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文科學對社會發展作用有多大?民國大師都是一無是處嗎?

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年輕的教授。劉文典(27歲),劉半農(27歲),梁漱溟(25歲),徐悲鴻(23歲)……。而我們在這個年齡,都才大學畢業,還在為找工作而忙的焦頭爛額。而這些前輩,卻已經成為了國學大師,

他們的思想光芒和人格魅力讓凡人望其項背。

可是現在,卻有很多人提出質疑:科學強國,中國最需要的是錢學森式的人物,而民國時期的所謂大師,只會誇誇其談,磨磨嘴皮子,對社會沒有太大用處,不值得崇拜。

的確,中國最需要的是錢學森式的科學家。兩彈一星、載人航太、雜交水稻等等科學成就,讓中國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大家都知道,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從1840年的鴉☆禁☆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遭受了百年的磨難。這一切的原因,不單單是列強的侵略,更大的原因在於自己。知識份子沉醉科舉不求實際,八股取士禁錮思想知識創新更是無從談起,統治者玩弄權術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因此才會出現馬拉火車的奇觀,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思想都未解放,受到封建倫理綱常的束縛,何談自然科學?何談社會發展?

第二次鴉☆禁☆片戰爭後,一些開明的士大夫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於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打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旗號,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技術,但仍以封建倫理思想為綱,結果失敗了。90年代的維新變法則是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

要求實行君主立憲,但最後在頑固派的合力絞殺下仍以失敗告終,變法只實行了百日。

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也很聰明,懂得落後就挨打的道理,先後實行經濟改革,政治改革,但是都失敗了,為什麼?因為改革最難的是文化,沒有文化的革新,思想的革命,

如何坦然接受外國優秀的制度和科學教育?

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功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稱帝,張勳的復辟都失敗了,都遭到了全國的一致聲討。說明民智以開,封建遺毒在褪去。

民國成立後,文化上百家爭鳴。由魯迅、胡適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傳統思想,傳統文字,反孔教,反文言,主張“民主、科學”進一步打擊了當時的尊孔復古逆流,啟發了人們的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而白話文言簡意賅,更有利於人們進行學術交流。

錢學森的青年時代正是處於新老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變革時期,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在錢學森心裡生根發芽,令他確立了科學救國的遠大志向。

民國成立後,文化上百家爭鳴。由魯迅、胡適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傳統思想,傳統文字,反孔教,反文言,主張“民主、科學”進一步打擊了當時的尊孔復古逆流,啟發了人們的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而白話文言簡意賅,更有利於人們進行學術交流。

錢學森的青年時代正是處於新老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變革時期,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在錢學森心裡生根發芽,令他確立了科學救國的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