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初年為什麼要定都北京,章太炎的這番見解最有說服力

1912年民國成立後不久,南北和平談判達成,清室退位,統一的共和政府即將建立。這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擺在了全國人民面前:首都定於何處最佳?

雖然說明清兩朝相繼定都於北京,

似乎民國繼續定都於北京也是理所當然,然而,這個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定都問題卻成了爭論非常激烈的問題。主要選項有三:北京、南京、武昌。

袁世凱和他領導下的北洋系,不用說是堅決主張定都北京的。而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一部分革命黨人,

則主張定都于南京。在如約改選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日,孫中山同時提出了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臨時政府必須設在南京;新任臨時大總統必須到南京就職並遵守臨時參議院制定頒佈的一切法律章程。孫中山想用這樣一個辦法,來限制袁世凱,並將實際權力保留在革命黨人手中。

然而,老袁是何許人也?他好歹也是在官場這個爛泥塘裡摸滾打爬幾十年了的人物,他的大半輩子都是伴隨著陰謀、權術度過,孫中山的這些招數他有的是辦法破解。

因而,當孫中山多次去電催促他到南京就職,他便以退為進,複電南京方面稱:自己“德薄能鮮”,不敢承擔總統一職;如今北方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經反復思量後,

覺得“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今日之計,唯有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裡,為共和之國民。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愚,暫維秩序。”

老袁這封電報足顯高明,所謂“今日之計,唯有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

明顯是對革命党的“將軍”,要是南方做得到這個地步,孫中山又何須退位?

袁世凱的電報公佈前後,各方勢力也紛紛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早在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交辭職諮文的同一天,章太炎就發表了《致南京參議院論建都書》,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張。

章太炎認為,南京地處偏倚,定為首都有“五害”:一是威力不能及于長城外;二是北民化為蒙古;三是日本俄國侵及東三省,

中原如失重鎮,必有土崩瓦解之憂;四是清帝、宗社黨、蒙古諸王可能作亂,致使國家分裂;五是遷都耗費鉅資,難以籌畫。

章太炎的這番見解無疑是十分高明的,故此論一出,大家紛表贊同。民社、國民協會等八個社團發表聯合聲明,聲稱“定都北京乃民國內政外交之關鍵,倘若舍北取南,帝黨勢必會死灰復燃,而強敵也有乘機侵略之虞”。立憲派大佬張謇也稱“建都北京,取其接近蒙、藏,裨益治理”。各省都督、紳商代表更是紛紛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對定都南京表示異議。

就連南京臨時政府內部,反對定都南京的聲音,也一時占了上風。同盟會此時的機關報《民立報》發表了《建都私議》的社論,提出八大理由來論證首都宜建於北京。這篇文章顯然體現了同盟會宋教仁一系的態度。與此同時,南方革命軍中的許多將領如浙軍司令朱瑞、粵軍司令姚雨平、第一軍團長柏文蔚等也紛紛發表通電,主張臨時政府建在北京為妥。

大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也插了一腳,主張定都武昌。

由於定都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最後只能由臨時參議院投票表決。第一次表決結果,同盟會員占絕對多數的臨時參議院以二十票的壓倒多數否決了定都南京的主張(總票數28票,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

聲稱“定都北京乃民國內政外交之關鍵,倘若舍北取南,帝黨勢必會死灰復燃,而強敵也有乘機侵略之虞”。立憲派大佬張謇也稱“建都北京,取其接近蒙、藏,裨益治理”。各省都督、紳商代表更是紛紛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對定都南京表示異議。

就連南京臨時政府內部,反對定都南京的聲音,也一時占了上風。同盟會此時的機關報《民立報》發表了《建都私議》的社論,提出八大理由來論證首都宜建於北京。這篇文章顯然體現了同盟會宋教仁一系的態度。與此同時,南方革命軍中的許多將領如浙軍司令朱瑞、粵軍司令姚雨平、第一軍團長柏文蔚等也紛紛發表通電,主張臨時政府建在北京為妥。

大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也插了一腳,主張定都武昌。

由於定都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最後只能由臨時參議院投票表決。第一次表決結果,同盟會員占絕對多數的臨時參議院以二十票的壓倒多數否決了定都南京的主張(總票數28票,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