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農業博物館同‘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社區簽署框架協定

學術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王秀忠講話。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苑榮主持會議。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何長風講話。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淮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湯傳信講話。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學術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學術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劉然 攝

本網訊3月28-30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農業博物館、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

在《淮南子·天文訓》誕生地——安徽省淮南市舉行。來自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單位的9名知名專家學者,在學術研討會上作了學術報告。

去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單位聯合舉辦“‘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

目的在於:為了更好地宣傳、保護這一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加強“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及對現實生產、生活的借鑒意義研究和保護傳承措施探討,廣泛擴大“二十四節氣”的社會影響,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會上,先後有9名業界知名專家學者作了學術報告: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勤建教授的《24節氣的先河——江南遠古稻作的鳥候鳥曆》,

農業部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樊志民教授的《〈淮南子〉與中國傳統曆法研究》,農業部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博物館徐旺生研究員的《“二十四節氣”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分析》,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南京農業大學沈志忠教授的《從文獻記載到考古發現看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中國天文臺北京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李勇研究員的《古代二至時刻的測定——以〈授時曆〉為例》,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麻勇斌研究員的《“二十四節氣”行動研究創想》,安徽大學文學院陳廣忠教授的《二十四節氣研究傳承的四個階段》,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會長、淮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淮南師範學院方川副教授的《二十四節氣節氣——中華文化的智慧集成與傳承發展》,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南市作家協會主席金妤女士的《天道人道的無縫對接——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

會議期間,作為“二十四節氣”申遺牽頭單位的中國農業博物館還組織浙江、河南、湖南、廣西、貴州五省區及10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社區就五年保護期工作規劃和今年的工作計畫,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最後,在文化部非遺司的指導下,中國農業博物館同10個保護傳承社區簽署了2017年工作框架協定。

會後,與會代表參觀調研了“淮南市淮南子文化園——二十四節氣主題園”。

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積極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推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積極宣導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截止到2016年,先後已有三批共62個遺產項目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11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並在其保護和傳承方面開展相關政策研究。

中國天文臺北京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李勇研究員的《古代二至時刻的測定——以〈授時曆〉為例》,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麻勇斌研究員的《“二十四節氣”行動研究創想》,安徽大學文學院陳廣忠教授的《二十四節氣研究傳承的四個階段》,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會長、淮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淮南師範學院方川副教授的《二十四節氣節氣——中華文化的智慧集成與傳承發展》,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南市作家協會主席金妤女士的《天道人道的無縫對接——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

會議期間,作為“二十四節氣”申遺牽頭單位的中國農業博物館還組織浙江、河南、湖南、廣西、貴州五省區及10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社區就五年保護期工作規劃和今年的工作計畫,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最後,在文化部非遺司的指導下,中國農業博物館同10個保護傳承社區簽署了2017年工作框架協定。

會後,與會代表參觀調研了“淮南市淮南子文化園——二十四節氣主題園”。

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積極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推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積極宣導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截止到2016年,先後已有三批共62個遺產項目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11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並在其保護和傳承方面開展相關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