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香港第一女富豪甘比500億港元背後 閃婚大亨劉鑾雄的財技過人

香港豪門的故事,要數劉鑾雄這家最精彩了。日前劉鑾雄因身體極為不健康的原因,做出了分家的決定,將自己的所有財產都分給了甘比與長子劉鳴煒。劉鑾雄的舉動,也將甘比都從香港第一女富豪的地位,

推到了香港十大富豪之內。甘比的錢全部來源於劉鑾雄的贈送,這個富豪當了也太輕鬆了。38歲的甘比陳凱韻在2月13日正式成為香港華人置業的執行董事,一位娛記正式成為香港女富豪。而在3月1日華人置業的另一份通告終,甘比獲得了50.02%的股權,身價再加上113億港幣,從女富豪躋身為香港十大富豪排名榜。

如今甘比成為香港最富有的女人,累計財富接近500億港元。而這一切主導者,正式她66歲的老公,劉鑾雄。華人置業30年來的實際控制人,在一天之內能夠登上財經版與娛樂版的神奇存在。

香港豪門鬥爭都會成為城中最熱門的花邊新聞,而劉鑾雄更是八卦製造機,更何況他還與兩位香港第一美女關之琳與李嘉欣戀愛過,

更增添了不少香煙色彩。至於灰姑娘甘比,更是一部現代童話。

1951年出生的劉鑾雄在香港富豪中還算是小字輩,不過他雄厚的資金,異于常人的發跡之路,還有感情經歷,都被人津津樂道。對於股民來說,加入華人置業股票都會被告誡有風險。

畢竟劉鑾雄被稱為股壇災星、抽水機、劉八爪等,讓股民們痛不欲生。

以一家電風扇廠起家的劉鑾雄 ,除了是女星狙擊手之外,也是股市狙擊,也被稱為綠票敲詐。無論是金融資產還是大型物業資產的低吸高拋,和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連續左右手利益對倒是最為核心的必殺技,也是其40年來從50萬港元至1200億港元財富增長—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28.7%的關鍵所在。

而劉鑾雄對華人置業大動干戈的狀況,將50%的股權贈與甘比,而長子劉鳴煒只獲得繼母一半的股權。之所以這麼做,原因也只有以下理由了:其一,目前香港和內地的土地及物業估值已居歷史高位,套現時間合適;其二,作為華人置業揾銀發動機的自己,

已無力再為商業國王開疆辟土,而未來的接班人至多只有守成能力,趁高點落袋為安反而是最安全的辦法;其三,所謂上市公司董事席位的安排並非重點,而通過拋售資產換回真金白銀現金,以信託名義實施分配更易取得家族內部成員間的平衡,未成年子女遠期的照拂也更有保障。

很顯然劉鑾雄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必須替家人盡可能謀求最大的利益。樹敵無數的劉鑾雄已經明白了,時間是無法戰勝的敵人。他最後的一次生意,就是用死亡的名義讓小金魚飛起來。

這個時代一個男人沒有錢,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這個擁有700億身家的富豪,又是怎麼發家的?

獅子山下,維港之濱,在堆金迭玉的香港,劉鑾雄長年站在奢華與八卦的頂峰。

這位身家109億美元(約合700億人民幣)的富豪,被稱為“香港最有故事的人”。30年間,他一邊“掙大錢”,給財經界製造熱聞;一邊“花大錢”,為娛樂圈貢獻力量。

南北相望的尖沙咀和銅鑼灣,光是物業每個月就給他帶來過億港幣的租金;毗鄰上環的港交所,留有他四度“狙擊”財閥的印記;白加道的豪宅裡,堆放著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和紅酒……

他擁有3架不同型號的私人飛機,其中的波音787價值10億人民幣;為了博紅顏一笑,他送出了市值逾15億港幣的豪宅,拍下了I LOVE U、5、2222、I LOVE U 2等多個特殊車牌;他自言“不懂藝術,隨興趣買”,卻買成了《ART News》評選的“世界頂級收藏家”。

【實業家“風扇劉”】

他出生商人家庭,父親經營吊扇生意,家境比較殷實。加拿大留學歸來後,劉鑾雄向父親提議把生意做到北美,遭到堅決反對。那個年代,空調已是美國家庭的常備品,倒回去賣風扇,有點“不著調”。

劉鑾雄很堅持。當時,家裡的生意主要在中東,市場逐漸飽和,他覺得與其“慢性死亡”,不如賭一賭其他地區。為了這件事,他和父親差點鬧翻。

提議未果,劉鑾雄決定自己一搏。1978年,他拿出全部資產1.7萬港幣,和朋友合資創立愛美高(Evergo),生產吊扇,專攻北美市場。

隨後的事,不得不用運氣來形容。上世紀70年代末,伊朗政局驟變,後爆發兩伊戰爭,石油危機席捲全球,北美喊響了節約能源的口號。加之經濟衰退期,懷舊風大起,愛美高生產的古典吊扇,在美國飽受追捧,一眾經銷商跑上門毛遂自薦。

短短2年時間,劉鑾雄的企業便發展至萬名雇員的規模,遠超父親。他帶著愛美高回香港上市,集資1.5億港幣,在當時,這是很大的IPO。

1984年,劉鑾雄與公司另一創始人產生矛盾,性子剛硬的他直接宣佈離開,將股份轉讓給基金公司,攜鉅資下野。此舉令愛美高股價大跌,從4元跳至0.7元。

劉鑾雄並沒有走遠,股價來到低點,他便在市場上吸納公司的股份,半年後,他聯手基金公司殺了一記回馬槍,再度掌握公司控制權,將另一創始人擠出局。

一進一出,大劉不僅牢牢掌控了愛美高,還賺得2億港幣。

此役令他初嘗股權遊戲的甜頭。相比賣吊扇,股市雖然風險大,但是收益來得快,也刺激,大劉隨即調轉船頭,轉身變成令老牌港企聞風喪膽的“股市狙擊手”。

所謂“股市狙擊”,是符合法令但令上市公司控股方憎恨的一種行為。通常的手法是: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控制權不穩,而該公司的資產值又很高時,先在市場上吸納相當股份,然後提出全面收購,迫使對方以高價買回自己手上的股份,或是將整間公司易手,進而從中賺取利潤。

1985年到1987年間,劉鑾雄狙了四槍,目標分別是能達科技、華人置業、中華煤氣,以及香港大酒店,均獲勝而終。

其中,中華煤氣是“四叔”李兆基的產業,李兆基曾是亞洲首富,有亞洲股神之譽。初出茅廬的劉鑾雄“太歲頭上動土”,購入800多萬股份後賣給基金,獲利3400多萬港元。

華人置業則是劉鑾雄的代表作,一戰後,他將這家擁有93年歷史的華人老牌企業納為己有,直到今天,華人置業依舊是其馳騁資本市場的旗艦企業。

將“狙擊劉”名頭推向頂峰的,是香港大酒店一役。大酒店集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企業,旗下擁有半島酒店、九龍酒店、淺水灣酒店、山頂纜車等多個品牌,歷來為老牌英資、財閥嘉道理家族和梁仲豪家族所掌控。

圖注:大酒店旗下的香港半島酒店

1987年初,劉鑾雄聯手林百欣從梁仲豪家族手中買下大酒店34.9%股權。但是在管理權問題上,華人受到歧視,他們無法爭取到董事席位。為了出口惡氣,劉鑾雄寸步不讓,和米高-嘉道理從股東會議“打到”香港收購及合併委員會,鬧得滿城風雨。

最後,嘉道理家族出資收購了股權,劉鑾雄獲益1.36億港幣後退出。這場“中英會戰”,也被寫入了香港歷史。

在老牌財閥面前,劉鑾雄展現的膽略和財力令人刮目相看。賺了嘉道理家族的錢,他還覺得委屈,稱自己只是為了合法權益“被迫還擊”。

這之後,大劉在股市的風頭一時無兩,凡是他涉及的股票必然大漲。期間,市場盛傳劉鑾雄將收購東亞銀行,對方的股票便如脫韁野馬般飆升。

上世紀80年代末,劉鑾雄又多次出手,氣吞萬里如虎,控制的上市公司多達5家,被視為香港候補財閥。

但當一眾股民緊盯著他時,他卻放下狙擊槍,開始瘋狂“掃樓”。

1987年末,劉鑾雄連續買了銅鑼灣、灣仔三棟寫字樓,此後,他多次在地產低迷期抄底,先後買下了銅鑼灣地帶、灣仔電腦城、尚翹峰,以及香港最高的購物中心The One等多棟物業,被譽為“銅鑼灣鋪王”。

圖注:The One購物中心

“有錢齊齊搵,有難齊齊當”

一手金融、一手地產,作為後生,劉鑾雄比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小半個輩分,但“江湖地位”隱隱與這些前輩平起平坐。

按照常理,股市狙擊手又稱“綠色敲詐”,很受企業主排斥。貼著這樣的標籤,劉鑾雄在香港企業家圈子裡卻很吃得開,他和鄭裕彤為首的“鄭劉”富豪團體,是香港知名的聯合投資體。

鮮為人知的是,劉鑾雄投資恒大的錢,比彤叔還多。

2009年恒大上市前夕,他便和鄭裕彤、張松橋分別認購5000萬美元的股票,成為恒大的基礎投資者。2010年初,他兩次認購恒大發行的企業債券,總額高達7.5億美元。2011年,他旗下的華人置業,又以5億美元購得恒大江蘇啟東項目49%的權益。

圖注:劉鑾雄、鄭裕彤、張松橋、楊受成齊聚,為“牌友”許家印助威

兩年間,僅股票和債券,劉鑾雄投資恒大金額就接近50億人民幣。而消息稱,在一起“鋤大地”之前,他和許家印並不熟悉。如此重注,追求利益回報是固然,另一方面,也符合他對朋友“大方”的作風。

恒大一飛沖天後,幾位牌友之間又開始“反向交易”。2015年7月,恒大斥資65億港元,收購華人置業于四川成都的3棟物業及一筆私募基金。而1個月前,恒大剛剛以55億元收購張松橋中渝置地旗下一家附屬公司92%股權。

因地塊漲價、項目折舊等因素,外界很難解讀清楚這幾筆交易中的利益關係,但輿論大多認為劉鑾雄獲益不菲,因為“大劉從不做虧本買賣”。

【金融危機中,身家漲了3倍】


“大劉從不做虧本買賣”的說法,始於1998年。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禍及香港、股票暴跌,一眾投資者血本無歸,富豪們也損失慘重。那個時候,劉鑾雄已經習慣以其他人名義進行投資,因此外界並不清楚他“流了多少血”。

1年後,風暴仍未平息,能夠大手筆投資的人很少,但是劉鑾雄旗下的華人置業,卻相繼投出了逾10億美元,證明這場災難並未使其傷筋動骨。其中,投資金額的大部分,流到了內地。

大劉對內地並不陌生,早在1987年,他便與保利合作,投資了北京首個外銷住宅單位北京麗京花園及其後的北京希爾頓酒店。


當時麗京花園項目的國有土地證編號為0001,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直到今天還常常提起。

1998年起,劉鑾雄開始大規模投資內地地產,項目遍及10幾個城市,累積投資超過200億元。單單投資成都的金額,就超過了100億人民幣。

“北京、上海的很多項目都是十幾二十年前地價很低的時候買下的,成都專案地塊也是7年前買下的,光是土地就已經(漲了)4、5倍了。”他說。

2012年後,他便停止在內地買地,因為地皮都“好貴”了。

他說這是自己近30年投資生涯中,能總結的唯一法則:不追高,“誰追誰死”。地產如此,股市也如此。


明星大腕紛紛在麗京花園投資別墅

除了這一法則,他稱自己再沒有其他方法,他從未受過系統性的投資學習,投資選擇大多出於直觀感受。“可能還有點優勢是數學專業出身,對數字比較敏感。”他說。

“唯一法則”和對數字的敏感給他創造了多少財富?

2007年最後一天的派對上,劉鑾雄告訴朋友:手上的股票可以賣掉了。進入新年後,他在半年內不斷減持手上的股票,幾近清倉。2008年12月31日,華人置業公佈的資訊顯示,公司在是年的投資項中,有36億港幣的收入淨額。

眾所周知,這一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恒生指數同比大挫48%,李嘉誠和李兆基等精明大佬都賠了錢,相較之下,劉鑾雄的成績好得“不合情理”。

圖注:金融危機前,劉鑾雄清倉,手握大把現金

而當別人一邊心驚膽戰地觀察市場,一邊豔羨他能賺得大把鈔票時,劉鑾雄又把持有的現金拋了出去。

2009年3月,他開始收購歐洲金融企業的債券,包括渣打銀行、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以30-60元的價格,吸納了大量面值100元的債券。

風暴平息後,投資者回歸理性,市場價格靠攏面值,劉鑾雄大賺一筆。

在這場人人自危的風暴中,他的資產逆市飛漲。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他的個人身家是21億美元。經濟動盪的4年後,2011年,他的身家漲了3倍多,變成65億美元。

投資奇才

很顯然劉鑾雄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必須替家人盡可能謀求最大的利益。樹敵無數的劉鑾雄已經明白了,時間是無法戰勝的敵人。他最後的一次生意,就是用死亡的名義讓小金魚飛起來。

這個時代一個男人沒有錢,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這個擁有700億身家的富豪,又是怎麼發家的?

獅子山下,維港之濱,在堆金迭玉的香港,劉鑾雄長年站在奢華與八卦的頂峰。

這位身家109億美元(約合700億人民幣)的富豪,被稱為“香港最有故事的人”。30年間,他一邊“掙大錢”,給財經界製造熱聞;一邊“花大錢”,為娛樂圈貢獻力量。

南北相望的尖沙咀和銅鑼灣,光是物業每個月就給他帶來過億港幣的租金;毗鄰上環的港交所,留有他四度“狙擊”財閥的印記;白加道的豪宅裡,堆放著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和紅酒……

他擁有3架不同型號的私人飛機,其中的波音787價值10億人民幣;為了博紅顏一笑,他送出了市值逾15億港幣的豪宅,拍下了I LOVE U、5、2222、I LOVE U 2等多個特殊車牌;他自言“不懂藝術,隨興趣買”,卻買成了《ART News》評選的“世界頂級收藏家”。

【實業家“風扇劉”】

他出生商人家庭,父親經營吊扇生意,家境比較殷實。加拿大留學歸來後,劉鑾雄向父親提議把生意做到北美,遭到堅決反對。那個年代,空調已是美國家庭的常備品,倒回去賣風扇,有點“不著調”。

劉鑾雄很堅持。當時,家裡的生意主要在中東,市場逐漸飽和,他覺得與其“慢性死亡”,不如賭一賭其他地區。為了這件事,他和父親差點鬧翻。

提議未果,劉鑾雄決定自己一搏。1978年,他拿出全部資產1.7萬港幣,和朋友合資創立愛美高(Evergo),生產吊扇,專攻北美市場。

隨後的事,不得不用運氣來形容。上世紀70年代末,伊朗政局驟變,後爆發兩伊戰爭,石油危機席捲全球,北美喊響了節約能源的口號。加之經濟衰退期,懷舊風大起,愛美高生產的古典吊扇,在美國飽受追捧,一眾經銷商跑上門毛遂自薦。

短短2年時間,劉鑾雄的企業便發展至萬名雇員的規模,遠超父親。他帶著愛美高回香港上市,集資1.5億港幣,在當時,這是很大的IPO。

1984年,劉鑾雄與公司另一創始人產生矛盾,性子剛硬的他直接宣佈離開,將股份轉讓給基金公司,攜鉅資下野。此舉令愛美高股價大跌,從4元跳至0.7元。

劉鑾雄並沒有走遠,股價來到低點,他便在市場上吸納公司的股份,半年後,他聯手基金公司殺了一記回馬槍,再度掌握公司控制權,將另一創始人擠出局。

一進一出,大劉不僅牢牢掌控了愛美高,還賺得2億港幣。

此役令他初嘗股權遊戲的甜頭。相比賣吊扇,股市雖然風險大,但是收益來得快,也刺激,大劉隨即調轉船頭,轉身變成令老牌港企聞風喪膽的“股市狙擊手”。

所謂“股市狙擊”,是符合法令但令上市公司控股方憎恨的一種行為。通常的手法是: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控制權不穩,而該公司的資產值又很高時,先在市場上吸納相當股份,然後提出全面收購,迫使對方以高價買回自己手上的股份,或是將整間公司易手,進而從中賺取利潤。

1985年到1987年間,劉鑾雄狙了四槍,目標分別是能達科技、華人置業、中華煤氣,以及香港大酒店,均獲勝而終。

其中,中華煤氣是“四叔”李兆基的產業,李兆基曾是亞洲首富,有亞洲股神之譽。初出茅廬的劉鑾雄“太歲頭上動土”,購入800多萬股份後賣給基金,獲利3400多萬港元。

華人置業則是劉鑾雄的代表作,一戰後,他將這家擁有93年歷史的華人老牌企業納為己有,直到今天,華人置業依舊是其馳騁資本市場的旗艦企業。

將“狙擊劉”名頭推向頂峰的,是香港大酒店一役。大酒店集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企業,旗下擁有半島酒店、九龍酒店、淺水灣酒店、山頂纜車等多個品牌,歷來為老牌英資、財閥嘉道理家族和梁仲豪家族所掌控。

圖注:大酒店旗下的香港半島酒店

1987年初,劉鑾雄聯手林百欣從梁仲豪家族手中買下大酒店34.9%股權。但是在管理權問題上,華人受到歧視,他們無法爭取到董事席位。為了出口惡氣,劉鑾雄寸步不讓,和米高-嘉道理從股東會議“打到”香港收購及合併委員會,鬧得滿城風雨。

最後,嘉道理家族出資收購了股權,劉鑾雄獲益1.36億港幣後退出。這場“中英會戰”,也被寫入了香港歷史。

在老牌財閥面前,劉鑾雄展現的膽略和財力令人刮目相看。賺了嘉道理家族的錢,他還覺得委屈,稱自己只是為了合法權益“被迫還擊”。

這之後,大劉在股市的風頭一時無兩,凡是他涉及的股票必然大漲。期間,市場盛傳劉鑾雄將收購東亞銀行,對方的股票便如脫韁野馬般飆升。

上世紀80年代末,劉鑾雄又多次出手,氣吞萬里如虎,控制的上市公司多達5家,被視為香港候補財閥。

但當一眾股民緊盯著他時,他卻放下狙擊槍,開始瘋狂“掃樓”。

1987年末,劉鑾雄連續買了銅鑼灣、灣仔三棟寫字樓,此後,他多次在地產低迷期抄底,先後買下了銅鑼灣地帶、灣仔電腦城、尚翹峰,以及香港最高的購物中心The One等多棟物業,被譽為“銅鑼灣鋪王”。

圖注:The One購物中心

“有錢齊齊搵,有難齊齊當”

一手金融、一手地產,作為後生,劉鑾雄比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小半個輩分,但“江湖地位”隱隱與這些前輩平起平坐。

按照常理,股市狙擊手又稱“綠色敲詐”,很受企業主排斥。貼著這樣的標籤,劉鑾雄在香港企業家圈子裡卻很吃得開,他和鄭裕彤為首的“鄭劉”富豪團體,是香港知名的聯合投資體。

鮮為人知的是,劉鑾雄投資恒大的錢,比彤叔還多。

2009年恒大上市前夕,他便和鄭裕彤、張松橋分別認購5000萬美元的股票,成為恒大的基礎投資者。2010年初,他兩次認購恒大發行的企業債券,總額高達7.5億美元。2011年,他旗下的華人置業,又以5億美元購得恒大江蘇啟東項目49%的權益。

圖注:劉鑾雄、鄭裕彤、張松橋、楊受成齊聚,為“牌友”許家印助威

兩年間,僅股票和債券,劉鑾雄投資恒大金額就接近50億人民幣。而消息稱,在一起“鋤大地”之前,他和許家印並不熟悉。如此重注,追求利益回報是固然,另一方面,也符合他對朋友“大方”的作風。

恒大一飛沖天後,幾位牌友之間又開始“反向交易”。2015年7月,恒大斥資65億港元,收購華人置業于四川成都的3棟物業及一筆私募基金。而1個月前,恒大剛剛以55億元收購張松橋中渝置地旗下一家附屬公司92%股權。

因地塊漲價、項目折舊等因素,外界很難解讀清楚這幾筆交易中的利益關係,但輿論大多認為劉鑾雄獲益不菲,因為“大劉從不做虧本買賣”。

【金融危機中,身家漲了3倍】


“大劉從不做虧本買賣”的說法,始於1998年。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禍及香港、股票暴跌,一眾投資者血本無歸,富豪們也損失慘重。那個時候,劉鑾雄已經習慣以其他人名義進行投資,因此外界並不清楚他“流了多少血”。

1年後,風暴仍未平息,能夠大手筆投資的人很少,但是劉鑾雄旗下的華人置業,卻相繼投出了逾10億美元,證明這場災難並未使其傷筋動骨。其中,投資金額的大部分,流到了內地。

大劉對內地並不陌生,早在1987年,他便與保利合作,投資了北京首個外銷住宅單位北京麗京花園及其後的北京希爾頓酒店。


當時麗京花園項目的國有土地證編號為0001,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直到今天還常常提起。

1998年起,劉鑾雄開始大規模投資內地地產,項目遍及10幾個城市,累積投資超過200億元。單單投資成都的金額,就超過了100億人民幣。

“北京、上海的很多項目都是十幾二十年前地價很低的時候買下的,成都專案地塊也是7年前買下的,光是土地就已經(漲了)4、5倍了。”他說。

2012年後,他便停止在內地買地,因為地皮都“好貴”了。

他說這是自己近30年投資生涯中,能總結的唯一法則:不追高,“誰追誰死”。地產如此,股市也如此。


明星大腕紛紛在麗京花園投資別墅

除了這一法則,他稱自己再沒有其他方法,他從未受過系統性的投資學習,投資選擇大多出於直觀感受。“可能還有點優勢是數學專業出身,對數字比較敏感。”他說。

“唯一法則”和對數字的敏感給他創造了多少財富?

2007年最後一天的派對上,劉鑾雄告訴朋友:手上的股票可以賣掉了。進入新年後,他在半年內不斷減持手上的股票,幾近清倉。2008年12月31日,華人置業公佈的資訊顯示,公司在是年的投資項中,有36億港幣的收入淨額。

眾所周知,這一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恒生指數同比大挫48%,李嘉誠和李兆基等精明大佬都賠了錢,相較之下,劉鑾雄的成績好得“不合情理”。

圖注:金融危機前,劉鑾雄清倉,手握大把現金

而當別人一邊心驚膽戰地觀察市場,一邊豔羨他能賺得大把鈔票時,劉鑾雄又把持有的現金拋了出去。

2009年3月,他開始收購歐洲金融企業的債券,包括渣打銀行、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以30-60元的價格,吸納了大量面值100元的債券。

風暴平息後,投資者回歸理性,市場價格靠攏面值,劉鑾雄大賺一筆。

在這場人人自危的風暴中,他的資產逆市飛漲。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他的個人身家是21億美元。經濟動盪的4年後,2011年,他的身家漲了3倍多,變成65億美元。

投資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