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明村”金字招牌如何煉成

天清氣朗,俯瞰廉江市石城鎮十字路村。 本報記者 李忠 航拍

碧海銀沙網訊 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廣東省文明村、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不到十年時間,十字路村這個鶴地水庫庫區移民村,一步一個腳印,用勤勞和智慧,讓文明村創建結出了累累碩果,近日還入選廣東省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擬推薦名單。文明村到底“文明”在哪?金字招牌又是如何煉成?24日,記者走進廉江市石城鎮十字路村,探尋該村文明創建背後的密碼。

規劃先行,高品質打造宜居村莊

高空俯瞰十字路村,整齊有序的小別墅拔地而起,筆直寬敞的村道四通八達,樓宇巷間綠樹成蔭,青山綠水環抱圍繞,別有一番風味。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美麗的村莊在2008年前卻是另一副模樣:舊村位於凹凸不平的山坳上,村裡房子大部分都是泥磚瓦房,低矮破舊;村巷彎曲狹窄,坑坑窪窪;村裡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住了半輩子老村,

沒想到80多歲了還能住進新村。”村裡86歲的李大爺感歎道。2007年,該村村民達成共識,決心改變村場落後面貌,另選宅基地整體搬遷,這一想法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逐級上報,該工程於2008年立項,同年11月29日破土動工。廉江市委、市政府決心建設一個宜居宜業移民新村,聘請省建築設計院進行統一規劃設計。規劃建設面積42000平方米,規劃建房100幢,首期建房62幢,每幢占地面積約為109平方米,
每三戶為一個單元,結構類似“聯排別墅”。更讓村民感到自豪的是,他們可以從設計院提供的10套方案裡,挑選自己喜歡的設計圖。

同時,不斷完善村莊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先後建起文化樓、文化長廊、標準籃球場、自來水塔、休閒生態公園和太陽能路燈等,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園村、別墅村。

每天清晨,伴隨著清新的空氣,晨練的老人三五成群打太極;夜幕降臨,在燈光點綴下,

十字路村仿佛披上光彩奪目的衣裳,在動感的廣場舞聲裡,更顯婀娜多姿。

文明創建,新風新事層出不窮

恬靜優美的村巷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巨變,路面硬化了、村莊綠化了、街院淨化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觀。

“搬進新村後,村民的衛生意識明顯提高,大家不再亂丟垃圾了。”該村原村幹部李德榮說,為了保持村容整潔,村裡還特別制定了村衛生準則,實行“屋前屋後衛生三包政策”,

如有村民亂丟垃圾,將在村公佈欄公佈批評。漫步平整的村道上,鮮見牛、雞、鴨等家畜家禽,村莊乾淨整潔。

李德榮介紹,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該村在注重居住環境改善的同時,也致力於發展經濟。根據自身的資源實際和市場需求情況,引導和鼓勵村民種植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目前,該村種植荔枝、龍眼、珍珠石榴等各類水果470多畝,種植西蘭花等外運菜80多畝,淡水養殖面積50多畝。另外,依託毗鄰謝鞋山風景區等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建設農家樂園等,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從2008年的人均收入30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近萬元。

從2009年開始,十字路村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新春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賽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強群眾凝聚力。同時,村裡每年評選五好文明家庭、公益之星、好媳婦等群眾身邊的典型,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展示,讓村民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先進如在眼前”,新風新事層出不窮。

十字路村是水庫移民新村,村風淳樸,歷來尊師重教成風,2012年成立了村教育基金,大力獎教獎學,近年來該村走出數十名大學生,2016年還出了一名清華大學生,成為一時美談。

該村有個叫李錦雄的孤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一直跟隨叔父生活,後在各級政府及眾鄉親的大力資助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子。

……

此外,該村充分利用文化樓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陣地,鼓勵村民讀書看報,提高村民的種養技能、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知識水準。村裡還成立了村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村中事務實行民主管理,設立村務公開欄,規範村務公開內容,村務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民主,深得人心。

廉江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十字路村在文明創建過程中改善了環境,凝聚了人心,發展了經濟,淳化了鄉風,提升了文明,值得借鑒。

淡水養殖面積50多畝。另外,依託毗鄰謝鞋山風景區等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建設農家樂園等,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從2008年的人均收入30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近萬元。

從2009年開始,十字路村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新春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賽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強群眾凝聚力。同時,村裡每年評選五好文明家庭、公益之星、好媳婦等群眾身邊的典型,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展示,讓村民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先進如在眼前”,新風新事層出不窮。

十字路村是水庫移民新村,村風淳樸,歷來尊師重教成風,2012年成立了村教育基金,大力獎教獎學,近年來該村走出數十名大學生,2016年還出了一名清華大學生,成為一時美談。

該村有個叫李錦雄的孤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一直跟隨叔父生活,後在各級政府及眾鄉親的大力資助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子。

……

此外,該村充分利用文化樓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陣地,鼓勵村民讀書看報,提高村民的種養技能、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知識水準。村裡還成立了村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村中事務實行民主管理,設立村務公開欄,規範村務公開內容,村務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民主,深得人心。

廉江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十字路村在文明創建過程中改善了環境,凝聚了人心,發展了經濟,淳化了鄉風,提升了文明,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