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85”、“211”高校大洗牌?權威專家告訴你什麼是“雙一流”大學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秋婷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公佈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學科名單,這是繼 211工程 、 985工程之後,國家高等教育戰略的一項重大變革。“雙一流”高校學科建設的實施目的是什麼?“雙一流”大學的考核標準是什麼?政策的推行將對中國高等教育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為此,經濟觀察網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周光禮教授對“雙一流”政策進行解讀。

經濟觀察網:教育部不久前公佈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您認為這項舉措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周光禮:主要目的便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的方式促進重點學科和高校的發展。

經濟觀察網:“雙一流”大學與傳統的“985”、“211”大學有何異同?

周光禮:“雙一流”在形式上承接了原來的“985”、“211”工程,“985”、“211”大學全部被納入了“雙一流”的名列。

這實際上是一項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政策,也就是一個政策至少使一個以上的機構獲益,而不會使任何一個機構利益受損。它是一個增量改革,使原來“985”“211”政策下的所有高校都能受益。原則上,教育部將“985”大學歸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行列,“211”大學歸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行列,這是“雙一流”的一個基調。為了體現動態的調整,教育部把一些“985”大學降到了“一流大學”名單中的B檔,
又從“211”大學中提拔了三所大學,進入“一流大學”建設的行列,以此體現能進能出的原則。另外,教育部在將原來的“985”、“211”大學納入“雙一流”大學名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5所非“985”、“211”大學,使“雙一流”大學總數達137所。

經濟觀察網:為什麼會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劃分為A、B兩類?

周光禮:教育部將“一流大學”劃分為兩個檔次,是為了給一些辦學成績較不理想的高校施加壓力,通過降檔或升檔的形式體現高校身份地位的動態變化,

打破高校的身份固化。

經濟觀察網:對於入選“雙一流”的高校和學科而言,“雙一流”的推進實施會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和挑戰?

周光禮:仔細看一下公佈的名單,會發現一些高校的入選學科後面加上了“自定”二字。“自定”的意思是這些學科本身水準並不是很高,由高校自主選出。其他未加“自定”二字的學科是由專家依照全國高等學校學科排名選出的,

這些學科的排名都在全國前一二名。對於這些優勢學科而言,我們增加投入,就能夠使其迅速取得國際領先地位,幫助其由“全國一流”走向“世界一流”。但“雙一流”也會對一些“自定”學科的學校造成挑戰。在這些自定學科的大學裡,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排在全國前三,但有一大批學科排在前十左右。這些學校的總體實力較強,但缺乏拔尖學科,學校只能從一群“矮子”裡選出一個“高個子”。對於這些學校來說,學科的高原太多,但沒有高峰。為了彰顯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它們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也就是砍掉一些學科,以便發展重點學科,比如中山大學就砍掉了幾十個學科。在將沒有競爭優勢的學科砍掉後,就會出現破壞學科生態系統的問題。學科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後,這些高校內的優勢學科實際上也難以取得發展。優勢學科的發展實際上是建立在學校學科生態系統相互支撐的基礎上。因此,入選的這些學科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便是在重點投入下得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而挑戰則是如果學科一枝獨秀,而其他學科被砍掉或缺乏發展,這種學科優勢也難以持久。

經濟觀察網:“雙一流”名單內的學校學科每五年會考核一次,考核的標準是什麼?

周光禮:考核的標準和最開始選拔的標準一致,也就是“世界一流”的標準。其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中國特色的標準,另一個則是世界通用的標準。中國特色的標準是指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根據它的學科評估標準來評判。國際標準是指參考美國的“ESI”資料庫,也就是“科學基礎資料庫”,在這個資料庫中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學科自然算是世界一流。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國內一些大學的學科依照教育部標準排名靠前,但依照國際標準則較為落後。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雙一流”的推進實施對於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有何影響?未來的高校格局將會有怎樣的改變?

周光禮:“雙一流”實際上照顧了西部大學的發展。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中,教育部在原來“985”“211”高校的基礎上,增加了3所中西部大學,也就是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變為如今的42所高校。在佈局上照顧了中西部發展較弱的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本質就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這些學校之所以希望進入“雙一流”名單,就是為了爭取國家的重點投入。“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地區分佈將決定我們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的地區分佈。因此,地區間的教育資源不平衡依然將繼續存在,並且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東西部教育差距,儘管國家已經在政策上有所照顧。另外,“雙一流”名單中,教育部在原來“985”、“211”大學的基礎上增加了25所新高校。按理來說,每個地區增加的高校數量應該均勻一致,每個省平均增加一所,但實際上這種分割並不均勻。北京增加了8所,上海增加了4所,江蘇增加了4所。這是“雙一流”建設中最受益的三大贏家。過去有5個高等教育強省——北京、上海、江蘇、湖北、陝西,但這次湖北和陝西沒有新增一所高校,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版圖將發生一定的改變,新高等教育強省將變為三個——北京、上海和江蘇,並且它們都集中在東部。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雙一流”政策仍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周光禮:不足的地方也很明顯。中國從1956年開始實行重點建設政策,最開始確定了6所重點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屆政府都是用確立重點大學的方式來抓高等教育,並以此作為政策工具。但這種政策工具存在一些弊端。“雙一流”屬於國家重點高校建設政策,採用政府主導的教育資源配置手段,本質上依然無法破解高校身份固化的問題。一所大學被政府選為重點大學,便會獲得更多的聲譽和資源,這實際上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國家重點大學建設政策應當減少弱化,轉而讓所有大學自由競爭,將資源配置給辦學能力強的學校,而非將部分學校選出並確立為重點大學。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雙一流”依然在沿襲一種國家中心的資源配置模式,與過去的“985”、“211”工程一脈相承,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可能並不是最好的。

附名單:

對於這些學校來說,學科的高原太多,但沒有高峰。為了彰顯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它們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也就是砍掉一些學科,以便發展重點學科,比如中山大學就砍掉了幾十個學科。在將沒有競爭優勢的學科砍掉後,就會出現破壞學科生態系統的問題。學科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後,這些高校內的優勢學科實際上也難以取得發展。優勢學科的發展實際上是建立在學校學科生態系統相互支撐的基礎上。因此,入選的這些學科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便是在重點投入下得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而挑戰則是如果學科一枝獨秀,而其他學科被砍掉或缺乏發展,這種學科優勢也難以持久。

經濟觀察網:“雙一流”名單內的學校學科每五年會考核一次,考核的標準是什麼?

周光禮:考核的標準和最開始選拔的標準一致,也就是“世界一流”的標準。其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中國特色的標準,另一個則是世界通用的標準。中國特色的標準是指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根據它的學科評估標準來評判。國際標準是指參考美國的“ESI”資料庫,也就是“科學基礎資料庫”,在這個資料庫中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學科自然算是世界一流。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國內一些大學的學科依照教育部標準排名靠前,但依照國際標準則較為落後。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雙一流”的推進實施對於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有何影響?未來的高校格局將會有怎樣的改變?

周光禮:“雙一流”實際上照顧了西部大學的發展。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中,教育部在原來“985”“211”高校的基礎上,增加了3所中西部大學,也就是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變為如今的42所高校。在佈局上照顧了中西部發展較弱的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本質就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這些學校之所以希望進入“雙一流”名單,就是為了爭取國家的重點投入。“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地區分佈將決定我們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的地區分佈。因此,地區間的教育資源不平衡依然將繼續存在,並且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東西部教育差距,儘管國家已經在政策上有所照顧。另外,“雙一流”名單中,教育部在原來“985”、“211”大學的基礎上增加了25所新高校。按理來說,每個地區增加的高校數量應該均勻一致,每個省平均增加一所,但實際上這種分割並不均勻。北京增加了8所,上海增加了4所,江蘇增加了4所。這是“雙一流”建設中最受益的三大贏家。過去有5個高等教育強省——北京、上海、江蘇、湖北、陝西,但這次湖北和陝西沒有新增一所高校,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版圖將發生一定的改變,新高等教育強省將變為三個——北京、上海和江蘇,並且它們都集中在東部。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雙一流”政策仍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周光禮:不足的地方也很明顯。中國從1956年開始實行重點建設政策,最開始確定了6所重點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屆政府都是用確立重點大學的方式來抓高等教育,並以此作為政策工具。但這種政策工具存在一些弊端。“雙一流”屬於國家重點高校建設政策,採用政府主導的教育資源配置手段,本質上依然無法破解高校身份固化的問題。一所大學被政府選為重點大學,便會獲得更多的聲譽和資源,這實際上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國家重點大學建設政策應當減少弱化,轉而讓所有大學自由競爭,將資源配置給辦學能力強的學校,而非將部分學校選出並確立為重點大學。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雙一流”依然在沿襲一種國家中心的資源配置模式,與過去的“985”、“211”工程一脈相承,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可能並不是最好的。

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