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稿|中國如何走向世界科學前沿:解碼元英進團隊

元英進教授計畫協作組中國協調人,也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的領導者。

命運共同體

2000年,當人類基因組計畫“工作框架圖”完成時,生命有了一種全新的解析方式。彼時,互聯網蓬勃發展,新浪、搜狐等中國門戶網站紛紛在美國上市。互聯網浪潮席捲全球。

化工專業出身的元英進意識到生命科學的研究將勢不可擋。他設想,生物學是否也可以像互聯網一樣,讓不同學科背景的人都參與其中,盡可能擴展它的用途,更好地造福人類?

元英進教授發起酒釀酵母基因組合成計畫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1年開始的第十二個科技五年規劃中,合成生物學與暗物質等被列為中國重點發展的前瞻性科學研究。2012年,元英進作為首席專家牽頭了國家級高技術發展計畫——863計畫“合成生物技術”專案。

從學習者到貢獻者

如果說合成一條染色體是“蓋一座大廈”,那麼,2011年以前中國研究者的工作就像是做“磚”。以後來者身份加入的中國科研人員,起初是沒有足夠信心和勇氣去做“地基”的。

2012年,元英進把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構建基因組”

兩個年輕人的經歷和成就,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中國科研力量從追趕到超越的縮影:從到外國實驗室打工的學生,

到逐漸可以承擔任務,再到現在進入世界合成基因組研究第一方陣。

“中國科研工作者從學習經驗到貢獻智慧,最終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元英進說。

他的實驗室正致力於利用化學再造酵母的巨大優勢,開展基因重排等獲取高產, 高耐受工業應用潛力的酵母菌株。

吳毅和謝澤雄團隊(天津大學供圖)

化工專業在中國高校中赫赫有名的天津大學,前身是成立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秉持“興學強國”宗旨的北洋大學,以培養掌握新興科技、文化知識的人才為己任。元英進團隊的科技成果,也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科學強國精神的延續。

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的“三步走”戰略路徑: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今天,可能是中國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時代。”元英進說,在國家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援下,中國科學家與全球同行密切合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在學習中實踐,就會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