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兒童聽力障礙的遺傳性因素

遺傳是導致兒童聽力障礙的重要原因,其中非綜合征性聽力障礙高達70%,

根據遺傳方式不同將非綜合征性遺傳性聽力障礙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連鎖遺傳及線粒體遺傳,其中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聽力障礙最多見,大約在75%-85%之間。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致病基因位於1-22號染色體上,雜合時即可發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常為雜合子,與正常人婚配後,子代的患病概率為1/2,簡單理解,他們只要生孩子,

就有50%的可能性生出聽障患兒。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致病基因同樣位於1-22號染色體上,基因性狀是隱性的,即只有純合子時才顯示病狀,雜合時並不發病,而攜帶致病基因向後代傳遞,稱為攜帶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聽障患者常常是兩個攜帶者之間婚配後所生的後代,患者的雙親又稱肯定攜帶者。兩個雜合的攜帶者婚後所生子女中,有1/4個體是聽障患者,無病子女中,有2/3的可能是攜帶者。

X連鎖遺傳的一些致病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它在上下代之間隨著X染色體而傳遞。包括X連鎖隱性遺傳和X連鎖顯性遺傳。X連鎖隱性遺傳雜合時不發病,X連鎖顯性遺傳雜合時即發病。

線粒體DNA突變可引起人類的疾病,線粒體DNA與核DNA的遺傳學特徵不同,主要表現有:線粒體DNA為母系遺傳,即母親將她的線粒體DNA傳遞給她的所有子女,她的女兒們又將其傳給下一代。另外,

線粒體DNA還具有半自主性,能夠獨立地複製、轉錄和翻譯,所有遺傳密碼和通用密碼不同,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期間都要經過複製分離,進化率極高。

隨著人類遺傳學的迅猛發展,已經能夠為大部分遺傳性聽力障礙患者在分子水準上進行診斷和遺傳諮詢。

在我國,相當一部分遺傳性聽力障礙僅由為數不多的幾個基因突變引起:GJB2、SLC26A4和線粒體12SrRNA,這三種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聽力障礙約占整個遺傳性聽力障礙的70%,進行這三種基因檢測,可以明確大部分遺傳性聽力障礙的病因,這是我們能夠進行聽力障礙基因診斷和遺傳諮詢的基礎。

GJB2基因突變是導致遺傳性非綜合性聽力障礙最常見的病因,約20%的先天性聽力障礙患者與該基因有關,

如果基因檢測結果提示GJB2基因突變致聽力障礙,大多數情況下病變僅局限於耳蝸,該患兒的聽神經、聽覺傳導通路以及聽覺中樞多是正常的,對於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兒,植入人工耳蝸多數可以獲得滿意的效果。該基因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來自父母雙方的染色體均含有聽力障礙資訊時(純合或複合雜合突變),才表現聽力障礙。如果只有一組染色體有問題,並不會出現聽力障礙,而成為攜帶者;如果父母雙方均為攜帶者,雖然他們不會表現出聽力障礙,但其子女出現聽力障礙的可能性高達25%,成為攜帶者的可能性為50%,完全正常的可能性為25%;如果一方是聽力障礙患者,另一方為正常人,則其子女均不表現聽力障礙,但均是攜帶者;如果父母雙方均是聽力障礙者,則其子女出現聽力障礙的可能性為100%。

SLC26A4基因又稱PSD基因,在對前庭水管綜合症與SLC26A4基因之間的關係研究中發現,95%的前庭水管綜合症患者存在該基因突變,表現為純合突變、複合突變或雜合突變,這提示前庭水管綜合症的患者存在SLC26A4的高頻突變及熱點突變,其聽力呈進行性或波動性下降,與頭部外傷有密切關係。典型表現為:患者出生後學畫較晚,兩三歲才學會說話,口齒略有不清,常在5、6歲時因突然的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而致聽力突然下降,顳骨影像學表現為前庭水管呈三角形擴張,骨質呈三角形缺損,這就導致顱腔內的壓力很容易傳導到前庭,會因為一個輕微的外傷或顱內壓力的增高而導致前庭環境劇烈的變化,最終導致聽力障礙。SLC26A4基因的遺傳方式與GJB2基因相同。

線粒體基因從遺傳學角度,氨基糖苷類藥物中毒性聽力障礙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非遺傳性聽力障礙,患者由於用藥劑量過大導致聽力障礙,不會遺傳給後代;另一種為線粒體基因突變母系遺傳性聽力障礙,這部分聽力損失患者與線粒體12Sr RNA基因第1555位A-G及1494位C-T均質性點突變有關,單次常規劑量的氨基糖苷類藥物應用即可導致攜帶此突變個體患重度聽力損失。線粒體基因突變通過母系向下一代遺傳,通過對聽力障礙人群篩查這一突變,可以有效地發現大量同屬於敏感個體的正常聽力親屬,通過宣教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達到預防藥物性聽力障礙的目的。

開展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可以有效防控遺傳性聽力障礙的發生。如果聽力障礙基因檢測結果確診聽力障礙由GJB2或SLC26A4基因突變所致,對於有生育要求的夫婦,聽力線上建議可在妊娠10周後通過相關檢查確定胎兒是否遺傳了聽力障礙突變基因,從而可採取相應措施。

由於致聾原因非常複雜,基因檢測技術並不能為所有聽力障礙患者找到病因,有50%左右的患者做過基因檢測後,獲得陰性結果,這個結果提示兩種可能:①患者不是遺傳性聽力障礙,而是環境因素導致的;②患者是遺傳性聽力障礙,但是該致聽力障礙基因非常罕見,不在常規基因檢測範圍內,或由於技術條件所限無法檢測到或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檢測出來,或是由於目前未知聽力障礙基因突變所致的聽力障礙,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檢測水準的提高,有可能會有進一步地發現。

如果只有一組染色體有問題,並不會出現聽力障礙,而成為攜帶者;如果父母雙方均為攜帶者,雖然他們不會表現出聽力障礙,但其子女出現聽力障礙的可能性高達25%,成為攜帶者的可能性為50%,完全正常的可能性為25%;如果一方是聽力障礙患者,另一方為正常人,則其子女均不表現聽力障礙,但均是攜帶者;如果父母雙方均是聽力障礙者,則其子女出現聽力障礙的可能性為100%。

SLC26A4基因又稱PSD基因,在對前庭水管綜合症與SLC26A4基因之間的關係研究中發現,95%的前庭水管綜合症患者存在該基因突變,表現為純合突變、複合突變或雜合突變,這提示前庭水管綜合症的患者存在SLC26A4的高頻突變及熱點突變,其聽力呈進行性或波動性下降,與頭部外傷有密切關係。典型表現為:患者出生後學畫較晚,兩三歲才學會說話,口齒略有不清,常在5、6歲時因突然的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而致聽力突然下降,顳骨影像學表現為前庭水管呈三角形擴張,骨質呈三角形缺損,這就導致顱腔內的壓力很容易傳導到前庭,會因為一個輕微的外傷或顱內壓力的增高而導致前庭環境劇烈的變化,最終導致聽力障礙。SLC26A4基因的遺傳方式與GJB2基因相同。

線粒體基因從遺傳學角度,氨基糖苷類藥物中毒性聽力障礙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非遺傳性聽力障礙,患者由於用藥劑量過大導致聽力障礙,不會遺傳給後代;另一種為線粒體基因突變母系遺傳性聽力障礙,這部分聽力損失患者與線粒體12Sr RNA基因第1555位A-G及1494位C-T均質性點突變有關,單次常規劑量的氨基糖苷類藥物應用即可導致攜帶此突變個體患重度聽力損失。線粒體基因突變通過母系向下一代遺傳,通過對聽力障礙人群篩查這一突變,可以有效地發現大量同屬於敏感個體的正常聽力親屬,通過宣教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達到預防藥物性聽力障礙的目的。

開展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可以有效防控遺傳性聽力障礙的發生。如果聽力障礙基因檢測結果確診聽力障礙由GJB2或SLC26A4基因突變所致,對於有生育要求的夫婦,聽力線上建議可在妊娠10周後通過相關檢查確定胎兒是否遺傳了聽力障礙突變基因,從而可採取相應措施。

由於致聾原因非常複雜,基因檢測技術並不能為所有聽力障礙患者找到病因,有50%左右的患者做過基因檢測後,獲得陰性結果,這個結果提示兩種可能:①患者不是遺傳性聽力障礙,而是環境因素導致的;②患者是遺傳性聽力障礙,但是該致聽力障礙基因非常罕見,不在常規基因檢測範圍內,或由於技術條件所限無法檢測到或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檢測出來,或是由於目前未知聽力障礙基因突變所致的聽力障礙,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檢測水準的提高,有可能會有進一步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