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一個重磅新聞比央行叫停ICO更值得重視

作者:顧繼東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51篇原創首發文章

央行9月以來對於ICO、比特幣等代幣的監管,沒有借力於國外央行、專家的既有經驗,根據事實和法律,自信而有為,必須點贊。

筆者在5月、7月的文章中分別說道,“比特幣等非中心化貨幣尚不能成為你我錢包中的一種日常貨幣,如果你是一個穩健的投資者,筆者也不建議你參與比特幣的投機交易”。“當我們開展ICO業務時,不要一不小心,通過一個代幣的仲介和新概念,

變成了一個規避建制的‘非法公眾集資’”。“面對眼花繚亂的變革,我們當明白各自的立場,對建制提出疑問,對建制外的選擇同樣提出疑問。否則,我們將成為被裹挾的韭菜。”從理論角度,筆者贊同央行到目前為止的這些管理措施。

然而,央行的對於虛擬貨幣的果敢封殺,並不能提升民眾對於國家信用貨幣的貨幣政策的信心。某種意義而言,比特幣是互聯網世界的人們對抗現實建制世界的國家信用貨幣通脹發行的一個去中心化的創想,

是基於區塊鏈等技術、分散式觀念之上的信心眾籌。而之所以暴漲,也是因為賭桌上的籌碼暴增——美元、人民幣等國家信用貨幣的濫發。比特幣等代幣,不幸成為房產、金融衍生品等之外,新的炒作題材。值得指出的是,在比特幣的旗幟下,魚龍混雜,有理想家,有新事物的嘗鮮者,有逐利而來的投機者,更有少數利用監管寬容而做局圈錢的“鯊魚”。

封殺ICO、強化比特幣監管之後,也還是要回答老問題: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

長期的、傳統的“央行——金融系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下“直升飛機撒錢”, 對於財富分配是非中立的,是導致目前世界經濟和政治兩極化、民粹主義抬頭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增的貨幣量起初並不是到了所有人的腰包裡;首先受益的人所得的數額並不完全相等,也並非所有人在得到同樣數目的新增貨幣後會有同樣的反應。”(米塞斯)比爾•蓋茨走進一家酒吧,從統計上來說,該酒吧顧客的平均財富會劇增,但他們並沒有變得更有錢。借用這個比喻,比爾•蓋茨走進一家銀行大堂借錢,該大堂整體的借款水準會大大提高,

但其餘顧客並不會因此得到或多得貸款。將伯南克宏觀“金融加速器”理論結合銀行微觀的客戶分類實務,我們不難發現,“直升飛機撒錢”實際是在“在信用階梯上撒錢”, 是依據原有的財富存量進行分配,“愛富嫌貧”,加劇了不平等。

當代貨幣銀行理論的假設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有著同樣致命的錯誤:“假定每個人都‘最初擁有’一定量的物品或資本:資本的所有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這種情況,被作為“特殊狀態”而忽略掉了。”(傑弗•霍奇森)“代表性個體模型,銀行家和工人是同質的。”(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

“如果所有的家庭都以某一初始金融資產開始”(邁克爾•伍德福德),由此展開的推演,“評價貨幣政策優劣應該基於具有微觀基礎的社會福利函數”並不能實現,“貨幣政策規則的操作工具應該是控制利率而非控制貨幣總量”的結論,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當代貨幣發行傳導理論對於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知識無差異和資訊對等的假設也是存在缺陷的。央行居於頂端,金融系統次之,而有理財顧問(大到伯南克瞭解美聯儲決策的公式、資訊、偏好,小到銀行貴賓室的理財顧問)的10%富人緊隨其後,接下來便是有一定知識結構和閒暇時間學習的中產,而于金融知識匱乏且金融專注度較差的一般民眾可能就要居於末端。在金融知識的階梯上,“大蝦”、“菜鳥”的收益天差地別。

當代貨幣政策的另一個錯誤,是回避增長的極限。紙幣與黃金的完全脫鉤,也就令紙幣的發行完全與自然限制脫鉤,而和當時代人們的欲望、痛苦與狂歡相聯結。黃金作為自然界的一個元素,總有其數量限制,不論人們如何誇張地調整黃金與紙幣比例,自然界的元素總歸通過黃金有所代言。在金本位下的週期,商業欲望、投資欲望和消費欲望的膨脹,對地球資源的加速開採,總會隨著黃金的數量限制而不得不調整。而脫鉤的紙幣制度,表面上似乎更有利於當今時代的人,為他們服務,使其免于“黃金的荊冠”,可以不斷地刺激欲望,加大消費,無節制地浪費地球資源。

經濟週期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淘汰不合理產品和商家,也包括競爭力較差的銀行、金融機構。

經濟週期一般來說,也有利於現有財富存量的流動。經濟週期有助於調整人們的商品消費欲望膨脹。

經濟週期,也是一種對消費主義,對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的欲望膨脹的清算。

梅隆先生有一句經典名言:“清算勞工,清算股票,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他說:“這樣做有助於淨化經濟體的腐朽部分。過高的生活成本和生活方式應當降一降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某種意義是清算主義的政策取向的結果,當然未免過於慘烈。

“西方經濟學理論存在的缺陷導致我們採用了錯誤的生產成本計算方法,令我們錯誤地教授給學生經濟增長沒有生態限制的理論。”必須面對“世代利益”,我們當代人對於地球生態平衡的責任,必須體現在世界金融的設計中。如果因為我們對於各自利益的堅持,在持續的衝突中不能依靠“市場的買賣”來達成交易,尤其是自然的持續惡化,造成“絕對的稀少性”,因此而走向“管理的或配額的”交易,最終走向專制,那將是自由主義和人類理性的可悲失敗。

當分配不正義,財富日益累積在1%手中,99%的民眾誰又會願意同舟共濟——為地球生態平衡而忍耐,犧牲“目前的消費”呢?

當代人,面臨著不正義,又有誰願意考慮代際的利益呢?代際公平?環境資源的代際產權呢?

凱恩斯的基本主題是:沒有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就不需要面向未來的決策行為,貨幣就不會出現。他講得非常清楚:“貨幣之本質功能在於,它是聯結現在和未來之工具或手段。”

金融家及當代的貨幣政策必須承擔起世代利益的聯結工作,體現代際公平。減緩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轉變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應該成為當代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考量。

在央行滅掉ICO的消息鋪天蓋地之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另一個重磅新聞。報導稱,“世界頭號石油進口國中國準備發行以人民幣計價、可轉換成黃金的原油期貨合約。該原油期貨合約將是中國首次向外國投資者、交易所和石油公司開放的商品合約。該合約有望成為最重要的石油基準,並且允許出口商們繞過美元計價基準,用人民幣交易。換句話說,原油以人民幣計價,最終原油出口國可以將人民幣換成黃金。也就是形成了原油和人民幣掛鉤,人民幣和黃金掛鉤的定價體系。從而規避了原油和美元掛鉤的交易體系。”

人民幣的自信,或可以依賴高額的美元儲備,也可以依賴黃金。但這都是他的信力。最終,人民幣的自信,應該源於眾籌的信心:民眾對於幣值穩定的信心、對於貨幣發行中分配正義的信心。

作者1990年畢業於復旦世界經濟系。已出版:《內心節奏》《給每個人發錢——貨幣發行傳導之分配正義芻論》《親身體嘗——互聯網思維下的消費者保護》

作品連結: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被作為“特殊狀態”而忽略掉了。”(傑弗•霍奇森)“代表性個體模型,銀行家和工人是同質的。”(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

“如果所有的家庭都以某一初始金融資產開始”(邁克爾•伍德福德),由此展開的推演,“評價貨幣政策優劣應該基於具有微觀基礎的社會福利函數”並不能實現,“貨幣政策規則的操作工具應該是控制利率而非控制貨幣總量”的結論,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當代貨幣發行傳導理論對於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知識無差異和資訊對等的假設也是存在缺陷的。央行居於頂端,金融系統次之,而有理財顧問(大到伯南克瞭解美聯儲決策的公式、資訊、偏好,小到銀行貴賓室的理財顧問)的10%富人緊隨其後,接下來便是有一定知識結構和閒暇時間學習的中產,而于金融知識匱乏且金融專注度較差的一般民眾可能就要居於末端。在金融知識的階梯上,“大蝦”、“菜鳥”的收益天差地別。

當代貨幣政策的另一個錯誤,是回避增長的極限。紙幣與黃金的完全脫鉤,也就令紙幣的發行完全與自然限制脫鉤,而和當時代人們的欲望、痛苦與狂歡相聯結。黃金作為自然界的一個元素,總有其數量限制,不論人們如何誇張地調整黃金與紙幣比例,自然界的元素總歸通過黃金有所代言。在金本位下的週期,商業欲望、投資欲望和消費欲望的膨脹,對地球資源的加速開採,總會隨著黃金的數量限制而不得不調整。而脫鉤的紙幣制度,表面上似乎更有利於當今時代的人,為他們服務,使其免于“黃金的荊冠”,可以不斷地刺激欲望,加大消費,無節制地浪費地球資源。

經濟週期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淘汰不合理產品和商家,也包括競爭力較差的銀行、金融機構。

經濟週期一般來說,也有利於現有財富存量的流動。經濟週期有助於調整人們的商品消費欲望膨脹。

經濟週期,也是一種對消費主義,對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的欲望膨脹的清算。

梅隆先生有一句經典名言:“清算勞工,清算股票,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他說:“這樣做有助於淨化經濟體的腐朽部分。過高的生活成本和生活方式應當降一降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某種意義是清算主義的政策取向的結果,當然未免過於慘烈。

“西方經濟學理論存在的缺陷導致我們採用了錯誤的生產成本計算方法,令我們錯誤地教授給學生經濟增長沒有生態限制的理論。”必須面對“世代利益”,我們當代人對於地球生態平衡的責任,必須體現在世界金融的設計中。如果因為我們對於各自利益的堅持,在持續的衝突中不能依靠“市場的買賣”來達成交易,尤其是自然的持續惡化,造成“絕對的稀少性”,因此而走向“管理的或配額的”交易,最終走向專制,那將是自由主義和人類理性的可悲失敗。

當分配不正義,財富日益累積在1%手中,99%的民眾誰又會願意同舟共濟——為地球生態平衡而忍耐,犧牲“目前的消費”呢?

當代人,面臨著不正義,又有誰願意考慮代際的利益呢?代際公平?環境資源的代際產權呢?

凱恩斯的基本主題是:沒有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就不需要面向未來的決策行為,貨幣就不會出現。他講得非常清楚:“貨幣之本質功能在於,它是聯結現在和未來之工具或手段。”

金融家及當代的貨幣政策必須承擔起世代利益的聯結工作,體現代際公平。減緩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轉變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應該成為當代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考量。

在央行滅掉ICO的消息鋪天蓋地之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另一個重磅新聞。報導稱,“世界頭號石油進口國中國準備發行以人民幣計價、可轉換成黃金的原油期貨合約。該原油期貨合約將是中國首次向外國投資者、交易所和石油公司開放的商品合約。該合約有望成為最重要的石油基準,並且允許出口商們繞過美元計價基準,用人民幣交易。換句話說,原油以人民幣計價,最終原油出口國可以將人民幣換成黃金。也就是形成了原油和人民幣掛鉤,人民幣和黃金掛鉤的定價體系。從而規避了原油和美元掛鉤的交易體系。”

人民幣的自信,或可以依賴高額的美元儲備,也可以依賴黃金。但這都是他的信力。最終,人民幣的自信,應該源於眾籌的信心:民眾對於幣值穩定的信心、對於貨幣發行中分配正義的信心。

作者1990年畢業於復旦世界經濟系。已出版:《內心節奏》《給每個人發錢——貨幣發行傳導之分配正義芻論》《親身體嘗——互聯網思維下的消費者保護》

作品連結: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