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醫林文苑|你真的讀懂《囫圇吞棗》了嗎?

但凡上過學的人,只怕沒有誰不曉得《囫圇吞棗》這個故事。

故事透露出的諷刺意味自不必說了,可不知怎麼的,這個故事傳著傳著,就變了味道,人們只記住了這個成語,但故事中所蘊含的最本質的道理反而被人們徹頭徹尾的遺忘了。試問,你真的讀懂《囫圇吞棗》這個故事了嗎?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講《囫圇吞棗》這篇課文,文中有提到“梨子吃多了會傷脾,大棗吃多了會傷齒”的話,於是文中的人就提出了“囫圇吞棗”這個假設。

那時候,老師就帶著我們一班人嘻嘻哈哈的嘲笑文中人物的愚蠢。再後來,也不知怎麼的,老師一轉舌頭,就把這個故事硬生生和我們的學習掛起鉤來,說“囫圇吞棗”的意思,就是學知識不求甚解。當然,我們也都深刻地記住了“囫圇吞棗”這個成語的意思。

可是那時候,我腦子中一直有個疑問在不停地盤旋:既然梨吃多了傷脾,棗吃多了傷齒,那麼究竟該怎麼吃梨和吃棗才是正確的呢?怎麼吃才既不會傷脾也不會傷齒呢?那個時候膽子小不敢問,現在想想,即便問了,只怕老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之後就不了了之了,直到成年後學習了中醫知識,回過頭再想想小時候學過的這篇課文,才赫然發現,《囫圇吞棗》分明是個蘊含著深刻中醫學道理的趣味故事,

為什麼人們偏偏要牽強附會的和學習掛起鉤來,反而讓它最本質的核心思想變的越來越模糊?

好吧,讓我們先從梨子和大棗說起吧。

梨子是一種汁液豐富的水果,解渴最妙,因其性微寒,故而能生津止渴,養陰潤肺。

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的《藥性歌括四百味》中提到:“梨味甘酸,解酒除渴,止嗽消痰,善驅煩熱。” 那麼,梨吃多了為什麼會傷脾呢?這是因為脾在五行之中屬土,喜燥惡濕,喜暖惡寒。而梨子素有養陰生津之效,故而就有助濕之弊;又因其性微寒,恰為脾所不喜。因此梨吃多了便會傷脾。

再說大棗。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這裡的“中”,指的便是中焦脾和胃。《藥性歌括四百味》裡這樣概括大棗的功效:“大棗味甘,調和百藥,益氣養脾,中滿休嚼。”文字中明確提到“中滿休嚼”的問題。意思是說,如果胃脘痞悶、脹滿不適的話,那麼最好不要吃大棗。胃病患者之所以不能生吃大棗,個中原因主要是因為棗皮堅韌,人的胃液和腸液均不能奈何它,從而增大了對胃壁的刺激作用。另外,大棗性偏溫燥,吃多了容易助長胃熱,民間也叫作“上火”。倘若胃熱亢盛,那麼便會出現牙齦腫痛、口氣臭穢的情況。如果牙齦腫痛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改善的話,就會出現潰爛化膿,牙齒鬆動,甚至是牙齒脫落的問題,于健康不利。因此,棗吃多了便會傷齒。

從上述的分析不難看出,一個人想要正確對待吃梨吃棗的問題,那麼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的體質情況。如果一個人平素就有脾胃虛寒問題的話,那麼棗可以多吃,梨子就要少吃。而如果一個人平時就胃火亢盛,時不時的就會出現牙齦腫痛的問題的話,那麼梨子可以多吃,大棗就要少吃。

當然,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平素脾胃虛寒,面對汁水四濺的大鴨梨,我一口都不能吃嗎?我嘴饞了怎麼辦?也可能有人會這麼問:我平時就愛上火,一上火牙齦就腫就痛,那麼我一口都不能吃棗嗎?我嘴饞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不過得需要你動動腦子。但是你千萬別像故事中的人那樣,為了不傷脾,吃梨就光嚼不咽。為了不上火,就囫圇吞棗!

筆者說笑了!先說吃梨。為了減輕梨對脾的傷害作用,吃前可以用水煮或者用火烤。無論水煮還是火烤,在大自然熱力的作用下,梨的寒性都會大為降低,從而減輕對脾的傷害作用。在我國美麗的山西,人們每逢秋天,就有吃烤梨的習俗。你走在大街上,會看到許多小商販站在街邊用一隻只大鐵皮爐子烤著清香四溢的鴨梨,深度體現了山西人民的養生智慧。

再說吃棗。為了不上火,棗可以蒸著吃。蒸過的棗,久置不壞,溫性雖然不減,但燥性已有所降低,棗皮容易剝脫,避免了傷胃,吃起來又黏又甜。

大棗和秋梨都是藥食兩用的養生佳品。中醫認為,藥物的寒熱之性並不是絕對的,寒性藥與大隊溫熱藥配伍,其性亦變溫熱。同理,溫熱藥與大隊寒涼藥配伍,其性亦變寒涼。所以為了健康的需要,最簡單的方法還是棗梨同吃!大自然天地造化,鬼斧神工,聰明的你一定已經發現,在燥熱的初秋,棗和梨幾乎是同時上市的!二者如果放在一塊兒來吃,棗的溫性可以克制梨的寒性,梨的養陰生津之功也可以克制棗的助火傷齒之弊。筆者建議,如果你平素脾胃虛寒,吃梨時不妨三分梨而七分棗;如果你牙齦容易腫痛上火的話,吃棗時不妨七分梨而三分棗。

吃梨吃棗的問題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這分析來分析去的,也說了一大堆。現在我們再回到《囫圇吞棗》這個故事中來。我想當初講這個故事的人,必定是個懂醫的人。他之所以要講這個故事,就是要引發人們思考,讓人們明白大自然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只不知為什麼流傳到後來,故事硬生生被和學知識不求甚解聯繫了起來。倘若只是聯繫也就罷了,偏偏故事之外的我們,在肆無忌憚地嘲笑故事中人囫圇吞棗的時候,卻恰恰沒有真正領悟故事所蘊含的最本質的道理,在讀過這個故事之後的幾十年,甚至是終生都對這個故事囫圇吞棗!

親愛的讀者朋友,在看過了這篇文章之後,相信再也不會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真的讀懂《囫圇吞棗》了嗎?

| 投稿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注明來源。

從而增大了對胃壁的刺激作用。另外,大棗性偏溫燥,吃多了容易助長胃熱,民間也叫作“上火”。倘若胃熱亢盛,那麼便會出現牙齦腫痛、口氣臭穢的情況。如果牙齦腫痛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改善的話,就會出現潰爛化膿,牙齒鬆動,甚至是牙齒脫落的問題,于健康不利。因此,棗吃多了便會傷齒。

從上述的分析不難看出,一個人想要正確對待吃梨吃棗的問題,那麼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的體質情況。如果一個人平素就有脾胃虛寒問題的話,那麼棗可以多吃,梨子就要少吃。而如果一個人平時就胃火亢盛,時不時的就會出現牙齦腫痛的問題的話,那麼梨子可以多吃,大棗就要少吃。

當然,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平素脾胃虛寒,面對汁水四濺的大鴨梨,我一口都不能吃嗎?我嘴饞了怎麼辦?也可能有人會這麼問:我平時就愛上火,一上火牙齦就腫就痛,那麼我一口都不能吃棗嗎?我嘴饞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不過得需要你動動腦子。但是你千萬別像故事中的人那樣,為了不傷脾,吃梨就光嚼不咽。為了不上火,就囫圇吞棗!

筆者說笑了!先說吃梨。為了減輕梨對脾的傷害作用,吃前可以用水煮或者用火烤。無論水煮還是火烤,在大自然熱力的作用下,梨的寒性都會大為降低,從而減輕對脾的傷害作用。在我國美麗的山西,人們每逢秋天,就有吃烤梨的習俗。你走在大街上,會看到許多小商販站在街邊用一隻只大鐵皮爐子烤著清香四溢的鴨梨,深度體現了山西人民的養生智慧。

再說吃棗。為了不上火,棗可以蒸著吃。蒸過的棗,久置不壞,溫性雖然不減,但燥性已有所降低,棗皮容易剝脫,避免了傷胃,吃起來又黏又甜。

大棗和秋梨都是藥食兩用的養生佳品。中醫認為,藥物的寒熱之性並不是絕對的,寒性藥與大隊溫熱藥配伍,其性亦變溫熱。同理,溫熱藥與大隊寒涼藥配伍,其性亦變寒涼。所以為了健康的需要,最簡單的方法還是棗梨同吃!大自然天地造化,鬼斧神工,聰明的你一定已經發現,在燥熱的初秋,棗和梨幾乎是同時上市的!二者如果放在一塊兒來吃,棗的溫性可以克制梨的寒性,梨的養陰生津之功也可以克制棗的助火傷齒之弊。筆者建議,如果你平素脾胃虛寒,吃梨時不妨三分梨而七分棗;如果你牙齦容易腫痛上火的話,吃棗時不妨七分梨而三分棗。

吃梨吃棗的問題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這分析來分析去的,也說了一大堆。現在我們再回到《囫圇吞棗》這個故事中來。我想當初講這個故事的人,必定是個懂醫的人。他之所以要講這個故事,就是要引發人們思考,讓人們明白大自然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只不知為什麼流傳到後來,故事硬生生被和學知識不求甚解聯繫了起來。倘若只是聯繫也就罷了,偏偏故事之外的我們,在肆無忌憚地嘲笑故事中人囫圇吞棗的時候,卻恰恰沒有真正領悟故事所蘊含的最本質的道理,在讀過這個故事之後的幾十年,甚至是終生都對這個故事囫圇吞棗!

親愛的讀者朋友,在看過了這篇文章之後,相信再也不會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真的讀懂《囫圇吞棗》了嗎?

| 投稿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