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瀏陽張坊山區的“一張紙”,引起《光明日報》的關注!

地點: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

一紙清歡,流年聲遠。

潺潺的溪水,靜默的農房,張坊的一切顯得與世隔絕又溫柔愜意。崎嶇山路旁,古山貢紙的牌子剛被一場春雨洗刷過。一方貢紙所承載的,

不只是曾被朝廷官府納用的名號,更是一份鬧中求靜的追尋與堅守。

今年50歲的黃隆根是“古山造紙坊”的主人。山路旁的這座土房,既是住處也是工坊。見到他時,只見他手持大紙簾在裝滿紙漿的紙槽中搖晃三四下,然後取出沾滿竹漿的紙簾,小心翼翼地揭下來,這樣的動作,他從清晨五點起床已重複了600多次。

一張貢紙的製造工序有120多個,從上山砍嫩竹,到劈竹片、擔竹麻、踩竹麻、上簾床……最後焙乾、齊紙、打捆成擔,

每一步都需要心定、神靜。目前能完成120多個工序的只剩下黃隆根一家了。

起于宋元,興於清康熙年間的古山貢紙曾在乾隆年間素有“貢紙”之稱,去年被列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從17歲開始,黃隆根便從父親手中繼承下這門古老的純手工造紙技術,到他手上已經是第五代了。在這樣的山鄉裡,每天早晨五點起床,觸摸漿水,看貢紙誕生,

聽溪水長流,這是黃師傅的生活,乾淨卻豐厚。

他笑著跟我們講述貢紙的榮光與失落——

清末民初,張坊紙業興盛,有很多商號,1931年,唐三祥、唐智祥紙號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銀獎。“古山”紙隨後成為免檢產品。不過,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張坊鎮造紙的人家變少了。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原先還有三四戶做貢紙,如今只剩下黃隆根一家,單靠貢紙難以給予村民所謂的富裕。

“你擔心這門手藝會失傳麼?”

面對這樣的問題,黃隆根堅定地相信“不會”。每年放假,上大學的孩子都會回家。“兒子喜歡做貢紙。村民們也有在學習手藝的。”黃隆根說。五年前,貢紙價格一刀100元,而去年,已漲到200元。這也讓黃隆根一家六口的收入從五年前的三四萬元漲到去年的八萬元左右。而這,又如何能買下層層疊疊、繁繁複複的單調和辛苦。

沿著土房旁的山路,黃隆根的父親王魯生帶我們去看制紙的其他工序。

他向我們介紹“打格”的過程——筍竹整理成約3米長,堆在一起,然後引來山中泉水,讓泉水澆在竹堆上。隨著泉水的浸入,3個月後,筍竹經過腐化只剩下殼和絲,因為富含竹纖維,被稱作竹麻。這些細緻入微的工序,70多歲的王魯生已經重複了60多年,不為外撼,不以物移,眉宇之間朗若清風……

紙如此清薄,翻轉的瞬間飄散馨香,融入這裡的泉水聲和鳥鳴聲;

紙如此厚重,泛黃的老繭和薰染的痕跡,這是五代深山匠人的手,這是握捏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時光。

匠在深山,留白於心。

黃隆根從紙槽中取出沾滿竹漿的紙簾。馮蕾攝

黃隆根把沾滿竹漿的紙簾一層層鋪好。馮蕾攝

黃隆根的妻子從烘焙牆上取下貢紙。馮蕾攝

打好捆的貢紙。 馮蕾攝

黃隆根的手。馮蕾攝

黃隆根把沾滿竹漿的紙簾一層層鋪好。馮蕾攝

黃隆根的妻子從烘焙牆上取下貢紙。馮蕾攝

打好捆的貢紙。 馮蕾攝

黃隆根的手。馮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