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是大師徐悲鴻死忌,他的作品99%的人都知道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

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物件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穀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

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3日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開幕,他擔任執行主席,主持會議,當晚,腦溢血復發,不幸於9月26日逝世,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主要作品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幹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群馬》

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群馬取材於1940年喀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珍妮小姐畫像》

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援國內抗戰,

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記載於《列子》:伯樂暮年之向秦穆推薦九方皋找千里馬的故事。

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段和描繪方式的優秀的中國畫作品。

《田橫五百士》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正是有感于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

《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畫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愚公移山圖》

作於1940年,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臺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人紀念

2003年,為了紀念和弘揚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貢獻,設立了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陳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為首屆獲獎的書畫家。

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百年藝術史上“丹青巨擘、教育鉅子”,他對中西方的審美和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提倡對民族藝術加以取捨、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改良理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與本學院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不應而和,徐悲鴻藝術學院創立初衷就是要實現設計與藝術完美結合,培養時代創新人才。國內有兩所以徐悲鴻冠名的藝術學院,分別為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徐悲鴻紀念館有兩處:一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2010年該館開工再度擴建,新館預計2013年5月開館,一處位於宜興亦園內。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建立於1954年,它是由中國政府在徐悲鴻故居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該館原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授祿街16號,周恩來總理親書“悲鴻故居”匾額。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原紀念館被拆除。1973年,周總理指示重建新館。宜興徐悲鴻紀念館,1988年10月26日開館。

1985年7月19日我國發行了《J114 徐悲鴻誕生九十周年》,紀念徐悲鴻先生。

威武不能屈"的"高節",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

《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畫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愚公移山圖》

作於1940年,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臺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人紀念

2003年,為了紀念和弘揚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貢獻,設立了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陳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為首屆獲獎的書畫家。

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百年藝術史上“丹青巨擘、教育鉅子”,他對中西方的審美和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提倡對民族藝術加以取捨、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改良理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與本學院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不應而和,徐悲鴻藝術學院創立初衷就是要實現設計與藝術完美結合,培養時代創新人才。國內有兩所以徐悲鴻冠名的藝術學院,分別為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徐悲鴻紀念館有兩處:一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2010年該館開工再度擴建,新館預計2013年5月開館,一處位於宜興亦園內。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建立於1954年,它是由中國政府在徐悲鴻故居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該館原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授祿街16號,周恩來總理親書“悲鴻故居”匾額。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原紀念館被拆除。1973年,周總理指示重建新館。宜興徐悲鴻紀念館,1988年10月26日開館。

1985年7月19日我國發行了《J114 徐悲鴻誕生九十周年》,紀念徐悲鴻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