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心用情扶貧,只為此生無悔”——記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互助縣檯子鄉哇麻村“第一書記”馬鎖安

馬鎖安(右)到田間瞭解三葉長白蔥生產情況。青組供圖

經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城威遠鎮往西北十餘公里,蜿蜒的山路,一頭連著喧囂繁華的城鎮,一頭挑著寂靜貧困的哇麻村。

寂靜源於村子地處腦山,交通不便又資訊閉塞,外面的人很難走進來,裡面的人也難以走出去;而貧困,則體現在凋敝的村容村貌上,也體現在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元、62戶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500元的單薄的數字裡。

窮則思變。遠眺山路那頭的繁華,

哇麻村人在期盼,渴望有人帶著他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

2015年10月,青海省委組織部幹部教育處調研員、省組工幹部培訓辦公室副主任馬鎖安被選派到哇麻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駐村以來,馬鎖安傾心為民、默默奉獻,攻堅克難、幹在實處,一心一意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在實踐中探索富民強村的有效途徑,帶領貧困群眾走上了一條發展致富、穩定脫貧的新路子,

也為183戶村民實現美好的人生期盼繪就了新藍圖……

腳踩土地、幹在實處的“第一書記”

山裡的秋天似乎來得更早。國慶剛過,哇麻村就已經籠上了濃濃的寒意。頂著山風,馬鎖安裹緊身上的衣衫,和駐村幹部一起,高一腳低一腳到農戶家裡“摸家底”。

到哇麻村的第二天, 86戶貧困戶資訊摸底調查表就拿在了馬鎖安的手裡。全村183戶人家,貧困戶占了將近一半,

這個數字究竟有沒有水分?馬鎖安決定以此作為工作的切入點,逐戶開展調查。

正值秋收季節,為了不干擾大家的生產生活,入戶調查只能在晚上開展,個別村民不理解,乾脆把馬鎖安他們拒之門外,而在更多農戶家裡,馬鎖安聽到的是不信任的詢問:“ 你們真的要在村裡住下來嗎?不會來兩天就走吧?”

在村民的觀望中,整整兩個月的入戶調查工作依然扎扎實實地做了下來,

期間,馬鎖安走遍全村,走進了每一戶當時登記在冊的86戶貧困戶的家裡,對於那些拒人於門外的村民家,他後來又跑了好幾趟;那條全長4.5公里的村間小路,他也走了數十個來回……

摸底調查結果令人震驚,86戶在冊貧困戶中,既有村“兩委”全體成員,還有不少村裡的“富裕戶”。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摸底調查的真實資料,扶貧工作隊和新任村“兩委”班子嚴格執行制度規定,

該清退的堅決清退,該納入的堅決納入,最終核定村裡的貧困戶為62戶,而之前的86戶當中,只有13戶符合條件。

62戶貧困戶核查資訊的公佈,在村民當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都不敢相信,新來的“第一書記”竟把村裡好多年都沒端平的那碗水給端平了。公示結果讓大家真正相信村裡來了個幹實事的好書記。

利用開展精准識別工作的間隙,馬鎖安還帶著隊員到田間地頭,跟貧困群眾一起收油菜、挖土豆,瞭解生產情況和村情民意。在廣泛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梳理出全村基礎設施落後、部分農戶用水難用電難、支柱產業選擇難等8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並著手加以解決。同時,他還組織召集村幹部會、黨員會、團員會、婦女會、群眾會,宣傳精准扶貧的理念和政策,講解識別貧困戶的方法和程式,把黨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給群眾。通過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群眾民主討論,疏通思想、消泄情緒、化解矛盾,理清了精准扶貧的思路,研究確定了扶持項目。

兩個多月的操心和奔波,也拉近了馬鎖安和村民的距離,村民對他的稱呼,從原來的“馬處長”,不知不覺變成了如今的“馬書記”。

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第一書記”

來村裡不久,馬鎖安就發現,哇麻村家家戶戶養牛養羊,村民大多都有比較豐富的種養殖經驗,依據這個村情,他決定把補助資金用來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補助資金怎麼發放卻成了困擾他的一個難題:牛羊養殖週期性較長,資金發少了,幫扶作用會大打折扣;發多了控制不好則會造成有限資金的流失浪費。

究竟該怎麼解決資金發放問題呢?在聽取民意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和斟酌,馬鎖安決定,補助資金分成3批發放:牛羊圈建起來,發放第1批資金,這樣農戶買牛羊的定金就有了;牛羊買好後,發放第2批資金,用來付尾款;牛羊進圈了,發放第3批資金,剩餘的可以用來買飼料。同樣,針對精准扶貧產業扶持項目中牛羊如何採購的特殊問題,馬鎖安也想出了解決辦法,就是把原來的集中採購方式轉變為農戶自主採購、政府報銷補貼資金,既節省了運費等一大筆開支,還能保證農戶買到滿意的牲畜。

馬鎖安的這些想法卻“嚇壞”了鄉上和縣上的幹部:“以前買牛羊都是政府集中採購,現在你讓農戶拿著錢自己去買,從來沒人這麼幹過,這個辦法能行得通嗎?要是出了問題誰負責?”

“只要你們同意這麼辦,出了問題我負責!”

從村幹部到鄉鎮幹部,馬鎖安一遍一遍地給身邊的人做工作,挨個跑遍了所有涉及的部門,最終,縣領導被他的執著和堅持打動,同意了他的想法。

很快,在與農戶簽訂承諾書的前提下,馬鎖安的新辦法在哇麻村得以推行。沒想到的是,貧困群眾積極性高漲,他們紛紛走出家門,四處尋訪,最終都買到了自己滿意的牛羊,高高興興地建起了自家的畜棚。

哇麻村黨支部書記朱廣壽還記得,2016年,在建設美麗鄉村項目實施過程中,馬鎖安也“沒按常理出牌”。按照慣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主要是用來修路、搞基礎設施建設的,但在哇麻村,項目資金除了用來修路,還有一部分用來改造了農戶家院牆、大門。

“馬書記說了,不管是幹什麼,只要我們把每一分錢都用在了老百姓身上,用在了改善群眾生活上,那就是對的,是正確的!”朱廣壽動情地說。

憑著堅韌不拔的擔當和創新精神,一年多時間當中,馬鎖安為哇麻村村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並先後爭取到高原美麗鄉村、危房改造、水電路基礎設施等專案10個,落實資金1135.73萬元,還通過危房改造工程,讓13戶貧困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如今,哇麻村面貌煥然一新,139戶人家安上了新大門,1400多米殘破土牆修成了磚牆,在村廣場和村道兩旁,栽植了雲杉、青楊、山杏、丁香等各類苗木3600株。同時,組織動員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清除了亂占亂建的棚圈,拓寬了村莊巷道,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胸懷真情、心有大愛的“第一書記”

2016年,哇麻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僅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人均增收1500元,實現了預定目標。實現了初步目標的馬鎖安沒有放慢腳步,沒有絲毫懈怠,卻以加倍的努力和辛苦投入到了培育特色產業、以產業帶動穩定脫貧的工作當中。因為馬鎖安更長遠的目標是,除了保證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還想讓哇麻村更多的老百姓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2016年,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馬鎖安集思廣益,確定了嶄新的哇麻村發展思路,而這個發展思路,總結起來就是“西頭種藥養牛羊,北頭辦起土雞廠;荒山種出牡丹香,遊客走上山梁梁”。

所謂“西頭種藥養牛羊”,就是在村子西部的農戶家附近蓋起牛羊養殖棚、種上當歸等藥材和經濟作物。哇麻村處在一個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公里多的狹長地帶,西面地勢較高、日照時間較長,村民家多數位於西面。把牛羊養殖棚建在農戶家門口,既利於管護又利於牛羊繁育,同時,利用莊戶間的空地種植當歸、長白蔥等藥材和經濟作物,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田間管理。2016年,村裡共投資334萬元扶持47戶養殖雜種肉牛87頭、8戶養殖土豬88頭、5戶養殖肉雜雞550只。

“北頭辦起土雞廠”,投資56.25萬元,在村子北部的荒山坡上新建占地2畝的蔥花土雞養殖場1個,一年分兩批養殖,每批4000只,兩批就是8000只,以每只雞賺20元純利潤算,僅這項產業,年收入就可達20余萬元。

“荒山種出牡丹香”,實施“坡改地”專案,分兩期投資400萬元平整出1200畝梯田,計畫種植油用牡丹,這種牡丹花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比較高,既可提煉加工化妝品,還可製成牡丹茶,如果專案順利實施,每年都能帶來比較可觀的收入。

“遊客走上山梁梁”,就是在位於村莊西面的互助縣試驗林場的山上,開闢長2.6公里的斜溝徒步路線和長3.5公里的寺溝潭徒步路線,吸引眾多徒步游愛好者前來觀光旅遊。同時,爭取徒步旅遊基地建設資金26萬元,在哇麻村建成了徒步旅遊小營地,日均接待遊客近百人,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

兩年時光轉瞬即逝, 年駐村300天以上、年行程數萬公里的山村生活,讓這個藏族漢子原本就很淳樸的臉龐變得更加黝黑,也讓他和哇麻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深厚感情,“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經歷? 我不求其他,只願能為老百姓做點事情,只願今生無悔!”

如今,上述各項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哇麻村逐步實施,為了保證項目落地,為了哇麻村百姓未來的幸福生活,42歲的馬鎖安依然在操勞奔波,他的足跡所及之處,這頭連著党和政府一心為民的溫暖深情,那頭牽著山鄉群眾齊心奔小康的夢想……

瞭解生產情況和村情民意。在廣泛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梳理出全村基礎設施落後、部分農戶用水難用電難、支柱產業選擇難等8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並著手加以解決。同時,他還組織召集村幹部會、黨員會、團員會、婦女會、群眾會,宣傳精准扶貧的理念和政策,講解識別貧困戶的方法和程式,把黨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給群眾。通過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群眾民主討論,疏通思想、消泄情緒、化解矛盾,理清了精准扶貧的思路,研究確定了扶持項目。

兩個多月的操心和奔波,也拉近了馬鎖安和村民的距離,村民對他的稱呼,從原來的“馬處長”,不知不覺變成了如今的“馬書記”。

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第一書記”

來村裡不久,馬鎖安就發現,哇麻村家家戶戶養牛養羊,村民大多都有比較豐富的種養殖經驗,依據這個村情,他決定把補助資金用來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補助資金怎麼發放卻成了困擾他的一個難題:牛羊養殖週期性較長,資金發少了,幫扶作用會大打折扣;發多了控制不好則會造成有限資金的流失浪費。

究竟該怎麼解決資金發放問題呢?在聽取民意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和斟酌,馬鎖安決定,補助資金分成3批發放:牛羊圈建起來,發放第1批資金,這樣農戶買牛羊的定金就有了;牛羊買好後,發放第2批資金,用來付尾款;牛羊進圈了,發放第3批資金,剩餘的可以用來買飼料。同樣,針對精准扶貧產業扶持項目中牛羊如何採購的特殊問題,馬鎖安也想出了解決辦法,就是把原來的集中採購方式轉變為農戶自主採購、政府報銷補貼資金,既節省了運費等一大筆開支,還能保證農戶買到滿意的牲畜。

馬鎖安的這些想法卻“嚇壞”了鄉上和縣上的幹部:“以前買牛羊都是政府集中採購,現在你讓農戶拿著錢自己去買,從來沒人這麼幹過,這個辦法能行得通嗎?要是出了問題誰負責?”

“只要你們同意這麼辦,出了問題我負責!”

從村幹部到鄉鎮幹部,馬鎖安一遍一遍地給身邊的人做工作,挨個跑遍了所有涉及的部門,最終,縣領導被他的執著和堅持打動,同意了他的想法。

很快,在與農戶簽訂承諾書的前提下,馬鎖安的新辦法在哇麻村得以推行。沒想到的是,貧困群眾積極性高漲,他們紛紛走出家門,四處尋訪,最終都買到了自己滿意的牛羊,高高興興地建起了自家的畜棚。

哇麻村黨支部書記朱廣壽還記得,2016年,在建設美麗鄉村項目實施過程中,馬鎖安也“沒按常理出牌”。按照慣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主要是用來修路、搞基礎設施建設的,但在哇麻村,項目資金除了用來修路,還有一部分用來改造了農戶家院牆、大門。

“馬書記說了,不管是幹什麼,只要我們把每一分錢都用在了老百姓身上,用在了改善群眾生活上,那就是對的,是正確的!”朱廣壽動情地說。

憑著堅韌不拔的擔當和創新精神,一年多時間當中,馬鎖安為哇麻村村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並先後爭取到高原美麗鄉村、危房改造、水電路基礎設施等專案10個,落實資金1135.73萬元,還通過危房改造工程,讓13戶貧困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如今,哇麻村面貌煥然一新,139戶人家安上了新大門,1400多米殘破土牆修成了磚牆,在村廣場和村道兩旁,栽植了雲杉、青楊、山杏、丁香等各類苗木3600株。同時,組織動員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清除了亂占亂建的棚圈,拓寬了村莊巷道,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胸懷真情、心有大愛的“第一書記”

2016年,哇麻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僅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人均增收1500元,實現了預定目標。實現了初步目標的馬鎖安沒有放慢腳步,沒有絲毫懈怠,卻以加倍的努力和辛苦投入到了培育特色產業、以產業帶動穩定脫貧的工作當中。因為馬鎖安更長遠的目標是,除了保證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還想讓哇麻村更多的老百姓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2016年,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馬鎖安集思廣益,確定了嶄新的哇麻村發展思路,而這個發展思路,總結起來就是“西頭種藥養牛羊,北頭辦起土雞廠;荒山種出牡丹香,遊客走上山梁梁”。

所謂“西頭種藥養牛羊”,就是在村子西部的農戶家附近蓋起牛羊養殖棚、種上當歸等藥材和經濟作物。哇麻村處在一個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公里多的狹長地帶,西面地勢較高、日照時間較長,村民家多數位於西面。把牛羊養殖棚建在農戶家門口,既利於管護又利於牛羊繁育,同時,利用莊戶間的空地種植當歸、長白蔥等藥材和經濟作物,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田間管理。2016年,村裡共投資334萬元扶持47戶養殖雜種肉牛87頭、8戶養殖土豬88頭、5戶養殖肉雜雞550只。

“北頭辦起土雞廠”,投資56.25萬元,在村子北部的荒山坡上新建占地2畝的蔥花土雞養殖場1個,一年分兩批養殖,每批4000只,兩批就是8000只,以每只雞賺20元純利潤算,僅這項產業,年收入就可達20余萬元。

“荒山種出牡丹香”,實施“坡改地”專案,分兩期投資400萬元平整出1200畝梯田,計畫種植油用牡丹,這種牡丹花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比較高,既可提煉加工化妝品,還可製成牡丹茶,如果專案順利實施,每年都能帶來比較可觀的收入。

“遊客走上山梁梁”,就是在位於村莊西面的互助縣試驗林場的山上,開闢長2.6公里的斜溝徒步路線和長3.5公里的寺溝潭徒步路線,吸引眾多徒步游愛好者前來觀光旅遊。同時,爭取徒步旅遊基地建設資金26萬元,在哇麻村建成了徒步旅遊小營地,日均接待遊客近百人,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

兩年時光轉瞬即逝, 年駐村300天以上、年行程數萬公里的山村生活,讓這個藏族漢子原本就很淳樸的臉龐變得更加黝黑,也讓他和哇麻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深厚感情,“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經歷? 我不求其他,只願能為老百姓做點事情,只願今生無悔!”

如今,上述各項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哇麻村逐步實施,為了保證項目落地,為了哇麻村百姓未來的幸福生活,42歲的馬鎖安依然在操勞奔波,他的足跡所及之處,這頭連著党和政府一心為民的溫暖深情,那頭牽著山鄉群眾齊心奔小康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