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晚報》的這個欄目,當初說好就辦仨月,竟然辦了14年!

吳世民先生特為北京晚報創刊59周年創作的這幅作品,

緊扣“我們日夜在聆聽”的主題。畫中的雄雞,昂首挺胸,右爪抓地有力,左爪高抬欲行,仿佛準備隨時出發。最精妙的是雄雞的頭部刻畫:朱冠明豔,目視側前方,喙部緊閉,仿佛全神貫注在聆聽,把晚報記者聆聽生活疾苦時刻為民解憂的職業精神,詮釋得精彩傳神。

儘管已經過去14個年頭,吳世民依然對《我們日夜在聆聽》飽含深情

創辦時計畫只出三個月

“政府和媒體合辦欄目,

監督政府工作,現在已經不新鮮了。而在14年前,全國還沒有這樣的先例。”吳世民回憶,在當時,雖然信訪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群眾反映訴求並不像現在通暢。那時,反映民意的主要管道是寫信、上訪,打電話,市長熱線老是占線,“市長信箱”最多時一天能收到3000封信,工作人員連拆信都忙不過來。

時任北京市市長要求,要創新信訪工作,暢通民意反映的管道。怎麼才能創新信訪工作呢?說創新很容易,

但做起來難。通過長達半年多的調研,吳世民發現,群眾要反映的問題,許多都是不涉及到國家大政方針的身邊小事。但這些事情,卻有80%都得不到及時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大多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有路燈不亮、暖氣不熱、環境髒亂等問題,但正是這些“小事”,就會影響到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態度,當一件“小事”變成“大事”,就往往使政府的工作陷於被動。
信訪辦的職責是督促有關部門及時解決群眾訴求,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許多群眾反映的事情被擱置下來,成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吳世民有了一個點子,在這兩大職責之外,和新聞媒體合作,監督政府各部門的工作,推動問題的解決。

信紙上寫下“我們日夜在聆聽”

“那時候看報紙,你猜去拿報紙的人第一個任務是什麼?”吳世民說,那時,拿報紙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小刀把報紙裁開,

這樣就有幾個人能同時看報了。但這樣做,就把報紙損壞了。他建議同事從中縫裁開,將報紙一分為二,以盡可能保持報紙的完整性。

這段往事,讓吳世民對北京晚報產生了揮之不去的情結。後來在和媒體合辦欄目時,吳世民首先想到的也是北京晚報。市信訪辦對新欄目非常重視,為和北京晚報對接,還專門成立了宣傳處。

新欄目的內容來自市信訪辦每天接到的來電來信。

新欄目的名字叫什麼好呢?吳世民說,率先定下來的是“聆聽”兩個字。這是由市領導“認真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的指示中提煉出來的。聆聽什麼?自然是人民群眾的聲音,黨和政府的聲音。誰來聆聽?新的欄目要向黨和政府反映人民群眾的聲音,又要向人民群眾傳遞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於是新欄目的名字就變成了“我們在聆聽”。

名字有了,但吳世民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一天,他參加市領導召開的會議,一直到了淩晨1點鐘。回到家中,他突發靈感:“聆聽不光是白天聆聽,要日夜兼程啊。”最終,新欄目的名字被定為“我們日夜在聆聽”。

14年來,“我們日夜在聆聽”每週與讀者見面,幾個飄逸的大字早就印在了讀者腦海中。許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吳世民正是“我們日夜在聆聽”欄頭的作者。本來,欄目的欄頭用的是印刷字體,但北京是文化中心,北京晚報又是一份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報紙,編輯們都傾向於使用書寫體。用誰的字好呢?吳世民在一張16開大小的信紙上隨手寫下了“我們日夜在聆聽”七個字,沒想到北京晚報的總編輯非常認可,於是便用作了欄頭,一直沿用至今。

自此之後,“我們日夜在聆聽”由市信訪辦一家單位主導的事情,變成了舉全市之力要辦好的事情。一些部門被欄目“曝光”後,立即改變工作思路,主動想辦法推動問題解決。在讀者的印象中,凡是上了聆聽欄目的事情,通過努力都可以得到解決。

12345接到電話後給您這麼辦……

聆聽大資料

梳理北京晚報“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14年來的報導資料,我們發現,很多讀者反映的問題,隨著相關部門和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已經得到改善。當然,隨著社會發展浮現出的新問題,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聆聽欄目創辦14年,共報導市民反映的問題2452件,其中涉及到供暖、跑冒、滴漏、出行、環境、擾民、私搭亂建等多個方面的問題。88%的問題都得到了有效和圓滿的解決。

從季節性來看,在春季中,市民關注問題中排在前六位的是出行、綠化、環境髒亂差、擾民、停車以及跑冒滴漏等問題。在夏季,市民比較關注的問題包括出行、環境髒亂差、跑冒滴漏、擾民、停車、露天燒烤等。秋季,市民關注的問題涉及出行、供暖、環境髒亂差、擾民、停車、跑冒滴漏等。冬季,市民反應的問題多與出行、供暖、停車、跑冒滴漏、環境髒亂差以及排汙有關。

從城區分佈來看,14年來市民反映問題較多的多集中在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以及豐台區。其中朝陽區最多,問題占到了全部報導的24%。

從各區的辦結率來看,西城區是89%,海澱區是86%,東城區是90%,朝陽區是88%,豐台區是91%。

住在西城區的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職能部門有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房管單位,而海澱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有市政市容委、城管執法分隊以及街道辦事處,東城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同樣包括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市政市容委。而朝陽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豐台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

在反映問題的數量方面,前10名依次是出行394件、髒亂差219件、跑冒滴漏173件,擾民159件,停車158件,供暖111件,綠化106件,小廣告87件,排汙58件,私搭亂建49件。

在2008年之前,平房地區還經常會出現煤氣中毒的情況,隨著這些年的宣傳力度以及煤改電建設的進程,煤氣中毒情況已經很少見了。

在2011年之前,每到夏天,不少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大多來自路邊大排檔擾民的問題,對於執法人員查處違規大排檔的行為,一開始一些食客對此是不理解的,在他們看來,夏天的夜晚,伴隨著習習的涼風,和哥們在路邊一邊侃著大山,一邊喝酒擼串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休閒方式。然而,隨著近年來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不少人開始意識到無照路邊攤存在的安全隱患,而隨著城管執法人員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工作,使得一些老大難、反復出現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近兩三年來,關於路邊大排檔擾民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了。

除了夏天的路邊大排檔,一些城鄉結合部或者是因城市功能改造而外遷的菜市場周邊常常會聚集著不少游商走販,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劣質的商品吸引著人們前來購買。近年來,人口疏解措施的陸續實施,使得無照商販的生存空間被縮小,占道經營擺攤的行為也得到了遏制。

看看我們都為您解決了哪些問題?

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北京市各城區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治理開牆打洞的工作,形式、重點根據各城區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牽頭部門也都不完全一樣,總體來看,都是聯合執法的形式。從去年開牆打洞治理工作開始時,“我們日夜聆聽”欄目就開始探訪各城區。可喜的是,這項工作的進度不僅僅體現在速度和規模上,也從根本上達到了一勞永逸的效果。

今年春節前,“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一直關注西城區和東城區的開牆打洞情況,作為核心城區,東西城都有自己的好辦法來破解開牆打洞,好方法加上明確的目標,開牆打洞的治理方向性更強了。無論用什麼方法,兩個城區都同時提到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大課題,因為開牆打洞治理是城市環境提升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咱們社區裡裡外外“地鎖成災”的問題是從哪年開始有的?不知讀者們還有沒有印象。在記者的記憶中,這至少要追溯到2011年了,這也是記者入行以來,第一次從“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的角度,接觸到地鎖的問題。

北京有不計其數的老舊樓房,這些樓房大多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建設時間早,普遍沒有電梯,住戶又大多是老年人,上下樓困難是他們面臨的同樣難題。尤其近10年來,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老樓加裝電梯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2016年9月,北下關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與北京怡智苑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簽署的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協定,隨後引入相關公司在社區進行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試點。幾乎同時,北京市住建委等10個委辦局也推出了在城六區試點24部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補貼政策。

租賃式電梯,可以說,是2017年開年最熱的一個關鍵字。

樓道屬於公共空間,本應屬於全體業主所有。然而在有些社區裡,樓道被一些業主長期“霸佔”,成了他們的私有空間,裡面除了堆放雜物,停放自行車,有的住戶甚至將樓道改造成了自家的客廳。針對樓道被私占的問題,“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多次進行報導,並在物業和居委會的共同努力下,有些長期被占的樓道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樓道寬敞了,居民的心情也舒暢了。

目前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已經步入大中修的階段,作為房子的“養老錢”,住房專項維修資金該如何使用,成為業主關注的焦點。

北京晚報“專維金被冒領”系列報導讓市民對專維金空前關注。但對於業主來說,這筆錢不但查詢難,在如何合理使用上也欠缺專業知識。所以報導中北京晚報選用多方觀點,立場不偏不倚,站在城市發展的長遠角度,不光反映了問題,盡到了輿論監督職責,也給市民普及了知識,對專維金使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檢討。

誇大宣傳和傳銷式洗腦讓保健品備受詬病。“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長期關注養老話題,報導過大量老年人因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案例,幫助老人成功追回錢款。

住在望京的吳倩(化名)在美容院的忽悠下,花了28萬元購買了號稱高科技的美容護膚品。但是,塗抹了之後,皮膚不僅沒有變好,反而長了滿臉的紅疙瘩,差點兒就毀了容。

在我們的報導中,揭露各種騙局都夠寫幾本書了,我們發現,其中很多騙子都瞄準了老人。

通過本報揭露的騙局數不勝數,騙局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既有租房詐騙,也有臭名昭著的“黑一日遊”詐騙,再到最近備受關注的電信詐騙……本報記者在採訪這些事件時發現,不少受騙者都存在著一定的僥倖心理,被騙子的花言巧語所矇騙,貪圖了小便宜而吃了大虧,損失錢財的同時心情也受到嚴重影響。

去年4月,西城區新街口前公用胡同居民反映,胡同內時常有刺鼻氣體出現,以至於居民們要戴著口罩睡覺,這樣的情況持續了4年。4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本報與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用7天的連續報導,便完全解決,居民們表示滿意,並給《北京晚報》寄來感謝信。

人們都知道,便道上那一道道黃色的地磚是盲道,它是專門為盲人出行而設計的特殊路線。然而,現實中,它卻常常被一些人有意無意的佔用著,在盲道上鋪設井蓋,將盲道壓在車底,盲道設計橫七豎八……這都給盲人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甚至影響了他們的人身安全。盲人的忙我們不能不幫,怎麼幫?

2015年初,記者接讀者舉報,暗訪了位於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處的一家非法洗砂場。由於採訪深入,切中郊區低端產業亟待升級疏解這一病結。文章見報後,涉事料場立即被叫停、拆除。在公安等多部門協作下,屬地政府更是打出“組合拳”,一口氣將該地區35家料場關閉,收回土地資源780畝。

菜戶營西街有個非法鴿子市,存在30多年了。每到週四、週六、周日的早晨,這條小路就被賣鴿子的、買鴿子的,乃至賣鳥食兒的、賣雜貨的堵得水泄不通。30多年來,管理部門也曾多次查抄,但從未根治。

2017年2月,本報報導了鴿子市的亂象。隨後幾天,當地管理部門採取措施,開始取締。存在了30多年的鴿子市,終於不存在了。

高層住戶故意往窗外丟棄生活垃圾的現象,許多居民深受其害。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一塊巴掌大的西瓜皮從25層樓拋下,其殺傷力就可以置人於死地。因而,高空拋物被稱作“懸在城市上空的痛”。

這些年,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一直在關注群租房問題,這個現象在北京各個城區都很常見。為此,記者不僅一一探訪了這些群租現場,還對此進行了分析:住在群租房的都是些什麼人?群租房對於北京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又該如何治理?

3月開花,4、5月份結果,10月末成熟。這是柑橘類的生長規律,也是人們口中“勵志橙”,即“褚橙”的生長週期。2015年,褚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負面評論:果子大小不一、顏色不均,酸味極重。網上的“口伐筆誅”更甚,“褚時健種的柳丁也不過如此”,很多人不禁發問:“褚橙怎麼了?”

做農業,看天吃飯,這個理兒放之四海皆准,不管是大名鼎鼎的褚時健,還是普普通通的老農民。這些年,北京晚報的報導視野越來越廣泛,説明過的人也越來越多。

77歲的王鳳英老人是陝北紅軍的後代,她出生不久便被寄養在延安農戶家,至今與親生父母和姊妹未曾謀面。她聽說她的弟弟妹妹現在在北京生活,於是求助北京晚報。為此,本報決定參與這場溫暖接力——為王鳳英老人在北京尋親。

“喂,是于國學嗎?”

“你是誰啊?哦,你是老胡吧!你可來電話了……”

去年3月23號早上5時多,山東威海老人于國學接到了北京戰友胡庭剛打來電話,立刻就認出了那個熟悉的聲音。四十年後,兩位老人終於又取得了聯繫。于國學興奮地給本報記者發來了短信:“我在北京的老戰友找到了,太好了!”

每逢假期,去野外踏青觀光的驢友就會增多,總有一部分人由於迷路、受傷等原因被困在了山上,這時消防員和救援隊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梳理本報報導就能發現,近幾年,北京市藍天、綠野等救援隊救出了不計其數的受困人員。為此,我們也不斷提醒:珍愛生命!

春寒料峭,住在西城區木樨地北裡7排的居民王女士在平房前的空地上,曬著剛剛洗好的床單。在這個平房小院的西側有一個公廁。不用的時候,公廁的門會上上鎖。6年前,在沒有翻新前,這座老廁所讓這裡的4戶居民吃盡了苦頭:居民們每次上廁所,都不得不拎起凳子,打起手電筒,夏季還要點上蚊香……

去年3月,懷柔湯河口鎮湯河口村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三四百隻狐狸和貉從山上跑下來,咬死家禽,擾亂村民生活。“在這裡住了快一輩子了,從沒見過這麼多的狐狸,它們從哪來的?”村民納悶兒。

北京晚報記者許前程跟隨村民上山搜尋,終於弄清了“不速之客”的來龍去脈。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狐狸和貉被抓住了,村民們的財產損失也得到了賠償。更重要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在審議《野生動物保護法》草案時,關注到“懷柔狐狸被隨意放生”事件,最終通過的法律中包含了“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條款。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是國內、尤其是北京為數不多的民間野生動物救助隊伍。從2000年建站至今,他們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已經整整17個年頭了,救助過的各種野生動物有數千隻。17年來,正是通過北京晚報不斷地報導,很多人知道了“黑豹”,這群默默無聞的保護者,被我們從大山深處請到了台前。

今年3月初,本報連發五篇文章,披露並追問天壇公園廁紙遭濫用一事,全程引發社會熱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天壇公園的廁紙如同一張“試紙”,測驗出部分公民的素質、公德意識有待提高。

從呈現矛盾、聆聽民意、到推動園方完善服務,北京晚報記者用翔實的調查,真誠的呼喚,試圖阻攔那伸向廁紙的不文明之手。千年古城、首善之都的文明底線不該逾越,值得欣喜的是,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從2011年至今,本報記者連續7個春節關注同一個社區、同一個人:西城區德勝門內大街新海苑的普通居民史清立。他首先提出並不斷推動社區禁放,影響了北京城無數個社區。他是怎麼做到的?

崇高的道德準則,沒有化大為小的傳承發揚,就是空洞理論;恒遠的價值目標,沒有每個人的奮力追求,依舊遙不可及。所以,當我們訪民情、聽民聲、解民困時,也著力推動社會進步,傳遞百姓身邊的正能量。

一天,他參加市領導召開的會議,一直到了淩晨1點鐘。回到家中,他突發靈感:“聆聽不光是白天聆聽,要日夜兼程啊。”最終,新欄目的名字被定為“我們日夜在聆聽”。

14年來,“我們日夜在聆聽”每週與讀者見面,幾個飄逸的大字早就印在了讀者腦海中。許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吳世民正是“我們日夜在聆聽”欄頭的作者。本來,欄目的欄頭用的是印刷字體,但北京是文化中心,北京晚報又是一份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報紙,編輯們都傾向於使用書寫體。用誰的字好呢?吳世民在一張16開大小的信紙上隨手寫下了“我們日夜在聆聽”七個字,沒想到北京晚報的總編輯非常認可,於是便用作了欄頭,一直沿用至今。

自此之後,“我們日夜在聆聽”由市信訪辦一家單位主導的事情,變成了舉全市之力要辦好的事情。一些部門被欄目“曝光”後,立即改變工作思路,主動想辦法推動問題解決。在讀者的印象中,凡是上了聆聽欄目的事情,通過努力都可以得到解決。

12345接到電話後給您這麼辦……

聆聽大資料

梳理北京晚報“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14年來的報導資料,我們發現,很多讀者反映的問題,隨著相關部門和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已經得到改善。當然,隨著社會發展浮現出的新問題,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聆聽欄目創辦14年,共報導市民反映的問題2452件,其中涉及到供暖、跑冒、滴漏、出行、環境、擾民、私搭亂建等多個方面的問題。88%的問題都得到了有效和圓滿的解決。

從季節性來看,在春季中,市民關注問題中排在前六位的是出行、綠化、環境髒亂差、擾民、停車以及跑冒滴漏等問題。在夏季,市民比較關注的問題包括出行、環境髒亂差、跑冒滴漏、擾民、停車、露天燒烤等。秋季,市民關注的問題涉及出行、供暖、環境髒亂差、擾民、停車、跑冒滴漏等。冬季,市民反應的問題多與出行、供暖、停車、跑冒滴漏、環境髒亂差以及排汙有關。

從城區分佈來看,14年來市民反映問題較多的多集中在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以及豐台區。其中朝陽區最多,問題占到了全部報導的24%。

從各區的辦結率來看,西城區是89%,海澱區是86%,東城區是90%,朝陽區是88%,豐台區是91%。

住在西城區的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職能部門有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房管單位,而海澱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有市政市容委、城管執法分隊以及街道辦事處,東城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同樣包括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市政市容委。而朝陽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豐台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

在反映問題的數量方面,前10名依次是出行394件、髒亂差219件、跑冒滴漏173件,擾民159件,停車158件,供暖111件,綠化106件,小廣告87件,排汙58件,私搭亂建49件。

在2008年之前,平房地區還經常會出現煤氣中毒的情況,隨著這些年的宣傳力度以及煤改電建設的進程,煤氣中毒情況已經很少見了。

在2011年之前,每到夏天,不少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大多來自路邊大排檔擾民的問題,對於執法人員查處違規大排檔的行為,一開始一些食客對此是不理解的,在他們看來,夏天的夜晚,伴隨著習習的涼風,和哥們在路邊一邊侃著大山,一邊喝酒擼串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休閒方式。然而,隨著近年來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不少人開始意識到無照路邊攤存在的安全隱患,而隨著城管執法人員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工作,使得一些老大難、反復出現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近兩三年來,關於路邊大排檔擾民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了。

除了夏天的路邊大排檔,一些城鄉結合部或者是因城市功能改造而外遷的菜市場周邊常常會聚集著不少游商走販,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劣質的商品吸引著人們前來購買。近年來,人口疏解措施的陸續實施,使得無照商販的生存空間被縮小,占道經營擺攤的行為也得到了遏制。

看看我們都為您解決了哪些問題?

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北京市各城區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治理開牆打洞的工作,形式、重點根據各城區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牽頭部門也都不完全一樣,總體來看,都是聯合執法的形式。從去年開牆打洞治理工作開始時,“我們日夜聆聽”欄目就開始探訪各城區。可喜的是,這項工作的進度不僅僅體現在速度和規模上,也從根本上達到了一勞永逸的效果。

今年春節前,“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一直關注西城區和東城區的開牆打洞情況,作為核心城區,東西城都有自己的好辦法來破解開牆打洞,好方法加上明確的目標,開牆打洞的治理方向性更強了。無論用什麼方法,兩個城區都同時提到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大課題,因為開牆打洞治理是城市環境提升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咱們社區裡裡外外“地鎖成災”的問題是從哪年開始有的?不知讀者們還有沒有印象。在記者的記憶中,這至少要追溯到2011年了,這也是記者入行以來,第一次從“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的角度,接觸到地鎖的問題。

北京有不計其數的老舊樓房,這些樓房大多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建設時間早,普遍沒有電梯,住戶又大多是老年人,上下樓困難是他們面臨的同樣難題。尤其近10年來,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老樓加裝電梯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2016年9月,北下關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與北京怡智苑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簽署的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協定,隨後引入相關公司在社區進行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試點。幾乎同時,北京市住建委等10個委辦局也推出了在城六區試點24部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補貼政策。

租賃式電梯,可以說,是2017年開年最熱的一個關鍵字。

樓道屬於公共空間,本應屬於全體業主所有。然而在有些社區裡,樓道被一些業主長期“霸佔”,成了他們的私有空間,裡面除了堆放雜物,停放自行車,有的住戶甚至將樓道改造成了自家的客廳。針對樓道被私占的問題,“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多次進行報導,並在物業和居委會的共同努力下,有些長期被占的樓道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樓道寬敞了,居民的心情也舒暢了。

目前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已經步入大中修的階段,作為房子的“養老錢”,住房專項維修資金該如何使用,成為業主關注的焦點。

北京晚報“專維金被冒領”系列報導讓市民對專維金空前關注。但對於業主來說,這筆錢不但查詢難,在如何合理使用上也欠缺專業知識。所以報導中北京晚報選用多方觀點,立場不偏不倚,站在城市發展的長遠角度,不光反映了問題,盡到了輿論監督職責,也給市民普及了知識,對專維金使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檢討。

誇大宣傳和傳銷式洗腦讓保健品備受詬病。“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長期關注養老話題,報導過大量老年人因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案例,幫助老人成功追回錢款。

住在望京的吳倩(化名)在美容院的忽悠下,花了28萬元購買了號稱高科技的美容護膚品。但是,塗抹了之後,皮膚不僅沒有變好,反而長了滿臉的紅疙瘩,差點兒就毀了容。

在我們的報導中,揭露各種騙局都夠寫幾本書了,我們發現,其中很多騙子都瞄準了老人。

通過本報揭露的騙局數不勝數,騙局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既有租房詐騙,也有臭名昭著的“黑一日遊”詐騙,再到最近備受關注的電信詐騙……本報記者在採訪這些事件時發現,不少受騙者都存在著一定的僥倖心理,被騙子的花言巧語所矇騙,貪圖了小便宜而吃了大虧,損失錢財的同時心情也受到嚴重影響。

去年4月,西城區新街口前公用胡同居民反映,胡同內時常有刺鼻氣體出現,以至於居民們要戴著口罩睡覺,這樣的情況持續了4年。4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本報與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用7天的連續報導,便完全解決,居民們表示滿意,並給《北京晚報》寄來感謝信。

人們都知道,便道上那一道道黃色的地磚是盲道,它是專門為盲人出行而設計的特殊路線。然而,現實中,它卻常常被一些人有意無意的佔用著,在盲道上鋪設井蓋,將盲道壓在車底,盲道設計橫七豎八……這都給盲人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甚至影響了他們的人身安全。盲人的忙我們不能不幫,怎麼幫?

2015年初,記者接讀者舉報,暗訪了位於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處的一家非法洗砂場。由於採訪深入,切中郊區低端產業亟待升級疏解這一病結。文章見報後,涉事料場立即被叫停、拆除。在公安等多部門協作下,屬地政府更是打出“組合拳”,一口氣將該地區35家料場關閉,收回土地資源780畝。

菜戶營西街有個非法鴿子市,存在30多年了。每到週四、週六、周日的早晨,這條小路就被賣鴿子的、買鴿子的,乃至賣鳥食兒的、賣雜貨的堵得水泄不通。30多年來,管理部門也曾多次查抄,但從未根治。

2017年2月,本報報導了鴿子市的亂象。隨後幾天,當地管理部門採取措施,開始取締。存在了30多年的鴿子市,終於不存在了。

高層住戶故意往窗外丟棄生活垃圾的現象,許多居民深受其害。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一塊巴掌大的西瓜皮從25層樓拋下,其殺傷力就可以置人於死地。因而,高空拋物被稱作“懸在城市上空的痛”。

這些年,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一直在關注群租房問題,這個現象在北京各個城區都很常見。為此,記者不僅一一探訪了這些群租現場,還對此進行了分析:住在群租房的都是些什麼人?群租房對於北京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又該如何治理?

3月開花,4、5月份結果,10月末成熟。這是柑橘類的生長規律,也是人們口中“勵志橙”,即“褚橙”的生長週期。2015年,褚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負面評論:果子大小不一、顏色不均,酸味極重。網上的“口伐筆誅”更甚,“褚時健種的柳丁也不過如此”,很多人不禁發問:“褚橙怎麼了?”

做農業,看天吃飯,這個理兒放之四海皆准,不管是大名鼎鼎的褚時健,還是普普通通的老農民。這些年,北京晚報的報導視野越來越廣泛,説明過的人也越來越多。

77歲的王鳳英老人是陝北紅軍的後代,她出生不久便被寄養在延安農戶家,至今與親生父母和姊妹未曾謀面。她聽說她的弟弟妹妹現在在北京生活,於是求助北京晚報。為此,本報決定參與這場溫暖接力——為王鳳英老人在北京尋親。

“喂,是于國學嗎?”

“你是誰啊?哦,你是老胡吧!你可來電話了……”

去年3月23號早上5時多,山東威海老人于國學接到了北京戰友胡庭剛打來電話,立刻就認出了那個熟悉的聲音。四十年後,兩位老人終於又取得了聯繫。于國學興奮地給本報記者發來了短信:“我在北京的老戰友找到了,太好了!”

每逢假期,去野外踏青觀光的驢友就會增多,總有一部分人由於迷路、受傷等原因被困在了山上,這時消防員和救援隊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梳理本報報導就能發現,近幾年,北京市藍天、綠野等救援隊救出了不計其數的受困人員。為此,我們也不斷提醒:珍愛生命!

春寒料峭,住在西城區木樨地北裡7排的居民王女士在平房前的空地上,曬著剛剛洗好的床單。在這個平房小院的西側有一個公廁。不用的時候,公廁的門會上上鎖。6年前,在沒有翻新前,這座老廁所讓這裡的4戶居民吃盡了苦頭:居民們每次上廁所,都不得不拎起凳子,打起手電筒,夏季還要點上蚊香……

去年3月,懷柔湯河口鎮湯河口村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三四百隻狐狸和貉從山上跑下來,咬死家禽,擾亂村民生活。“在這裡住了快一輩子了,從沒見過這麼多的狐狸,它們從哪來的?”村民納悶兒。

北京晚報記者許前程跟隨村民上山搜尋,終於弄清了“不速之客”的來龍去脈。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狐狸和貉被抓住了,村民們的財產損失也得到了賠償。更重要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在審議《野生動物保護法》草案時,關注到“懷柔狐狸被隨意放生”事件,最終通過的法律中包含了“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條款。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是國內、尤其是北京為數不多的民間野生動物救助隊伍。從2000年建站至今,他們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已經整整17個年頭了,救助過的各種野生動物有數千隻。17年來,正是通過北京晚報不斷地報導,很多人知道了“黑豹”,這群默默無聞的保護者,被我們從大山深處請到了台前。

今年3月初,本報連發五篇文章,披露並追問天壇公園廁紙遭濫用一事,全程引發社會熱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天壇公園的廁紙如同一張“試紙”,測驗出部分公民的素質、公德意識有待提高。

從呈現矛盾、聆聽民意、到推動園方完善服務,北京晚報記者用翔實的調查,真誠的呼喚,試圖阻攔那伸向廁紙的不文明之手。千年古城、首善之都的文明底線不該逾越,值得欣喜的是,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從2011年至今,本報記者連續7個春節關注同一個社區、同一個人:西城區德勝門內大街新海苑的普通居民史清立。他首先提出並不斷推動社區禁放,影響了北京城無數個社區。他是怎麼做到的?

崇高的道德準則,沒有化大為小的傳承發揚,就是空洞理論;恒遠的價值目標,沒有每個人的奮力追求,依舊遙不可及。所以,當我們訪民情、聽民聲、解民困時,也著力推動社會進步,傳遞百姓身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