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關店潮PK阿裡系線下實體店的瘋狂擴張,為什麼?

先是中國的慘狀

現在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美國的實體店最近一個時期紛紛進入到了一個連續關店的高峰時期,可是,自馬雲提出新零售以後,卻是對線下店高歌猛進,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是怎麼了,為什麼呢?

從2017年1月至今,美國最大的零售商希爾斯已經開始了三輪門店關閉潮,希爾斯的門店數量也從5年前的2073家持續下降。其旗下的凱馬特門店也已關閉了200多家。

2017年3月,大型百貨連鎖店JCPenney宣佈調整業務,關閉旗下的138家門店。

2017年5月,擁有96年歷史的美國第二大電器零售商RadioShack關閉了旗下1000多家門店,只留下了70家公司直營店。

梅西百貨于年初大量關店,著名連鎖鞋店零售商Payless ShoeSource也申請破產保護,宣佈關閉400家門店,兒童服裝零售商Gymboree的結局也不太美好,6月份Gymboree申請破產保護,並宣佈關閉其1,281家門店中的350家。

曾經人潮擁擠的零售店逐漸無人臨幸,就像一位失了寵的王妃,而零售店關閉的大潮還將繼續湧動。

據business insider統計,2017年,美國已有6403家零售店宣佈關閉,究竟是什麼原因打破了美國零售巨頭的美好願景?為何這些百年老店都開始迎來低谷,走向死亡?

慢慢滴蔓延到現在的美國

而我們的阿裡巴巴卻是在實體店方面花樣翻新,採用不同的姿勢不斷地進入,

先是戰略投資蘇寧,然後私有化銀泰,最近又入股三江,與聯華集團戰略合作等等動作一直不斷,姿勢優美且有越演越烈之勢。不僅僅是演繹著上面的動作,還開始了無人超市店的實驗,最近的最近又自己投資在杭州建起一座商城。無所不用其極地讓人們眼花繚亂,于美國的關店潮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吃瓜群眾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實體店和電商之間是什麼關係,

電商的摧古拉朽般緊逼實體店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實體店的春風仿佛已度玉門關般鮮花爛漫起來?實體店的蜜月期似乎已經來臨?可是,美國的關店潮又是怎麼回事呢?是電商把實體店吞掉,還是實體店不堪租金之重,自己輸掉了呢?

我們先不說美國的關店潮,也不分析他們的原因,我們還是先自掃自家的門前雪吧。但是,外家的情勢也許對我們有一定警示作用,

我們會在另外的文章中闡述自己的觀點。

我們仔細研究以後發現,實體店的關閉和衰敗,是敗給了商業地產的過剩和全民經商的大形勢。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級城市,在經濟下滑的大框架下,農業產品的低價格運行,製造業的不景氣,全民經商的局面形成,在哪個行業,經商都處在一個相對過剩的時代,相互之間的競爭關係已經不是一個友好的介面,而是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競爭激烈的程度無異於戰爭版。因此,實體店關店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淘汰只是市場的自我修正過程。

電商的衝擊會有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過程而已,電商和實體店會在市場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待以時日,實體店的租金會由於行業之間的競爭,經營者會選擇規避風險,自動退出,商業地產由於過剩而致使租金趨於一個合理的價位,當實體店的租金水準以及相關成本和電商的綜合成本趨於一個平衡點的時候,實體店會繼續存在。

還有一個原因,實體店是敗給了自己,互聯網的特性是變化。尤其是阿裡系的公司,他們一直在積極地擁抱變化,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而改變。阿裡系的“使用者思維”和服務意識要遠遠大於實體店。而實體店是經驗的產物,變化往往在經驗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而苟延殘喘,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關閉就成為必然。只是,這一次的衝擊比較廣泛和深遠。

總之,是敗給了自己。想想吧!

所以,實體店和電商的較量還在繼續,相互的撕扯和纏鬥還在上演,這是一個過程,不需要饑荒,也不需要炫耀自己,鬥爭的結局只有一個,相互妥協,在妥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展著自己,提升著自己。

阿裡的實體店標誌事件

競爭激烈的程度無異於戰爭版。因此,實體店關店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淘汰只是市場的自我修正過程。

電商的衝擊會有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過程而已,電商和實體店會在市場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待以時日,實體店的租金會由於行業之間的競爭,經營者會選擇規避風險,自動退出,商業地產由於過剩而致使租金趨於一個合理的價位,當實體店的租金水準以及相關成本和電商的綜合成本趨於一個平衡點的時候,實體店會繼續存在。

還有一個原因,實體店是敗給了自己,互聯網的特性是變化。尤其是阿裡系的公司,他們一直在積極地擁抱變化,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而改變。阿裡系的“使用者思維”和服務意識要遠遠大於實體店。而實體店是經驗的產物,變化往往在經驗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而苟延殘喘,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關閉就成為必然。只是,這一次的衝擊比較廣泛和深遠。

總之,是敗給了自己。想想吧!

所以,實體店和電商的較量還在繼續,相互的撕扯和纏鬥還在上演,這是一個過程,不需要饑荒,也不需要炫耀自己,鬥爭的結局只有一個,相互妥協,在妥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展著自己,提升著自己。

阿裡的實體店標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