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中國糖尿病這麼多(警惕)

據2013年權威部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占總人口的50.1%。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於糖尿病前期。

根據這項開展於2010年的調查,我國糖尿病患病率超過美國(11.3%),患者人數達1.14億,超過印度,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糖尿病第一大國。

國內外證據皆指向了這一結論

1、“節儉基因”學說

196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尼爾首次提出“節儉基因”學說。他認為,人類祖先曾長期生活在食物匱乏中,生產力低下與人口過度繁殖導致饑荒頻發。因此,那些具有“節儉”適應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人,

才能更容易生存下來。而這些具有“節儉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進化的勝出者,卻在穩定富足的現代社會,因更易囤積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說,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中國人現在的糖尿病高發率。

原來這部分人群,基本都經歷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饑荒時代,而現在的生活卻是如此穩定富足。

能夠佐證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假說的案例還出現在諾魯。貧窮而又勤勞的島民祖先把“節儉基因”一代代傳給諾魯人,當外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帶進島上的時候,諾魯人身體裡的這種基因一時無法適應突然降臨的富足生活。而歐洲人則由於早已習慣了現代生活方式,

節儉基因在他們體內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糖尿病。

2、“荷蘭饑荒研究”

1998年,《柳葉刀》雜誌發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饑荒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饑荒時在媽媽肚子裡挨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後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後更易發胖,並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後血糖升高。

3、我國的三年大饑荒等研究

“遭遇中國大饑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這個結論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的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時發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雜誌上。

馬冠生他們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結果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

成年後患高血糖症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後來營養過剩者更甚。

同樣,哈佛大學教授胡丙長也主持了一項同樣針對中國三年大饑荒年代胎兒的研究,結果明確表示,胎兒時期嚴重的饑荒與成年後高血糖的發生風險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後飲食習慣西方化和經濟條件好的人,這種聯繫越強烈。

早年饑荒因素的影響,或許也是中國人沒有美國人那麼胖,卻擁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現在,糖尿病人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和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糖尿病人,甚至爆發出了不少的“小糖人”。

解密中國“小糖人”的爆發原因

在中國,曾經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逐漸成為搶佔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象,一是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制的後果。

生活可口可樂化: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於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

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後,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速食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餚收入肚中。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動的一代: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

據統計,一位男性在擁有小汽車以後,體重將平均增加1.8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的可能性將增加一倍,而中國的小胖子比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好幾倍了。

在美國窮人多,在中國“富人”多

“在美國,是窮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國,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慶研究核心成員之一、中日醫院教授李光偉如此分析國人的糖尿病現象。但這裡的“富人”要打引號。美國的有錢人注意飲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務、去健身房鍛煉,把身體練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而經濟狀況較差的美國人為了省錢,吃便宜而高熱量的食品,也沒有錢去健身房鍛煉,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

中國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著美國窮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發也就不言而喻了。

長此以往,中國人得糖尿病將是大勢所趨

中國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

“你想像一下,如果這些人未來全都轉為糖尿病患者,那將會對中國的醫療體系帶來多大的衝擊?”糖尿病專家李光偉如此擔憂的說。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會成為糖尿病前期。成為糖尿病前期以後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預,大多數都有轉變成糖尿病的風險。

中國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變目前肆意的飲食習慣、繼續久坐的生活方式,將會有更多的小胖子誕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將變成糖尿病大軍的一員。

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度切合,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成為糖尿病的可能性。

對於糖尿病前期,世衛組織的診療指南並不推薦藥物干預。唯一能夠阻斷他們繼續演變成糖尿病的辦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預,也就是當一個人擁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運動時間時,要學會吃和運動。

飲食治療糖尿病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一開始都很遵守原則,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響患者的情緒和日常生活。在這裡列出若干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只要患者稍加注意,降糖就會輕鬆很多。

一、堅持正確的進餐順序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視正確的進餐順序,“先菜後飯,血糖減半;先飯後菜,血糖翻番”。按照蔬菜-主食-肉類-湯的順序進餐。吃飯時,可以先吃粗纖維的蔬菜,以增加飽腹感;主食應少稀多幹,多吃一些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窩頭等;糖尿病患者要儘量少攝入高油脂的食物,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後,攝入的肉類自然會相應的減少。湯最後喝,因為先喝湯很快就飽了,但是不久又會覺得餓,再去吃東西,這樣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二、進餐宜細嚼慢嚥

糖尿病患者吃飯時要細嚼慢嚥,切記狼吞虎嚥。食物在口腔反復咀嚼時,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有實驗證明,粗嚼者比細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質13%、脂肪12%。人在進食5分鐘後,食欲才會下降。所以從降低食欲的角度來講,細嚼慢嚥可以避免食物攝入過多。

三、選擇合適的烹飪方式

各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烹調方法對血糖也有影響。總的來說,各類食物做得越稀、越爛,消化吸收得越快、越充分,血糖也就升的越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烹調食物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四、粗糧攝入要適量

粗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一定延緩餐後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如果進食粗糧過多,可導致一次性攝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易造成早飽、腹脹、消化不良、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一般比例為粗糧1份搭配細糧3~4份。

降壓降脂

每天食用燕麥有助於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燕麥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大量吸收人體的膽固醇並排出體外,降低“壞膽固醇”水準。燕麥是世界上公認的高營養雜糧之一,每天早餐或零食吃燕麥片,極有益健康。

卻擁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現在,糖尿病人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和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糖尿病人,甚至爆發出了不少的“小糖人”。

解密中國“小糖人”的爆發原因

在中國,曾經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逐漸成為搶佔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象,一是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制的後果。

生活可口可樂化: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於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

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後,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速食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餚收入肚中。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動的一代: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

據統計,一位男性在擁有小汽車以後,體重將平均增加1.8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的可能性將增加一倍,而中國的小胖子比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好幾倍了。

在美國窮人多,在中國“富人”多

“在美國,是窮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國,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慶研究核心成員之一、中日醫院教授李光偉如此分析國人的糖尿病現象。但這裡的“富人”要打引號。美國的有錢人注意飲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務、去健身房鍛煉,把身體練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而經濟狀況較差的美國人為了省錢,吃便宜而高熱量的食品,也沒有錢去健身房鍛煉,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

中國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著美國窮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發也就不言而喻了。

長此以往,中國人得糖尿病將是大勢所趨

中國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

“你想像一下,如果這些人未來全都轉為糖尿病患者,那將會對中國的醫療體系帶來多大的衝擊?”糖尿病專家李光偉如此擔憂的說。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會成為糖尿病前期。成為糖尿病前期以後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預,大多數都有轉變成糖尿病的風險。

中國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變目前肆意的飲食習慣、繼續久坐的生活方式,將會有更多的小胖子誕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將變成糖尿病大軍的一員。

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度切合,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成為糖尿病的可能性。

對於糖尿病前期,世衛組織的診療指南並不推薦藥物干預。唯一能夠阻斷他們繼續演變成糖尿病的辦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預,也就是當一個人擁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運動時間時,要學會吃和運動。

飲食治療糖尿病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一開始都很遵守原則,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響患者的情緒和日常生活。在這裡列出若干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只要患者稍加注意,降糖就會輕鬆很多。

一、堅持正確的進餐順序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視正確的進餐順序,“先菜後飯,血糖減半;先飯後菜,血糖翻番”。按照蔬菜-主食-肉類-湯的順序進餐。吃飯時,可以先吃粗纖維的蔬菜,以增加飽腹感;主食應少稀多幹,多吃一些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窩頭等;糖尿病患者要儘量少攝入高油脂的食物,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後,攝入的肉類自然會相應的減少。湯最後喝,因為先喝湯很快就飽了,但是不久又會覺得餓,再去吃東西,這樣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二、進餐宜細嚼慢嚥

糖尿病患者吃飯時要細嚼慢嚥,切記狼吞虎嚥。食物在口腔反復咀嚼時,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有實驗證明,粗嚼者比細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質13%、脂肪12%。人在進食5分鐘後,食欲才會下降。所以從降低食欲的角度來講,細嚼慢嚥可以避免食物攝入過多。

三、選擇合適的烹飪方式

各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烹調方法對血糖也有影響。總的來說,各類食物做得越稀、越爛,消化吸收得越快、越充分,血糖也就升的越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烹調食物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四、粗糧攝入要適量

粗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一定延緩餐後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如果進食粗糧過多,可導致一次性攝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易造成早飽、腹脹、消化不良、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一般比例為粗糧1份搭配細糧3~4份。

降壓降脂

每天食用燕麥有助於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燕麥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大量吸收人體的膽固醇並排出體外,降低“壞膽固醇”水準。燕麥是世界上公認的高營養雜糧之一,每天早餐或零食吃燕麥片,極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