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事刷手機,是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作者:談心社

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

你有沒有過如下經歷:

職場多年,因為英語不好,喪失很多機會,所以立志學好英語。第一反應是上網檢索各種學習方法。

在知乎上搜索“如何學好英語”,

話題相關問題4萬加,精華回答999,關注人數有35萬之多。

“手機上有沒有哪些好用的英語學習軟體”

“適合學習英語口語的美劇有哪些”

“已工作人士怎麼定英語學習目標”

看完五花八門的回答,頓時覺得信心十足:學英語也沒有什麼難得嘛!

於是按照精華帖裡的指導,下載了四五個APP,想著差不多3個月就能說口流利的英語。

結果,三個月過去了,英語APP幾乎還沒有用過。

總想著各種手機軟體能給我們提供一條捷徑,

卻發現只不過是在各種資訊的池沼中越陷越深。

現代社會,效率成為第一追求。

充分利用工作生活之間切割出的碎片時間:等電梯,等公交,乘車,擠地鐵。隨時隨地獲取知識,手機似乎是實現高效人生的重要載體。

然而,一個連結跳轉另一個連結,大腦記憶跟不上眼睛閱讀手機的速度,到最後,大腦其實一無所獲。

“這個……這個……我好像在哪兒看過!”可惜就是想不起來。

手機高效是個偽命題。

相反的,希望借助手機將碎片時間充分利用,通常的後果是完全被手機控制,將時間碎片化。

轉眼已經12點多了,書一個字沒讀,然後懊悔地去睡覺,告訴自己明天一定要努力。

本來只有十分鐘的碎片時間,因為停不下來,

常常延伸成一小時,兩小時,這導致原本完整的時間,被手機切割成碎片。

據統計,每天手機上網時長大於6小時的社交用戶,多達22.8%,3小時以上的,達40.6%。

CNNIC調查顯示,手機娛樂碎片化正向長時間發展。 在玩手機的空檔學習工作,與其說是調侃,不如說是大多數人“面對手機,失去自控力”的自嘲。

有些發明,初衷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最後卻佔用了越來越多的時間。

截止2017年6月,

中國手機網購使用者規模達到4.8億。資料顯示,平均每人每月,打開手機網購的次數,是38次。平均每週網購時間,是五小時。

看不見實物,就得仔細流覽商品詳情,翻網友評價,和搜出來的上百種同類同款商品作對比,挑選出最物美價廉的一款。

同時,APP越做越豐富,你買完了想買的東西,它又按興趣給你推送了你可能喜歡的產品。

電商平臺的容量遠遠大於一座商場,你甚至能沒有止盡地一直逛下去。

更浪費時間的,是東西到了,發現與想像不符,申請退貨,寄回去,然後又重新網購。

雙十一的網路購物狂歡,往往提前半個月就開始鋪墊預熱,現實中的黑色星期五,你可能花一天就採購完畢。週期太長,你在半個月內不斷進出電商APP,往購物車添加再刪除,終於在截止日的零點付款完畢。

搜索“沉迷網購”,新聞報導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描述,“網購成癮”、“家裡堆放著很多沒拆的包裹”、“有的包裹最後直接被放進儲物間”。

耗費時間買來一堆沒用的東西,挑有用的東西需要耗費更多時間。隨時隨地用手機開啟網購,容易陷入低效且無意義的時間浪費。

你玩手機的頻率,可能遠遠超乎你想像。

好奇心日報做過資料統計:

“每人平均每天點擊手機2617次,手機螢幕亮著的時間,累計是145分鐘。”

“如果把使用率排前10%的人叫做重度手機依賴患者的話,這部分人群,平均每人每天,點擊手機5427次。”

一位網友描述了自己“在手機中開始,在手機中結束”的一天。

“使用了一段時間、而不是只看一眼手機的行為叫做‘session’,那麼每人平均每天有 76 個session。”

這意味著,你本來只想看一眼手機提醒,或者運用一下手機的叫車叫外賣購物等功能,但眼睛離開手機,大概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以後的事情了。

手機在提供便利之時,也無形中捆綁了我們的生活。

內容太多,選擇太多,做出決定成為一件低效的事。

連在超市買東西,也要拿出手機搜索商品相關知識,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網友的回答精彩紛呈:

“上課不帶手機等於慢性自殺。”

“可以吃屎,也別讓我不碰手機。”

縱情調侃的背後,是被手機綁架無法逃脫的困境。

2016年,日本東京亞洲短片電影節,入圍了一部腦洞大開的作品《手機裡的男人》。

男主角是手機上癮深度患者,走路玩,等地鐵玩,搭手扶電梯的時間,也在爭分奪秒玩。

一個人的時候玩不說,和女朋友約會也要玩。

吃飯心不在焉,時不時看會手機;一起出去玩,他抱著手機拍照一個人玩嗨,毫不顧忌女朋友的感受。最誇張的,是啪啪啪進行中,收到消息,也要趕快拿來看。

短片的結局極具諷刺。

離不開手機的男朋友,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被關進手機。但不管他怎麼對著螢幕呼喊拍打,都沒有引起女朋友的注意,最後女朋友在拿充電器時,失手將手機和藏在手機裡的他,一起摔成了碎片……

看上去天馬行空,卻是赤裸裸的現實。

有網友在分手後感歎,“原本以為我談了戀愛,每天對手機笑,對著手機莫名的心情不好,直到她跟我說分手了,我還沒見過她本人一面,就這樣我失戀了,然後想想我只是跟手機談了一場戀愛而已。”

手機讓交友效率變低,進程變緩。吃了很多頓飯,也許你還不知道對面的人的生辰何年、興趣愛好、童年經歷。

甚至越來越多調查研究證實:手機大大降低了夫妻的關係親密度。

嚴重的,是手機對身體健康的入侵。

《中國新聞》曾報導,杭州工作的周先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鬥雞眼,醫生說是他長時間玩手機導致的。近年來,患斜視的成年人越來越多,多是由於玩手機過度導致。

“之前是左眼飛蚊症,現在兩個眼睛飛蚊症,我的乾眼症沒有緩解,太痛苦了。總有一天我會戒掉手機,徹底戒掉。”

乾眼症,度數加深。高度近視病變導致的黃斑出血,甚至會讓眼睛失明。更別提因為長期玩手機,缺乏睡眠,缺乏運動,頸椎突出,脊背彎曲。

而身體一旦被手機影響,生活和工作,都會按下暫停鍵。這對於追求快節奏和效率的你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但更深遠的,要數手機對大腦的影響。

《思考:快與慢》中,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快思考是指憑藉感覺,不經邏輯的判斷;慢思考是指線性的、有邏輯的嚴苛的論證。

而隨身攜帶的手機,成功“解放”了我們的大腦。

需要直覺感應的,我們輕易得出結論;需要分析思考的,我們交給搜尋引擎。

某試題類APP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遇見不會做的題,哢嚓照一張,答案一搜就有,伴隨答案的是清晰的解題思路。

久而久之,會讓你產生一種“這些題真簡單”的錯覺。

但看懂思路是沒用的,思維沒有得到訓練,最終將走向認知和思考能力的喪失。

被手機改變的,還有人的記憶模式。

手機變成個人記憶銀行,重要或不重要,就放在裡面,需要時直接搜索提取。

舉個例子,一群人去探險,一個人負責記路,一個人負責記沿途植被,一個人記經過的景點,每個人只用記一種類型,這樣的交互記憶,是非常有效率的記憶方式。

手機把所有需要記的都承包了。很多人連父母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活到最後,只用記得一串密碼。

甚至連密碼也不用記,iPhone X用行動證明,密碼也免了,刷臉就成。

資料表明,2015年全美人均注意力廣度為8.25秒,倒退到2000年,這一數值是12秒。

而一隻普通金魚的注意力廣度是9秒。

戲謔自己每天活得像條鹹魚的人,注意力連魚都不如。

控制自己不看手機,成為了一個艱難的自我拯救過程。

舍友准備考研,每天早出晚歸,我們都打趣她:真是勤奮地像回到了高三。

有一天,她哭喪著跟我說:“你知道嗎?別看我一天到晚在自習室,可是我效率真的低死了,老想著看手機,是不是沒救了。”

後來,在大家的建議下,舍友果斷把手機封存在櫃子裡,換了一台老年機。

老年機,這些不能上網不能娛樂,僅有通訊功能的原始手機,銷量節節上升,有些款式在淘寶上已經有六萬多成單量。

除了買給完全不會上網的外公外婆老爸老媽,更多人是買給自己。

如果實在抵擋不了智慧手機裡那個聲色犬馬的虛擬世界的誘惑,不如徹底隔絕它。

德克薩斯在對約800多人的心理測試中發現,只要人的身邊有手機,不論是否接發文字消息或看圖片,人的注意力,都比不帶手機更分散。

即使不看手機,只要手機存在于你周圍,還是會影響效率。

手機放在身邊,要求自己不去想它,這個過程,本身就分散了部分注意力。

憑《死了都要愛》大火的歌手信曾自爆從來不用手機。他覺得,沒有手機的日子很舒服。

“有了手機,就會一直在刷刷刷而忽略掉身邊的人。有人說網路世界很大,但那都是你沒有辦法親身去感受的事情。像演唱會也是,大家都已經到了現場,第一件事卻是拿著手機對著螢幕拍,真人就在前面啊,那還不如直接看轉播好了。每次當我回到臺灣看到新聞時,就覺得大家好吵。我在海邊吹著海風,喝著啤酒時,都會覺得,既然世界可以這麼美好,幹嗎為一點小事氣成那樣。”

我們很難活成信這樣,但總應該給自己餘留一些時間,離手機遠一點,再遠一點。

往購物車添加再刪除,終於在截止日的零點付款完畢。

搜索“沉迷網購”,新聞報導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描述,“網購成癮”、“家裡堆放著很多沒拆的包裹”、“有的包裹最後直接被放進儲物間”。

耗費時間買來一堆沒用的東西,挑有用的東西需要耗費更多時間。隨時隨地用手機開啟網購,容易陷入低效且無意義的時間浪費。

你玩手機的頻率,可能遠遠超乎你想像。

好奇心日報做過資料統計:

“每人平均每天點擊手機2617次,手機螢幕亮著的時間,累計是145分鐘。”

“如果把使用率排前10%的人叫做重度手機依賴患者的話,這部分人群,平均每人每天,點擊手機5427次。”

一位網友描述了自己“在手機中開始,在手機中結束”的一天。

“使用了一段時間、而不是只看一眼手機的行為叫做‘session’,那麼每人平均每天有 76 個session。”

這意味著,你本來只想看一眼手機提醒,或者運用一下手機的叫車叫外賣購物等功能,但眼睛離開手機,大概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以後的事情了。

手機在提供便利之時,也無形中捆綁了我們的生活。

內容太多,選擇太多,做出決定成為一件低效的事。

連在超市買東西,也要拿出手機搜索商品相關知識,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網友的回答精彩紛呈:

“上課不帶手機等於慢性自殺。”

“可以吃屎,也別讓我不碰手機。”

縱情調侃的背後,是被手機綁架無法逃脫的困境。

2016年,日本東京亞洲短片電影節,入圍了一部腦洞大開的作品《手機裡的男人》。

男主角是手機上癮深度患者,走路玩,等地鐵玩,搭手扶電梯的時間,也在爭分奪秒玩。

一個人的時候玩不說,和女朋友約會也要玩。

吃飯心不在焉,時不時看會手機;一起出去玩,他抱著手機拍照一個人玩嗨,毫不顧忌女朋友的感受。最誇張的,是啪啪啪進行中,收到消息,也要趕快拿來看。

短片的結局極具諷刺。

離不開手機的男朋友,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被關進手機。但不管他怎麼對著螢幕呼喊拍打,都沒有引起女朋友的注意,最後女朋友在拿充電器時,失手將手機和藏在手機裡的他,一起摔成了碎片……

看上去天馬行空,卻是赤裸裸的現實。

有網友在分手後感歎,“原本以為我談了戀愛,每天對手機笑,對著手機莫名的心情不好,直到她跟我說分手了,我還沒見過她本人一面,就這樣我失戀了,然後想想我只是跟手機談了一場戀愛而已。”

手機讓交友效率變低,進程變緩。吃了很多頓飯,也許你還不知道對面的人的生辰何年、興趣愛好、童年經歷。

甚至越來越多調查研究證實:手機大大降低了夫妻的關係親密度。

嚴重的,是手機對身體健康的入侵。

《中國新聞》曾報導,杭州工作的周先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鬥雞眼,醫生說是他長時間玩手機導致的。近年來,患斜視的成年人越來越多,多是由於玩手機過度導致。

“之前是左眼飛蚊症,現在兩個眼睛飛蚊症,我的乾眼症沒有緩解,太痛苦了。總有一天我會戒掉手機,徹底戒掉。”

乾眼症,度數加深。高度近視病變導致的黃斑出血,甚至會讓眼睛失明。更別提因為長期玩手機,缺乏睡眠,缺乏運動,頸椎突出,脊背彎曲。

而身體一旦被手機影響,生活和工作,都會按下暫停鍵。這對於追求快節奏和效率的你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但更深遠的,要數手機對大腦的影響。

《思考:快與慢》中,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快思考是指憑藉感覺,不經邏輯的判斷;慢思考是指線性的、有邏輯的嚴苛的論證。

而隨身攜帶的手機,成功“解放”了我們的大腦。

需要直覺感應的,我們輕易得出結論;需要分析思考的,我們交給搜尋引擎。

某試題類APP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遇見不會做的題,哢嚓照一張,答案一搜就有,伴隨答案的是清晰的解題思路。

久而久之,會讓你產生一種“這些題真簡單”的錯覺。

但看懂思路是沒用的,思維沒有得到訓練,最終將走向認知和思考能力的喪失。

被手機改變的,還有人的記憶模式。

手機變成個人記憶銀行,重要或不重要,就放在裡面,需要時直接搜索提取。

舉個例子,一群人去探險,一個人負責記路,一個人負責記沿途植被,一個人記經過的景點,每個人只用記一種類型,這樣的交互記憶,是非常有效率的記憶方式。

手機把所有需要記的都承包了。很多人連父母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活到最後,只用記得一串密碼。

甚至連密碼也不用記,iPhone X用行動證明,密碼也免了,刷臉就成。

資料表明,2015年全美人均注意力廣度為8.25秒,倒退到2000年,這一數值是12秒。

而一隻普通金魚的注意力廣度是9秒。

戲謔自己每天活得像條鹹魚的人,注意力連魚都不如。

控制自己不看手機,成為了一個艱難的自我拯救過程。

舍友准備考研,每天早出晚歸,我們都打趣她:真是勤奮地像回到了高三。

有一天,她哭喪著跟我說:“你知道嗎?別看我一天到晚在自習室,可是我效率真的低死了,老想著看手機,是不是沒救了。”

後來,在大家的建議下,舍友果斷把手機封存在櫃子裡,換了一台老年機。

老年機,這些不能上網不能娛樂,僅有通訊功能的原始手機,銷量節節上升,有些款式在淘寶上已經有六萬多成單量。

除了買給完全不會上網的外公外婆老爸老媽,更多人是買給自己。

如果實在抵擋不了智慧手機裡那個聲色犬馬的虛擬世界的誘惑,不如徹底隔絕它。

德克薩斯在對約800多人的心理測試中發現,只要人的身邊有手機,不論是否接發文字消息或看圖片,人的注意力,都比不帶手機更分散。

即使不看手機,只要手機存在于你周圍,還是會影響效率。

手機放在身邊,要求自己不去想它,這個過程,本身就分散了部分注意力。

憑《死了都要愛》大火的歌手信曾自爆從來不用手機。他覺得,沒有手機的日子很舒服。

“有了手機,就會一直在刷刷刷而忽略掉身邊的人。有人說網路世界很大,但那都是你沒有辦法親身去感受的事情。像演唱會也是,大家都已經到了現場,第一件事卻是拿著手機對著螢幕拍,真人就在前面啊,那還不如直接看轉播好了。每次當我回到臺灣看到新聞時,就覺得大家好吵。我在海邊吹著海風,喝著啤酒時,都會覺得,既然世界可以這麼美好,幹嗎為一點小事氣成那樣。”

我們很難活成信這樣,但總應該給自己餘留一些時間,離手機遠一點,再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