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錶殼,到底有多難做!

RICHARD MILLE在2013年的S.I.H.H.上發表了他們藍寶石水晶錶殼的升級版RM 056-01,

除了錶殼之外連基板、中央夾板和三番車也都作成透明的了,光線一打整只表就跟隱形了一樣,還滿恐怖的。不過回想起來,比起透明錶殼,透明機芯在這之前倒是有不少人做過了,前兩年寶鉑就出過透明卡羅素,再昆侖也出過透明陀飛輪,雖然各家使用的技術不盡相同,不過RM 056-01比起2012年RM 056一推出就技驚四座的氣勢畢竟是略遜一籌。

藍寶石水晶的加工難度高,不過到底高到什麼程度各家品牌提供的資訊卻是有限。

讀到了國外的一篇報導專訪了RM 056錶殼的代工廠、也是目前瑞士幾大品牌表鏡的供應廠Stettler Sapphire AG,裡頭很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幫RICHARD MILLE打造藍寶石水晶錶殼的過程,內容資訊相當豐富。

Stettler創立於1881年,早期主要是在生產機芯軸承用的寶石,

1970年代藍寶石水晶開始成為表鏡的主要素材,Stettler也開始轉往生產藍寶石水晶,目前公司有3/4的業務都跟鐘錶產業有關,除了表鏡之外,藍寶石水晶面盤、陶瓷錶殼的加工也在他們的業務範圍內。

過去壓克力表鏡的時代,表鏡往往採用所謂box式或是dom式的樣式,這是因為壓克力的強度比較差,必須得靠加大厚度或是以球面分散應力的做法來增加表鏡的強度;時代進入藍寶石水晶,

由於素材本身的強度高,不需要靠造型來強化也夠耐用,然而另一方面,正因為素材的硬度高,相對地加工也難,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藍寶石水晶鏡面都是平面的單純造型。

1990年代Swatch Group開始投入相關技術,藍寶石水晶的表鏡也開始出現dom式這類大曲面的造型,

不過一方面這項技術幾乎是被Swatch Group壟斷,另一方面加工本身的成本極高——即使是今天,加工一枚dom式表鏡的成本仍然是平面式的三倍,因此藍寶石水晶的加工技術在製錶業的發展相當緩慢。2000年後多軸CNC設備在藍寶石水晶加工的應用比較普遍了,雖然變化仍然有限,不過表鏡總算可以說是進入立體時代了。

差不多在十年前,Stettler曾經接過另一個怪咖Alain Silberstein蕭伯斯坦的訂單,

他要的也是藍寶石水晶的錶殼,所以嚴格來說他們家並不是沒有經手過這類的案子,不過蕭伯斯坦的錶殼就是那樣直通通的,加工起來的難度相對比較簡單(不過還是很難的),對比起這次RICHARD MILLE提出的要求,Stettler面對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了。

在接到RICHARD MILLE的訂單之初Stettler還不太確定這一批貨倒底有多難做,光看設計圖有很多問題沒辦法具體呈現。

首先是原料。目前業界製作藍寶石水晶原材的做法主要有「Verneuil法」和「Czochralski法」等等幾種,基本上就是將氧化鋁長時間加熱融化後再做結晶育成,不過以Verneuil法來說,像這樣的工法制成的原材最大只能做到直徑40mm的表鏡,以這次要作的錶殼來說還是太小了,所以他們另外從俄國採購了一批以另一種「EFG法」製成的大型藍寶石水晶。

再來是切削。要處理造型這麼複雜的錶殼一般的加工設備根本無法勝任,為此Stettler特地引進了兩台具備超音波馬達的5軸CNC設備,這兩台每台都要80萬瑞郎,由此可見Stettler這次下的本有多重。

藍寶石水晶跟鑽石一樣有所謂的「軸」,在加工時要避開這些軸,不然很容易會造成原材碎裂。以表鏡的尺寸來說,一枚差不多有50個軸,不過平面的表鏡不去管它也沒什麼關係,但是像這次要作的錶殼就沒辦法了,加工的職人得從我們看來一片透明的原材中將那些軸一一認出,小心地避開。

最難的部份還是開洞。他們使用鑽石鑽頭,以每分鐘1萬轉的速度來鑽;電鑽的轉速最高可以達到4萬轉,不過為了避免鑽頭過熱所以採用了較低的轉速,儘管如此一旦溫度超過900度C了還是得暫停,等到鑽頭冷卻了再繼續。還有一個訣竅是先開一個比較小的洞,再慢慢往下把動鑽大,這樣也比較不容易裂。採訪的記者問到他們有沒有為了加工修改原始的設計,Stettler說他們沒有,因為當初RICHARD MILLE的條件就是不得變更任何設計。

最後是打磨。Stettler是將切削完成的錶殼以游離鑽石微粉打磨——將錶殼放進一台密閉的設備中,在裡頭會噴射出鑽石微粉擊打錶殼表面,達到打磨的效果;打磨從10微米一路磨到2-3微米,最後再做化學處理,然後再在表面塗上矽。到此為止RM 056的錶殼算是大功告成了,而這全透明的藍寶石水晶錶殼到底有多難做算是瞭解到了,全球限量5只、定價那麼高是有些道理的。

光看設計圖有很多問題沒辦法具體呈現。

首先是原料。目前業界製作藍寶石水晶原材的做法主要有「Verneuil法」和「Czochralski法」等等幾種,基本上就是將氧化鋁長時間加熱融化後再做結晶育成,不過以Verneuil法來說,像這樣的工法制成的原材最大只能做到直徑40mm的表鏡,以這次要作的錶殼來說還是太小了,所以他們另外從俄國採購了一批以另一種「EFG法」製成的大型藍寶石水晶。

再來是切削。要處理造型這麼複雜的錶殼一般的加工設備根本無法勝任,為此Stettler特地引進了兩台具備超音波馬達的5軸CNC設備,這兩台每台都要80萬瑞郎,由此可見Stettler這次下的本有多重。

藍寶石水晶跟鑽石一樣有所謂的「軸」,在加工時要避開這些軸,不然很容易會造成原材碎裂。以表鏡的尺寸來說,一枚差不多有50個軸,不過平面的表鏡不去管它也沒什麼關係,但是像這次要作的錶殼就沒辦法了,加工的職人得從我們看來一片透明的原材中將那些軸一一認出,小心地避開。

最難的部份還是開洞。他們使用鑽石鑽頭,以每分鐘1萬轉的速度來鑽;電鑽的轉速最高可以達到4萬轉,不過為了避免鑽頭過熱所以採用了較低的轉速,儘管如此一旦溫度超過900度C了還是得暫停,等到鑽頭冷卻了再繼續。還有一個訣竅是先開一個比較小的洞,再慢慢往下把動鑽大,這樣也比較不容易裂。採訪的記者問到他們有沒有為了加工修改原始的設計,Stettler說他們沒有,因為當初RICHARD MILLE的條件就是不得變更任何設計。

最後是打磨。Stettler是將切削完成的錶殼以游離鑽石微粉打磨——將錶殼放進一台密閉的設備中,在裡頭會噴射出鑽石微粉擊打錶殼表面,達到打磨的效果;打磨從10微米一路磨到2-3微米,最後再做化學處理,然後再在表面塗上矽。到此為止RM 056的錶殼算是大功告成了,而這全透明的藍寶石水晶錶殼到底有多難做算是瞭解到了,全球限量5只、定價那麼高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