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首艘國產航母即將下水,未來如何使用才是關鍵

中國的國家戰略始終如一,軍隊作為和平崛起的力量保障,無論能力多強大,根子都是和平崛起。中國的航母也絕對不可能成為美國航母那樣充滿進攻和侵略色彩的武器,

更可能成為一種穩定局勢的有效力量。

第一軍情作者:秋褲叔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進入倒計時。3月30日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國產航母的進展倍受關注,有消息稱國產航母或將於4月23日海軍建軍節試水,求證實。”發言人表示:“國產航母目前進展順利,關於何時試水,相信不會讓大家久等!”

眾多海外媒體根據網路曝光的圖片,分析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進度,例如航母建造現場的腳手架已基本拆除,

艦底的紅色塗料也已完成塗裝等。

大型艦艇底部都會塗裝的紅色漆,主要用途是防海水腐蝕、防止貝殼等海洋生物附著在軍艦底部。這種塗料本身的化學特性,決定了不能長時間暴露在空氣當中。

據此,媒體猜測會在兩三個月以內下水,其中新加坡和日本的多家媒體給出了具體日期:4月23日,因為這一天是人民海軍成立紀念日。

首艘國產航母引發人們關注主要集中在三點:

第一,性能。

雖然外型尺寸上與遼寧艦相近,同樣採用滑躍起飛方式,同樣是常規動力,但性能上超出遼寧艦不少。

一是甲板更大,艦上空間使用更為合理,可以部署更多艦載機,俄羅斯媒體認為可比遼寧艦多部署10架艦載機。

二是資訊化水準更高,很多子系統利用最新技術。

三是整個體系效率更高,國產航母充分借鑒了遼寧艦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經驗,進行了多項改進。

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認為,新航母在一些方面的技術超越了英國和法國的現役航母,相比俄羅斯、印度的航母更是遙遙領先。

與美國的核動力蒸氣彈射電磁彈射超10噸的大航母相比,顯然國產航母差距巨大。而對航母的使用經驗尚短,

也是外媒著重強調的一點。

第二,未來技術儲備。

首艘國產航母引發了媒體和軍迷對中國造艦術的全面關注。

蘇聯解體後,還在工廠的瓦良格號停工。有人問黑海造船廠廠長,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完工,廠長說,需要600個相關專業和8000家配套廠所,

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強國。這位廠長緊接著補充說,然而這個偉大的強國已經不存在了。

先進大型軍艦包括航母的建造,遠遠不只一個造船廠那麼簡單,也不只是有錢就可以完成,需要一個國家十分完備且強大的科技工業體系。

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航母關鍵技術,一是核動力,二是電磁彈射和攔阻。並且只有美國能夠完全成熟運用。

海軍專家馬偉明院士接受採訪時曾透露,中國不僅研製成功電磁彈射技術,還同時能完成電磁攔阻技術。

從技術突破的角度,中國發揮後發優勢,電磁彈射和阻攔的技術起點甚至高於美國,然而要實現工程化則是另一道門檻。

由於中國擁有核潛艇建造的成熟經驗,因此核動力並沒有引起廣泛討論。其實核動力絕對不是把潛艇的動力搬到航母上那麼簡單,也是一道巨大的難關。

因此,未來先進航母的技術儲備,中國無疑已經具備,要想真正一項項落實到航母上,還有很難的路要走。

第三,如何使用。

海外的一些專家學者熱衷於對中國航母的使用進行沙盤推演,各種推演無非三個方向,一是台海方向,二是南海方向,三是遠洋。

學者的觀點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南海封閉、台海狹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導彈潛艇可以覆蓋,航母只能成為移動的活靶子,遠洋缺乏使用場景,作用不大。

另一派則認為,航母重建了這一地區力量結構體系,可以阻止美軍插手台海和南海事務,還可以使中國海軍的控制力量邁出第一島鏈,進而對第二島鏈有控制能力。

航母的新用途將在新的使用方式中被創造

航母的部署和使用,既是技術問題,又是軍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很多技術,在發明的時候並不知道如何使用,比如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最開始人們只知道用來錄遺言,並不會有其他用途。

航母百年,每個時代對航母的使用並不一樣。未來中國如何使用航母,無法用原來的別國經驗去衡量。

航母的新功能,註定會在新的使用方式中被發現。

首先,對於中國海軍來說,航母改進了力量結構,提升了海軍的作戰半徑,提升了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

其次,中國目前正在發展遠端精確打擊的體系能力,包含陸基、天基、海基多個維度,包含導彈、炸彈等多種戰鬥部,有了航母之後,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個體系。航母不會獨立作戰。

第三,中國的國家戰略始終如一,軍隊作為和平崛起的力量保障,無論能力多強大,根子都是和平崛起。因為中國的航母也絕對不可能成為美國航母那樣充滿進攻和侵略色彩的武器,更可能成為一種穩定局勢的有效力量。

中國不僅研製成功電磁彈射技術,還同時能完成電磁攔阻技術。

從技術突破的角度,中國發揮後發優勢,電磁彈射和阻攔的技術起點甚至高於美國,然而要實現工程化則是另一道門檻。

由於中國擁有核潛艇建造的成熟經驗,因此核動力並沒有引起廣泛討論。其實核動力絕對不是把潛艇的動力搬到航母上那麼簡單,也是一道巨大的難關。

因此,未來先進航母的技術儲備,中國無疑已經具備,要想真正一項項落實到航母上,還有很難的路要走。

第三,如何使用。

海外的一些專家學者熱衷於對中國航母的使用進行沙盤推演,各種推演無非三個方向,一是台海方向,二是南海方向,三是遠洋。

學者的觀點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南海封閉、台海狹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導彈潛艇可以覆蓋,航母只能成為移動的活靶子,遠洋缺乏使用場景,作用不大。

另一派則認為,航母重建了這一地區力量結構體系,可以阻止美軍插手台海和南海事務,還可以使中國海軍的控制力量邁出第一島鏈,進而對第二島鏈有控制能力。

航母的新用途將在新的使用方式中被創造

航母的部署和使用,既是技術問題,又是軍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很多技術,在發明的時候並不知道如何使用,比如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最開始人們只知道用來錄遺言,並不會有其他用途。

航母百年,每個時代對航母的使用並不一樣。未來中國如何使用航母,無法用原來的別國經驗去衡量。

航母的新功能,註定會在新的使用方式中被發現。

首先,對於中國海軍來說,航母改進了力量結構,提升了海軍的作戰半徑,提升了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

其次,中國目前正在發展遠端精確打擊的體系能力,包含陸基、天基、海基多個維度,包含導彈、炸彈等多種戰鬥部,有了航母之後,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個體系。航母不會獨立作戰。

第三,中國的國家戰略始終如一,軍隊作為和平崛起的力量保障,無論能力多強大,根子都是和平崛起。因為中國的航母也絕對不可能成為美國航母那樣充滿進攻和侵略色彩的武器,更可能成為一種穩定局勢的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