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與其和渣男撕逼,不如學學張幼儀!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戲,那麼婚姻就是這出大戲的重要一幕!幸福的婚姻會讓人如虎添翼、動力十足,演繹出精彩人生;失敗的婚姻,則可能讓你心力交瘁、抑鬱不已,從此一蹶不振。

就像那個被偽善的“謙謙君子”傷害的女子李雨桐,為情所傷,難以自拔,只好通過不停地控訴、曝光,方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然而,這種互相傷害真的好嗎?曾經的山盟海誓、花前月下就這樣被雨打風吹去?!

回望歷史,讓我們看一位民國時期的奇女子——張幼儀女士是如何逆襲人生的.....

張幼儀

說起張幼儀女士,有些朋友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她的前夫,那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著名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

徐志摩,我國近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他瀟灑俊逸、學識過人,27歲即成為北大教授。他天生浪漫、熱情如火,

畢生都在不懈追求“愛,自由,美”等理想主義。他時乖命蹇、英年早逝,留給後世的,除了那些被人反復吟誦的華麗詩章,還有那一段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但是,對不起,今天的主角不是他。而是被他冷眼鄙視七年的髮妻——張幼儀。

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為當時知名醫生。張幼儀有兄弟姐妹八人,其二哥張君勱,是中國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民社黨創立者;四哥張嘉璈,曾任中國銀行總裁,是早期的金融鉅子。因此,說她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名副其實。

那麼,張幼儀和徐志摩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原來這是一場包辦婚姻,而替她作媒的正是四哥張嘉璈。

1914年,時任浙江都督秘書的張嘉璈視察杭州一中,無意中發現一篇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的文章,文筆犀利,很有梁任公的風格,

甚為欣賞。後得知作者是硤石鎮商會會長徐申如的公子後,便有意將妹妹婚配,此人正是徐志摩。

徐家雖然當時也算地方富商,但是和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名門望族張氏家族不能相比。因此,徐志摩的父親非常痛快地答應了這門婚事,並為二人立下了婚約。徐志摩當時的態度則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5年,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尚未畢業的張幼儀就這樣被接回徐家成親了,

年方十五。

由於是包辦婚姻(當然,最主要的是張幼儀相貌平平,不符合他心中的女神范兒。比如後來的陸小曼、林徽因),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總是那樣鄙棄張幼儀。據說,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徐志摩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

客觀來說,徐志摩對她的漠視,有對封建禮教的厭惡。當時陳獨秀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始,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之風,在一些新派的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而張幼儀深受舊式中國禮教的束縛,個性沉默,舉止端莊,顯得靈氣不足。但她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只是這些優點,在張揚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張幼儀無疑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是一個可以踏踏實實過日子的好女人。然而,無論她怎麼努力,始終無法打動詩人冰冷的心。

於是,這場本來門當戶對的婚姻,變成了兩個人的煎熬。不對,煎熬的只是張幼儀,而詩人卻開始尋找起自己的浪漫。

林徽因

陸小曼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林徽因,不得不提陸小曼。這是徐志摩生命後期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她們一個清新脫俗,靈氣逼人;一個明眸善睞,嫵媚動人。筆者也看過她們的照片,確實美的炫目,女神范兒十足。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你畢竟是有家室的男子,應該擔負起男人對這個家庭的責任,不是嗎?

我們又錯了,什麼是“浪蕩不羈愛自由”,大詩人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1918年,心情煩悶的徐志摩赴美留學。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感到厭倦,他沒有想著回家看看妻兒,卻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買舟橫渡大西洋。終於來到了著名的康橋大學(現在的劍橋大學)。

康橋

此時,在那漫長的離別裡,20歲的張幼儀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詩人,等著他回來…..

在一個個期盼和等待中,她接受了二哥張君勱到英國陪讀的建議,並由二哥勸說徐家把她送到徐志摩的身旁。1920年,徐志摩收到張君勱的信,不情願地把張幼儀接到身邊。

1920年,張幼儀辭別公婆和孩子,先到馬賽再到倫敦。張幼儀後來回憶當時徐志摩在馬賽港接她時的態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見面後,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帶她去買新衣服和皮鞋,因為詩人認為她從國內穿來的中式服裝都太土了,丟人。就這樣,心存無限希冀滿心歡喜的她,再次被深深刺傷......

不論如何,兩個人總算是團聚了。張幼儀的生活慢慢看到了曙光,不久,她再次懷孕了!然而,很快,她就發現,丈夫和一個叫林徽因的女子陷入熱戀。

打擊接踵而至!即使身懷六甲,詩人還是提出了離婚,並要求打掉孩子,而且口氣堅定,不容置疑。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不管不顧。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

1922年在柏林,張幼儀生下了次子彼得,當她從醫院回家後,一直杳無音信的徐志摩立刻露面了,來找她簽離婚協議———其時林徽因已經回國,他急著回國追求她。

拋妻棄子!你沒有看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徐志摩對待結髮妻子的“冷酷到底”!從1915年到1922年,倆人結婚七年,經歷了“七年之癢”而分手。

我又錯了,這七年,對張幼儀,是七年之痛!對大詩人,則完全不痛不癢!

因此,大詩人縱然千好萬好,英俊瀟灑,才華橫溢,情詩綿綿,但是在對待髮妻一事上,無恥渣男當之無愧!

可笑的是,徐志摩回國還把離婚聲明登報廣而告之,當然,這主要是為了給林徽因看的。其實林徽因冰雪聰明,若和徐志摩一起,肯定會給張幼儀帶來傷害,她不會為了自己傷害別人。與此同時,梁啟超也想撮合梁思成和林徽因。再三權衡之後,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並結為夫婦。

徐志摩空歡喜一場,後來又追求陸小曼,這些就不提了。

張幼儀母子

後來,張幼儀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德國。邊工作邊學習,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她嚴肅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國嚴謹的工作作風,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撐點。“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成為張幼儀一生的轉捩點,她也由此走向涅槃重生。

1926年,張幼儀回國。徐家二老將她收為乾女兒,視為己出。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張幼儀又出任雲裳時裝公司總經理,成為當時國內屈指可數的知名女企業家。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應邀管理該黨財務。抗戰爆發後她屯積軍用染料,據說大賺了100倍。

回頭來看,可以說,最深的傷害,逼出了最強大的女子!而對於傷害,她從不與外人說。雖然,我們都能想到那傷口有多深,心會有多痛!她只做不說,在徐志摩離世後,一直幫助照顧徐家老父以及整理出版詩人的全集。

晚年的張幼儀,對愛的定義,堪稱經典:“你們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禁☆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以德報怨,是為真愛啊。各位,你們能做得到嗎?

最後,用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來做個結尾吧: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

客觀來說,徐志摩對她的漠視,有對封建禮教的厭惡。當時陳獨秀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始,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之風,在一些新派的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而張幼儀深受舊式中國禮教的束縛,個性沉默,舉止端莊,顯得靈氣不足。但她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只是這些優點,在張揚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張幼儀無疑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是一個可以踏踏實實過日子的好女人。然而,無論她怎麼努力,始終無法打動詩人冰冷的心。

於是,這場本來門當戶對的婚姻,變成了兩個人的煎熬。不對,煎熬的只是張幼儀,而詩人卻開始尋找起自己的浪漫。

林徽因

陸小曼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林徽因,不得不提陸小曼。這是徐志摩生命後期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她們一個清新脫俗,靈氣逼人;一個明眸善睞,嫵媚動人。筆者也看過她們的照片,確實美的炫目,女神范兒十足。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你畢竟是有家室的男子,應該擔負起男人對這個家庭的責任,不是嗎?

我們又錯了,什麼是“浪蕩不羈愛自由”,大詩人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1918年,心情煩悶的徐志摩赴美留學。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感到厭倦,他沒有想著回家看看妻兒,卻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買舟橫渡大西洋。終於來到了著名的康橋大學(現在的劍橋大學)。

康橋

此時,在那漫長的離別裡,20歲的張幼儀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詩人,等著他回來…..

在一個個期盼和等待中,她接受了二哥張君勱到英國陪讀的建議,並由二哥勸說徐家把她送到徐志摩的身旁。1920年,徐志摩收到張君勱的信,不情願地把張幼儀接到身邊。

1920年,張幼儀辭別公婆和孩子,先到馬賽再到倫敦。張幼儀後來回憶當時徐志摩在馬賽港接她時的態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見面後,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帶她去買新衣服和皮鞋,因為詩人認為她從國內穿來的中式服裝都太土了,丟人。就這樣,心存無限希冀滿心歡喜的她,再次被深深刺傷......

不論如何,兩個人總算是團聚了。張幼儀的生活慢慢看到了曙光,不久,她再次懷孕了!然而,很快,她就發現,丈夫和一個叫林徽因的女子陷入熱戀。

打擊接踵而至!即使身懷六甲,詩人還是提出了離婚,並要求打掉孩子,而且口氣堅定,不容置疑。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不管不顧。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

1922年在柏林,張幼儀生下了次子彼得,當她從醫院回家後,一直杳無音信的徐志摩立刻露面了,來找她簽離婚協議———其時林徽因已經回國,他急著回國追求她。

拋妻棄子!你沒有看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徐志摩對待結髮妻子的“冷酷到底”!從1915年到1922年,倆人結婚七年,經歷了“七年之癢”而分手。

我又錯了,這七年,對張幼儀,是七年之痛!對大詩人,則完全不痛不癢!

因此,大詩人縱然千好萬好,英俊瀟灑,才華橫溢,情詩綿綿,但是在對待髮妻一事上,無恥渣男當之無愧!

可笑的是,徐志摩回國還把離婚聲明登報廣而告之,當然,這主要是為了給林徽因看的。其實林徽因冰雪聰明,若和徐志摩一起,肯定會給張幼儀帶來傷害,她不會為了自己傷害別人。與此同時,梁啟超也想撮合梁思成和林徽因。再三權衡之後,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並結為夫婦。

徐志摩空歡喜一場,後來又追求陸小曼,這些就不提了。

張幼儀母子

後來,張幼儀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德國。邊工作邊學習,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她嚴肅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國嚴謹的工作作風,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撐點。“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成為張幼儀一生的轉捩點,她也由此走向涅槃重生。

1926年,張幼儀回國。徐家二老將她收為乾女兒,視為己出。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張幼儀又出任雲裳時裝公司總經理,成為當時國內屈指可數的知名女企業家。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應邀管理該黨財務。抗戰爆發後她屯積軍用染料,據說大賺了100倍。

回頭來看,可以說,最深的傷害,逼出了最強大的女子!而對於傷害,她從不與外人說。雖然,我們都能想到那傷口有多深,心會有多痛!她只做不說,在徐志摩離世後,一直幫助照顧徐家老父以及整理出版詩人的全集。

晚年的張幼儀,對愛的定義,堪稱經典:“你們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禁☆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以德報怨,是為真愛啊。各位,你們能做得到嗎?

最後,用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來做個結尾吧: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