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可能一不小心就得了假的“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的診斷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容易,

它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如果把本來不是股骨頭壞死的疾病被當作股骨頭壞死進行手術和藥物治療,不僅達不到效果又遭受了無謂的痛苦。

下面列舉幾個容易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的疾病的鑒別要點,以提高大家對相關疾病的認識。

一、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最容易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的疾病。髖臼發育不良是一種覆蓋股骨頭的髖臼窩發育缺陷。

髖臼窩不能完全覆蓋股骨頭,導致股骨頭受力不均勻,機械性地磨損股骨頭軟骨,導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這種病屬於先天性疾病,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青少年時期沒有症狀,基至跑、跳等運動也跟正常人沒有區別基至超過正常人,所以不易發現。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在25歲以後)逐漸出現臀部或腰骶部不適感或疼痛,有時感覺下肢沉重,

有的人還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這種症狀時輕時重,一般在40~50歲時最明顯,開始發現跛行,下腰椎側彎,一側腿短。

到醫院檢查X線片可發現:髖臼窩淺,股骨頭沒有完全在髖臼窩內並輕度向外偏離,有時股骨頭不圓,輕微變形像蘑菇狀,

關節間隙輕度狹窄,甚至股骨頭出現囊性變及硬化,髖臼邊緣增生等表現。這些表現似乎與股骨頭壞死有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是與股骨頭壞死完全不同的疾病,發病機制截然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很大區別。

髖臼發育不良性骨性關節炎根據脫位程度可分1~4型:

1型為股骨頭脫位小於25%;

2型為股骨頭脫位25%~50%,此型患者最多見;

3型為脫位50%~100%;

4型為脫位100%以上。

股骨頭脫位越輕,症狀越不明顯,疼痛發生的年齡也越大;反之脫位越重,疼痛症狀出現越早。脫位4型以上在兒童時期就可發現,脫位2型或3型,在25~45歲時有症狀,1型脫位在50~60歲時出現症狀,甚至一輩子症狀也不明顯。

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疼痛原因是,股骨頭軟骨局部磨損產生無菌性炎症,也就是髖關節“骨頭磨骨頭”導致。而股骨頭壞死的疼痛是股骨頭缺血或血液迴圈淤滯、股骨頭塌陷、骨小梁微骨折及關節內產生滑膜炎症等多種因素導致。所以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頭本身並不缺血,是因為機械磨損導致股骨頭變形,與股骨頭壞死塌陷變形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下進行髓心減壓、介入治療及其他活血藥物治療顯然起不到任何效果。髖臼發育不良早期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髖臼截骨術,也就是通過髖臼截骨後旋轉達到完全覆蓋股骨頭,使其均勻受力。髖臼發育不良的晚期(即股骨頭軟骨已完全磨損),則只能做股骨頭表面置換術或股骨頭置換術。

二、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也經常被誤診為股骨頭壞。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是破壞關節軟骨的一種疾病。四肢關節包括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及肩關節等均可受累。髖關節軟骨和股骨頭軟骨被類風濕性滑膜炎緩慢侵蝕、剝脫、碎裂和吸收,關節軟骨和關節間隙消失,髖臼變薄,股骨頭向髖臼陷入進去,最終“骨頭磨骨頭”引起疼痛,導致髖關節活動受限。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也可以導致股骨頭壞死,基至發生嚴重的骨質疏鬆。治療方法除了股骨頭表面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以外無其他有效治療方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部分合併較嚴重的骨質疏鬆,所以給手術治療帶來很大難度,例如安放的人工關節容易鬆動或固定不牢固等問題。

三、股骨頭骨骺壞死或感染後遺症

股骨頭骨骺壞死或感染後遺症是患者小時候因外傷、感染等原因導致股骨頭骨骺壞死,影響股骨頭的正常發育,但小時候無明顯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逐漸變成蘑菇狀,成年後股骨頭與髖臼不匹配,最終出現骨性關節炎,引起疼痛。有的患者小時候臀部流膿,經過治療癒合,這種情況可能是兒童時期髖關節化膿性☆禁☆感染使股骨頭破壞,成人後導致髖關節繼發骨性關節炎,從而引起疼痛。

四、強直性脊柱炎導致髖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髖關節炎是侵犯關節軟骨的同時伴有關節周圍韌帶鈣化和僵硬,影響關節活動,最終導致髖關節完全骨性強直。這種病導致的髖關節疼痛與股骨頭壞死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為長期使用激素治療而合併股骨頭壞死的情況。

五、髖臼盂唇損傷

髖臼盂唇損傷是導致髖關節疼痛並最終引起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常見原因之一。髖關節盂唇是附著於髖臼上的軟骨,像膝關節半月板一樣,主要起緩衝外力、減少摩擦和增加髖關節穩定性的作用。

引起髖臼盂唇損傷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撞擊症、髖關節扭轉性外傷(如交通事故、跌倒或碰撞傷)、反復勞損(如經常打高爾夫球),以及髖關節退變等。

其症狀為:

髖關節或腹股溝區疼痛,並可向大腿前方、臀部、股骨大轉子及膝內側放射;髖關節彈響或交鎖;髖關節僵硬或活動受限。

輔助檢查包括:

X線片(正位和蛙式位元)骨掃描、CT、MRI檢查。髖關節造影磁共振檢查可提高診斷率,髖關節鏡可明確診斷。

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和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盂唇損傷和股骨髖臼撞擊症的診斷水準明顯提高。該疾病早期治療可通過關節鏡等微創方法。如延誤治療晚期會出現髖關節軟骨磨損,最終導致"骨頭磨骨頭”,引起疼痛和功能受限。

治療

如損傷較小,可先保守治療,主要以休息為主,同時加用抗炎止痛藥,並逐漸進行功能鍛煉。大部分髖臼盂唇損傷須手術治療。目前多採用關節鏡治療,可在鏡下行清創術或盂唇修補術。

術後康復

一般需要休息4~5天再負重行走,手術後最初兩周鼓勵患者游泳或騎自行車鍛煉。

六、髖關節撞擊綜合征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是股骨頭或髖臼邊緣增生導致的髖關節屈曲或外旋等活動因撞擊而產生不適和疼痛的疾病。具體根據增生的形態可分為三種類型:凸輪撞擊型,鉗夾撞擊型,混合型。容易導致髖關節撞擊征的基礎病有髖臼發育不良、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滑脫、髖臼內陷及退變後增生等。

主要表現

青少年和中年患者間斷或持續性腹股溝區疼痛,在下蹲、彎腰、拾腿、爬山,以及司機下車等屈髖動作時誘發疼痛或疼痛加重,伴髖關節一定程度活動受限。部分患者表現為髖部無力、發軟、假性☆禁☆交鎖。踢足球等體育運動、長時間行走、久坐矮凳、長期開車等可能是誘發因素。開車的司機下車時髖關節屈曲、外旋、外展引起疼痛,也是比較典型的症狀。

主要的臨床體征

髖關節內旋受限,屈髖、內收、內旋可誘發疼痛(髖前內側撞擊征陽性),個別患者伸髖外旋時誘發疼痛(髖後外側撞擊試驗陽性)。該疾患可導致髖關節相應部位盂唇損傷、軟骨損傷,晚期發展為骨性關節炎。

髖臼過度覆蓋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鉗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過度覆蓋,如髖臼後傾、髖臼內陷、髖臼內突等。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滑脫、創傷、手術過度矯正等可導致髖臼後傾,在標準骨盆正位片上表現為髖臼前後緣線的“交叉征”。

股骨頭頸交界處增生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凸輪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股骨頭頸交界處的偏心距不足,如股骨頭不圓、頭頸交界區增生等。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扁平髖等造成的頭頸交界區增生,使得屈髖同時內旋時頭頸交界部與髖臼外上緣產生撞擊。常規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以看到頭頸交界區外緣的骨骼飽滿、凸出、囊性變等。鉗型與凸輪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髖關節撞擊。

治療方法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可分為關節鏡下手術和切開手術。主要目的是切除增生的髖臼緣及頭頸交界部骨性突起、修整盂唇與軟骨,去除產生撞擊的病因,緩解症狀。晚期骨關節炎患者需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因此,一旦考慮股骨頭壞死或相關疾病時,應及時找專業的關節外科醫生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以避免誤診和錯誤治療。一些患者因為害怕做手術,盲目聽信各種不正規的方法和所謂中藥秘方,有時還長期服用成分不明或者含有激素的中成藥,導致了其他臟器的損害,非常可惜和令人痛心。

覺得有用?可記得收藏轉發分享哦!

是因為機械磨損導致股骨頭變形,與股骨頭壞死塌陷變形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下進行髓心減壓、介入治療及其他活血藥物治療顯然起不到任何效果。髖臼發育不良早期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髖臼截骨術,也就是通過髖臼截骨後旋轉達到完全覆蓋股骨頭,使其均勻受力。髖臼發育不良的晚期(即股骨頭軟骨已完全磨損),則只能做股骨頭表面置換術或股骨頭置換術。

二、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也經常被誤診為股骨頭壞。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是破壞關節軟骨的一種疾病。四肢關節包括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及肩關節等均可受累。髖關節軟骨和股骨頭軟骨被類風濕性滑膜炎緩慢侵蝕、剝脫、碎裂和吸收,關節軟骨和關節間隙消失,髖臼變薄,股骨頭向髖臼陷入進去,最終“骨頭磨骨頭”引起疼痛,導致髖關節活動受限。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也可以導致股骨頭壞死,基至發生嚴重的骨質疏鬆。治療方法除了股骨頭表面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以外無其他有效治療方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部分合併較嚴重的骨質疏鬆,所以給手術治療帶來很大難度,例如安放的人工關節容易鬆動或固定不牢固等問題。

三、股骨頭骨骺壞死或感染後遺症

股骨頭骨骺壞死或感染後遺症是患者小時候因外傷、感染等原因導致股骨頭骨骺壞死,影響股骨頭的正常發育,但小時候無明顯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逐漸變成蘑菇狀,成年後股骨頭與髖臼不匹配,最終出現骨性關節炎,引起疼痛。有的患者小時候臀部流膿,經過治療癒合,這種情況可能是兒童時期髖關節化膿性☆禁☆感染使股骨頭破壞,成人後導致髖關節繼發骨性關節炎,從而引起疼痛。

四、強直性脊柱炎導致髖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髖關節炎是侵犯關節軟骨的同時伴有關節周圍韌帶鈣化和僵硬,影響關節活動,最終導致髖關節完全骨性強直。這種病導致的髖關節疼痛與股骨頭壞死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為長期使用激素治療而合併股骨頭壞死的情況。

五、髖臼盂唇損傷

髖臼盂唇損傷是導致髖關節疼痛並最終引起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常見原因之一。髖關節盂唇是附著於髖臼上的軟骨,像膝關節半月板一樣,主要起緩衝外力、減少摩擦和增加髖關節穩定性的作用。

引起髖臼盂唇損傷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撞擊症、髖關節扭轉性外傷(如交通事故、跌倒或碰撞傷)、反復勞損(如經常打高爾夫球),以及髖關節退變等。

其症狀為:

髖關節或腹股溝區疼痛,並可向大腿前方、臀部、股骨大轉子及膝內側放射;髖關節彈響或交鎖;髖關節僵硬或活動受限。

輔助檢查包括:

X線片(正位和蛙式位元)骨掃描、CT、MRI檢查。髖關節造影磁共振檢查可提高診斷率,髖關節鏡可明確診斷。

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和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盂唇損傷和股骨髖臼撞擊症的診斷水準明顯提高。該疾病早期治療可通過關節鏡等微創方法。如延誤治療晚期會出現髖關節軟骨磨損,最終導致"骨頭磨骨頭”,引起疼痛和功能受限。

治療

如損傷較小,可先保守治療,主要以休息為主,同時加用抗炎止痛藥,並逐漸進行功能鍛煉。大部分髖臼盂唇損傷須手術治療。目前多採用關節鏡治療,可在鏡下行清創術或盂唇修補術。

術後康復

一般需要休息4~5天再負重行走,手術後最初兩周鼓勵患者游泳或騎自行車鍛煉。

六、髖關節撞擊綜合征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是股骨頭或髖臼邊緣增生導致的髖關節屈曲或外旋等活動因撞擊而產生不適和疼痛的疾病。具體根據增生的形態可分為三種類型:凸輪撞擊型,鉗夾撞擊型,混合型。容易導致髖關節撞擊征的基礎病有髖臼發育不良、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滑脫、髖臼內陷及退變後增生等。

主要表現

青少年和中年患者間斷或持續性腹股溝區疼痛,在下蹲、彎腰、拾腿、爬山,以及司機下車等屈髖動作時誘發疼痛或疼痛加重,伴髖關節一定程度活動受限。部分患者表現為髖部無力、發軟、假性☆禁☆交鎖。踢足球等體育運動、長時間行走、久坐矮凳、長期開車等可能是誘發因素。開車的司機下車時髖關節屈曲、外旋、外展引起疼痛,也是比較典型的症狀。

主要的臨床體征

髖關節內旋受限,屈髖、內收、內旋可誘發疼痛(髖前內側撞擊征陽性),個別患者伸髖外旋時誘發疼痛(髖後外側撞擊試驗陽性)。該疾患可導致髖關節相應部位盂唇損傷、軟骨損傷,晚期發展為骨性關節炎。

髖臼過度覆蓋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鉗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過度覆蓋,如髖臼後傾、髖臼內陷、髖臼內突等。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滑脫、創傷、手術過度矯正等可導致髖臼後傾,在標準骨盆正位片上表現為髖臼前後緣線的“交叉征”。

股骨頭頸交界處增生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凸輪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股骨頭頸交界處的偏心距不足,如股骨頭不圓、頭頸交界區增生等。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扁平髖等造成的頭頸交界區增生,使得屈髖同時內旋時頭頸交界部與髖臼外上緣產生撞擊。常規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以看到頭頸交界區外緣的骨骼飽滿、凸出、囊性變等。鉗型與凸輪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髖關節撞擊。

治療方法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可分為關節鏡下手術和切開手術。主要目的是切除增生的髖臼緣及頭頸交界部骨性突起、修整盂唇與軟骨,去除產生撞擊的病因,緩解症狀。晚期骨關節炎患者需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因此,一旦考慮股骨頭壞死或相關疾病時,應及時找專業的關節外科醫生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以避免誤診和錯誤治療。一些患者因為害怕做手術,盲目聽信各種不正規的方法和所謂中藥秘方,有時還長期服用成分不明或者含有激素的中成藥,導致了其他臟器的損害,非常可惜和令人痛心。

覺得有用?可記得收藏轉發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