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檔文化節目一做就是12年,讓我知道什麼叫匠人精神!

9月23日,一檔做了12年的文化節目

迎來了它的600期特別活動。

多位文化匠人彙聚一堂為它慶祝

有鐵杆粉絲說很想從第一期再回看一次,

這甚至成了一種執念。

這個節目就是鳳凰衛視的

《文化大觀園》。

慶祝《文化大觀園》開播600期

現場觀眾如數家珍

《文化大觀園》開播於2006年,是鳳凰衛視一檔有十二年歷史的文化欄目,也是一檔在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圈播出的高端文化紀錄片節目。

為了慶祝節目開播600期,昨天下午,由鳳凰衛視與日本駐華大使館共同舉辦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活動之大巧若拙·淬煉匠心暨《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在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行。

多位中日文化界重量級嘉賓齊聚北京,現場深入暢談中日文化交流,探討匠人精神。到場的觀眾看著螢幕上播放的一張張圖片,

如數家珍地討論著,“這是他們幾幾年的節目,做了一個系列,他們當時……”“這期我看過,王魯湘老師為了做節目,爬到了太和殿的屋脊上,就是拍攝故宮那期…… ”

回憶12年點滴

王魯湘詮釋電視人的匠人精神

12年前的冬天,在瀋陽,王魯湘錄製完《縱橫中國》為期四年的最後一個鏡頭,

告別了一起奮鬥了四年,馬上就要解散的《縱橫中國》欄目組的朋友,拖著皮箱搬到了另一家酒店。 在這裡,幾位新同事正等著王魯湘,去採訪拍攝趙本山的東北二人轉培訓學校——《文化大觀園》就這樣誕生在東北的皚皚白雪世界。

現場回顧節目開播第一期

這一走就是12年,一做就是600期!

“12年,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會長成美少年。

12年,一個剛上學的孩子會考進大學。

12年,一個青澀的實習生會成為編導、製片人。

12年,還有好些位《文化大觀園》採訪

拍攝過的學者、專家、高僧大德相繼離世。

12年,風度翩翩玉樹臨風的王魯湘,也悄悄步入老年。 ”

王魯湘在現場演講的時候,回顧起這12年來的點點滴滴和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的同事,飽含深情。

談到匠人精神,他說:“其實我們電視人也是匠人,我們常說搞電視的人是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相結合,以體力勞動為主,這就是匠人的勞作特點。我就是這樣的一個電視匠人,我的同事都是。把手裡的活做好,做精,做絕,就是我們的追求和事業心。事實上,《文化大觀園》堅守12年,埋頭苦幹600期,光靠聰明是堅持不住的,這裡確實有一股拙勁。”

600期節目,意味著是600個星期,每個星期策劃一個選題,聯繫一個嘉賓,出一趟差,坐一次飛機,住一家陌生旅店,去一個陌生地方,瞭解一些陌生資訊,思考一些陌生問題,節目不開天窗,交通不出事故,機器不出故障,人不得病,這確實不容易。而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總策劃,王魯湘從未請過一次病假。

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採訪

他說他一輩子堅持做了20年從未間斷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是拍電視,一件是自己給自己肚皮上打胰島素。頭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指著它謀生吃飯;後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活命。

12年來,《文化大觀園》遍訪古刹名山,探尋遺址古墓,二十二次進故宮,數十次問道高僧,拜訪過百余位大師學者。從民俗文化,到異域古城,從神秘文明,到西方藝術。12年,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

節目採訪過的匠人

文化匠人歡聚一堂

現場展示珍貴技藝

而受他採訪、與他結交的朋友,也都是和王魯湘一樣,對文化藝術、傳統技藝葆有執念的文化匠人。在昨天的“《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現場,王魯湘和他的朋友們近距離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的盛宴。

有來自日本的國寶級能樂鼓師大倉正之助與中國內地青年舞蹈家朱晗合作帶來精彩的能樂大鼓·古典舞。

以及由赤塚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帶來的難得一見的漆器蒔繪技藝表演。

還有料理人渡邊孝帶來的匠心日料。到場嘉賓不僅大飽眼福,同時也大飽口福。

主辦方互相致意

王紀言中日文流暢切換

作為主辦方之一,鳳凰衛視執行董事、鳳凰研究院院長王紀言用流利的漢語和日語,向日本大使館和到場的嘉賓表示感謝。中日文360度無死角流暢切換,瞬間俘獲了台下觀眾。原來早在38年前,王紀言就曾因拍攝《絲綢之路》與日本友人合作過,對於中日文化交流有切身的感受。

王紀言說:“我認為《文化大觀園》是華語電視臺中做的時間最長的文化節目之一。節目的國際取材中很多來自於日本,在採訪中日本文化界的朋友給予了我們大力幫助,在此利用這個機會我代表鳳凰衛視向日本朋友表示感謝。”

而日本駐華首席公使伊藤康一則用中文進行演講,他說:“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在此拉開帷幕,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日文化交流綿長悠久,希望用文化作為紐帶促進中日間的廣泛瞭解和交流。”

現場錄製文化論壇

嘉賓思想精彩碰撞

在《文化大觀園》記錄的諸多文化現象、藝術傳統的題材裡,當然少不了以“匠人”著稱的日本傳統工藝。節目開播以來一直關注中日間的文化交流,並多次赴日拍攝選題。其中《匠人之國》系列、《中國元素日本制》系列以及《歌劇「鑒真東渡」》等選題都取得較大反響。

來自中日文化界的各位嘉賓,針對“中日文化交流”和“匠人精神”兩個主題進行了深度的論壇沙龍。

第一場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壇環節,王魯湘對話前國家宗教局局長(歌劇《鑒真東渡》推動者)葉小文、東京華助中心代表理事顏安,以《鑒真東渡》為主線,探討了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場論壇以“china瓷器·japan漆器”為題,王魯湘對話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國畫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庚,以及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白明和赤塚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從藝術出發,探討中日文化中的匠人精神。

到場的觀眾也參與到論壇討論中來,借著千載難逢的機會,向現場的嘉賓提問。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大家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認知以及對匠人精神的理解,還讓大家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現場嘉賓精彩的討論和思想碰撞經由節目組全程錄製,將製作成兩期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播出。

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

活動當天,同時舉行了欄目新書《匠人本色》的發佈活動,經過多年的深入採訪和製作,《文化大觀園》沉澱了豐富的素材和故事,《匠人本色》由王魯湘執筆撰寫,講述日本匠人系列故事。

這麼一個純文化欄目,卻贏得不錯的口碑,培養了一批鐵杆粉絲,沒有廣告收入,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卻一直大力支持,從未想過要放棄。這是一種對“沉澱生命美感的執念”,也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尊重。王魯湘用“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來表達自己對劉長樂先生的感激。

《文化大觀園》開播12年,當然也少不了觀眾的一路支持與陪伴,為了讓節目更好的前行,我們誠邀您繼續與我們一起探索和記錄文化的大觀園!

編輯:撕紙小妹

600期節目,意味著是600個星期,每個星期策劃一個選題,聯繫一個嘉賓,出一趟差,坐一次飛機,住一家陌生旅店,去一個陌生地方,瞭解一些陌生資訊,思考一些陌生問題,節目不開天窗,交通不出事故,機器不出故障,人不得病,這確實不容易。而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總策劃,王魯湘從未請過一次病假。

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採訪

他說他一輩子堅持做了20年從未間斷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是拍電視,一件是自己給自己肚皮上打胰島素。頭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指著它謀生吃飯;後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活命。

12年來,《文化大觀園》遍訪古刹名山,探尋遺址古墓,二十二次進故宮,數十次問道高僧,拜訪過百余位大師學者。從民俗文化,到異域古城,從神秘文明,到西方藝術。12年,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

節目採訪過的匠人

文化匠人歡聚一堂

現場展示珍貴技藝

而受他採訪、與他結交的朋友,也都是和王魯湘一樣,對文化藝術、傳統技藝葆有執念的文化匠人。在昨天的“《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現場,王魯湘和他的朋友們近距離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的盛宴。

有來自日本的國寶級能樂鼓師大倉正之助與中國內地青年舞蹈家朱晗合作帶來精彩的能樂大鼓·古典舞。

以及由赤塚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帶來的難得一見的漆器蒔繪技藝表演。

還有料理人渡邊孝帶來的匠心日料。到場嘉賓不僅大飽眼福,同時也大飽口福。

主辦方互相致意

王紀言中日文流暢切換

作為主辦方之一,鳳凰衛視執行董事、鳳凰研究院院長王紀言用流利的漢語和日語,向日本大使館和到場的嘉賓表示感謝。中日文360度無死角流暢切換,瞬間俘獲了台下觀眾。原來早在38年前,王紀言就曾因拍攝《絲綢之路》與日本友人合作過,對於中日文化交流有切身的感受。

王紀言說:“我認為《文化大觀園》是華語電視臺中做的時間最長的文化節目之一。節目的國際取材中很多來自於日本,在採訪中日本文化界的朋友給予了我們大力幫助,在此利用這個機會我代表鳳凰衛視向日本朋友表示感謝。”

而日本駐華首席公使伊藤康一則用中文進行演講,他說:“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在此拉開帷幕,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日文化交流綿長悠久,希望用文化作為紐帶促進中日間的廣泛瞭解和交流。”

現場錄製文化論壇

嘉賓思想精彩碰撞

在《文化大觀園》記錄的諸多文化現象、藝術傳統的題材裡,當然少不了以“匠人”著稱的日本傳統工藝。節目開播以來一直關注中日間的文化交流,並多次赴日拍攝選題。其中《匠人之國》系列、《中國元素日本制》系列以及《歌劇「鑒真東渡」》等選題都取得較大反響。

來自中日文化界的各位嘉賓,針對“中日文化交流”和“匠人精神”兩個主題進行了深度的論壇沙龍。

第一場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壇環節,王魯湘對話前國家宗教局局長(歌劇《鑒真東渡》推動者)葉小文、東京華助中心代表理事顏安,以《鑒真東渡》為主線,探討了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場論壇以“china瓷器·japan漆器”為題,王魯湘對話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國畫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庚,以及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白明和赤塚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從藝術出發,探討中日文化中的匠人精神。

到場的觀眾也參與到論壇討論中來,借著千載難逢的機會,向現場的嘉賓提問。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大家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認知以及對匠人精神的理解,還讓大家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現場嘉賓精彩的討論和思想碰撞經由節目組全程錄製,將製作成兩期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播出。

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

活動當天,同時舉行了欄目新書《匠人本色》的發佈活動,經過多年的深入採訪和製作,《文化大觀園》沉澱了豐富的素材和故事,《匠人本色》由王魯湘執筆撰寫,講述日本匠人系列故事。

這麼一個純文化欄目,卻贏得不錯的口碑,培養了一批鐵杆粉絲,沒有廣告收入,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卻一直大力支持,從未想過要放棄。這是一種對“沉澱生命美感的執念”,也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尊重。王魯湘用“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來表達自己對劉長樂先生的感激。

《文化大觀園》開播12年,當然也少不了觀眾的一路支持與陪伴,為了讓節目更好的前行,我們誠邀您繼續與我們一起探索和記錄文化的大觀園!

編輯:撕紙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