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摳門兒”,老年人的怪癖和“病理”報告

常聽人抱怨,家裡的老人越老越能“算計”,簡直是大衣櫃沒把手——摳門兒!有些老人菜餿了不捨得倒,

水果放爛了不捨得扔,衣服不買新的,穿兒女淘汰下來的……

老人愛“摳門兒”,晚輩“受不了”

家住香坊區的小張常常覺得在社區裡“抬不起頭來”,因為他的爺爺有個習慣,出門只要看見別人丟棄的廢舊家電,包括電風扇、檯燈什麼的,爺爺就能當寶貝似的“叮叮咣咣”拎回家。“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家多困難呢!最要命的是,自從奶奶去世後,

爺爺家裡堆的全是破爛兒!”

小王也有個“摳門兒”的奶奶,家裡的水龍頭從來不擰緊,滴落下來的水都用大塑膠桶接著,說這樣不走水錶;每次去菜市場買菜,都挑有些蔫吧的水果買,美其名曰“不壓秤”;沒事兒就去公園挖野菜,拿回家包菜包子吃;家裡燉個排骨,骨頭給狗吃都捨不得,非得再把骨髓吸乾淨了才扔給狗吃;平時在家身上就像安了個“雷達”,只要哪個屋沒人,奶奶一定第一時間沖上去把燈關了……

一位元90後市民告訴記者,老人有時候“摳門兒”起來簡直要命,“我姥姥今年70歲了,毛巾用了好幾年都不換。最難忍的是每次都熱剩菜剩飯吃,有時候有味兒了也不捨得倒。有一次吃壞了肚子,挺了兩天實在不行了才去醫院,、巴掌大的一瓶的輸液藥要800多元,姥姥這才知道心疼了,說這些錢夠我吃多少菜了?”

老人節儉,上演“宮心計”

哈市一家托老所負責人胡先生告訴本報記者,

在老年人群體中,“摳門兒”幾乎成了一種常態。“有一次,托老所裡一位老太太的女兒帶了奶油蛋糕來看她,怕老人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就囑咐護工把蛋糕給其他老人分一分,老太太嘴上答應,眼睛卻一直盯著蛋糕。就怕分給別人,嘴裡還叨咕著,‘我女兒花錢買的,憑啥給別人吃了’!剩下的蛋糕給別人分一塊,她都覺得像從她嘴裡搶了一塊肉似的,那個不願意呀。

張老太和李老太今年一個87歲,一個83歲,平時處得像姐倆,卻因為幾粒膠囊“較起了勁”。一位元護工告訴本報記者,不久之前張老太的女兒拿來一盒治療便秘的膠囊,李老太看見了就反復地問,“這個牌子好不好用啊?”張老太抹不開面子,拿出兩粒送給了她。沒想到過了幾天,李老太又來要走了3粒,這讓張老太坐不住了,沒事兒就當著李老太的面念叨,“這一盒不少錢呢!”李老太完全充耳不聞,

把張老太氣得夠嗆,沒事兒就跟護工嘮叨自己“損失”了好幾粒膠囊,心裡這個惦記呀!

哈市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說,曾經有一位82歲的大娘,自從到了養老院,一年多來就沒買過手紙, “我們都奇怪呢,這老太太咋不用手紙呢?後來被人發現,她趁人不注意就挨個屋‘亂串’,看人家桌子上有手紙,就直接上手扯一段兒塞進自己兜裡!”

還有的老人打麻將“輸不起”,只要人家不開口要錢,她永遠不掏兜,“老人的錢都放在非常隱蔽的地方,把內衣縫個小兜兒,用布把錢卷起來,再放到小兜裡,然後用別針封上口,可仔細了,生怕弄丟了!”

在養老機構,每個老人都有自己量血壓的儀器,有時候有老人突然迷糊暈厥了,護工就近拿了別人的血壓儀給老人測量,主人立馬就不樂意了,一下子就坐起來了,大聲嚷,“不行不行!那是我的,不給別人用!”你說,血壓儀又不能用一回少一回,沒想到竟然能給老人心疼成這樣!你說摳不摳?

老人“不差錢”,就是不敢花

龍江護理的護理員代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很多老人家裡條件都不差,但“不差錢”的他們依然活得小心翼翼。“幹我們這一行,經常遇到‘摳門兒’的老人,現在蘋果貴了,西瓜便宜,那我就吃西瓜,你買了蘋果就是浪費錢!吃米飯多了想換換樣吃個烙餅,老人就不高興了,烙餅還得放油!每次炒菜一開油煙機,她在屋裡聞著味兒了,就悄悄跟過來,扒著門縫兒瞅我,要是油放多了,立馬把門推開,‘咋放那麼多油呢?’出門買菜回來,她也要看著,時間長的菜先下鍋,新鮮的都留著!”

李女士也是一位護理員,她告訴記者,在一次護理老人的病房裡,曾經遇到一位90歲的老太太,老伴兒因為得了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她請了護工。“老太太特別省,老頭換下來的尿不濕洗洗再晾上;平時用的濕巾髒了也不扔,拿水衝衝再用;她還常常看著護工,總嘮叨手紙用得浪費,她看著就心疼……實際上,老人和老伴兒退休前都是幹部,兩個人的退休金加起來兩萬多元。老人的女兒很長時間也沒來看他們老兩口一回,攢那麼多錢,到頭來都搭給兒女了!”

老人“摳門兒”需要科學的引導

哈市老年人心理專家王先生說,老年人表現得“摳門兒”是種普遍現象,“這與老人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從貧困年代走過來的老人,長期以來養成了儉樸的習慣,在他們的意識中,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奢侈浪費可恥,奢侈浪費危險’,這是一種特定生存環境下的特定觀念,節儉已經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還有的老人‘摳門兒’因為生活的危機感、恐懼感。歲數大了,沒有掙錢的能力了,開始產生不安全感。既然沒有能力創造新的財富,剩下的就只有節省一條路。”

作為老人身邊的子女,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到老人“摳門兒”的原因,而不要將其作為一種心理問題去應對,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同時加以科學的方式去引導,打消老人對所謂“高消費”的恐懼和不安,給老人更多的陪伴和關愛。(車一鳴)

只要人家不開口要錢,她永遠不掏兜,“老人的錢都放在非常隱蔽的地方,把內衣縫個小兜兒,用布把錢卷起來,再放到小兜裡,然後用別針封上口,可仔細了,生怕弄丟了!”

在養老機構,每個老人都有自己量血壓的儀器,有時候有老人突然迷糊暈厥了,護工就近拿了別人的血壓儀給老人測量,主人立馬就不樂意了,一下子就坐起來了,大聲嚷,“不行不行!那是我的,不給別人用!”你說,血壓儀又不能用一回少一回,沒想到竟然能給老人心疼成這樣!你說摳不摳?

老人“不差錢”,就是不敢花

龍江護理的護理員代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很多老人家裡條件都不差,但“不差錢”的他們依然活得小心翼翼。“幹我們這一行,經常遇到‘摳門兒’的老人,現在蘋果貴了,西瓜便宜,那我就吃西瓜,你買了蘋果就是浪費錢!吃米飯多了想換換樣吃個烙餅,老人就不高興了,烙餅還得放油!每次炒菜一開油煙機,她在屋裡聞著味兒了,就悄悄跟過來,扒著門縫兒瞅我,要是油放多了,立馬把門推開,‘咋放那麼多油呢?’出門買菜回來,她也要看著,時間長的菜先下鍋,新鮮的都留著!”

李女士也是一位護理員,她告訴記者,在一次護理老人的病房裡,曾經遇到一位90歲的老太太,老伴兒因為得了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她請了護工。“老太太特別省,老頭換下來的尿不濕洗洗再晾上;平時用的濕巾髒了也不扔,拿水衝衝再用;她還常常看著護工,總嘮叨手紙用得浪費,她看著就心疼……實際上,老人和老伴兒退休前都是幹部,兩個人的退休金加起來兩萬多元。老人的女兒很長時間也沒來看他們老兩口一回,攢那麼多錢,到頭來都搭給兒女了!”

老人“摳門兒”需要科學的引導

哈市老年人心理專家王先生說,老年人表現得“摳門兒”是種普遍現象,“這與老人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從貧困年代走過來的老人,長期以來養成了儉樸的習慣,在他們的意識中,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奢侈浪費可恥,奢侈浪費危險’,這是一種特定生存環境下的特定觀念,節儉已經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還有的老人‘摳門兒’因為生活的危機感、恐懼感。歲數大了,沒有掙錢的能力了,開始產生不安全感。既然沒有能力創造新的財富,剩下的就只有節省一條路。”

作為老人身邊的子女,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到老人“摳門兒”的原因,而不要將其作為一種心理問題去應對,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同時加以科學的方式去引導,打消老人對所謂“高消費”的恐懼和不安,給老人更多的陪伴和關愛。(車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