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八月》:看到了眼前的詩意卻沒感受到時光的溫暖

歲月被日光打磨成粉末放在飯菜裡,這就是最普通也最詩意的生活,我覺得每一部在電影裡真正吃飯的電影,都是放下“藝術”的身段,真正沉入生活的電影,畢竟生活再怎麼變,

誰也離不了一日三餐。

《八月》這部電影表面上看起來無風無浪,暗地裡人心翻湧在死水裡拼命掙扎想著要翻湧出波濤騰空而起,可最後卻只冒了個泡。導演說這部電影是獻給我們的父輩的,其實相比起我們的父輩,我們更需要這麼一部電影,來表達不同時代裡相同的苦悶和無奈,

以及必須忍受的無聊卻美好的生活。

電影大部分以小雷的視角來呈現,用小孩的視角來拍成人世界很多事情就會顯得很突兀,這種突兀是社會畸形發展而造成的一種一個社會群體內部認同的“社會契約“”。範圍不一定大,

但是想在這個圈子裡混下去就得遵守。你要是不跟著來,比個性更多的可能的是被外人冷嘲熱諷和內部的自我否定。就像小雷爸爸半夜對著空氣揮舞的拳頭,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要抗爭的看不見的敵人的是什麼,但情緒到了一定的點是忍不住的,只要情緒夠,再孬的人也會成為勵志成為操跨世界的勇士,特別是在深夜。

電影把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壓縮到了一個以小家庭為中心的生活圈子,以小見大說白了就是拍時代的細節,所以電影不需要告訴你那個地方的故事,而是通過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來表達一種情緒、人的情緒、生活的情緒、時代的情緒。講情緒比講故事好的地方就在於,故事會有一個結局,

但情緒沒有盡頭。

小雷的家庭時刻都在隨著大環境的風雨搖擺,但是又一直有條不紊得繼續著平淡的生活,這種動和靜組合在一起會讓大人的神經繃得很緊,也會讓小孩的世界變得很無聊。電影裡小雷大多時候一個人面無表情的看待長輩們的生活,

他內心是對一切都好奇和充滿疑問的,他的眼神裡有光,但臉上沒有表情。不過小孩也有自己的平衡,你比如面無表情的看著隔壁女孩咽口水。

電影裡的父親和《牯嶺街》裡的很像,他們都是被時代拋棄但又不肯對自己妥協的人,其實要是對自己妥協也不至於如此落魄和抑鬱,知識份子的清高和餓不死人的生活讓他們還講究著“體面的人格”這種事情,以至於他們對別人下不去手,也對自己下不去手,活該成為尷尬的存在。儘管最後他還是為了一份工作拉下了臉面,但接下來尷尬的事情還多著呢。

而小孩子有更為直接的解決方式,拿著一根雙截棍,毫不在意的看著這個世界,你不給我分,我就打你;簡單粗暴的邏輯,也很有可能他只是還沒有到能拿刀的年紀。

沒有人有空去瞭解這個帶這一根雙截棍到處瞎晃悠的小屁孩,因為他們在和看不見的敵人抗爭著,而這個敵人,即便是小雷長大也不會消失。

電影是黑白畫面,我倒覺得這樣並沒有為凸顯那個時代或者懷舊之類的加什麼分,也不覺得是為了反映電影情緒,因為這部電影雖然平但是不喪。我反而覺得加上一點的帶那個時代特色的色彩會讓電影情緒更加真實,顏色會更佳的凸顯出生活的味道和氣息,不一定要陽光明媚,花紅柳綠,就是淡淡的,和電影節奏一樣的色調就好。

而且就電影本身的內容來看,卻沒有在說什麼,這部電影有一種把自己想去表達的定西又硬生生的憋回去的感覺,而且打出溫暖和最好的時光類似的旗號,讓我有點對這部電影懷疑和不解。

電影裡特別長的鏡頭也沒有什麼,而且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之間的轉換特別好,配上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國產片了,音樂也是走的懷舊金曲的路線,其實一般來說最不經意的懷舊最勾人心,太主動的表現這個點反而會適得其反,給人一種為了懷舊而懷舊的的感覺。

演員們的詮釋是比較到位的,每個角色都是演員塑造出來有血有肉有缺點的角色,而不是演出來的一個完美的人,看慣了國產電影螢幕上的玻尿酸,再看這些不為了好看而去矯揉造作的演員,真的會被她們臉上的的神情所感動。

其實情懷是個好東西,有這個東西的人情緒都很容易被調動,可現在打著情懷的口號做事情的人太多了,就有種一塊上好的牛排,被人多人就著大蔥生吃了一樣。不過《八月》絕對不是一部過度消費情懷的電影。

知識份子的清高和餓不死人的生活讓他們還講究著“體面的人格”這種事情,以至於他們對別人下不去手,也對自己下不去手,活該成為尷尬的存在。儘管最後他還是為了一份工作拉下了臉面,但接下來尷尬的事情還多著呢。

而小孩子有更為直接的解決方式,拿著一根雙截棍,毫不在意的看著這個世界,你不給我分,我就打你;簡單粗暴的邏輯,也很有可能他只是還沒有到能拿刀的年紀。

沒有人有空去瞭解這個帶這一根雙截棍到處瞎晃悠的小屁孩,因為他們在和看不見的敵人抗爭著,而這個敵人,即便是小雷長大也不會消失。

電影是黑白畫面,我倒覺得這樣並沒有為凸顯那個時代或者懷舊之類的加什麼分,也不覺得是為了反映電影情緒,因為這部電影雖然平但是不喪。我反而覺得加上一點的帶那個時代特色的色彩會讓電影情緒更加真實,顏色會更佳的凸顯出生活的味道和氣息,不一定要陽光明媚,花紅柳綠,就是淡淡的,和電影節奏一樣的色調就好。

而且就電影本身的內容來看,卻沒有在說什麼,這部電影有一種把自己想去表達的定西又硬生生的憋回去的感覺,而且打出溫暖和最好的時光類似的旗號,讓我有點對這部電影懷疑和不解。

電影裡特別長的鏡頭也沒有什麼,而且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之間的轉換特別好,配上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國產片了,音樂也是走的懷舊金曲的路線,其實一般來說最不經意的懷舊最勾人心,太主動的表現這個點反而會適得其反,給人一種為了懷舊而懷舊的的感覺。

演員們的詮釋是比較到位的,每個角色都是演員塑造出來有血有肉有缺點的角色,而不是演出來的一個完美的人,看慣了國產電影螢幕上的玻尿酸,再看這些不為了好看而去矯揉造作的演員,真的會被她們臉上的的神情所感動。

其實情懷是個好東西,有這個東西的人情緒都很容易被調動,可現在打著情懷的口號做事情的人太多了,就有種一塊上好的牛排,被人多人就著大蔥生吃了一樣。不過《八月》絕對不是一部過度消費情懷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