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燃料乙醇,背後的原因是這些

文 | 王一鳴

能源多元化佈局,緩解油價波動衝擊

世界各國發展燃料乙醇的目的中,

進行能源多元化和自給化佈局,緩解油價波動對經濟的衝擊,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乙醇作為發動機燃料的研究開發,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到70年代末才出現燃料乙醇產業的大爆發,直接原因就是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機。正是在此之後,世界各國都意識到對單一能源依賴度過高對國家能源安全的威脅性,也是因為石油危機導致的油價高企,
使得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顯得相對不那麼高了。

以巴西為例。在發展燃料乙醇之前,巴西是一個80%燃料(石油)依賴進口的能源高度依賴型國家,1973 年和 1979 年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曾給正在快速發展巴西經濟 造成沉重打擊。但在石油危機後,憑藉傳統產業甘蔗的成本優勢,巴西的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早在2001年,巴西政府就全面取消了對燃料乙醇的補貼,

說明這一行業已經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可以直接參與市場調節。

隨著乙醇產量的大幅提升,巴西已形成了獨立的經濟能源運行系統,減少了石油進口,從 1975-2000年,巴西共在石油進口方面減少了435億美元的外匯支出。

不僅能夠自給,目前巴西已通過管道、鐵路和水運等各種方式將其生產的乙醇出口到了日本、歐洲、亞洲等地,是世界排名前列的乙醇出口國。

2015年12月29日,巴西政府通過了新的十年能源規劃,

計畫到2024年將巴西乙醇產量從現在的285億升提高到439億升。屆時,巴西的燃料乙醇用量將遠遠超過汽油用量(目前二者用量接近),成為巴西主要的液體燃料。

保護環境、減少有害物質排放

根據第五屆全美乙醇年會發佈的研究報告《乙醇汽油對空氣品質影響》,乙醇中的氧可減少汽車尾氣中初級PM2.5,在一般汽車普通汽油中加入10%燃料乙醇,可減少顆粒物排放36%,

而對高排放汽車可減少64.6%。次級PM2.5中的有機化合物直接與汽油中芳烴含量有關,使用乙醇取代汽油中部分芳烴可很好減少針對次級PM2.5。此外,乙醇汽油還可以減少次級PM2.5、一氧化碳、汽車發動機燃燒室沉積物、苯等有毒污染排放,並提高汽車尾氣催化轉化器的效率。

美國伊利諾州的空氣品質連續監測資料就顯示,1995年開始使用新配方汽油,一氧化碳減少了31%。

另外,汽油在發動機裡燃燒,

必須加入增氧劑,才能夠燃燒得更加充分,從而減少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汽油增氧劑,往往是乙醇和MTBE。但MTBE很難生物降解,也可能會對水和土壤造成較大的破壞,使用乙醇汽油可以減少MTBE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調節農產品庫存,保護國內基礎產業

美國、巴西、印度案例

除了能源多元化和保護環境外,世界各國發展燃料乙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生產乙醇消化過剩的農產品,穩定國內基礎農產品需求。

美國玉米產業由於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高額補貼政策,在近年一直保持供大於求的局面,除了出口外,依然過剩,發燃料乙醇行業消化過剩玉米,可以幫助美國調整國內玉米供求關係,保障玉米的價格,保護國內基礎產業和農民的利益。

巴西

巴西的甘蔗也與美國玉米的情況類似,作為世界甘蔗第一大生產國,巴西的甘蔗持續保持增產,但在近幾年未出現明顯的過剩問題,一方面是巴西原糖具有出口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乙醇行業對甘蔗的大量消耗。1976—2003年,巴西甘蔗的年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3.5億噸,單位面積產量從每公頃50噸提高到70噸,每公頃甘蔗提煉的燃料乙醇從2204升提高到5500升。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產糖大國,但和巴西不同,印度甘蔗的生產成本較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競爭力,主要用於國內消費,這就導致國內供給過剩,如2013-2014年榨季,印度糖類出現了五十多噸的過剩,造成糖價低迷,糖廠經營困難,本來是第二大產糖國的印度,國內的糖產業卻面臨困難局面。

也是因為如此,印度在近幾年提高了對燃料乙醇行業的支持力度,立法強制要求提高汽油中摻混乙醇的比例,希望以此緩解國內糖業的艱難處境。

中國

我國發展燃料乙醇專案,也是希望能借此降低糧食庫存量過大造成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夠消化人畜均不能食用的“問題糧食”,避免因黴變、真菌毒素超標、重金屬超標等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據統計,自我國燃料乙醇項目啟動以來,截止2014年底,已經累計轉化了人畜不能食用的玉米、水稻和小麥等1211萬噸。

**作者微信號 wangziqiao2741,有興趣的同好歡迎交流~

穩定國內基礎農產品需求。

美國玉米產業由於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高額補貼政策,在近年一直保持供大於求的局面,除了出口外,依然過剩,發燃料乙醇行業消化過剩玉米,可以幫助美國調整國內玉米供求關係,保障玉米的價格,保護國內基礎產業和農民的利益。

巴西

巴西的甘蔗也與美國玉米的情況類似,作為世界甘蔗第一大生產國,巴西的甘蔗持續保持增產,但在近幾年未出現明顯的過剩問題,一方面是巴西原糖具有出口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乙醇行業對甘蔗的大量消耗。1976—2003年,巴西甘蔗的年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3.5億噸,單位面積產量從每公頃50噸提高到70噸,每公頃甘蔗提煉的燃料乙醇從2204升提高到5500升。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產糖大國,但和巴西不同,印度甘蔗的生產成本較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競爭力,主要用於國內消費,這就導致國內供給過剩,如2013-2014年榨季,印度糖類出現了五十多噸的過剩,造成糖價低迷,糖廠經營困難,本來是第二大產糖國的印度,國內的糖產業卻面臨困難局面。

也是因為如此,印度在近幾年提高了對燃料乙醇行業的支持力度,立法強制要求提高汽油中摻混乙醇的比例,希望以此緩解國內糖業的艱難處境。

中國

我國發展燃料乙醇專案,也是希望能借此降低糧食庫存量過大造成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夠消化人畜均不能食用的“問題糧食”,避免因黴變、真菌毒素超標、重金屬超標等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據統計,自我國燃料乙醇項目啟動以來,截止2014年底,已經累計轉化了人畜不能食用的玉米、水稻和小麥等1211萬噸。

**作者微信號 wangziqiao2741,有興趣的同好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