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哥哥~,今天三月三,我們去草地上打個滾好不好嘛~

三月三崔子格 - 三月三

1

那一年,三月三。河南新鄭的溱、洧河畔,麗人如雲,歡情如夢,肴饌精美,蕭管悠揚。

在熱鬧的氣氛當中,一個蠢萌的小蘿莉,粉面含羞、深情款款地對一個手持蘭花的小正太說了一句:“公子,我們約嗎?”

“我已經去過一次啦!不過,我還是願意跟你再去一次的。”小正太笑嘻嘻地說。

2

溱、洧河邊的愛情故事,

被後世的人們所不斷提起。小蘿莉與小正太的一問一答,被《詩經·鄭風·溱洧》所採擷。

鄭風,是鄭國的流行歌曲。

春秋時期的鄭同學,中產階級出身,長得白白淨淨,弱不禁風。班上的晉同學和楚同學,一個是官二代,一個是插班生,相互之間看不順眼,三天兩頭老打架。

由於鄭同學坐在晉同學和楚同學中間,只要碰到這兩個猛人打架,鄭同學的文具盒、筆記本、桌椅板凳就四處亂飛。

鄭同學氣得兩眼發黑,醒來還要給贏家當小弟,這日子簡直就是淒淒慘慘戚戚,慘得不能再慘。

▲詩經地圖

可能是經常被欺負,情感訴求比較多的緣故,鄭同學寫了很多詩。《詩經》是周朝這個班集體的詩歌總集,共有305首,其中鄭同學寫的詩高達21首,

衛、王、唐、秦、陳等十幾位善於寫詩的同學都沒他寫得多。借用普通話不太標準的楚同學的話來講,鄭同學簡直就是在“發瘋以抒情”,當個語文課代表,那絕對是眾望所歸的。

然而,鄭同學雖然抒情,但他這些詩作卻屢遭非議。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子對鄭同學的詩只有一個字的評價:“淫”。

另一位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熹更是列出了長名單,指出鄭同學的21篇詩作中,“淫”作高達15首。

在這些老先生看來,鄭同學的詩,“幾於蕩然無複羞愧悔悟之萌”,通俗來說就是無恥至極,犯了嚴重的思想錯誤,打手心寫檢查請家長都只能算輕的。

3

今天三月三,是“中國情人節”,也是上巳節。

“上巳”一詞,最早在漢代就出現了。中國人習慣用天干地支紀年、月、日,

上巳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東漢的應劭老師解釋說:“巳者,祉也”,也就是說在巳日這天祭祀,可以祛病祈福。

因為曆法原因,三月的巳日並不固定。後人為了方便,就把上巳節固定在了每年的三月初三。

書中暗表:“三月上巳,官民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老人家的意思是說,在上巳這一天,大夥都要去河邊祭祀一番,洗刷一遍,之後就會身體倍棒,神清氣爽,容光泛發。

很顯然,春天裡的這個節日是因為祭祀而起的。可是,年輕的公子哥兒、姑娘妹兒卻借此機會踏青幽會、互定終身,實在是不給老同志面子。鄭同學所寫的《溱洧》,不僅真實記錄了三月初三溱、洧河邊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把老同志們所呵斥的“淫”的故事娓娓講述了幾千年。

4

西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上巳節迎來了歷史長河中最為隆重的一次登場。

“山陰☆禁☆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晉書》和《世說新語》等核心期刊上佔據了大量篇幅。這些拉轟的名士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讓政治生命短暫的東晉王朝在文化生命上得到了無限度的拉升。

那天,會稽山上的蘭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這是一次小規模、高門檻的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謝安、孫綽、謝萬、庾友等40余位領導和學者,都是身份地位超然的猛人。會議結束後,擅長文字工作的王羲之還寫了一篇會議綜述《蘭亭序》,宣傳、推介了本次盛會。

這份綜述得到了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即便手稿傳承多年後消失不見,各種摹本、抄本、盜版本也在江湖上廣泛流傳,流傳廣泛。

▲《蘭亭序》

▲《蘭亭序》

那天,頗有興致的筒子們在蘭亭修禊後,舉辦了一次“曲水流觴”的活動。

觴,通俗來說就是酒杯。因為有兩個耳朵,所以也叫羽殤或者耳杯。盛滿酒的耳杯順著曲折的水道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得喝酒寫詩,寫不出詩來就要罰酒。

▲曲水流觴

由於組織得當,本次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據王羲之在綜述當中所說,“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見氣氛熱烈,賓主盡歡,研討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5

不知不覺,2017年到來了。《溱洧》當中的小蘿莉和小正太已經老去,王羲之們觥籌交錯的場景和漂浮的羽觴也已化為過眼雲煙。後人在汗牛充棟的文獻資料中尋找他們的身影,亦或神往,亦或神傷。

「那些走著走著就不再聯繫了的人,他們現在可曾安好?」

「那些風華正茂的年紀裡和我們一起瘋,一起笑,一起無法無天的人,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或許,不管平時怎樣,到了三月三這一天,我們還是要有一種曲水流觴的情懷。我們應該在春日的陽光裡,邀上幾個朋友,小聚一下,小酌一下。

「可是,世界那麼大,去哪裡開始我們的“曲水流觴”呢?」

有的。

在湖北武漢,有這麼一個地方。

它門朝江漢,背倚東湖,方便你蘭亭修禊,曲水流觴。

它收藏了一大攤子的耳杯,時代比王羲之同學用的更早,一個個風華絕代,美不勝收。

彩繪變形鳥紋圓耳杯

長15.2,通寬11.1,高4.7cm,1966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彩繪龍紋帶流杯

最大口徑19.3,高10cm,1986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彩繪菱形紋渦紋耳杯

長17.2,寬15.2,高6.5cm,1966年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它的鎮館之寶上,還有著王羲之和他最愛的蘭花。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郢靖王墓出土

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大家猜到,這是哪裡了嗎?

之後就會身體倍棒,神清氣爽,容光泛發。

很顯然,春天裡的這個節日是因為祭祀而起的。可是,年輕的公子哥兒、姑娘妹兒卻借此機會踏青幽會、互定終身,實在是不給老同志面子。鄭同學所寫的《溱洧》,不僅真實記錄了三月初三溱、洧河邊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把老同志們所呵斥的“淫”的故事娓娓講述了幾千年。

4

西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上巳節迎來了歷史長河中最為隆重的一次登場。

“山陰☆禁☆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晉書》和《世說新語》等核心期刊上佔據了大量篇幅。這些拉轟的名士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讓政治生命短暫的東晉王朝在文化生命上得到了無限度的拉升。

那天,會稽山上的蘭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這是一次小規模、高門檻的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謝安、孫綽、謝萬、庾友等40余位領導和學者,都是身份地位超然的猛人。會議結束後,擅長文字工作的王羲之還寫了一篇會議綜述《蘭亭序》,宣傳、推介了本次盛會。

這份綜述得到了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即便手稿傳承多年後消失不見,各種摹本、抄本、盜版本也在江湖上廣泛流傳,流傳廣泛。

▲《蘭亭序》

▲《蘭亭序》

那天,頗有興致的筒子們在蘭亭修禊後,舉辦了一次“曲水流觴”的活動。

觴,通俗來說就是酒杯。因為有兩個耳朵,所以也叫羽殤或者耳杯。盛滿酒的耳杯順著曲折的水道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得喝酒寫詩,寫不出詩來就要罰酒。

▲曲水流觴

由於組織得當,本次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據王羲之在綜述當中所說,“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見氣氛熱烈,賓主盡歡,研討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5

不知不覺,2017年到來了。《溱洧》當中的小蘿莉和小正太已經老去,王羲之們觥籌交錯的場景和漂浮的羽觴也已化為過眼雲煙。後人在汗牛充棟的文獻資料中尋找他們的身影,亦或神往,亦或神傷。

「那些走著走著就不再聯繫了的人,他們現在可曾安好?」

「那些風華正茂的年紀裡和我們一起瘋,一起笑,一起無法無天的人,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或許,不管平時怎樣,到了三月三這一天,我們還是要有一種曲水流觴的情懷。我們應該在春日的陽光裡,邀上幾個朋友,小聚一下,小酌一下。

「可是,世界那麼大,去哪裡開始我們的“曲水流觴”呢?」

有的。

在湖北武漢,有這麼一個地方。

它門朝江漢,背倚東湖,方便你蘭亭修禊,曲水流觴。

它收藏了一大攤子的耳杯,時代比王羲之同學用的更早,一個個風華絕代,美不勝收。

彩繪變形鳥紋圓耳杯

長15.2,通寬11.1,高4.7cm,1966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彩繪龍紋帶流杯

最大口徑19.3,高10cm,1986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彩繪菱形紋渦紋耳杯

長17.2,寬15.2,高6.5cm,1966年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時代戰國。

它的鎮館之寶上,還有著王羲之和他最愛的蘭花。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郢靖王墓出土

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大家猜到,這是哪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