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了802.11ac!新一代WiFi加速到來:暴強

2017年2月,高通宣佈推出兩款支持下一代標準——802.11ax的WiFi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面向網路基礎設施的IPQ8074系統級晶片(SoC)和面向客戶終端的QCA6290,借此,高通成為首家發佈支持802.11ax的端到端商用解決方案的公司。

七個月後,Qualcomm Technologies產品管理總監Jason Tao向表示, 經過這段時間的佈局,11ax最終在 消費類、企業級和運營商 的應用正在逐步落地。

實際上,早在2016年5月,高通便推出面向家庭用戶的802.11ac三頻平臺,整合兩個5GHz頻段與一個2.4GHz頻段,該方案可以在使用多種WiFi技術的家庭場景中,智慧分配設備的頻段,

優先為支援802.11ac的設備提供更穩定的頻寬,額外多出來的頻段則可以用來拓展網路節點。

Jason Tao表示,目前來講,用戶使用比較普遍的已經是802.11ax技術了,但從整個Wi-Fi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802.11ax技術的關鍵點在於其能夠提高網路的容量及效率。

為什麼802.11ax會成為下一代

Jason Tao對表示, Wi-Fi網路今後的演進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整個網路的容量是否能夠滿足應用的需要,而並非在Wi-Fi網路裡某一個節點連到AP,

能發送最快的速率是多少。

換言之,絕對最高的速率並不是最關鍵的點,關鍵點在於如何為所有的使用者提供所有的資料,且品質都能滿足他們對於服務的需求,所以這是關於總體網路容量的問題。

802.11ax技術如何擴充網路容量?

802.11ax技術能使每個AP同時接入服務的終端數量有所提高。 通常大家通過零售管道/家用的主流路由器,同時接入十幾個終端時,可能就對Wi-Fi產生一些挑戰,

使用效果與體驗就會逐漸變差。

而802.11ax技術專門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令同一個伺服器可以同時服務多個終端,這方面相較前代有所提高。

1. 在高密度使用場景下,如果有多個AP,802.11ax在密集型環境裡能幫助多個AP之間互相協調,使得共用通道上的AP也能更合理地利用通道頻寬。

2. 上行鏈路的管理。在802.11ax技術之前,如802.11n和802.11ac,對於上行鏈路資源的調度都是依靠隨機競爭頻寬的。

而802.11ax技術中的新協議增加了一些能夠對終端之間進行協調,以及上行鏈路資源管理調度方面的功能。

3. 對於多種資料流程的不同類型,如何能同時兼顧高資料量的需求,又能穿插顧及到物聯網設備即時性要求高、但資料流程量不是很大的需求。如何混合進行業務操作,802.11ax技術對於這方面也進行了加強。

所以,能解決單AP的接入數量,同時多AP相互協調;上行時各個接入點之間在頻寬鏈路進行資源調度,

對承載的業務進行合理的流量分配管理,我們就可以看到802.11ax技術對整體網路的效率和容量都能有提高。

與11ac相比,11ax具備的新的關鍵技術特徵?

一個是8 x 8 MU-MIMO(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之前802.11ac Wave 2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MU-MIMO,當時在11ac裡面,網路通訊協定能實現的功能就是11ac Wave 2的AP可以同時向多個支援MU-MIMO的用戶端發送資料包, 11ac當時支援的最大規格是4×4 MU-MIMO,同時可以向4個終端共用下行的MU-MIMO資料包。

另外當時在11ac的規範裡只有下行的MU-MIMO功能。

現在的11ax有兩個方面的提高:

第一是上行和下行都可以支援MU-MIMO,不僅是從AP向終端發送資料包的時候可以一個資料包同時面向多個終端節點發送,同時這幾個終端節點也能夠協調,同時向AP端、網路上行發送資料包。資料包同時到達AP,AP也能夠解碼、同時接收所有的資料包,因此效率就有所提高。

以前最大的規格只支援到4×4 MU-MIMO,現在是8×8 MU-MIMO。以前每個資料包每次只能把4個終端組合在一起,現在可以把8個組合在一起。當然這並不是說MU-MIMO網路裡只有4個或者8個終端,而是每一個幀(Frame)裡面最多可以有4到8個終端,整個網路的容量達到上百個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明顯提高了效率。

另外一個重要的演進是OFDMA的加入。之前的11ac甚至之前的Wi-Fi採用的都是OFDM的調製方式,現在多了一個新的調製方式叫OFDMA,並能同時支持上行和下行。

以前相當於在同一個幀(Frame)裡只有一個標準的資料包,傳給用戶端的時候不管幀(Frame)的大小,從網路通訊協定的角度來看,在通道發送方面額外的系統開銷(overhead)都是一樣的。

而OFDMA是在蜂窩應用中已經普遍應用的技術,它主要的優勢功能是把各種大小的資料包從調製的角度組合在一起,系統開銷(overhead)可以通過共用而降低,因而效率得到提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演進。

同時,OFDMA的符號的長度也變長了,每一個調製信號的符號長度變成以前11ac的4倍。

調製的長度越長,在多路徑(Multipath)的情況下,AP端、用戶端就能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充分利用多路徑,通過更寬的視窗把不同角度反射過來的信號組合在一起。這就讓實際應用場景中,特別是遠距離傳輸的時候,在多路徑比較強的情況下,解碼能力增強,接受的穩定性也更大了。

另外,現在的調製可以支援1024-QAM,之前最高只支援到256-QAM,調製碼的密度越大,承載的資料量也就越大,這比以前提高了2到3倍。

總體來講,這些相應的技術組合在一起就使11ax整體的技術性能在多個AP之間互相協調,在網路頻寬的應用方面更有效率。

11ax的優勢能在哪些具體應用場景中凸顯出來?

一是城市裡面密集度非常高的使用環境,11ax對辦公、公寓、密集型住宅甚至室外的應用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是企業級的應用,這也是現在非常看好的最早採納11ax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因為企業級應用基本把所有的關鍵業務都搬到了Wi-Fi網路,有線網路連接已經很少見了。

無論是終端的設備接到雲端,還是應用於教育領域的電子課室都是在Wi-Fi網路上實現的。11ax使這些服務比以前的可靠度更高,支援的用戶端數量也更大。

比如說電子教室,以前如果是100多位學生的大課授課形式,傳輸視頻或是上下行的交互挑戰都比較大,11ax會使應用場景的可靠度和使用效果有很好的提升。

第三,新增應用場景是對運營商網路分流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Jason Tao向表示,LTE網路對移動終端的上網和資料流程量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LTE的網路對運營商來說不管是頻寬還是網路的部署都比較昂貴,所以很多情況下運營商都願意把其中一部分業務分流到Wi-Fi網路上,因為Wi-Fi網路相對更加經濟實惠。

但之前的Wi-Fi網路存在穩定性或者頻寬上的挑戰,隨著11ax技術的演進,從LTE網路分流過來的應用場景的用戶體驗會比以前更好。

除了以上幾個技術核心問題,整理了與Jason Tao幾個細節問答,以觴讀者:

問:家用和消費級的應用會是11ax的核心應用嗎?

答:剛才提到了11ax在城市高密度的使用場景實際上指的就是家用、在居家環境下的使用。在密集的樓宇裡,很多人家裡不只是一台Wi-Fi AP,或者是樓宇很密集的情況下,鄰里之間也有很多AP。這就是指的家用。所以從消費級到企業級、到運營商級,我們認為11ax都可以很好地支援這些使用場景。

另外,11ax還同時支持2.4GHz和5GHz,這樣使得在一般的家用場景下,部署使用就更靈活,包括2.4GHz頻段上的服務也可以慢慢地演進到11ax。

問:11ax在2.4G上可以實現多少速率提升?

答:這個可能要具體算一下。相較於之前11ac,11ax有了MU-MIMO和OFDMA的提升。但如果從絕對的速率來講,這個提升的幅度並不一定說是幾倍,但好處是容量高了很多。因為2.4GHz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頻寬非常窄,只能跑40MHz頻寬,那怎麼能把這40MHz頻寬應用得更合理,這是最重要的,頻段占得太寬就會影響布網。

問:11ad和11ax有什麼關係呢?它是一個過渡技術嗎?

答:其實這不是一個過渡產品。11ax相當於是11ac的演進,因為它們主要是在2.4GHz和5GHz這樣通用的Wi-Fi頻段工作,而11ad是在60GHz的頻段工作運行,頻段不一樣,所以一些基本的技術也不太一樣。

雖說在很多的國家和區域這都是免許可頻段(Unlicensed band),但頻帶不一樣。11ad會另有一套演進的路徑,接下來會發展到11ay;而11ac的下一代演進就是11ax,可以說是並行演進。

問:11ad的宣傳中突出的是支持AR/VR傳輸,8K視頻等,強調的是超高速率。而11ax的速度也不慢,為什麼突出的重點是覆蓋?

答:對,11ax的速度對於有高頻寬需求的、諸如VR/AR的傳輸場景,肯定也都能有很好的提升。如剛才提到,11ad與11ax兩種技術應用的頻段不一樣,60GHz有一些比較獨特的地方,比如說在干擾方面的挑戰可能比2.4GHz和5GHz要少一些。

另外,11ad的波束成型(beamforming)技術能使得網路傳輸的時候(如VR應用情況下),對高頻寬有很好的保障。而作為這項技術本身的特性,從應用層到mac層,底層的技術決定了它整體的延時性也比較低。

所以說,11ad在現有技術上確實是非常適合VR/AR應用的。11ax從11ac演進而來,單個節點的速度提升當然很重要,但在11ax裡主要的技術提升,包括MU-MIMO和OFDMA,都是解決容量提升的問題。

問:11ax作為11ac的演進,它的穩定性如何?

答: 這裡的穩定性主要指遠距離的用戶體驗怎麼樣。

作為11ax來講,因為還是在2.4GHz和5GHz上,所以信號傳輸的基本特性是不變的。剛才為什麼說11ax能擴展覆蓋範圍呢?

比如說11ax有更長的OFDMA符號,就對遠距離傳輸有了進一步改善,通過這樣的途徑使覆蓋範圍擴大了。從這個方面的用戶體驗來說,中、遠端的用戶應該是能感受到連接更穩定了。比如我想在房間的另一端來看一個視頻,11ac演進到11ax以後,這個視頻接收的效果應該是更好、更穩定了。

關於上行鏈路資源調度,比如說OFDMA下/上行都可以做,這樣使得多個用戶端可以進行協調,而不是說大家都去搶某個網路裡的某個時間段。理解成——以前完全是分時運行,現在相當於是在分時的基礎上,在每個時段裡可以有多個客戶同時利用這個頻段,把這個頻段分得更細了。

這樣的話,只要傳輸效率能更高,用戶端等待的時間也就更少了,整個網路的衝撞也更少,這樣就達到了您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節能,功耗就會變少。以前11ac終端在Wi-Fi網路中,經常有可能需要重傳,要不斷地等待自己發射的機會,這個等待時間長,能量就浪費了。

如果一個手機終端支援11ax,有了OFDMA和上行MU-MIMO,大家多個終端之間互相協調,我們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時間點傳輸,避免了重發與等待,功耗表現的確會更好。

問:目前Qualcomm的11ax解決方案在具體的落地上表現怎樣?今年IFA上,華碩展示了一款11ax的路由器,很多人都說它是採用Qualcomm的解決方案?

答:目前我們正在跟很多家OEM廠商積極合作,進行新品的開發,最近華為全連接大會上,他們採用高通11ax方案已發佈了11ax無線接入點產品。廠商具體產品發佈計畫和相關產品資訊,這個可能還是需要合作夥伴來分享他們的具體資訊,我們不太方便進行評論。

11ac當時支援的最大規格是4×4 MU-MIMO,同時可以向4個終端共用下行的MU-MIMO資料包。

另外當時在11ac的規範裡只有下行的MU-MIMO功能。

現在的11ax有兩個方面的提高:

第一是上行和下行都可以支援MU-MIMO,不僅是從AP向終端發送資料包的時候可以一個資料包同時面向多個終端節點發送,同時這幾個終端節點也能夠協調,同時向AP端、網路上行發送資料包。資料包同時到達AP,AP也能夠解碼、同時接收所有的資料包,因此效率就有所提高。

以前最大的規格只支援到4×4 MU-MIMO,現在是8×8 MU-MIMO。以前每個資料包每次只能把4個終端組合在一起,現在可以把8個組合在一起。當然這並不是說MU-MIMO網路裡只有4個或者8個終端,而是每一個幀(Frame)裡面最多可以有4到8個終端,整個網路的容量達到上百個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明顯提高了效率。

另外一個重要的演進是OFDMA的加入。之前的11ac甚至之前的Wi-Fi採用的都是OFDM的調製方式,現在多了一個新的調製方式叫OFDMA,並能同時支持上行和下行。

以前相當於在同一個幀(Frame)裡只有一個標準的資料包,傳給用戶端的時候不管幀(Frame)的大小,從網路通訊協定的角度來看,在通道發送方面額外的系統開銷(overhead)都是一樣的。

而OFDMA是在蜂窩應用中已經普遍應用的技術,它主要的優勢功能是把各種大小的資料包從調製的角度組合在一起,系統開銷(overhead)可以通過共用而降低,因而效率得到提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演進。

同時,OFDMA的符號的長度也變長了,每一個調製信號的符號長度變成以前11ac的4倍。

調製的長度越長,在多路徑(Multipath)的情況下,AP端、用戶端就能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充分利用多路徑,通過更寬的視窗把不同角度反射過來的信號組合在一起。這就讓實際應用場景中,特別是遠距離傳輸的時候,在多路徑比較強的情況下,解碼能力增強,接受的穩定性也更大了。

另外,現在的調製可以支援1024-QAM,之前最高只支援到256-QAM,調製碼的密度越大,承載的資料量也就越大,這比以前提高了2到3倍。

總體來講,這些相應的技術組合在一起就使11ax整體的技術性能在多個AP之間互相協調,在網路頻寬的應用方面更有效率。

11ax的優勢能在哪些具體應用場景中凸顯出來?

一是城市裡面密集度非常高的使用環境,11ax對辦公、公寓、密集型住宅甚至室外的應用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是企業級的應用,這也是現在非常看好的最早採納11ax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因為企業級應用基本把所有的關鍵業務都搬到了Wi-Fi網路,有線網路連接已經很少見了。

無論是終端的設備接到雲端,還是應用於教育領域的電子課室都是在Wi-Fi網路上實現的。11ax使這些服務比以前的可靠度更高,支援的用戶端數量也更大。

比如說電子教室,以前如果是100多位學生的大課授課形式,傳輸視頻或是上下行的交互挑戰都比較大,11ax會使應用場景的可靠度和使用效果有很好的提升。

第三,新增應用場景是對運營商網路分流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Jason Tao向表示,LTE網路對移動終端的上網和資料流程量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LTE的網路對運營商來說不管是頻寬還是網路的部署都比較昂貴,所以很多情況下運營商都願意把其中一部分業務分流到Wi-Fi網路上,因為Wi-Fi網路相對更加經濟實惠。

但之前的Wi-Fi網路存在穩定性或者頻寬上的挑戰,隨著11ax技術的演進,從LTE網路分流過來的應用場景的用戶體驗會比以前更好。

除了以上幾個技術核心問題,整理了與Jason Tao幾個細節問答,以觴讀者:

問:家用和消費級的應用會是11ax的核心應用嗎?

答:剛才提到了11ax在城市高密度的使用場景實際上指的就是家用、在居家環境下的使用。在密集的樓宇裡,很多人家裡不只是一台Wi-Fi AP,或者是樓宇很密集的情況下,鄰里之間也有很多AP。這就是指的家用。所以從消費級到企業級、到運營商級,我們認為11ax都可以很好地支援這些使用場景。

另外,11ax還同時支持2.4GHz和5GHz,這樣使得在一般的家用場景下,部署使用就更靈活,包括2.4GHz頻段上的服務也可以慢慢地演進到11ax。

問:11ax在2.4G上可以實現多少速率提升?

答:這個可能要具體算一下。相較於之前11ac,11ax有了MU-MIMO和OFDMA的提升。但如果從絕對的速率來講,這個提升的幅度並不一定說是幾倍,但好處是容量高了很多。因為2.4GHz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頻寬非常窄,只能跑40MHz頻寬,那怎麼能把這40MHz頻寬應用得更合理,這是最重要的,頻段占得太寬就會影響布網。

問:11ad和11ax有什麼關係呢?它是一個過渡技術嗎?

答:其實這不是一個過渡產品。11ax相當於是11ac的演進,因為它們主要是在2.4GHz和5GHz這樣通用的Wi-Fi頻段工作,而11ad是在60GHz的頻段工作運行,頻段不一樣,所以一些基本的技術也不太一樣。

雖說在很多的國家和區域這都是免許可頻段(Unlicensed band),但頻帶不一樣。11ad會另有一套演進的路徑,接下來會發展到11ay;而11ac的下一代演進就是11ax,可以說是並行演進。

問:11ad的宣傳中突出的是支持AR/VR傳輸,8K視頻等,強調的是超高速率。而11ax的速度也不慢,為什麼突出的重點是覆蓋?

答:對,11ax的速度對於有高頻寬需求的、諸如VR/AR的傳輸場景,肯定也都能有很好的提升。如剛才提到,11ad與11ax兩種技術應用的頻段不一樣,60GHz有一些比較獨特的地方,比如說在干擾方面的挑戰可能比2.4GHz和5GHz要少一些。

另外,11ad的波束成型(beamforming)技術能使得網路傳輸的時候(如VR應用情況下),對高頻寬有很好的保障。而作為這項技術本身的特性,從應用層到mac層,底層的技術決定了它整體的延時性也比較低。

所以說,11ad在現有技術上確實是非常適合VR/AR應用的。11ax從11ac演進而來,單個節點的速度提升當然很重要,但在11ax裡主要的技術提升,包括MU-MIMO和OFDMA,都是解決容量提升的問題。

問:11ax作為11ac的演進,它的穩定性如何?

答: 這裡的穩定性主要指遠距離的用戶體驗怎麼樣。

作為11ax來講,因為還是在2.4GHz和5GHz上,所以信號傳輸的基本特性是不變的。剛才為什麼說11ax能擴展覆蓋範圍呢?

比如說11ax有更長的OFDMA符號,就對遠距離傳輸有了進一步改善,通過這樣的途徑使覆蓋範圍擴大了。從這個方面的用戶體驗來說,中、遠端的用戶應該是能感受到連接更穩定了。比如我想在房間的另一端來看一個視頻,11ac演進到11ax以後,這個視頻接收的效果應該是更好、更穩定了。

關於上行鏈路資源調度,比如說OFDMA下/上行都可以做,這樣使得多個用戶端可以進行協調,而不是說大家都去搶某個網路裡的某個時間段。理解成——以前完全是分時運行,現在相當於是在分時的基礎上,在每個時段裡可以有多個客戶同時利用這個頻段,把這個頻段分得更細了。

這樣的話,只要傳輸效率能更高,用戶端等待的時間也就更少了,整個網路的衝撞也更少,這樣就達到了您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節能,功耗就會變少。以前11ac終端在Wi-Fi網路中,經常有可能需要重傳,要不斷地等待自己發射的機會,這個等待時間長,能量就浪費了。

如果一個手機終端支援11ax,有了OFDMA和上行MU-MIMO,大家多個終端之間互相協調,我們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時間點傳輸,避免了重發與等待,功耗表現的確會更好。

問:目前Qualcomm的11ax解決方案在具體的落地上表現怎樣?今年IFA上,華碩展示了一款11ax的路由器,很多人都說它是採用Qualcomm的解決方案?

答:目前我們正在跟很多家OEM廠商積極合作,進行新品的開發,最近華為全連接大會上,他們採用高通11ax方案已發佈了11ax無線接入點產品。廠商具體產品發佈計畫和相關產品資訊,這個可能還是需要合作夥伴來分享他們的具體資訊,我們不太方便進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