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渭源:“旅遊+”助力精准扶貧

山谷間流水潺潺,柵道上遊人如織……昔日的貧困村——渭源縣五竹鎮渭河源村,如今因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渭河源村距省城蘭州160公里,境內有國家AAAA級景區——渭河源景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素有渭河源頭“第一村”之稱。近年來,渭源縣有效依託富集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旅遊+”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渭河源村先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3959萬元,全面完成了村內水、電、路、網、停車場、環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通過招商引資鼓勵農戶開辦農家樂、農家客棧等來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已建成15戶兩棟單體二層仿古四合院落,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整體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遊是扶貧的主管道。渭源位於西秦嶺末端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渭源毓秀的自然風光。近年來,渭源先後建成渭河源國家AAAA級景區、首陽山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灞陵橋國家AA級旅遊景區等,

這些景區基本位於貧困村。依託貧困村秀麗的自然景觀,渭源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如今,累計完成各類造林26.09萬畝,道路綠化2824.66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17.51%。據統計,上半年以來,該縣生態遊年接待量約70.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4%和32.2%,帶動當地近3000名困難群眾就業。

文化遊是扶貧的重要環節。渭源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

也是中國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境內存有大量馬家窯、齊家、寺窪三大古文化遺址,一系列厚重的文化景觀成為渭源旅遊的靚麗名片。古代聖賢伯夷叔齊的遺骨之處首陽山、三國古棧道“隴上香格里拉”雙石門、明建文帝避難之所秀峰山等景區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觀光地。在各景區,當地政府優先扶持困難群眾搞經營,土特產及相關文創產品成為遊客的搶手貨。
目前,文化游成為該縣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抓手。

體驗遊是扶貧的新形式。渭源是農業縣,近年,該縣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果樹栽培和花卉種植,多舉措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先後在各景區附近建成多個採摘園,初步形成了以鄉村民宿、農業觀光體驗為主題的鄉村旅遊。體驗游正逐漸成為農民脫貧致富、改善生活的主導富民產業。

據瞭解,2016年,僅渭河源村接待旅遊者近9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8萬元。吸納當地農戶從事旅遊業人數達422人,從業人員當地語系化率超過了90%,來自旅遊業的人均收入達1370元。

大禹祭祀

伯夷叔齊墓碑

採摘園

農家樂

伯夷叔齊墓碑

採摘園

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