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白原作寫得很清楚《靜夜思》寫於隨州而非揚州 曾被人改過幾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古詩之一,但大多數人也許不清楚,這個版本並非李白的原作。

有人根據作者的創作年譜推算,此詩應寫於開元十五年(727年)前後,究竟是哪一年?還不確定。

還有一個問題也無定論,李白此詩是寫於今天隨州的廣水,還是寫于揚州的江都?

兩個問題完全可以併案研究,搞清了創作地,就可以準確地判斷出創作時間,如果寫於揚州,時間只能是開元十四年秋;如果寫於隨州,

時間就是開元十五年以後。

實際上李白的原稿把創作地寫得很清楚,今天為什麼會有爭議,完全是明清文人惹的禍。因為我們今天讀到的《靜夜思》是被明清兩朝文人“潤色”過的,詩稿源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此前歷朝歷代的版本都不是這個樣子。

改了好不好可以不爭論,但必須得把話說清楚,目前小學教科書上的《靜夜思》絕對不是李白的原稿。

那麼,李白的原稿長什麼樣呢?離唐朝最近的朝代是宋朝,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靜夜思》是這樣20個字: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清朝康熙皇帝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的《靜夜思》也是這樣的,

日本至今流傳的版本仍是這個,據此可以斷定,“山月”版的《靜夜思》才是李白的原稿,或者說最接近李白的原稿。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趙宦光的文人,不科考不從政也不經商,帶著老婆隱居在蘇州寒山,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品書,有一天心血來潮了,要把古人作品中的瑕疵給改改,恰好另一個叫黃習遠的人也有這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就把宋朝洪邁主編的《唐人萬首絕句》拿來給改了一遍,

換名《萬首唐人絕句》重新刊印,於是,“抬頭望山月”就變成了“舉頭望明月”,五個字改了兩個,在學界開了一個不良的先例,《靜夜思》也由“山月”時代進入到了“明月”時代。

唐時的文人創作中,喜愛把月亮分成各種類型,最常見的有“明月”“海月”和“山月”,“山月”除了點明地點之外,還可以烘托環境的靜寂無聲,而《靜夜思》追求的正是一個“靜”字,

用“山月”是再好不過了。李白出川之前,還寫過《峨眉山月歌》,第一句就是“峨眉山月半輪秋”,這裡的“山月”不是滿月,估計兩位老先生是受不了“半輪”的刺激,執意把“山月”改成了“明月”,讓月光更亮一些。

到了乾隆年間,無聊的文人更多了,各種各樣的版本紛紛出籠,最後被蘅塘退士搞成了這個樣子。

比對“山月”版與“明月”版,詩稿總共被改了三個字,即“看”和“山”改成“明”,“抬”改成“舉”。據有關專家點評,“看”字太俗,讀音太重,又有“聚焦”的意思,與後面的“疑是”不太合拍,李白當時的狀態應該是半夢半醒,才可能把月光誤當霜,既然趙老先生已把“山月”改“明月”,“明月光”豈不是更能強化這種夢幻效果?“抬”字也很俗,與詩仙名號不相稱,“舉”字才配李白用。

依我俗人之見,“看”和“疑”是完全可以搭配的,無須引經據典,只要讀讀李白同時期作品《望廬山瀑布》就知道了,詩中就有“遙看瀑布掛前川”和“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句子,這可是在大白天裡睜大眼睛“聚焦”啊!應該不是“半夢半醒”狀態,難道李白真把廬山瀑布誤當銀河落九天了嗎?這也太小兒科了吧。

這話先就此打住,我們暫且不談改的問題,關鍵是改過之後,創作的特定環境就不明顯了,說它寫於揚州可以,寫於隨州也行,如果詩句中還原了“山月”,那就可以認定是寫於隨州無疑了。因為李白在揚州時基本上住在江都的旅館裡,而江都全境都是沖積平原,連個小土丘都沒有,如何體驗“抬頭望山月”?

兩個版本的文字不同,但意境差異不大:寂靜的深秋之夜,月光照到了床前,旅住他鄉的李白踱到戶外望月,觸景生情,思念起家鄉——環境是寂靜的,思緒是無聲的,作者心態也是平靜的,因此,才叫《靜夜思》。

眾所周知,李白是個很情緒化的人,極容易被環境影響,他在揚州待了大約半年的時光,基本上是在鬱悶中度過的,不太可能寫出這樣恬靜的作品。

去揚州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遊,尋找伯樂,求人賞識。但那時他還是一個標準的憤青,滿臉都寫著傲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既有顏值,又有才華,自以為會人見人愛,哪知第一次面試就被打臉了,渝州(今重慶市)太守李邕跟李白聊了一陣子,承認他才華,但也討厭他的輕狂,便用兩個“呵呵”把他送走了。

開元十三年(725年)秋,李白順江流而下抵達金陵(今南京市),四處投送簡歷“謁見諸侯”,無奈“十謁朱門九不開”,只好於次年春輾轉世界級大都市揚州。

哪知揚州也沒人搭理他,差不多被當成了空氣,從春天到夏天,“伯樂”天天不上班。李白不能不“悲催”,寫了一首《白田馬上聞鶯》: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

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

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

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從“誤作陽春時”和“捫心空自悲”兩句看,心裡肯定有點煩。豈料“屋漏更遭連夜雨”,倒楣的事兒一個接著一個來了。

那時既不能刷卡也不能移動支付,盤纏全靠自己背,他是典型的“富八代”,準備倒是挺充足,除了可直接花的“三十萬金”之外,還背著比金子更值錢的祖傳寶劍和裘衣。

李白是個豪爽之人,又好一口酒,酒勁一上來,出手就大方,多給服務員一點小費倒無所謂,問題是此舉特別容易招賊——那年頭凡是繁華地帶、高消費場所都有專業人士的眼線。

又是一個酒酣之夜,李白一覺醒來,錢袋子被人拎走了。

李白連氣帶急,很快就臥病在床,好在江都縣的孟少府同情他,給他找了最好的郎中,稍有好轉時,趕快寫了一首《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托人給四川的老友趙蕤捎去。今天讀這首詩,怎麼看都像是遺書,心情能平靜嗎?詩中“良圖俄棄捐,衰疾乃綿劇”等句子,道出了他理想破滅、疾病纏身的人生窘境。他當時的心情正應了網上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間茶坊,裡面擺滿了“杯具”……

這個階段,李白也寫過思鄉題材的詩,並用到了“明月”,但味道卻是完全不同的。品品《秋夕旅懷》就清楚了。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寶寶心裡多苦啊!而《靜夜思》中表達的卻是一種達人的情懷——還是那句話:李白在揚州寫不出這樣的詩。

李白一直惦記司馬相如筆下的雲夢澤,巧合的是揚州的孟少府與安州的都督馬正會有很深的交情,便鼓勵李白去安州(今湖北安陸市),既可請馬公舉薦,又可做雲夢之遊。

李白離開揚州沿大運河北上,到淮河後一路向西,由河南入湖北襄陽,再南下去了安州。途經陳州(今河南周口店市)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此時,渝州的李邕已調任陳州太守,估計是不好意思讓人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李白沒去拜訪,這不算奇怪,奇怪的是他在大街上掛出了一則廣告,欲賣家傳寶劍和裘衣,以解燃眉之急。李邕聞訊大驚,立即差人送去了三千銀兩。

開元十五年(727年)春夏之際,李白到了心儀已久的安州,也就是今天的安陸市,一不小心,在這裡實現了他人生的重大轉折。自負的李白碰了一圈的釘子之後,無意中把航船駛進了一處避風的港灣。

馬都督倒是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但武官自己沒有推薦權,就帶李白去拜見安州府長史李京,不料這李京不太喜歡比他更有才的人,越說李白有才,他心裡越難受,所以,薦舉之事又“悲催”了。

經歷過N多次挫折的李白,似乎看破了一點點紅塵,內心終於強大起來,由躁動漸漸轉為了安靜。他在碧山(白兆山)桃花岩的一座小道觀安屯下來,除了雲夢澤外,還去過鄰近的隨州現光山、大洪山等道觀和寺廟,拜道長,訪方丈,留下了不少的詩作,《山中問答》記錄了他這段心路歷程,也被收進了《全唐詩》。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與揚州時期的作品對照,簡直判若兩人,說明此時的李白已然超脫,再不那麼多愁善感了。

在流行早婚的古代中國,27周歲的李白應是超級“剩男”了,但除了能寫詩,什麼都沒有,用今天的標準去評估,肯定算不上是成功人士,因為標誌著成功男人的“位子、房子、車子、票子、娘子”等五大指標一個都沒實現。

幸運的是他被一個大戶人家看中了,曾任高宗朝戶部尚書的許圉師是安州人,有孫女許紫煙待嫁閨中,經隨州的紫陽道長牽線搭橋,李白答應做許家的上門女婿,但要求保留獨處的自由,可以帶著老婆去安州城東北“淮南小壽山”的長壽觀(今廣水市境內)小住幾天。

於是,這年的秋天,28歲的李白結束了單身狗的生活,在負氧離子爆表的山林中賞明月,飲美酒,擁嬌妻,過了一段平靜安逸的生活,才會有平靜的心境寫下千古名篇《靜夜思》。

如果需要找旁證,他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是最合適的了,文中說:“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已,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乃虯蟠龜息,遁乎此山。”何等灑脫!文末還寫道:“亦遣清風掃門,明月侍坐。此乃養賢之心,實亦勤矣。”多麼浪漫!

幾年之後,許夫人產下一女一子,李白給女兒取名平陽,以紀念壽山所在地為“平林之陽”;給兒子取名為“明月奴”,意為“月亮的孩子”,可見他對壽山明月的印象之深。

種種跡象表明,《靜夜思》只會寫於今天已劃歸隨州管轄的廣水市壽山,不可能寫於揚州。

希望廣水、安陸、隨州乃至湖北的朋友們共同給力,大聲疾呼恢復李白的原稿,即使做不到,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事實真相。

比對“山月”版與“明月”版,詩稿總共被改了三個字,即“看”和“山”改成“明”,“抬”改成“舉”。據有關專家點評,“看”字太俗,讀音太重,又有“聚焦”的意思,與後面的“疑是”不太合拍,李白當時的狀態應該是半夢半醒,才可能把月光誤當霜,既然趙老先生已把“山月”改“明月”,“明月光”豈不是更能強化這種夢幻效果?“抬”字也很俗,與詩仙名號不相稱,“舉”字才配李白用。

依我俗人之見,“看”和“疑”是完全可以搭配的,無須引經據典,只要讀讀李白同時期作品《望廬山瀑布》就知道了,詩中就有“遙看瀑布掛前川”和“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句子,這可是在大白天裡睜大眼睛“聚焦”啊!應該不是“半夢半醒”狀態,難道李白真把廬山瀑布誤當銀河落九天了嗎?這也太小兒科了吧。

這話先就此打住,我們暫且不談改的問題,關鍵是改過之後,創作的特定環境就不明顯了,說它寫於揚州可以,寫於隨州也行,如果詩句中還原了“山月”,那就可以認定是寫於隨州無疑了。因為李白在揚州時基本上住在江都的旅館裡,而江都全境都是沖積平原,連個小土丘都沒有,如何體驗“抬頭望山月”?

兩個版本的文字不同,但意境差異不大:寂靜的深秋之夜,月光照到了床前,旅住他鄉的李白踱到戶外望月,觸景生情,思念起家鄉——環境是寂靜的,思緒是無聲的,作者心態也是平靜的,因此,才叫《靜夜思》。

眾所周知,李白是個很情緒化的人,極容易被環境影響,他在揚州待了大約半年的時光,基本上是在鬱悶中度過的,不太可能寫出這樣恬靜的作品。

去揚州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遊,尋找伯樂,求人賞識。但那時他還是一個標準的憤青,滿臉都寫著傲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既有顏值,又有才華,自以為會人見人愛,哪知第一次面試就被打臉了,渝州(今重慶市)太守李邕跟李白聊了一陣子,承認他才華,但也討厭他的輕狂,便用兩個“呵呵”把他送走了。

開元十三年(725年)秋,李白順江流而下抵達金陵(今南京市),四處投送簡歷“謁見諸侯”,無奈“十謁朱門九不開”,只好於次年春輾轉世界級大都市揚州。

哪知揚州也沒人搭理他,差不多被當成了空氣,從春天到夏天,“伯樂”天天不上班。李白不能不“悲催”,寫了一首《白田馬上聞鶯》: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

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

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

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從“誤作陽春時”和“捫心空自悲”兩句看,心裡肯定有點煩。豈料“屋漏更遭連夜雨”,倒楣的事兒一個接著一個來了。

那時既不能刷卡也不能移動支付,盤纏全靠自己背,他是典型的“富八代”,準備倒是挺充足,除了可直接花的“三十萬金”之外,還背著比金子更值錢的祖傳寶劍和裘衣。

李白是個豪爽之人,又好一口酒,酒勁一上來,出手就大方,多給服務員一點小費倒無所謂,問題是此舉特別容易招賊——那年頭凡是繁華地帶、高消費場所都有專業人士的眼線。

又是一個酒酣之夜,李白一覺醒來,錢袋子被人拎走了。

李白連氣帶急,很快就臥病在床,好在江都縣的孟少府同情他,給他找了最好的郎中,稍有好轉時,趕快寫了一首《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托人給四川的老友趙蕤捎去。今天讀這首詩,怎麼看都像是遺書,心情能平靜嗎?詩中“良圖俄棄捐,衰疾乃綿劇”等句子,道出了他理想破滅、疾病纏身的人生窘境。他當時的心情正應了網上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間茶坊,裡面擺滿了“杯具”……

這個階段,李白也寫過思鄉題材的詩,並用到了“明月”,但味道卻是完全不同的。品品《秋夕旅懷》就清楚了。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寶寶心裡多苦啊!而《靜夜思》中表達的卻是一種達人的情懷——還是那句話:李白在揚州寫不出這樣的詩。

李白一直惦記司馬相如筆下的雲夢澤,巧合的是揚州的孟少府與安州的都督馬正會有很深的交情,便鼓勵李白去安州(今湖北安陸市),既可請馬公舉薦,又可做雲夢之遊。

李白離開揚州沿大運河北上,到淮河後一路向西,由河南入湖北襄陽,再南下去了安州。途經陳州(今河南周口店市)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此時,渝州的李邕已調任陳州太守,估計是不好意思讓人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李白沒去拜訪,這不算奇怪,奇怪的是他在大街上掛出了一則廣告,欲賣家傳寶劍和裘衣,以解燃眉之急。李邕聞訊大驚,立即差人送去了三千銀兩。

開元十五年(727年)春夏之際,李白到了心儀已久的安州,也就是今天的安陸市,一不小心,在這裡實現了他人生的重大轉折。自負的李白碰了一圈的釘子之後,無意中把航船駛進了一處避風的港灣。

馬都督倒是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但武官自己沒有推薦權,就帶李白去拜見安州府長史李京,不料這李京不太喜歡比他更有才的人,越說李白有才,他心裡越難受,所以,薦舉之事又“悲催”了。

經歷過N多次挫折的李白,似乎看破了一點點紅塵,內心終於強大起來,由躁動漸漸轉為了安靜。他在碧山(白兆山)桃花岩的一座小道觀安屯下來,除了雲夢澤外,還去過鄰近的隨州現光山、大洪山等道觀和寺廟,拜道長,訪方丈,留下了不少的詩作,《山中問答》記錄了他這段心路歷程,也被收進了《全唐詩》。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與揚州時期的作品對照,簡直判若兩人,說明此時的李白已然超脫,再不那麼多愁善感了。

在流行早婚的古代中國,27周歲的李白應是超級“剩男”了,但除了能寫詩,什麼都沒有,用今天的標準去評估,肯定算不上是成功人士,因為標誌著成功男人的“位子、房子、車子、票子、娘子”等五大指標一個都沒實現。

幸運的是他被一個大戶人家看中了,曾任高宗朝戶部尚書的許圉師是安州人,有孫女許紫煙待嫁閨中,經隨州的紫陽道長牽線搭橋,李白答應做許家的上門女婿,但要求保留獨處的自由,可以帶著老婆去安州城東北“淮南小壽山”的長壽觀(今廣水市境內)小住幾天。

於是,這年的秋天,28歲的李白結束了單身狗的生活,在負氧離子爆表的山林中賞明月,飲美酒,擁嬌妻,過了一段平靜安逸的生活,才會有平靜的心境寫下千古名篇《靜夜思》。

如果需要找旁證,他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是最合適的了,文中說:“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已,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乃虯蟠龜息,遁乎此山。”何等灑脫!文末還寫道:“亦遣清風掃門,明月侍坐。此乃養賢之心,實亦勤矣。”多麼浪漫!

幾年之後,許夫人產下一女一子,李白給女兒取名平陽,以紀念壽山所在地為“平林之陽”;給兒子取名為“明月奴”,意為“月亮的孩子”,可見他對壽山明月的印象之深。

種種跡象表明,《靜夜思》只會寫於今天已劃歸隨州管轄的廣水市壽山,不可能寫於揚州。

希望廣水、安陸、隨州乃至湖北的朋友們共同給力,大聲疾呼恢復李白的原稿,即使做不到,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