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州這麼多“筆桿子”到雷山,為同一件事——“練功夫”

陽春三月

苗疆聖地處處喜,

草長鶯飛日日新。

3月26日至28日

全州16縣市最優秀的新聞“筆桿子”彙聚在美麗悠然的雷山小城“充電”、“練功夫”,接受先進表彰,交流宣傳經驗,走進雷山縣的郎德景區、西江苗寨、大塘鎮脫貧攻堅戰場,圍繞旅遊開發、產業脫貧、旅遊致富等“新聞點”實地採訪。

一堂創新課堂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筆桿子”就是這樣“充電”的。

本次活動由州委宣傳部、黔東南日報社、雷山縣委、雷山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雷山縣委宣傳部承辦,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協辦。這是繼去年新聞通訊員培訓暨“走進錦屏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成功基礎上的又一次“創新實戰課堂”。

27日上午,舉行培訓會開班儀式。

雷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龍志波熱情獻辭;郎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文薪潤向與會人員推介了西江郎德景區的旅遊發展及景區旅遊提升專案改造工程情況。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高俊華作動員講話。他說,希望來自各縣市的骨幹通訊員通過這次培訓,不斷提高政治能力、業務能力和創新能力,妙筆生花,寫出更多優秀作品,為宣傳大美黔東南貢獻力量。

在業務培訓上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吳會武圍繞“互聯網+”形勢下地方黨報的轉型,結合《黔東南日報》各版面定位及其新變化,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互聯網+”時代下媒介格局的變化及發展路徑,並結合生動宣傳實例,提出了新形勢下對通訊員稿件采寫的技巧與要求。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龍傳永對2016年百名記者通訊員走進錦屏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部分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分享了寫作技巧。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李田清圍繞新形態的媒體力量,分享了新媒體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寫作要求。

28日上午,在座談交流會上

各縣市宣傳工作負責人作經驗交流發言,並針對黨報的發展和《黔東南日報》縣市版改版提出建議意見。大家一致認為,改版是形勢所需,定將全力配合做好版面升級工作,經營好這個展現各縣市最美形象的重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本報全媒體報導跨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首次採用了網路視頻直播,當天達到了7萬餘人的收視率,這是全媒體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場新聞實戰

“筆桿子”如何“接地氣”?如何抓到“活魚”?這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27日下午,在新聞實戰實訓環節裡,與會的百余名骨幹通訊員分成三個小組分赴郎德景區、西江苗寨和大塘鎮圍繞主題進行現場採訪。

在郎德景區

“筆桿子”們參觀了郎德非遺博物館,走過乾淨整潔的郎德花街,瞭望一片片黃燦燦的油菜花,領略了一場極具地方特色的雷山苗族招龍節的精彩展示表演,特別是對投入逾兩億元,歷經兩年建設的景區旅遊提升建設專案,將於5月1日開門迎客的景區新貌讚歎不已。

寨門前豎立著的石碑,上刻有“奧運聖火走過的地方”幾個醒目大字,遊客爭相在此合影紀念。“郎德上寨”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唯一經過的一個自然村寨,也是黔東南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傳承地,願這片淨土被好好的保存下去。踏訪文化的印記,“筆桿子”們沿著奧運火炬傳遞經過的線路,追尋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在西江千戶苗寨

通訊員們沉醉于規模宏大的吊腳樓建築群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之中,有感於旅遊發展帶來的百姓富足與安居樂業。採訪組一行乘坐觀光車沿著古街前行,極具苗族特色的屋院錯落有致地坐落于古街上,遊人悠閒地穿梭於各種小店之間。還未走近“她”就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別樣的情懷。

“哇,真的好美”!在觀景台俯瞰苗寨全貌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歎,白水河如玉帶纏腰,將苗寨一分為二,像一對巨大的牛角,建立在70度高坡上的村寨,讓人歎為觀止,大家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一壯觀美景。

鎮遠縣新聞中心主任李安生讚揚道

“和我幾年前來這裡相比,這幾年西江的變化真的很大,各種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都十分完善了,現在是名聲在外,人氣很高,真正地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在銀飾加工店、農民畫家的小畫廊、苗繡合作社,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旅遊發展給這個苗族村寨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江縣新聞中心主任潘光晨說

“西江大旅遊帶動了大扶貧,這種模式值得推廣、複製、輻射。”

在山路彎彎的極貧鄉鎮大塘鎮

通訊員們從大塘脫貧攻堅指揮部看到了決戰脫貧攻堅的決心,從藝術家苗耀升的苗家大院、也耶村的茶葉產業、銀楓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黑毛豬養殖等產業發展中看到了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

“新聞寫作一定要用眼、用心、用情,用腳採訪。”在藝術家苗耀升創辦的苗家大院裡,面對一幅幅歎為觀止的油畫作品,來自雷山縣耕耘新聞寫作幾十年、且獲獎無數的78歲“草鞋記者”張希才的一席話,把大家的思緒又帶入到採訪的課堂中。

“筆桿子”每到一處,他們或拿著耀眼的“紅本本”進行採訪記錄,或用手中的“長槍短炮”拍攝著沿途美麗風景,忙碌而充實著,歡笑灑在了苗鄉村寨山水間。

一次收穫之旅

“受益匪淺,收穫頗豐……”這樣的話語,是這些“筆桿子”最真實、最自然的表達。

這支臨時集合的隊伍,有長期奮鬥在宣傳崗位上的“老將”,也有初出茅廬的“新兵”。

通訊員 楊元彬

在全省極貧鄉鎮雷山大塘鎮,採訪組走進銀楓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黑毛豬生態養殖示範基地,黑毛豬山地活動場吸引了來自岑鞏縣的通訊員楊元彬的目光,他快速舉起相機,捕捉到了黑毛豬奔跑畫面,獲取到了新聞圖片素材。他說:“這次培訓很接地氣,很給力,新聞是到現場、到基層親身採訪出來的,不是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出來的;遠離浮躁,保持初心,保持勤奮和熱愛,才能寫出好新聞。”

通訊員 張希才

“好的作品,用語言觸動人心,但不要煽情。”“記錄小人物,要用‘小’來折射‘大’,文字一定要接地氣。”“草鞋記者”張希才用樸實的方言在解析新聞採訪,也對現場初出茅廬的通訊員提出了可資學習及互鑒建議:“這些栩栩如生的油畫,就跟新聞一樣,要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描繪,要努力讓作品條理清楚,才能有血有肉。”

通訊員 楊仁海

長期奮戰在新聞戰線上的楊仁海,是一名“新聞老將”,去年走進杉鄉錦屏參加了主題採訪活動,並以一篇《青石砌成金光道》奪魁。一路上,楊仁海耐心、細心地與年輕的通訊員們分享了新聞寫作的點點滴滴,他樂呵呵地說道:“今年一定再接再厲,匠心寫出好作品,和大家再次分享香甜的果實。”

去年剛考入黔東南日報社的幾位元年輕記者

“這次現場實戰採訪,讓原本枯燥的專業知識化為山間清溪,淙淙入耳;原本單調的課堂氣氛化作曠野長風,滋沁於心。這次收穫很大,今後工作更有信心了!”

通訊員 潘皇權

愉悅之旅總是過得很快,來自丹寨的通訊員潘皇權感悟到:“在培訓收穫之餘,我們看看西江夜景,品品苗家米酒,聽聽苗歌飛揚……飲、聽、唱、歡,所有的朋友歡聚一堂,盡情地欣賞、感悟、體驗和美雷山的民族風情,真是無比愜意!”

本次活動對凱裡市、雷山縣、岑鞏縣、天柱縣等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和潘國雄、楊代富等30名優秀通訊員及2016年百名記者通訊員走進錦屏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優秀作品作者進行了表彰。

黔東南日報總編輯 吳會武

“領導重視、主題明確、目標清晰、注重創新、效果明顯、良好溝通、增進友誼”,這是本報總編輯吳會武對這次活動的客觀總結評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路相隨,一路同行,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我們期待大家再次相聚。

並結合生動宣傳實例,提出了新形勢下對通訊員稿件采寫的技巧與要求。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龍傳永對2016年百名記者通訊員走進錦屏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部分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分享了寫作技巧。

黔東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李田清圍繞新形態的媒體力量,分享了新媒體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寫作要求。

28日上午,在座談交流會上

各縣市宣傳工作負責人作經驗交流發言,並針對黨報的發展和《黔東南日報》縣市版改版提出建議意見。大家一致認為,改版是形勢所需,定將全力配合做好版面升級工作,經營好這個展現各縣市最美形象的重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本報全媒體報導跨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首次採用了網路視頻直播,當天達到了7萬餘人的收視率,這是全媒體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場新聞實戰

“筆桿子”如何“接地氣”?如何抓到“活魚”?這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27日下午,在新聞實戰實訓環節裡,與會的百余名骨幹通訊員分成三個小組分赴郎德景區、西江苗寨和大塘鎮圍繞主題進行現場採訪。

在郎德景區

“筆桿子”們參觀了郎德非遺博物館,走過乾淨整潔的郎德花街,瞭望一片片黃燦燦的油菜花,領略了一場極具地方特色的雷山苗族招龍節的精彩展示表演,特別是對投入逾兩億元,歷經兩年建設的景區旅遊提升建設專案,將於5月1日開門迎客的景區新貌讚歎不已。

寨門前豎立著的石碑,上刻有“奧運聖火走過的地方”幾個醒目大字,遊客爭相在此合影紀念。“郎德上寨”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唯一經過的一個自然村寨,也是黔東南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傳承地,願這片淨土被好好的保存下去。踏訪文化的印記,“筆桿子”們沿著奧運火炬傳遞經過的線路,追尋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在西江千戶苗寨

通訊員們沉醉于規模宏大的吊腳樓建築群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之中,有感於旅遊發展帶來的百姓富足與安居樂業。採訪組一行乘坐觀光車沿著古街前行,極具苗族特色的屋院錯落有致地坐落于古街上,遊人悠閒地穿梭於各種小店之間。還未走近“她”就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別樣的情懷。

“哇,真的好美”!在觀景台俯瞰苗寨全貌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歎,白水河如玉帶纏腰,將苗寨一分為二,像一對巨大的牛角,建立在70度高坡上的村寨,讓人歎為觀止,大家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一壯觀美景。

鎮遠縣新聞中心主任李安生讚揚道

“和我幾年前來這裡相比,這幾年西江的變化真的很大,各種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都十分完善了,現在是名聲在外,人氣很高,真正地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在銀飾加工店、農民畫家的小畫廊、苗繡合作社,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旅遊發展給這個苗族村寨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江縣新聞中心主任潘光晨說

“西江大旅遊帶動了大扶貧,這種模式值得推廣、複製、輻射。”

在山路彎彎的極貧鄉鎮大塘鎮

通訊員們從大塘脫貧攻堅指揮部看到了決戰脫貧攻堅的決心,從藝術家苗耀升的苗家大院、也耶村的茶葉產業、銀楓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黑毛豬養殖等產業發展中看到了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

“新聞寫作一定要用眼、用心、用情,用腳採訪。”在藝術家苗耀升創辦的苗家大院裡,面對一幅幅歎為觀止的油畫作品,來自雷山縣耕耘新聞寫作幾十年、且獲獎無數的78歲“草鞋記者”張希才的一席話,把大家的思緒又帶入到採訪的課堂中。

“筆桿子”每到一處,他們或拿著耀眼的“紅本本”進行採訪記錄,或用手中的“長槍短炮”拍攝著沿途美麗風景,忙碌而充實著,歡笑灑在了苗鄉村寨山水間。

一次收穫之旅

“受益匪淺,收穫頗豐……”這樣的話語,是這些“筆桿子”最真實、最自然的表達。

這支臨時集合的隊伍,有長期奮鬥在宣傳崗位上的“老將”,也有初出茅廬的“新兵”。

通訊員 楊元彬

在全省極貧鄉鎮雷山大塘鎮,採訪組走進銀楓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黑毛豬生態養殖示範基地,黑毛豬山地活動場吸引了來自岑鞏縣的通訊員楊元彬的目光,他快速舉起相機,捕捉到了黑毛豬奔跑畫面,獲取到了新聞圖片素材。他說:“這次培訓很接地氣,很給力,新聞是到現場、到基層親身採訪出來的,不是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出來的;遠離浮躁,保持初心,保持勤奮和熱愛,才能寫出好新聞。”

通訊員 張希才

“好的作品,用語言觸動人心,但不要煽情。”“記錄小人物,要用‘小’來折射‘大’,文字一定要接地氣。”“草鞋記者”張希才用樸實的方言在解析新聞採訪,也對現場初出茅廬的通訊員提出了可資學習及互鑒建議:“這些栩栩如生的油畫,就跟新聞一樣,要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描繪,要努力讓作品條理清楚,才能有血有肉。”

通訊員 楊仁海

長期奮戰在新聞戰線上的楊仁海,是一名“新聞老將”,去年走進杉鄉錦屏參加了主題採訪活動,並以一篇《青石砌成金光道》奪魁。一路上,楊仁海耐心、細心地與年輕的通訊員們分享了新聞寫作的點點滴滴,他樂呵呵地說道:“今年一定再接再厲,匠心寫出好作品,和大家再次分享香甜的果實。”

去年剛考入黔東南日報社的幾位元年輕記者

“這次現場實戰採訪,讓原本枯燥的專業知識化為山間清溪,淙淙入耳;原本單調的課堂氣氛化作曠野長風,滋沁於心。這次收穫很大,今後工作更有信心了!”

通訊員 潘皇權

愉悅之旅總是過得很快,來自丹寨的通訊員潘皇權感悟到:“在培訓收穫之餘,我們看看西江夜景,品品苗家米酒,聽聽苗歌飛揚……飲、聽、唱、歡,所有的朋友歡聚一堂,盡情地欣賞、感悟、體驗和美雷山的民族風情,真是無比愜意!”

本次活動對凱裡市、雷山縣、岑鞏縣、天柱縣等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和潘國雄、楊代富等30名優秀通訊員及2016年百名記者通訊員走進錦屏三江國家水利風景區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優秀作品作者進行了表彰。

黔東南日報總編輯 吳會武

“領導重視、主題明確、目標清晰、注重創新、效果明顯、良好溝通、增進友誼”,這是本報總編輯吳會武對這次活動的客觀總結評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路相隨,一路同行,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我們期待大家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