的太空船在太空又有新的消息,我們的天眼建設離成功更進一步,都會激動不已,這是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中國人孜孜追求的事情,終於在現代科技文明的二十一世紀變得越來越明朗.

銀河系

太陽系

令人嚮往的宇宙空間

迷人絢爛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