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座中常說的“酸堿體質”和“酸堿食物”,是商業噱頭還是科學?

酸性體質的人常感身體疲憊、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不實、失眠、腹瀉、便秘,如不注意,還可能發展成疾病。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都是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人健康,

多吃鹼性食物有利於形成鹼性體質。

上述觀點,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很多保健品、飲料經銷商通過廣告和他們舉辦的各種“健康講座”都是這樣說,到底靠不靠譜?

圖片來自網路

事實上,學術界對此已經爭論了幾十年,至今意見仍不統一。

這讓老百姓相信誰的話呢?

別急,我們先看看他們有哪些爭議。(下文用甲方代表支持酸堿體質和酸堿食物的專家,乙方代表不同意上述觀點的專家)

1.食物能否改變人體血液的酸鹼度

甲方觀點:長期大量進食酸性食物,會逐漸使體質酸化,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因為人體存在強大的酸堿平衡調節能力。人體長期調節酸堿,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久之腎臟等調節器官負荷太重,容易發生病變。

臟器功能變差,就會加速體質酸化的進度。

乙方觀點:單純食物不能改變人體PH值。只有身體發生病變,比如腎臟、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下降,酸堿平衡系統出現異常,才會導致血液變酸。但要注意之間的因果關係,身體得病是因,血液變酸為果。

2.酸堿食物燃燒的灰分與代謝產物的關係

甲方觀點:食物在體內消化代謝後的產物與在體外燃燒的產物是一樣的,就是一個食物在體內燃燒和體外燃燒的區別,

所以可以用食物灰分來判斷食物的酸鹼性。

乙方觀點: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和利用後的代謝產物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食物進入體內,和多種消化酶,發生了許多複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代謝產物,他們中有酸性、鹼性、和中性的。這些代謝產物與攝入食物的灰分差別很大。

分析

圖片來自網路

1.第一個爭議的分析

同:雙方觀點都承認緩衝系統的強大作用,健康人的血液酸鹼度很難被食物影響,但緩衝系統中的重要臟器功能出現異常,就有可能被食物或藥物改變了。

異:分歧之處就是誰先誰後的問題,是體質先變酸後得病,還是先得病後變酸。關於食物能不能改變酸堿體質這個問題,

雙方觀點都有大量國內外醫學研究支撐,考慮與研究過程中出現偏差,導致出現不準確的結論有關,所以,我們當前還不能說誰對誰錯。

但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人體PH值低於7.35,就屬於酸中毒了,而PH值在7~7.35之間,仍屬於鹼性,所以客觀來講,所謂正常人的酸性體質只是一種說法,可以說是相對自己以前變酸,而不是體液真正變酸。這個概念容易被商業利用,成為宣傳某些保健品、食品的噱頭。

身體得病、或服用某些藥物有可能引起血液PH值變酸,這種改變與腎臟等器官無法及時清除食物、藥物的代謝產物有關。這種情況下食物有可能影響體質的酸堿。

人體的酸堿平衡緩衝調節系統。

我們每天吃進的食物,不管酸性多還是鹼性多,在健康人的體內,血液PH值始終維持在7.35~7.45範圍內,呈弱鹼性,都是靠著我們這個完善而強大的酸堿緩衝調節系統。

它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是把人體的體液比作一個巨大的緩衝集區,酸性物質還未發揮作用,就被中和掉了,如果酸性物質過多,腎臟會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酸性物質,肺也會通過呼氣排出部分酸。總之,人體是通過一系列默契的配合,保持著體內的酸堿平衡。

2.第二個爭議的分析

康小新更支持乙方觀點,食物進入體內首先要經歷唾液、胃、膽汁、小腸液等多種消化液的消化,其中胃液最酸,PH值達到0.9~1.5,這種情況下多鹼性的食物都會被酸化,小腸液是最鹼性的,PH值達到7.6。

在這酸酸堿堿的消化液作用下,食物發生了複雜的化學反應,最後分解成很多物質,被身體吸收利用,最後需要排出到體外的廢物對身體影響也很大。但是如何測定每種食物最終的代謝物是酸多還是堿多,很困難,僅憑食物在體外燃燒的灰分作為測定依據,又顯得簡單粗暴。

看完以上分析,你有沒有覺得區分酸堿食物、酸堿體質意義不大?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下按食物灰分劃分的酸堿食物,會發現這些特徵:

酸性食物的灰分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主要包括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精谷類以及堅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鹼性食物的灰分主要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主要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堅果中的杏仁、例子等。

中性食物主要包括植物油、黃油、澱粉及食糖等。

由此可見,提倡多吃鹼性食物的觀點與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提出的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的建議有些類似。

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提倡多吃鹼性食物並不代表不吃酸性食物,因為所謂的酸性食物對人體健康也是很重要。

成為宣傳某些保健品、食品的噱頭。

身體得病、或服用某些藥物有可能引起血液PH值變酸,這種改變與腎臟等器官無法及時清除食物、藥物的代謝產物有關。這種情況下食物有可能影響體質的酸堿。

人體的酸堿平衡緩衝調節系統。

我們每天吃進的食物,不管酸性多還是鹼性多,在健康人的體內,血液PH值始終維持在7.35~7.45範圍內,呈弱鹼性,都是靠著我們這個完善而強大的酸堿緩衝調節系統。

它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是把人體的體液比作一個巨大的緩衝集區,酸性物質還未發揮作用,就被中和掉了,如果酸性物質過多,腎臟會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酸性物質,肺也會通過呼氣排出部分酸。總之,人體是通過一系列默契的配合,保持著體內的酸堿平衡。

2.第二個爭議的分析

康小新更支持乙方觀點,食物進入體內首先要經歷唾液、胃、膽汁、小腸液等多種消化液的消化,其中胃液最酸,PH值達到0.9~1.5,這種情況下多鹼性的食物都會被酸化,小腸液是最鹼性的,PH值達到7.6。

在這酸酸堿堿的消化液作用下,食物發生了複雜的化學反應,最後分解成很多物質,被身體吸收利用,最後需要排出到體外的廢物對身體影響也很大。但是如何測定每種食物最終的代謝物是酸多還是堿多,很困難,僅憑食物在體外燃燒的灰分作為測定依據,又顯得簡單粗暴。

看完以上分析,你有沒有覺得區分酸堿食物、酸堿體質意義不大?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下按食物灰分劃分的酸堿食物,會發現這些特徵:

酸性食物的灰分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主要包括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精谷類以及堅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鹼性食物的灰分主要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主要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堅果中的杏仁、例子等。

中性食物主要包括植物油、黃油、澱粉及食糖等。

由此可見,提倡多吃鹼性食物的觀點與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提出的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的建議有些類似。

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提倡多吃鹼性食物並不代表不吃酸性食物,因為所謂的酸性食物對人體健康也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