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新華日報》用一個整版來介紹文明宜興!

打開今天的《新華日報》

一個報導咱宜興的專版映入眼簾

報導原文如下

華燈綻放的夜晚,宜興的繁華與寧靜和諧交融。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綠意盎然的街頭公園中,

老人孩子正悠然乘涼……這一幅幅和諧的生活畫面,彰顯了宜興這座江南小城既“秀外”又“慧中”的獨有魅力。

從“外求”到“內修”,從“外治”到“內煉”,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陶都宜興悄然發生著變化。

舊貌換新顏,城市有顏值更有氣質

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以來,宜興市以惠及民生為根本目的,大手筆投入開展市政建設完善、老舊社區整治、環境綠化美化等民生工程,

進一步提高城市顏值,提升內涵品位,全力打造美麗宜居的品質城市,潛移默化地改變、涵養著城市的氣質。

“建管”並重 品質城市撐起文明“硬實力”

背街小巷的變化是宜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個縮影。圍繞“創城惠民”目標,宜興城市建設重點逐漸向提升內涵方向轉變。為暢通城市交通,宜興今年啟動了陶都路、宜北路等一批主要道路改造工程,完成後主城區道路黑色化率近100%。

除大力推進新源路等一批城市次乾路、支路等建設改造外,宜興還加強了對疊翠路等一批“毛細血管”的維修提升。

提速完善的不僅是道路,洑溪河公園景觀提升即將完工,城東派出所、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和紅十字會血站建設有序推進,新一輪“林蔭大道行動計畫”年底完成後,

不僅為城市增添了綠意,還可充分發揮行道樹遮陰、降溫、濾塵等作用……一項項“功能性”民生工程的穩步推進,將濃墨重彩地描繪出宜居宜興的生動畫面。

除舊更新 社區美化贏得百姓喝彩

近年來宜興一直在改造老小區,主城區宜城街道今年選取常勝新村等5個老小區進行“大整容”,幹道提升、雨汙分流、管線入地、新增路燈……

同時,“微整形”進入各社區,宜城街道聯合市城管等部門對轄區內的270多個社區展開環境整治,樓道裡的垃圾不見了,亂張貼的“牛皮癬”消失了,樓道粉刷一新了,停車位增多了,尤其是新安裝的9000多盞樓道照明燈、補種的10萬多平方米公共綠地,讓社區居民齊誇讚……居民親身感受到“幸福來敲門”的喜悅,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生活習慣。

立足統籌 城鄉一體共用發展紅利

宜興近年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水準與城區的差距逐漸縮小,湧現出一大批既具現代氣息又具田園風光的村鎮。

文明城市,既要有顏值,又要有內涵。在交通、供水、供氣、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五個方面構築起一張城鄉一體“幸福保障網”的基礎上,宜興借力創城,進一步“織密”公共服務網路,越來越密的城鄉公交網路有效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為護好百姓“門前河”,宜興著力抓好“治水”工作,嚴格落實各級河長責任,年內計畫完成780個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一項項工程的推進,全面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讓百姓享受到不輸城市的生活品質。

道路寬了,村子綠了,河水清了,生活甜了……景色秀美遊人醉,美好家園喚人歸。近年來,宜興回鄉創業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

彙聚正能量,築牢社會和諧基石

蔚然成風的志願服務,惠及市民的特色品牌,不斷湧現的凡人善舉……走在宜興大街小巷,感受著社會正能量,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氣息。從“外求”到“內修”,從“外治”到“內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讓小城人民的幸福指數直線飆升。

文明接力 志願服務傳遞真情

截至目前,陶都志願者網上註冊志願者達135314名,建立陶都志願者服務團隊275支,開展註冊工作的分中心108個,通過該網站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共計1611次。在服務中,陶都志願者形成了一套標準流程,志願服務也被細分為慈善救助、文體宣傳、醫療衛生、法律援助等近20個類別,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5年10月,為鼓勵更多人投入志願服務,“宜興義工時間銀行”網上平臺開通。義工志願者可以將服務工時存入時間銀行,來兌換相關服務或實物。目前,在該平臺註冊的義工已超1.6萬人,累計工時約14萬小時。

如今,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正集結到陶都志願者“旗幟”下,共同助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今年以來,全市青年志願者開展了文明知識進萬家、公共文明志願服務、城市美容師、“啄木鳥”行動、青年文明志願服務崗創建、重要活動服務保障等“六大行動”,掀起了又一輪文明“浪潮”。

品牌打造 來自基層的“宜興特色”

近年來,宜興結合不同的區域特色,“睦鄰點”“黨員責任區、服務區”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在城區實踐成功,產生了積極的群體效應,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濃濃溫情。農村的“宜興特色”探索也未停止。

在城鎮化進程中,為了解決鄉村文化建設這個難題,2015年起,宜興提出打造“一村(鎮)一品”文化,挖掘鄉村傳統和特色文化,為老百姓營造有認同感、歸屬感的精神家園。張渚鎮善卷村的“德文化”、徐舍鎮美棲村的“美居文化”、西渚鎮白塔村的“禪文化”……一大批鄉村文化品牌讓宜興的鄉村留住了更多傳統,也變得更加文明。

凡人典型 陶都湧動道德暖流

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在傳承發揚好家風、好家訓的過程中,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近年來,陶都好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自2011年以來,“社會媽媽”唐黎萍先後資助了5名貧困兒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繼續學業;楊巷鎮皇新村的普通農婦方婉君,13年來靠著堅強的意志和質樸的真情,不離不棄地照顧腦萎縮的丈夫;湖氵父 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蔣益君,堅守基層醫療崗位,熱情耐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截至目前,宜興已有“中國好人”11人、“江蘇好人”23人、“無錫好人”75人,向善的價值導向像種子一樣撒向心田,孕育出陶都大地的精神綠洲。

為了讓“善”的種子從小種植在青少年心中, 2015年起,宜興啟動了“美德好少年評選活動”,越來越多具有誠實守信、盡責奉獻、助人為樂等優秀品質的好少年湧現出來。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的聞梓成同學,常年與甘肅省舟曲縣的閔芳潔、奐雯慧結對,並和家長一起資助他們上學。為了表彰他的義舉,今年該同學被評為省美德少年。

文明成習慣,秩序更優傳遞幸福

現在的宜興,行人不再擔心橫衝直撞的車輛,機動車禮讓行人成為習慣;看不到亂擺攤和占道經營,集貿市場面貌一新;公益廣告隨處可見,烘托出濃厚的文明創建氛圍……廣大市民用實際行動,托舉起陶都文明新高度。

規矩成為習慣 文明交通擦亮城市新名片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居民素質、城市文明程度最重要、最直觀的體現。

今年以來,宜興開出了一攬子改善交通秩序的“藥方”,在城區增設17條嚴管路,規範中心地帶通行秩序;到位158套違停電子抓拍設備、15套斑馬線不禮讓行人電子員警、2套行人闖紅燈抓拍系統,提高交通違法查處率;在週邊道路設置85塊提示標誌,增設300塊“禁止停車”禁令標誌,配套設置1600塊友情提醒標識,對城區8條主幹道路增設中心隔離設施2萬多米,完善城區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公共停車泊位2.3萬餘個,罰教並舉引導車輛“入位順向”停放……安全、暢通、文明、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已經形成,整座城市也因為文明交通變得更有溫度。

整治經營亂象 市場秩序實現“脫胎換骨”

“創城”三年行動計畫啟動以來,宜興市城管、商務等部門集中力量,整治經常“復發”的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店面外溢、夜市排檔燒烤等城市管理“病症”,城管執法人員強化管理,取締占道經營行為20323起,並在重要區域定點、定人、定責值守。

今年4月,宜興市市場監管、公安、城管等三部門針對無證無照經營、存在涉黃等問題的小美容美髮店、小足浴店,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先後依法取締了15家無照無證“二小”經營場所,同時通過後期跟蹤,讓12家經營戶自行關閉。

濃濃創建氛圍 文明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城市廣場落地看板上,遍佈“中國風”公益廣告;公車、移動營業廳以及商場超市的電子顯示幕,滾動播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語;報紙上電視裡,公益廣告和視頻傳遞著愛心、夢想和幸福……這些公益廣告,傳遞道德正能量,弘揚文明新風尚。

為加強“創城”宣傳,各部門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形成強大“氣場”。宜興郵政公司發放《文明城市創建宣傳手冊》20萬冊;城管部門設計製作公益廣告2500多處,覆蓋大街小巷;建設部門精心製作近1000塊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民公約等內容的公益看板,放置在城區各個公園、廣場處……與此同時,《宜興日報》、市廣播電視臺專門設置專題專欄,宜興發佈、宜興日報、宜興網、文明宜興等微信公眾平臺對“創城”進行跟蹤報導。創建知識更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向市民投放,覆蓋全市60萬微信活躍用戶。它們時刻提醒陶都市民:以文明的姿勢與城市“共舞”。

編輯:姚俊

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生活習慣。

立足統籌 城鄉一體共用發展紅利

宜興近年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水準與城區的差距逐漸縮小,湧現出一大批既具現代氣息又具田園風光的村鎮。

文明城市,既要有顏值,又要有內涵。在交通、供水、供氣、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五個方面構築起一張城鄉一體“幸福保障網”的基礎上,宜興借力創城,進一步“織密”公共服務網路,越來越密的城鄉公交網路有效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為護好百姓“門前河”,宜興著力抓好“治水”工作,嚴格落實各級河長責任,年內計畫完成780個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一項項工程的推進,全面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讓百姓享受到不輸城市的生活品質。

道路寬了,村子綠了,河水清了,生活甜了……景色秀美遊人醉,美好家園喚人歸。近年來,宜興回鄉創業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

彙聚正能量,築牢社會和諧基石

蔚然成風的志願服務,惠及市民的特色品牌,不斷湧現的凡人善舉……走在宜興大街小巷,感受著社會正能量,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氣息。從“外求”到“內修”,從“外治”到“內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讓小城人民的幸福指數直線飆升。

文明接力 志願服務傳遞真情

截至目前,陶都志願者網上註冊志願者達135314名,建立陶都志願者服務團隊275支,開展註冊工作的分中心108個,通過該網站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共計1611次。在服務中,陶都志願者形成了一套標準流程,志願服務也被細分為慈善救助、文體宣傳、醫療衛生、法律援助等近20個類別,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5年10月,為鼓勵更多人投入志願服務,“宜興義工時間銀行”網上平臺開通。義工志願者可以將服務工時存入時間銀行,來兌換相關服務或實物。目前,在該平臺註冊的義工已超1.6萬人,累計工時約14萬小時。

如今,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正集結到陶都志願者“旗幟”下,共同助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今年以來,全市青年志願者開展了文明知識進萬家、公共文明志願服務、城市美容師、“啄木鳥”行動、青年文明志願服務崗創建、重要活動服務保障等“六大行動”,掀起了又一輪文明“浪潮”。

品牌打造 來自基層的“宜興特色”

近年來,宜興結合不同的區域特色,“睦鄰點”“黨員責任區、服務區”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在城區實踐成功,產生了積極的群體效應,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濃濃溫情。農村的“宜興特色”探索也未停止。

在城鎮化進程中,為了解決鄉村文化建設這個難題,2015年起,宜興提出打造“一村(鎮)一品”文化,挖掘鄉村傳統和特色文化,為老百姓營造有認同感、歸屬感的精神家園。張渚鎮善卷村的“德文化”、徐舍鎮美棲村的“美居文化”、西渚鎮白塔村的“禪文化”……一大批鄉村文化品牌讓宜興的鄉村留住了更多傳統,也變得更加文明。

凡人典型 陶都湧動道德暖流

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在傳承發揚好家風、好家訓的過程中,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近年來,陶都好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自2011年以來,“社會媽媽”唐黎萍先後資助了5名貧困兒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繼續學業;楊巷鎮皇新村的普通農婦方婉君,13年來靠著堅強的意志和質樸的真情,不離不棄地照顧腦萎縮的丈夫;湖氵父 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蔣益君,堅守基層醫療崗位,熱情耐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截至目前,宜興已有“中國好人”11人、“江蘇好人”23人、“無錫好人”75人,向善的價值導向像種子一樣撒向心田,孕育出陶都大地的精神綠洲。

為了讓“善”的種子從小種植在青少年心中, 2015年起,宜興啟動了“美德好少年評選活動”,越來越多具有誠實守信、盡責奉獻、助人為樂等優秀品質的好少年湧現出來。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的聞梓成同學,常年與甘肅省舟曲縣的閔芳潔、奐雯慧結對,並和家長一起資助他們上學。為了表彰他的義舉,今年該同學被評為省美德少年。

文明成習慣,秩序更優傳遞幸福

現在的宜興,行人不再擔心橫衝直撞的車輛,機動車禮讓行人成為習慣;看不到亂擺攤和占道經營,集貿市場面貌一新;公益廣告隨處可見,烘托出濃厚的文明創建氛圍……廣大市民用實際行動,托舉起陶都文明新高度。

規矩成為習慣 文明交通擦亮城市新名片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居民素質、城市文明程度最重要、最直觀的體現。

今年以來,宜興開出了一攬子改善交通秩序的“藥方”,在城區增設17條嚴管路,規範中心地帶通行秩序;到位158套違停電子抓拍設備、15套斑馬線不禮讓行人電子員警、2套行人闖紅燈抓拍系統,提高交通違法查處率;在週邊道路設置85塊提示標誌,增設300塊“禁止停車”禁令標誌,配套設置1600塊友情提醒標識,對城區8條主幹道路增設中心隔離設施2萬多米,完善城區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公共停車泊位2.3萬餘個,罰教並舉引導車輛“入位順向”停放……安全、暢通、文明、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已經形成,整座城市也因為文明交通變得更有溫度。

整治經營亂象 市場秩序實現“脫胎換骨”

“創城”三年行動計畫啟動以來,宜興市城管、商務等部門集中力量,整治經常“復發”的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店面外溢、夜市排檔燒烤等城市管理“病症”,城管執法人員強化管理,取締占道經營行為20323起,並在重要區域定點、定人、定責值守。

今年4月,宜興市市場監管、公安、城管等三部門針對無證無照經營、存在涉黃等問題的小美容美髮店、小足浴店,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先後依法取締了15家無照無證“二小”經營場所,同時通過後期跟蹤,讓12家經營戶自行關閉。

濃濃創建氛圍 文明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城市廣場落地看板上,遍佈“中國風”公益廣告;公車、移動營業廳以及商場超市的電子顯示幕,滾動播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語;報紙上電視裡,公益廣告和視頻傳遞著愛心、夢想和幸福……這些公益廣告,傳遞道德正能量,弘揚文明新風尚。

為加強“創城”宣傳,各部門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形成強大“氣場”。宜興郵政公司發放《文明城市創建宣傳手冊》20萬冊;城管部門設計製作公益廣告2500多處,覆蓋大街小巷;建設部門精心製作近1000塊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民公約等內容的公益看板,放置在城區各個公園、廣場處……與此同時,《宜興日報》、市廣播電視臺專門設置專題專欄,宜興發佈、宜興日報、宜興網、文明宜興等微信公眾平臺對“創城”進行跟蹤報導。創建知識更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向市民投放,覆蓋全市60萬微信活躍用戶。它們時刻提醒陶都市民:以文明的姿勢與城市“共舞”。

編輯: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