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焦脫貧攻堅 尋找石樓精神(十一)靈泉鎮薛家垣村鄭翠平

前面的話

多年來,“輸血式扶貧”的陽光雨露惠澤了不少貧困群眾,但至今仍有不少群眾未能擺脫貧困,究其原因,多半是主觀能動力不夠,更有甚者,就喜歡躲在陽坡坡上曬太陽。

的確,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村、一個縣,如果一味人窮志短,安於現狀,坐等靠要,不思進取,怨天尤人,把貧窮當作一種習慣,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勇氣,沒有奮發向上的信心和決心,即便是再多的金錢和物質幫扶,也只能解一時之困,難以拔思想之窮根。

志不立,窮根難斷。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從來都不缺苦難的代表。但在這“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窮鄉僻壤,

能從苦難中走出精彩人生的無疑是時代佼佼者,他們為夢而戰,是不屈的鬥士,更是生活的強者,他們就是“石樓精神”的代表。

讓我們走近這些不屈的鬥士、生活的強者、敬業的楷模!

鄭翠平 :敢於嘗鮮的貧困戶

都說農民靠地吃飯,種什麼收什麼就賣什麼,

年復一年,從不改變。但這話對石樓縣靈泉鎮薛家垣的貧困戶鄭翠平來說,卻不是完全正確.這位大山的兒子,憑藉著一股韌勁兒、一股鑽勁兒和敢於嘗鮮的闖勁兒,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致富傳奇。

金秋時節,記者驅車來到薛家垣村,見到了這位外表樸實骨子裡卻帶有一點“不安分”的貧困戶——鄭翠平。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垣上農民,今年56歲的他,身上有著農民對土地的狂熱依戀,走進他家田地,滿眼碧綠蒼翠,一陣微風吹來,地下斑駁的影子與綴滿枝頭的核桃、蘋果等果實遙相呼應。看著樹上飽滿的顆粒,鄭翠平滿心都是憧憬。“夏天坐在我家院裡,吃著瓜果,嘮著家常,別提多愜意了。”望著滿田喜人景象,鄭翠平眼睛眯成一道縫。

“以往,老人們就說,寧要上稱的,不要鬥量的。”當記者誇他家的蘋果樹長勢好時,他謙虛地擺擺手說:“不行,不行,這幾棵樹還不行。”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棵棵枝蔓略粗壯的蘋果樹長的煞是喜人。“這是我栽的新品種,再有2年,就進入盛果期啦。

到時候,這一棵樹就賣不少的錢了!” 談及未來的收成,鄭翠平眉飛色舞地。

“我家那口子對新鮮事物總是接受的很快。”鄭翠平的妻子在一旁笑著說。“你看,我家地倒也不少,40多畝核桃樹,20多畝的退耕,種糧的收益實實在在。” 但敢於饞鮮的鄭翠平沒有滿足現狀,他開始盤算利用自家的土地實現多元化種植,成為經營的“多面手”,抵抗市場風險,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幾年前,勤勞的鄭翠平利用屋後小山坡光照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實際,種上了蘋果樹、櫻桃樹、桃樹、葡萄以及花生等作物,他每天早出晚歸,施肥澆水、“悉心”照料,只等著收穫,努力實現著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到多種經營模式的“華麗轉身”。

談起自己的種植“新花樣”,鄭翠平顯得非常淡定,“新鮮事物要敢於嘗試,賠了咱就再換條路走走。”

今年8月份初,他又以每年3萬元的費用承包了村裡的兒童遊樂場,當起了老闆,承包以後,他投資了7萬左右,新建了樂園超市及現代兒童遊樂設施,“我這兒,一個人收5元,每天有百十來位遊客到我這裡,一天下來能掙個300來塊錢。”鄭翠平這邊盤算著自家的收入,那邊大兒子也在和記者商量著如何把自家的遊樂場做大......

談及未來的發展,鄭翠平直言不諱:“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只要開動腦筋,致富不是難事。”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貧困戶鄭翠平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文字:趙良瓊

攝影:蘇彥雲

編輯:陳 貞

勤勞的鄭翠平利用屋後小山坡光照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實際,種上了蘋果樹、櫻桃樹、桃樹、葡萄以及花生等作物,他每天早出晚歸,施肥澆水、“悉心”照料,只等著收穫,努力實現著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到多種經營模式的“華麗轉身”。

談起自己的種植“新花樣”,鄭翠平顯得非常淡定,“新鮮事物要敢於嘗試,賠了咱就再換條路走走。”

今年8月份初,他又以每年3萬元的費用承包了村裡的兒童遊樂場,當起了老闆,承包以後,他投資了7萬左右,新建了樂園超市及現代兒童遊樂設施,“我這兒,一個人收5元,每天有百十來位遊客到我這裡,一天下來能掙個300來塊錢。”鄭翠平這邊盤算著自家的收入,那邊大兒子也在和記者商量著如何把自家的遊樂場做大......

談及未來的發展,鄭翠平直言不諱:“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只要開動腦筋,致富不是難事。”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貧困戶鄭翠平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文字:趙良瓊

攝影:蘇彥雲

編輯:陳 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