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震撼!一百年前的遵化清東陵竟然是這樣的!絕對珍藏版!

19世紀40年代,照相技術傳入中國後,使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通過膠片得以定格,我們從老照片中也可以一窺時光的變遷。在那個年代裡,照片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拍照的人大都是當時的貴族或者到中國來的外國人。

小葵花搜集了部分來自20世紀的清東陵老照片,想知道清東陵曾經的樣子嗎?跟著小編去穿越吧!

這是1945年,美軍飛機飛過清東陵上空,拍下了這張航拍照片,圖片上的陵寢由西向東分別是裕陵、孝陵、孝東陵和景陵,陵區內是守陵人的農田。

孝陵老照片

孝陵石牌坊、大紅門照片,仔細看,石牌坊的柱子前站著一個人,他是守陵人嗎?在那裡做什麼?

景陵神路上的石像生,雜草掩蓋了青磚,很好奇那個時候是怎樣養護神路的呢?是保持綠草茵茵的樣子還是需要除掉雜草?

景陵神道、石像生、龍鳳門、碑樓、隆恩門……仔細看,神道上的牌樓門原來是有木制柵欄門滴!

裕陵,可以看出陵寢周圍和後靠山植被茂密。

景陵隆恩殿前的銅鶴,照片上的小哥應該是守陵人家的吧。

定陵老照片,石橋柱頭、望柱頭、石像生上的黑色浮水印顯示了那是個多雨的夏季。

惠陵原貌,佈局緊湊,建築精美,和景陵一樣,牌樓門上也是有木門的。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1948年這裡發生了惠陵慘案,主要建築遭到飛機轟炸,現已重修。

1900年的定東陵,照片上標注的文字為“時維仲夏 庚子之年 義和木廠全體人員 相契遨遊 慈禧陵園 瞻觀古跡 樂不能言 盛世盛會 何日再圓 是以攝影 永桂綿綿”。原來是負責維修的木工在定東陵合影留念,證明了慈禧的陵寢一直在維修的事實。

1902年的慈禧陵寢隆恩殿內景,那時慈禧陵寢地面建築正在重修,大殿內金龍盤禦柱栩栩如生,貼金的金龍和璽彩繪也是鮮亮無比!

1914年的慈禧陵寢西配殿,我們通過照片見證一下重修後的大殿豪華用料吧!看重點:連殿外的廊柱和門扇的外面都用半立體銅鎏金龍和貼金裝飾,豪華到了極點!

重修後的慈禧陵隆恩殿,有守陵人悉心看護,大殿門窗外面用雨搭在防護,月臺上有兩個鼎式香爐。

以上三張慈禧陵寢的照片是美國社會科學家甘博(Sidney D. Gamble)在旅居中國期間拍攝的,他的影集記錄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珍貴圖像檔案。

1927年慈禧陵大殿內的貼金天花板和房梁,這些天花板當時共有500多塊,因為奢華的金飾在1928年被孫殿英盜取,現僅存五塊半。

1927年慈禧陵寢地宮前的石五供,包括一個三足雙耳圓鼎,兩個燭臺,兩個花瓶。發現沒?最初的五供頂端有端石雕刻的石花!

這是石五供香爐近景

1929年遊覽定東陵的9人,有牽驢的,有騎洋車的,頭戴巴拿馬涼帽,身著長衫馬褂,都是時尚的裝束。從穿著和交通工具看,他們應該是貴族階層吧。話說那時的合影風格與當時保守、古板的風氣不同呢!

清東陵的歷史風貌通過膠片得以定格,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我們從老照片中一窺時光的變遷,也從中吸取了文物保護的佐證和思路。可以說,我們現在見到的清東陵和那時一樣歷久彌新,璀璨耀眼。在一代又一代遵化人的努力下,清東陵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歷史原貌,這座“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更是以其無可辯駁的魅力、藝術和科學價值成為後人瞻仰的藝術瑰寶。

感謝清史學家于善浦老師的無私提供

撰稿:李雪芳

編輯:高向南 寧川頡 張旭

校對:唐師師

總編:洪櫻方

投稿郵箱:zhkhdd@126.com

照片上標注的文字為“時維仲夏 庚子之年 義和木廠全體人員 相契遨遊 慈禧陵園 瞻觀古跡 樂不能言 盛世盛會 何日再圓 是以攝影 永桂綿綿”。原來是負責維修的木工在定東陵合影留念,證明了慈禧的陵寢一直在維修的事實。

1902年的慈禧陵寢隆恩殿內景,那時慈禧陵寢地面建築正在重修,大殿內金龍盤禦柱栩栩如生,貼金的金龍和璽彩繪也是鮮亮無比!

1914年的慈禧陵寢西配殿,我們通過照片見證一下重修後的大殿豪華用料吧!看重點:連殿外的廊柱和門扇的外面都用半立體銅鎏金龍和貼金裝飾,豪華到了極點!

重修後的慈禧陵隆恩殿,有守陵人悉心看護,大殿門窗外面用雨搭在防護,月臺上有兩個鼎式香爐。

以上三張慈禧陵寢的照片是美國社會科學家甘博(Sidney D. Gamble)在旅居中國期間拍攝的,他的影集記錄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珍貴圖像檔案。

1927年慈禧陵大殿內的貼金天花板和房梁,這些天花板當時共有500多塊,因為奢華的金飾在1928年被孫殿英盜取,現僅存五塊半。

1927年慈禧陵寢地宮前的石五供,包括一個三足雙耳圓鼎,兩個燭臺,兩個花瓶。發現沒?最初的五供頂端有端石雕刻的石花!

這是石五供香爐近景

1929年遊覽定東陵的9人,有牽驢的,有騎洋車的,頭戴巴拿馬涼帽,身著長衫馬褂,都是時尚的裝束。從穿著和交通工具看,他們應該是貴族階層吧。話說那時的合影風格與當時保守、古板的風氣不同呢!

清東陵的歷史風貌通過膠片得以定格,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我們從老照片中一窺時光的變遷,也從中吸取了文物保護的佐證和思路。可以說,我們現在見到的清東陵和那時一樣歷久彌新,璀璨耀眼。在一代又一代遵化人的努力下,清東陵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歷史原貌,這座“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更是以其無可辯駁的魅力、藝術和科學價值成為後人瞻仰的藝術瑰寶。

感謝清史學家于善浦老師的無私提供

撰稿:李雪芳

編輯:高向南 寧川頡 張旭

校對:唐師師

總編:洪櫻方

投稿郵箱:zhkh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