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迷人的風光,燦爛的歷史 新安源古村落掠影

三江源頭休寧縣鶴城鄉新安源村坐擁2447公頃的省級六股尖自然保護區,華東地區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樹齡最長的古林公園,境內崇山峻嶺,流嵐飛瀑,植被繁茂,鷺鳥翩飛,自然風光旖旎。

靈山秀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散落其間的不少古村落雖繁衍至今也只有區區一、兩百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卻讓人刮目相看,歎為觀止。

一、高坑:六省通衢的貨運中心樞紐

伴隨著南宋定都臨安,仰賴新安江便捷的水運而商業勃興的徽州,秋冬季許多支流河水乾枯貨物如何運輸?皖贛邊界深山僻塢裡的各村鎮開門見山,山高嶺長,翻山越嶺動輒數十裡,

平日裡村鎮間貨物又如何運輸?一直是困擾在筆者心頭一個不解的謎。

高溪橋

日前走訪了三江源頭鶴城鄉新安源村高坑組,在斷壁殘垣、碎石斷瓦間筆者似乎找到了謎底的蛛絲馬跡……

沿新安源村古林公園左拐3裡許,一大片寬闊的河灘邊,寥寥二十餘幢老宅新房相互輝映依偎在竹林拂拂、茶園青青的山腳下,

便是高坑。高坑原名高溪,因村兩側古木參天,蓊蓊鬱鬱,吸引了眾多鷺鳥棲息翩飛,又名燕窩裡。“要不是農業學大寨時古樹被亂砍濫伐殆盡,我們村的古林規模比茶園山的古林公園還大呢,太可惜了。”30多年過去,村民吳長青對那場浩劫仍耿耿於懷,痛心不已。村子原住潘氏家族,明朝初年,婺源縣古坦鄉一吳氏族人在此安家落戶。
初來乍到,屢受原居民潘氏族人欺辱,但吳氏不屈不饒,以打獵種山維持生計,四代單傳後,第五代誕育五子,自此家族繁衍壯大,傳到現在已有22代了;而潘氏家族多行不義,倒江河日下,逐漸沒落了……

高坑東北經汪村通溪口、屯溪,東南爬平鼻嶺往沱川、婺源,西南越虎頭崗通浮梁、景德鎮,西北過鶴城通漁亭、歙縣,其中後兩條相連即為徽饒大道主幹道。伴隨著吳氏家族開枝散葉,

高坑一天天成為皖南贛北腹地的貨運中心樞紐,沿徽饒大道臨河一側河塝上來自皖贛兩省及本地的客商相繼在此開起了客棧、酒坊、百貨店、飯館、賭場……一排拖過去近兩百米;最高峰時,常駐這裡的挑夫竟有百人之多。當年客商雲集、熙來攘往的盛況我們可以從解讀兩塊古橋碑碑文得到驗證。

在高坑村對面的茶園裡,孤零零靜臥著一孔石橋,茶園裡造孔石橋幹啥?見我們好奇,

吳長青解釋說:“原先河流就從這片茶園穿過,1969年‘7•5’洪水沖過後,河流改道,原先的河灘就成茶園了。這橋名為浩濟橋,其實是座三孔連拱橋……”在他的指引下,我們果真找到了坍塌的石橋遺址,原橋長約20米,寬5.2米,建橋材料清一色為為河灘上俯拾即是的麻石(據筆者瞭解,這是原休寧縣流口區境內唯一一座多孔石橋)。留存下來的孔洞內側底徑4米,高3.2米,橋墩上方呈倒“V”字凸起的護舷長3.9米,洪流來襲時可以有效導引水流、分解衝擊力。

為什麼三孔連拱橋被沖毀得現在只剩下一孔,當地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動人故事:相傳當地每做好一座石橋,都要找一位“橋神”守護,如在造橋過程中不幸有人遇難,這人順其自然就成為橋神;如果造橋時一路平安,就不得不在最後一道工序“刹閘(鋪蓋最後一塊石板)”時臨時找一位,被選中的人不日即會遭遇天災人禍亡故。所以,石橋“刹閘”這一天,閒雜人等避之惟恐不及,而機智的造橋人每每選只鳥獸來做橋神(此說法流傳甚廣,以至於現在人們造橋時仍遵循祖例)。由此可見,“刹閘”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功能,顯得無比神聖,只留下三四個老持穩重的老師傅來操作。浩濟橋“刹閘”時,橋邊突然晃晃悠悠走上來一位手拄拐杖,滿頭癩痢,又醜又老的和尚。眼瞅著新橋落成,第一個走的是個瘸腿和尚,老師傅們可不幹了,一起沖上前齊心協力把老和尚趕下了橋,氣得老和尚用拐杖在石橋上狠狠地戳……誰知當年中秋後,原本這時節不漲水的,忽然暴雨如注,山洪暴發,三孔的浩濟橋被沖走兩孔,厚實的石塊被洪水一路沖到七八裡外的百畝坦;唯獨老和尚用拐杖戳過的那一孔安然無恙——原來他是八仙中的鐵拐李。

傳說只可當作聊資,卻與與徽商宣導的重情薄利、童叟無欺的商業道德不謀而合。其實,此橋建材為麻石,石塊間鬆鬆散散,契合緊密度與青石板相比天壤之別,自重又輕,新安源頭山高穀深,山洪暴發迅猛急速,水毀石橋也在情理之中了。

此後,浩濟橋被沖毀的兩孔就一直架5節木板撐持著。村裡為此特地劃出一塊山場,名“橋會山”,所伐木材售出後的銀錢專供石(木)橋日常維護保養。人禍甚於天災,上世紀30年代,汪村鎮裡莊村一位姑娘遠嫁由贛入皖第一村右龍村,接親的隊伍途經此橋,不意橋板被地方痞子抽去一塊,嫁姨(伴娘)一不小心當場跌死,所幸新娘一直活到上世紀90年代,80多歲高齡才壽終正寢。

“高溪橋”碑

許是有橋神看護的緣故,浩濟橋頭兩塊青石橋碑日曬雨淋數百年仍巋然挺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吳氏宗祠“善德堂”重建,兩塊橋碑被村民抬來做旗牌石(在地基和磚牆間環繞外牆一圈以防雨水浸蝕的青石塊)了。在吳長青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憋屈地橫臥在“善德堂”一角的兩塊古橋碑。從外形看,兩塊可謂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均為高1.7米,寬0.9米,厚0.1米;抬頭右起橫排,端莊的篆書;正文右起豎排,工整的楷書。

靠門口一塊“高溪橋”碑實為一塊募捐造橋的功德榜,上側大半塊碑面上密密麻麻刻著“王××一兩”、“方××一錢五分”等,捐資者總計約300人,人們對公益事業一呼百應,熱心踴躍可見一斑,最多的捐銀二兩,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前後,時價一兩銀子可買一石(約190斤)大米折算,二兩銀子買米,捎帶些粗糧,夠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了。左下側落款“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乙酉歲次季冬月吉日” ;下側小半塊碑面空著想必是未雨綢繆,預備留著後續修橋時刻寫募捐名單的。讓人費解的是,捐款名單中,絕大多數為王姓人,吳姓人只有寥寥幾人(高坑吳氏繁衍至今也只有110多人),可見王氏族人主導倡建浩濟橋的可能性比較大,偏巧上坡下坡就到,3裡之隔的馮村是個(如今)泱泱數百人的王姓大族,從其正德癸酉年(西元1513年)葬於本村茶源山組土名五辛坑山腰上的“太源郡府君王公常朝奉” 墓僅拜堂直徑就達16.3米,為休寧縣境內規模最大、最上檔次的土豪墓來看,王氏家族的富庶可見一斑,牽頭籌資造橋自然不在話下了。雖說20多裡外的王家田也是王姓為主體的村落,但“近水樓臺先得月”’,“誰投資,誰受益”是亙古不變的至理,一大家族跑20多裡外捐資造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貼牆角一塊為“高溪浩濟礄碑”, 右起首排豎起一枚引首章篆書“敦仁堂”,緊接著楷書“浩濟礄記”。如果把碑文看作一幅古色古香的書畫作品,這枚引首章自然就成了一枚畫龍點睛的開頭鈐。歲月的磨蝕讓碑文正文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見“……王公元浩世居馮村太原……曰木可爛而石斷不朽吾輩誓作石橋以度人於……以其路為六省通衢徃(往)來絡繹而橋已于萬曆己酉之洪水……”落款“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大理寺卿眷生(舊時兩家通婚後,尊長對姻親晚輩的自稱。)餘啟元頓首拜×”、“皇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歲次孟夏望後二日男×武篆額併(並)書”後還有兩枚正方形篆書印章。余啟元,字伯貞,號大鄣,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走山路距離高坑僅30餘裡)人,萬曆甲戊年(1574年)進士,官至大理寺正卿。不難看出,“浩濟礄記”是餘啟元因兒女結親于馮村(高坑),來此遊玩,應村民邀約為古橋題寫橋記,盛情難卻,興之所至,洋洋灑灑寫下700多字的橋記,文中內容讓我們對高坑一度做為六省通衢的皖贛邊界貨運中心樞紐的輝煌歷史深信不疑。

兩塊橋碑刻制時間前後相距78年,而據餘啟元“浩濟礄記”記載,浩濟橋被洪水沖毀於建成一甲子後的萬曆己酉(1609年),即他創作“浩濟礄記”的前18年。建成、被毀年份均為己酉年,在以天干地支紀年的時代,以訛傳訛,“傳說”“當年”被洪水沖毀也自在情理之中了。細細端詳,不難發現,“高溪浩濟礄碑”較“高溪橋”碑無論是規劃佈局,還是題寫雕琢,都更顯細膩精緻,明顯上了一個檔次。

見筆者對前碑碑頭“橋”寫作“橋”,而後碑“橋”寫作“礄”頗感興趣,吳長青解釋說,木橋寫作“橋”,石橋寫作“礄”在當地古文書寫中很普遍,直到漢字簡化後才統一寫作“橋”,這讓筆者一下子想起了當地人把竹筧寫作“筧”,木筧寫作“梘”,形聲字形旁表字義在民俗文化中運用得如此自然熨貼、水到渠成讚賞不已。

高坑的貨運中心樞紐地位一直持續到民國,農閒或雨休時,七裡八村的村民也常來此品嘗徽州臭豆腐。村民吳天順兒時就聽父親說過,他的太外公(奶奶的父親,汪村鎮連口村人)即在此釀酒時結識了太外婆,並把女兒嫁在這裡。筆者日前走訪了汪村鎮連口村66歲的汪善修,他向筆者證實了爺爺年輕時的確曾在高坑開過酒坊,後來不開了酒缸就存放在高坑姑姑(即吳天順奶奶)家,上世紀六十年代他曾和三哥來抬過酒缸,因哥倆個子矮小還曾在石橋上磕破過一口。吳天順父親生前叨咕得最多的就是“高坑人最苦,那麼多挑夫,起早貪黑,一步不走,一肩不到,掙的血汗錢。”但因為村裡人多結識南來北往的客商,人脈廣,見識多,雖人丁寡薄,外村大族高看一眼,從不敢隨意欺辱。村裡兩位訟師甚至代人打官司,在徽州府一住八年,得勝還鄉,讓鄰村人敬而遠之。

交通要道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也成了國共兩軍殊死博弈的戰場,國民黨駐軍在水口河灘、對面山、扡龍口一氣修建了3個碉堡(解放後,扡龍口碉堡的磚塊被村民們拆下來做了茶廠)。吳長青依稀記得老屋樓板上有個手指粗的洞,聽大伯說,有年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幾個碉堡裡值守的國軍士兵冷得熬不住,竄進他家地爐上烤火,推搡間槍支走火,把樓板打了個大洞。國軍守衛再嚴,也攔不住村民們私底下通共,他們隔三差五在貨擔裡夾塞情報、軍需物資,冒著殺頭的危險南來北往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著……

今天,隨著縱橫交織的徽饒古道一天天湮滅在荒山野嶺之中,往日六省通衢,風光無限的貨運中心樞紐也早已談出歷史的舞臺,只有在斜倚著門框曬太陽,眯縫著雙眼陷入無限遐想的老人的夢幻裡,,集市的早晚依然那麼喧鬧,挑夫的步履依然那麼鏗鏘……

二、一張祖宗像背後的傳奇故事

古林公園右側山坳裡蟄伏著新安源村李家村民組,李家村民最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是他們是李唐皇室血裔,有老祖宗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畫像為憑。這張被李氏族人奉為至寶,看似中堂的畫像高約300釐米,寬約120釐米,畫面中心位置端坐著的李淵身材魁梧、氣宇軒昂,一部俊秀的美髯飄拂至腰際。最為神奇的是,無論你站在畫像的什麼位置看,畫像上李淵的目光都像迎著你,慈眉善目,神情自若。

李淵像“地腳”

畫像上側接近“天頭”的位置十六行縱向排列的柳體字豪放遒勁:“顯祖李淵公字叔德封唐公複姓李氏進唐王義寧二年進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冕十二旈建太子旌旗出警入蹕(蹕)五月隋帝遜位於武德九年五月崩壽七十一葬獻陵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後竇氏京兆平陵人崩年四十五祔獻陵諡太穆大明永樂二年秋九月朔日裔孫重裱”,對李淵夫婦的生平簡介言簡意賅。與《新唐書·高祖紀》:“戊辰,隋帝(楊侑)進唐王(李淵)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的描述不謀而合,耐人尋味的是,文中“建太子旌旗,出警入蹕”看似一筆帶過,實則肯定了李建成在護衛李淵縱橫捭闔、開創李唐王朝南征北戰中立下的汗馬功勞,而對一代雄主李世民隻字未提,在講究“成王敗寇”的國人眼裡,行文耿介不狷、率性大膽可見一斑。

史載唐宣宗第九子唐昭王李汭的次子李佑死于饒州刺史任上,三子李京(861—936年,原名李佯,字伯柔)千里迢迢趕來奔喪,走到半路黃巢起義,歷經千辛萬苦輾轉到達目的地,才知道早前歙州刺史季擢仰念宗室,已代葬兄長于鄱之昌水。此時黃巢之亂已波及江南,歙州淪陷,李京有家不能回,只好寄人籬下,聽聞黃巢軍“逢黃不殺”,遂暫避歙州黃墩,後定居江西浮梁,娶一位刺史的閨女為妻,生三子。長子仲皋補江西寨將,生三子,長子德鵬遷祁門新田,次子德鸞遷婺源嚴田,幼子德鴻仍居浮梁界田,現徽州境內李姓十有八九源于“三田李氏”,尊李京為始遷祖。

關於老祖宗從浮梁界田遷來新安源的來龍去脈,李家滿村老少皆爛熟於心:相傳南宋初年,界田李氏有個大戶人家,生了八子一女,八個兒子連同女婿都在朝廷為官,留下一大家子孤兒寡母在家,冷冷清清;長夜漫漫,各房婦人思夫心切,體己話兒更與何人說?鄰村人正嫉妒這一大家子高官厚祿,紅得發紫,便攛掇族中一算命先生對這些婦人們說,想男人回家其實也不難,只要在水口塝邊挖條深溝,男人自會回家。婦人們頭髮長,見識短,不知是計,果真請人在水口塝邊挖了條深溝。這下完了,村裡出高官的風水被破壞了,厄運說到就到,有大臣參劾李家人拉幫結派,圖謀不軌,趙宋皇帝本就顧忌前朝李唐後裔死灰復燃,興風作浪,眼瞅著朝中李氏家族勢力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如果相互勾結勢必尾大不掉,正中下懷,於是一紙詔令,李氏一族全部削職為民。臨行,皇上仍不放心,派一位禦史以送別為名暗中盯梢他們的一舉一動。李家長子策馬在前,回首一望,見自家族人、家丁浩浩蕩蕩一路拖去數百米,心中暗想,幸喜家族勢力毫髮未損,回歸故里仍可雄峙一方,享不盡榮華富貴的;趕上天下動亂,分得一杯羹重登朝堂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臉上情不自禁浮出一絲冷笑。這一幕恰好被禦史看在眼裡,慌不迭地報告皇上,皇上擔心養虎為患,最終動了吵滅李家的心思,派忠心不二的嶽飛領兵剿滅界田李氏全族。

奉命抄家的岳飛率大軍未到,早有李家的故交暗中飛馬傳來皇上的旨意。李家上下慌作一團,把一口銅鑼摔成十八片,每一支系一片,作為將來認祖歸宗的憑證。到銅片分完才知道總計有十九支系,情急之下,只好把一張祖宗像塞進沒分到銅片的族人手裡。懷揣祖宗像的李家先祖一路逃難到新安源(舊稱四門)古林公園右側的山坳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畫像下側接近“地腳”的位置橫向記錄了從李淵到李汭—李京—李仲皋—李德鴻枝枝蔓蔓的李唐王室脈絡,被李世民誅殺的李建成、李元吉在列,當過皇帝的如“隆基公”等兩側加注“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沒當過皇帝的如“玄迪公”、“泌公封平江王”等一筆帶過。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畫幅中心位置的畫像部分與上下文字部分紙質明顯不同,結合民間傳說及“大明永樂二年秋九月朔日裔孫重裱”不難推測此畫很可能原先僅是一幅單純的祖宗像,永樂二年重裱前(書寫)拼貼了文字部分。

村民李國保聽村中老人口耳相傳說,李氏族人初來乍到,頗為房屋的門向傷透了腦筋:向前(東北向)吧,站在門口四下裡張望,天不圓,地不方,不理想;向後(西南向)吧,倚水對山,坐虛向實,更不妥;往上(東南向)側呢,恰對著“白虎”,殺氣太重,一般民房根本“吃不住”。好在當地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說,折衷的方案是東南向建兩座門樓,門樓抵得住“白虎”的殺氣,又代表了村莊的整體門向。人們沿門樓週邊砌起一道石牆,平日裡只從門洞進出;倚賴門樓的呵護,民房全部建在門樓內(近現代隨著破除封建思想的宣傳,部分大膽的村民才將房屋建在門樓護翼的範圍之外),如此可以不論門向,依山臨水住著方便即可。左右對稱的兩座門樓的木質樓房文革“破四舊”時被拆除,如今只剩下高高的石塝遺址。李國保回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浮梁縣鵝湖鎮桃嶺一個竹匠來村裡做手藝,聽說李家村民是浮梁界田逃難來此,連說李家人是自家兄弟,他們村也是“嶽飛抄界田(此故事在浮梁縣、鶴城鄉流傳甚廣)”時逃難到桃嶺的,村名桃(逃)嶺有明顯的避難色彩。

新安源民諺:“左青龍,右白虎;香青龍,臭白虎。”李家人在門樓後側蓋宗祠“振德堂”,為了壓制對面山上的“白虎”,特地雕琢了一隻尺余高的石獅子,置放與祠前與它對峙。每繁衍四代,李家人就派人去浮梁界田李氏總祠交管護費,請來四代人的排行名(宗譜擬定的行輩字);平日裡新生兒誕生取小名只能隨手記在存於祠內的“吊字本”上,待祠祭大典按排行輩分取過譜名謄上宗譜。振德堂內原先高懸著多塊金匾,李國保兒時聽左龍表大伯說,族人想旌表功德、貞節,勸人上進、為善,樹匾宣揚榮耀、激勵後生,需事先向縣府報批,獲准後繳納80塊大洋的“匾額”,才可以買金葉,請人精工製作,擇選良辰吉日,敲鑼打鼓懸掛。可惜前些年因缺少管護,日曬雨淋,振德堂內金匾及眾多雕樑畫棟的構建都垮塌朽爛了,唯有三塊精雕細琢的石雕欄板向我們訴說曾經的榮光:其一為一隻水鳥漫步于結滿蓮蓬的荷花叢中,寓意“一路連(蓮)科”;其二為一隻猴首馬身的動物昂首挺胸徜徉在一棵蜂飛蝶舞的樹下,寓意“馬上封(蜂)侯(猴)”;其三為一隻錦雞悠然自得地穿行於花海裡,一根旁枝斜逸的花枝恰到好處地圈圍在其頸部,寓意“錦上添花”。 欄板邊框圖紋顯示,這三幅圖原為一幅組圖,至少四塊。

李淵像全圖

2012年,村民籌資40多萬元原址重建宗祠“振德堂”,祖宗像也再次送裱畫店精心裝裱,但那些毀於天災人禍的歷史遺跡能找尋回來麼?那些湮滅于歷史長河的宗族密碼能破譯出來麼?

今年正月初九,李國保隨新安源村支部書記李發權應邀赴浮梁界田參加祠祭大典。午飯後,各地李氏族人都紛紛打開族譜商議續譜、編排、重印族譜事宜,他倆正為缺少原始憑據與界田李氏各系對接,一籌莫展時,隨身攜帶的祖宗像引起了無意間引起一位老者的關注;祖宗像甫一亮相,立馬引來各地族眾圍觀,人們不約而同湊上前去合影留念——這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就是心有靈犀的心靈感應。

三、兩棵遷居樹下繁衍出來的村莊

新安源古林公園古木參天,拂拂青枝後掩映著一個詩意盎然的古村落——茶源山。相傳首先相中這方風水寶地,並舉家來此安家落戶的是鄭姓一族。鄭姓始祖決定遷居地此前曾在毗鄰山腳的土坡上栽種一公一母兩棵榧樹為遷居樹,試探此地是否適合安家落戶:如果秋後榧樹成活了,就舉家遷居此地;榧樹枯了,則此地不是理想的居家之所。誰想天不遂人願,到頭來這方水土與鄭氏族人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兩棵榧樹長得粗大茁壯,枝繁葉茂,鄭氏家族卻人丁單薄,一天天敗落下去……隨後遷居于此的宋氏家族同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湮滅于歷史的長河中。

錦上添花

直到明末,祁門赤橋方氏族人茂財公(墓葬村後林地)遷居於此,生獨子喜孫公,喜孫公誕育四子,自此方氏一族在此繁衍壯大。兩棵遷居樹沒給鄭氏、宋氏家族帶來好運,方氏族人同樣奉為神靈,建房以兩側山腳和遷居樹為界,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這事說怪不怪:當時砌牆時磚塊粘合全賴粘土不牢實,遇有狂風,馬頭牆受力面積大,每每首當其衝,把房子建在天然保護圈內,狂風來襲,周邊山林和兩棵榧樹猶如銅牆鐵壁,把房屋呵護得平平安安。兩棵遷居樹被族人滋育得根深葉茂,蔥蔥郁鬱,圈圍近5米(休寧縣林業局掛的標示牌顯示樹齡1500年),縱然前些年都被天雷襲擊主幹燒得禿頂了,那棵母榧樹依然旁枝斜逸,掛滿了碧綠的榧果。

三個不同的族群不約而同相中這方風水寶地,必定風水殊異,在當地首屈一指。72歲高齡的方權保老人告訴筆者說,村裡有支山壟通20多裡外的棣甸,龍脈長著呢。人們在榧樹下修建方氏宗祠,2米多長的黑底牌匾上,端莊的正楷“敦義堂”三個字金光閃閃,與赤橋宗祠如出一轍。宗祠雖不大,天井上側邊沿一塊長6.2米,寬0.78米,厚0.14米的青石板卻是方圓百里絕無僅有,讓人嘖嘖稱奇,按黟縣青石每立方米2700公斤測算,這塊石頭重達1800多公斤。相傳這塊青石板當年請了36人從採石場螞蟻搬蟲一樣抬來宗祠,一開始各人走各人的步調,石板晃過來、蕩過去,總也不平衡。不得已,只好請石匠師傅坐石板上喊號子指揮,總算步調一致,大功告成。

許是遷入年代相差久遠,茶源山“敦義堂”方氏族人與同是赤橋遷來,相隔僅十裡之遙的鄣源“樹德堂”方氏族人【宋熙甯辛亥(1071年)方遊始遷入】素無往來,但赤橋人對歷史上有族眾外遷茶源山顯然是了然於胸的。方權保說他年輕時有次到休寧縣冰潭鄉杭溪村走親戚,途經赤橋,渴得喉嚨冒煙,見前邊石橋上坐著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端著杆三尺多長的煙杆有滋有味抽旱煙,忙上前討口水喝,那人對他一番端詳,冷冷地說:“熱水要人燒,冷水要人挑,你我素不相識,憑什麼要給你水喝?”噎得方權保啞口無言。俄頃,那人似乎聽得話音相近,複悠然問他:“先生家住何方?”方權保脫口而出:“三十三都末,四門茶源山。”那人面露喜色,再問:“族長公是誰,什麼排行?”方權保爛熟於心:“方茂財,茂喜貴有勝光嘉廷秉文明如順堯,我是如字輩。”那人喜極而泣,頗有“他鄉遇故知”般的親切,忙迎進屋盛情款待。

“敦義堂”藏有一張據說能禁水火的古畫,每年正月請戲班做戲前掛出供族人瞻仰。各家孩童出生顧自取個小名,連同出生年月、時辰,隨手記在“吊字本”上,到了上學年齡,請族眾喝過“暖房酒”,按輩分請學識淵博的先生取上譜名,正式輯錄在宗譜上。“我是1944年出生,5歲時全國解放,不興這個了,也就沒取譜名。”方權保笑著說。

老祖宗給茶源山人留下的最寶貴歷史遺產無疑是那片水口林,面積大,占地百餘畝,冠絕華東;樹齡長,千歲高齡的老樹隨處可見;樹種多,計有銀杏、香榧、楓香、紅豆杉等多種,其中名貴樹20多種,國寶級100多棵(含56棵500年以上樹齡的紅豆杉),約占安徽省的10%。當然,與那兩株相濡以沫1500多年的老榧樹想比,這些都是兒孫輩的小樹了,是“老倆口”作為遷居樹的最好印證。

馬上封侯

“聽長輩們說,水口林先栽楓香樹,再栽其他樹種(筆者以為,水口林不僅是綰連“龍脈”,村莊風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抵禦季風的實用功能。楓香栽種成活率高,生長迅速,樹形高大挺拔,是水口防護林的首選。筆者走訪多個徽州古村落,楓香是水口必栽樹)。林子裡原先還間種許多毛竹,1958年全砍光了。”方權保說,“林子裡還建有一座水口廟,三十晚家家戶戶到這裡殺只公雞,用雞血祭祀先人。這事莊重肅穆,頭晚必定叮囑了隨行的孩童到時不得喧嘩吵嚷,但孩子們天性率真,見鮮血淋漓的公雞痛得滿地打滾,撲騰哀鳴,早吧大人的叮囑丟到九霄雲外,忘乎所以地大呼小叫……”

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但願今人像善待古林一樣倍加珍視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切歷史文化遺產。

橋墩上方呈倒“V”字凸起的護舷長3.9米,洪流來襲時可以有效導引水流、分解衝擊力。

為什麼三孔連拱橋被沖毀得現在只剩下一孔,當地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動人故事:相傳當地每做好一座石橋,都要找一位“橋神”守護,如在造橋過程中不幸有人遇難,這人順其自然就成為橋神;如果造橋時一路平安,就不得不在最後一道工序“刹閘(鋪蓋最後一塊石板)”時臨時找一位,被選中的人不日即會遭遇天災人禍亡故。所以,石橋“刹閘”這一天,閒雜人等避之惟恐不及,而機智的造橋人每每選只鳥獸來做橋神(此說法流傳甚廣,以至於現在人們造橋時仍遵循祖例)。由此可見,“刹閘”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功能,顯得無比神聖,只留下三四個老持穩重的老師傅來操作。浩濟橋“刹閘”時,橋邊突然晃晃悠悠走上來一位手拄拐杖,滿頭癩痢,又醜又老的和尚。眼瞅著新橋落成,第一個走的是個瘸腿和尚,老師傅們可不幹了,一起沖上前齊心協力把老和尚趕下了橋,氣得老和尚用拐杖在石橋上狠狠地戳……誰知當年中秋後,原本這時節不漲水的,忽然暴雨如注,山洪暴發,三孔的浩濟橋被沖走兩孔,厚實的石塊被洪水一路沖到七八裡外的百畝坦;唯獨老和尚用拐杖戳過的那一孔安然無恙——原來他是八仙中的鐵拐李。

傳說只可當作聊資,卻與與徽商宣導的重情薄利、童叟無欺的商業道德不謀而合。其實,此橋建材為麻石,石塊間鬆鬆散散,契合緊密度與青石板相比天壤之別,自重又輕,新安源頭山高穀深,山洪暴發迅猛急速,水毀石橋也在情理之中了。

此後,浩濟橋被沖毀的兩孔就一直架5節木板撐持著。村裡為此特地劃出一塊山場,名“橋會山”,所伐木材售出後的銀錢專供石(木)橋日常維護保養。人禍甚於天災,上世紀30年代,汪村鎮裡莊村一位姑娘遠嫁由贛入皖第一村右龍村,接親的隊伍途經此橋,不意橋板被地方痞子抽去一塊,嫁姨(伴娘)一不小心當場跌死,所幸新娘一直活到上世紀90年代,80多歲高齡才壽終正寢。

“高溪橋”碑

許是有橋神看護的緣故,浩濟橋頭兩塊青石橋碑日曬雨淋數百年仍巋然挺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吳氏宗祠“善德堂”重建,兩塊橋碑被村民抬來做旗牌石(在地基和磚牆間環繞外牆一圈以防雨水浸蝕的青石塊)了。在吳長青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憋屈地橫臥在“善德堂”一角的兩塊古橋碑。從外形看,兩塊可謂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均為高1.7米,寬0.9米,厚0.1米;抬頭右起橫排,端莊的篆書;正文右起豎排,工整的楷書。

靠門口一塊“高溪橋”碑實為一塊募捐造橋的功德榜,上側大半塊碑面上密密麻麻刻著“王××一兩”、“方××一錢五分”等,捐資者總計約300人,人們對公益事業一呼百應,熱心踴躍可見一斑,最多的捐銀二兩,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前後,時價一兩銀子可買一石(約190斤)大米折算,二兩銀子買米,捎帶些粗糧,夠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了。左下側落款“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乙酉歲次季冬月吉日” ;下側小半塊碑面空著想必是未雨綢繆,預備留著後續修橋時刻寫募捐名單的。讓人費解的是,捐款名單中,絕大多數為王姓人,吳姓人只有寥寥幾人(高坑吳氏繁衍至今也只有110多人),可見王氏族人主導倡建浩濟橋的可能性比較大,偏巧上坡下坡就到,3裡之隔的馮村是個(如今)泱泱數百人的王姓大族,從其正德癸酉年(西元1513年)葬於本村茶源山組土名五辛坑山腰上的“太源郡府君王公常朝奉” 墓僅拜堂直徑就達16.3米,為休寧縣境內規模最大、最上檔次的土豪墓來看,王氏家族的富庶可見一斑,牽頭籌資造橋自然不在話下了。雖說20多裡外的王家田也是王姓為主體的村落,但“近水樓臺先得月”’,“誰投資,誰受益”是亙古不變的至理,一大家族跑20多裡外捐資造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貼牆角一塊為“高溪浩濟礄碑”, 右起首排豎起一枚引首章篆書“敦仁堂”,緊接著楷書“浩濟礄記”。如果把碑文看作一幅古色古香的書畫作品,這枚引首章自然就成了一枚畫龍點睛的開頭鈐。歲月的磨蝕讓碑文正文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見“……王公元浩世居馮村太原……曰木可爛而石斷不朽吾輩誓作石橋以度人於……以其路為六省通衢徃(往)來絡繹而橋已于萬曆己酉之洪水……”落款“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大理寺卿眷生(舊時兩家通婚後,尊長對姻親晚輩的自稱。)餘啟元頓首拜×”、“皇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歲次孟夏望後二日男×武篆額併(並)書”後還有兩枚正方形篆書印章。余啟元,字伯貞,號大鄣,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走山路距離高坑僅30餘裡)人,萬曆甲戊年(1574年)進士,官至大理寺正卿。不難看出,“浩濟礄記”是餘啟元因兒女結親于馮村(高坑),來此遊玩,應村民邀約為古橋題寫橋記,盛情難卻,興之所至,洋洋灑灑寫下700多字的橋記,文中內容讓我們對高坑一度做為六省通衢的皖贛邊界貨運中心樞紐的輝煌歷史深信不疑。

兩塊橋碑刻制時間前後相距78年,而據餘啟元“浩濟礄記”記載,浩濟橋被洪水沖毀於建成一甲子後的萬曆己酉(1609年),即他創作“浩濟礄記”的前18年。建成、被毀年份均為己酉年,在以天干地支紀年的時代,以訛傳訛,“傳說”“當年”被洪水沖毀也自在情理之中了。細細端詳,不難發現,“高溪浩濟礄碑”較“高溪橋”碑無論是規劃佈局,還是題寫雕琢,都更顯細膩精緻,明顯上了一個檔次。

見筆者對前碑碑頭“橋”寫作“橋”,而後碑“橋”寫作“礄”頗感興趣,吳長青解釋說,木橋寫作“橋”,石橋寫作“礄”在當地古文書寫中很普遍,直到漢字簡化後才統一寫作“橋”,這讓筆者一下子想起了當地人把竹筧寫作“筧”,木筧寫作“梘”,形聲字形旁表字義在民俗文化中運用得如此自然熨貼、水到渠成讚賞不已。

高坑的貨運中心樞紐地位一直持續到民國,農閒或雨休時,七裡八村的村民也常來此品嘗徽州臭豆腐。村民吳天順兒時就聽父親說過,他的太外公(奶奶的父親,汪村鎮連口村人)即在此釀酒時結識了太外婆,並把女兒嫁在這裡。筆者日前走訪了汪村鎮連口村66歲的汪善修,他向筆者證實了爺爺年輕時的確曾在高坑開過酒坊,後來不開了酒缸就存放在高坑姑姑(即吳天順奶奶)家,上世紀六十年代他曾和三哥來抬過酒缸,因哥倆個子矮小還曾在石橋上磕破過一口。吳天順父親生前叨咕得最多的就是“高坑人最苦,那麼多挑夫,起早貪黑,一步不走,一肩不到,掙的血汗錢。”但因為村裡人多結識南來北往的客商,人脈廣,見識多,雖人丁寡薄,外村大族高看一眼,從不敢隨意欺辱。村裡兩位訟師甚至代人打官司,在徽州府一住八年,得勝還鄉,讓鄰村人敬而遠之。

交通要道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也成了國共兩軍殊死博弈的戰場,國民黨駐軍在水口河灘、對面山、扡龍口一氣修建了3個碉堡(解放後,扡龍口碉堡的磚塊被村民們拆下來做了茶廠)。吳長青依稀記得老屋樓板上有個手指粗的洞,聽大伯說,有年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幾個碉堡裡值守的國軍士兵冷得熬不住,竄進他家地爐上烤火,推搡間槍支走火,把樓板打了個大洞。國軍守衛再嚴,也攔不住村民們私底下通共,他們隔三差五在貨擔裡夾塞情報、軍需物資,冒著殺頭的危險南來北往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著……

今天,隨著縱橫交織的徽饒古道一天天湮滅在荒山野嶺之中,往日六省通衢,風光無限的貨運中心樞紐也早已談出歷史的舞臺,只有在斜倚著門框曬太陽,眯縫著雙眼陷入無限遐想的老人的夢幻裡,,集市的早晚依然那麼喧鬧,挑夫的步履依然那麼鏗鏘……

二、一張祖宗像背後的傳奇故事

古林公園右側山坳裡蟄伏著新安源村李家村民組,李家村民最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是他們是李唐皇室血裔,有老祖宗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畫像為憑。這張被李氏族人奉為至寶,看似中堂的畫像高約300釐米,寬約120釐米,畫面中心位置端坐著的李淵身材魁梧、氣宇軒昂,一部俊秀的美髯飄拂至腰際。最為神奇的是,無論你站在畫像的什麼位置看,畫像上李淵的目光都像迎著你,慈眉善目,神情自若。

李淵像“地腳”

畫像上側接近“天頭”的位置十六行縱向排列的柳體字豪放遒勁:“顯祖李淵公字叔德封唐公複姓李氏進唐王義寧二年進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冕十二旈建太子旌旗出警入蹕(蹕)五月隋帝遜位於武德九年五月崩壽七十一葬獻陵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後竇氏京兆平陵人崩年四十五祔獻陵諡太穆大明永樂二年秋九月朔日裔孫重裱”,對李淵夫婦的生平簡介言簡意賅。與《新唐書·高祖紀》:“戊辰,隋帝(楊侑)進唐王(李淵)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的描述不謀而合,耐人尋味的是,文中“建太子旌旗,出警入蹕”看似一筆帶過,實則肯定了李建成在護衛李淵縱橫捭闔、開創李唐王朝南征北戰中立下的汗馬功勞,而對一代雄主李世民隻字未提,在講究“成王敗寇”的國人眼裡,行文耿介不狷、率性大膽可見一斑。

史載唐宣宗第九子唐昭王李汭的次子李佑死于饒州刺史任上,三子李京(861—936年,原名李佯,字伯柔)千里迢迢趕來奔喪,走到半路黃巢起義,歷經千辛萬苦輾轉到達目的地,才知道早前歙州刺史季擢仰念宗室,已代葬兄長于鄱之昌水。此時黃巢之亂已波及江南,歙州淪陷,李京有家不能回,只好寄人籬下,聽聞黃巢軍“逢黃不殺”,遂暫避歙州黃墩,後定居江西浮梁,娶一位刺史的閨女為妻,生三子。長子仲皋補江西寨將,生三子,長子德鵬遷祁門新田,次子德鸞遷婺源嚴田,幼子德鴻仍居浮梁界田,現徽州境內李姓十有八九源于“三田李氏”,尊李京為始遷祖。

關於老祖宗從浮梁界田遷來新安源的來龍去脈,李家滿村老少皆爛熟於心:相傳南宋初年,界田李氏有個大戶人家,生了八子一女,八個兒子連同女婿都在朝廷為官,留下一大家子孤兒寡母在家,冷冷清清;長夜漫漫,各房婦人思夫心切,體己話兒更與何人說?鄰村人正嫉妒這一大家子高官厚祿,紅得發紫,便攛掇族中一算命先生對這些婦人們說,想男人回家其實也不難,只要在水口塝邊挖條深溝,男人自會回家。婦人們頭髮長,見識短,不知是計,果真請人在水口塝邊挖了條深溝。這下完了,村裡出高官的風水被破壞了,厄運說到就到,有大臣參劾李家人拉幫結派,圖謀不軌,趙宋皇帝本就顧忌前朝李唐後裔死灰復燃,興風作浪,眼瞅著朝中李氏家族勢力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如果相互勾結勢必尾大不掉,正中下懷,於是一紙詔令,李氏一族全部削職為民。臨行,皇上仍不放心,派一位禦史以送別為名暗中盯梢他們的一舉一動。李家長子策馬在前,回首一望,見自家族人、家丁浩浩蕩蕩一路拖去數百米,心中暗想,幸喜家族勢力毫髮未損,回歸故里仍可雄峙一方,享不盡榮華富貴的;趕上天下動亂,分得一杯羹重登朝堂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臉上情不自禁浮出一絲冷笑。這一幕恰好被禦史看在眼裡,慌不迭地報告皇上,皇上擔心養虎為患,最終動了吵滅李家的心思,派忠心不二的嶽飛領兵剿滅界田李氏全族。

奉命抄家的岳飛率大軍未到,早有李家的故交暗中飛馬傳來皇上的旨意。李家上下慌作一團,把一口銅鑼摔成十八片,每一支系一片,作為將來認祖歸宗的憑證。到銅片分完才知道總計有十九支系,情急之下,只好把一張祖宗像塞進沒分到銅片的族人手裡。懷揣祖宗像的李家先祖一路逃難到新安源(舊稱四門)古林公園右側的山坳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畫像下側接近“地腳”的位置橫向記錄了從李淵到李汭—李京—李仲皋—李德鴻枝枝蔓蔓的李唐王室脈絡,被李世民誅殺的李建成、李元吉在列,當過皇帝的如“隆基公”等兩側加注“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沒當過皇帝的如“玄迪公”、“泌公封平江王”等一筆帶過。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畫幅中心位置的畫像部分與上下文字部分紙質明顯不同,結合民間傳說及“大明永樂二年秋九月朔日裔孫重裱”不難推測此畫很可能原先僅是一幅單純的祖宗像,永樂二年重裱前(書寫)拼貼了文字部分。

村民李國保聽村中老人口耳相傳說,李氏族人初來乍到,頗為房屋的門向傷透了腦筋:向前(東北向)吧,站在門口四下裡張望,天不圓,地不方,不理想;向後(西南向)吧,倚水對山,坐虛向實,更不妥;往上(東南向)側呢,恰對著“白虎”,殺氣太重,一般民房根本“吃不住”。好在當地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說,折衷的方案是東南向建兩座門樓,門樓抵得住“白虎”的殺氣,又代表了村莊的整體門向。人們沿門樓週邊砌起一道石牆,平日裡只從門洞進出;倚賴門樓的呵護,民房全部建在門樓內(近現代隨著破除封建思想的宣傳,部分大膽的村民才將房屋建在門樓護翼的範圍之外),如此可以不論門向,依山臨水住著方便即可。左右對稱的兩座門樓的木質樓房文革“破四舊”時被拆除,如今只剩下高高的石塝遺址。李國保回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浮梁縣鵝湖鎮桃嶺一個竹匠來村裡做手藝,聽說李家村民是浮梁界田逃難來此,連說李家人是自家兄弟,他們村也是“嶽飛抄界田(此故事在浮梁縣、鶴城鄉流傳甚廣)”時逃難到桃嶺的,村名桃(逃)嶺有明顯的避難色彩。

新安源民諺:“左青龍,右白虎;香青龍,臭白虎。”李家人在門樓後側蓋宗祠“振德堂”,為了壓制對面山上的“白虎”,特地雕琢了一隻尺余高的石獅子,置放與祠前與它對峙。每繁衍四代,李家人就派人去浮梁界田李氏總祠交管護費,請來四代人的排行名(宗譜擬定的行輩字);平日裡新生兒誕生取小名只能隨手記在存於祠內的“吊字本”上,待祠祭大典按排行輩分取過譜名謄上宗譜。振德堂內原先高懸著多塊金匾,李國保兒時聽左龍表大伯說,族人想旌表功德、貞節,勸人上進、為善,樹匾宣揚榮耀、激勵後生,需事先向縣府報批,獲准後繳納80塊大洋的“匾額”,才可以買金葉,請人精工製作,擇選良辰吉日,敲鑼打鼓懸掛。可惜前些年因缺少管護,日曬雨淋,振德堂內金匾及眾多雕樑畫棟的構建都垮塌朽爛了,唯有三塊精雕細琢的石雕欄板向我們訴說曾經的榮光:其一為一隻水鳥漫步于結滿蓮蓬的荷花叢中,寓意“一路連(蓮)科”;其二為一隻猴首馬身的動物昂首挺胸徜徉在一棵蜂飛蝶舞的樹下,寓意“馬上封(蜂)侯(猴)”;其三為一隻錦雞悠然自得地穿行於花海裡,一根旁枝斜逸的花枝恰到好處地圈圍在其頸部,寓意“錦上添花”。 欄板邊框圖紋顯示,這三幅圖原為一幅組圖,至少四塊。

李淵像全圖

2012年,村民籌資40多萬元原址重建宗祠“振德堂”,祖宗像也再次送裱畫店精心裝裱,但那些毀於天災人禍的歷史遺跡能找尋回來麼?那些湮滅于歷史長河的宗族密碼能破譯出來麼?

今年正月初九,李國保隨新安源村支部書記李發權應邀赴浮梁界田參加祠祭大典。午飯後,各地李氏族人都紛紛打開族譜商議續譜、編排、重印族譜事宜,他倆正為缺少原始憑據與界田李氏各系對接,一籌莫展時,隨身攜帶的祖宗像引起了無意間引起一位老者的關注;祖宗像甫一亮相,立馬引來各地族眾圍觀,人們不約而同湊上前去合影留念——這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就是心有靈犀的心靈感應。

三、兩棵遷居樹下繁衍出來的村莊

新安源古林公園古木參天,拂拂青枝後掩映著一個詩意盎然的古村落——茶源山。相傳首先相中這方風水寶地,並舉家來此安家落戶的是鄭姓一族。鄭姓始祖決定遷居地此前曾在毗鄰山腳的土坡上栽種一公一母兩棵榧樹為遷居樹,試探此地是否適合安家落戶:如果秋後榧樹成活了,就舉家遷居此地;榧樹枯了,則此地不是理想的居家之所。誰想天不遂人願,到頭來這方水土與鄭氏族人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兩棵榧樹長得粗大茁壯,枝繁葉茂,鄭氏家族卻人丁單薄,一天天敗落下去……隨後遷居于此的宋氏家族同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湮滅于歷史的長河中。

錦上添花

直到明末,祁門赤橋方氏族人茂財公(墓葬村後林地)遷居於此,生獨子喜孫公,喜孫公誕育四子,自此方氏一族在此繁衍壯大。兩棵遷居樹沒給鄭氏、宋氏家族帶來好運,方氏族人同樣奉為神靈,建房以兩側山腳和遷居樹為界,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這事說怪不怪:當時砌牆時磚塊粘合全賴粘土不牢實,遇有狂風,馬頭牆受力面積大,每每首當其衝,把房子建在天然保護圈內,狂風來襲,周邊山林和兩棵榧樹猶如銅牆鐵壁,把房屋呵護得平平安安。兩棵遷居樹被族人滋育得根深葉茂,蔥蔥郁鬱,圈圍近5米(休寧縣林業局掛的標示牌顯示樹齡1500年),縱然前些年都被天雷襲擊主幹燒得禿頂了,那棵母榧樹依然旁枝斜逸,掛滿了碧綠的榧果。

三個不同的族群不約而同相中這方風水寶地,必定風水殊異,在當地首屈一指。72歲高齡的方權保老人告訴筆者說,村裡有支山壟通20多裡外的棣甸,龍脈長著呢。人們在榧樹下修建方氏宗祠,2米多長的黑底牌匾上,端莊的正楷“敦義堂”三個字金光閃閃,與赤橋宗祠如出一轍。宗祠雖不大,天井上側邊沿一塊長6.2米,寬0.78米,厚0.14米的青石板卻是方圓百里絕無僅有,讓人嘖嘖稱奇,按黟縣青石每立方米2700公斤測算,這塊石頭重達1800多公斤。相傳這塊青石板當年請了36人從採石場螞蟻搬蟲一樣抬來宗祠,一開始各人走各人的步調,石板晃過來、蕩過去,總也不平衡。不得已,只好請石匠師傅坐石板上喊號子指揮,總算步調一致,大功告成。

許是遷入年代相差久遠,茶源山“敦義堂”方氏族人與同是赤橋遷來,相隔僅十裡之遙的鄣源“樹德堂”方氏族人【宋熙甯辛亥(1071年)方遊始遷入】素無往來,但赤橋人對歷史上有族眾外遷茶源山顯然是了然於胸的。方權保說他年輕時有次到休寧縣冰潭鄉杭溪村走親戚,途經赤橋,渴得喉嚨冒煙,見前邊石橋上坐著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端著杆三尺多長的煙杆有滋有味抽旱煙,忙上前討口水喝,那人對他一番端詳,冷冷地說:“熱水要人燒,冷水要人挑,你我素不相識,憑什麼要給你水喝?”噎得方權保啞口無言。俄頃,那人似乎聽得話音相近,複悠然問他:“先生家住何方?”方權保脫口而出:“三十三都末,四門茶源山。”那人面露喜色,再問:“族長公是誰,什麼排行?”方權保爛熟於心:“方茂財,茂喜貴有勝光嘉廷秉文明如順堯,我是如字輩。”那人喜極而泣,頗有“他鄉遇故知”般的親切,忙迎進屋盛情款待。

“敦義堂”藏有一張據說能禁水火的古畫,每年正月請戲班做戲前掛出供族人瞻仰。各家孩童出生顧自取個小名,連同出生年月、時辰,隨手記在“吊字本”上,到了上學年齡,請族眾喝過“暖房酒”,按輩分請學識淵博的先生取上譜名,正式輯錄在宗譜上。“我是1944年出生,5歲時全國解放,不興這個了,也就沒取譜名。”方權保笑著說。

老祖宗給茶源山人留下的最寶貴歷史遺產無疑是那片水口林,面積大,占地百餘畝,冠絕華東;樹齡長,千歲高齡的老樹隨處可見;樹種多,計有銀杏、香榧、楓香、紅豆杉等多種,其中名貴樹20多種,國寶級100多棵(含56棵500年以上樹齡的紅豆杉),約占安徽省的10%。當然,與那兩株相濡以沫1500多年的老榧樹想比,這些都是兒孫輩的小樹了,是“老倆口”作為遷居樹的最好印證。

馬上封侯

“聽長輩們說,水口林先栽楓香樹,再栽其他樹種(筆者以為,水口林不僅是綰連“龍脈”,村莊風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抵禦季風的實用功能。楓香栽種成活率高,生長迅速,樹形高大挺拔,是水口防護林的首選。筆者走訪多個徽州古村落,楓香是水口必栽樹)。林子裡原先還間種許多毛竹,1958年全砍光了。”方權保說,“林子裡還建有一座水口廟,三十晚家家戶戶到這裡殺只公雞,用雞血祭祀先人。這事莊重肅穆,頭晚必定叮囑了隨行的孩童到時不得喧嘩吵嚷,但孩子們天性率真,見鮮血淋漓的公雞痛得滿地打滾,撲騰哀鳴,早吧大人的叮囑丟到九霄雲外,忘乎所以地大呼小叫……”

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但願今人像善待古林一樣倍加珍視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切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