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月三”,被遺忘的中國情人節

三月三,即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同地區對於“三月三”的定義是不同的,節日的叫法和習俗自然也大相徑庭。三月三古又稱上巳節。又是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並且在民間也有傳說說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在這一天,天上會開蟠桃大會等。

節日起源

上巳節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大概在漢代才有上巳一說法。上巳又有元巳、三巳之稱,是以干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會不同,三國魏時為了方便人們記憶,

將上巳固定在農曆三月三,人們不再問逢巳與否。

上巳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周代時,它還是一項禮制,有專門的女巫掌管,《周禮 • 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周代時,每逢農曆三月的第一巳日,人們就會去到水邊祭祀並用香薰沐浴,他們認為這時正處於季節交換,

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被遺忘的情人節

如果你以為人們真的去水邊祓禊?那你too you too navie 太傻太天真了。陽春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到處都彌漫著春的氣息,叫人如何不春心蕩漾,

不想負了這美好春光,人們當然要出來談談情說說愛,我的意思是適合廣大青年男女外出踏青…

《詩經 • 鄭風 • 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這首經典的愛情詩說的就是上巳節時青年男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河邊已熱鬧如市集了,男男女女,往來穿梭,人手一支蘭草和芍藥。三月三,原初的自然的大膽的愛戀,在山水間流淌開來,如何不走心。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私會,

人家可是光明正大地走心。《周禮 • 地官 • 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聽說如果在這天男女之間看對眼,來電了,就算在野外親熱也不會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相反這還被看作是對大地豐產的祝福,是吉祥之意。既然政府都這樣子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努力繁殖,身為群眾怎麼好意思不響應政府的號召,出來談談心呢!話說,身為古代人,
你們戀愛這麼自由開放真的好麼…

以上就是記載於《詩經》裡的中國情人節,比起西方的情人節還要早上一千多年。

流觴賦詩(晉)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其實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遊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的活動莫過於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記得那高中語文科上虐你千萬遍的《蘭亭集序》不?說的就是這次的活動。古人不斷地在玩耍,不斷地寫作,然後我們才有東西考試,不是麼…

踏青(北朝)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之一,這天人們除了祓禊外,還有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唐朝詩人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是將上巳節的男女自由戀愛的綺麗風情譜出了新高度。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南宋范成大《觀禊帖有感三絕》感歎:“三日天氣新,禊飲傳自古。今人不好事,佳節棄如土。”到了南宋時期,人們所推崇的程朱理學對女性的禁錮日益加重,女性被禁止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除非是你不想活了,萬一被人知道你也活不了,光是人言可畏足以致命,所以三月三上巳節也失去了存在的環境。

如今的三月三

如今,三月三這個節日,為更多的國人所不知,尤其在北方地域。但在廣西非常習俗依舊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日內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不惟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場面無盡熱鬧。青年男女們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農曆三月三歌圩節”不僅是廣西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廣西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這一節日主要盛行于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據統計,廣西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農曆三月三歌圩節”,占全廣西總人口的54%。

各族人民三月三這樣玩

01

漢族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02

壯族

壯族過於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03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就是三月三,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04

黎族

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彙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05

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

“三月三、踏沙灘”是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責任編輯:安焱

七天天氣預報看這裡!!!-----連結位址:http://3g.zgqxb.com.cn

其實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遊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的活動莫過於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記得那高中語文科上虐你千萬遍的《蘭亭集序》不?說的就是這次的活動。古人不斷地在玩耍,不斷地寫作,然後我們才有東西考試,不是麼…

踏青(北朝)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之一,這天人們除了祓禊外,還有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唐朝詩人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是將上巳節的男女自由戀愛的綺麗風情譜出了新高度。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南宋范成大《觀禊帖有感三絕》感歎:“三日天氣新,禊飲傳自古。今人不好事,佳節棄如土。”到了南宋時期,人們所推崇的程朱理學對女性的禁錮日益加重,女性被禁止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除非是你不想活了,萬一被人知道你也活不了,光是人言可畏足以致命,所以三月三上巳節也失去了存在的環境。

如今的三月三

如今,三月三這個節日,為更多的國人所不知,尤其在北方地域。但在廣西非常習俗依舊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日內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不惟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場面無盡熱鬧。青年男女們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農曆三月三歌圩節”不僅是廣西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廣西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這一節日主要盛行于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據統計,廣西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農曆三月三歌圩節”,占全廣西總人口的54%。

各族人民三月三這樣玩

01

漢族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02

壯族

壯族過於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03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就是三月三,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04

黎族

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彙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05

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

“三月三、踏沙灘”是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責任編輯:安焱

七天天氣預報看這裡!!!-----連結位址:http://3g.zgqx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