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人承接全球管理,中國人承接全球勞務

印度人承接全球管理,中國人承接全球勞務

印度和中國,龍象之爭在中國和印度之外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從兩國發展,民主與否,經濟優劣,教育好壞,電影影響,甚至到了中國人和印度人優劣等各個方面來進行比較優劣。

最近這幾年,這種爭論也傳播到了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報紙、新聞、甚至軍事都有比較和爭論。

剛剛鳳凰網上有一篇熱門文章《印度比中國可怕在哪裡?》,我也想蹭一下這個熱點,談談印度為什麼可以接管全球的500強,但是印度的發展卻不如中國。

毫無疑問,印度人正在接管全球500強公司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英美說英語的國家,

引用《印度比中國可怕在哪裡?》文章當中的資料: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國裔(籍)9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擔任CEO。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臺灣裔(籍)分別有1位,但中國大陸人卻榜上無名。關鍵問題是:除了穀歌與微軟,摩托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甚至滙豐銀行的高管當中也有很多印度裔高管。

《印度比中國可怕在哪裡?》把這個現象歸結在MBA的教育上,因為所有印度的工程師都願意去上MBA接受管理的教育,反觀中國的MBA教育,大部分是用來交圈子,國內幾大商學院以長江和中歐為例,高昂的學費其實就是阻擋了普通工程題去學MBA,

但是印度就不一樣,MBA的收費大部分工科畢業可以承擔的。但是就是因為我們的MBA不能普及程式師而導致中印之差嗎?我認為還有很多其它的原因:

其中之一:中國和印度的在普及教育的理念上並不完全相同。

要承認能當500強的高管印度裔,不論是按中國標準,還是按英美標準, 他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毫無疑問這幫人能力極強,有資格當大公司的高管。

前幾年印度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電影《三傻》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印度教育體系來自於英國,主要就是精英教育,如果你足夠聰明,你在印度的受到了教育其實並不比英美差,印度有個著名大學IIT(印度理工學院),印度人說考不上IIT的人才去哈佛留學,可想而知,印度頂尖大學並不落後。當然能上頂尖大學的人,絕大部分來自高種姓家庭,所以大學以培養領袖為主; 但是與頂尖大學相比,
印度的普及教育也是很差的,所以印度還有大量人群識字有困難,而這部分人大部分是低種姓為主。

2016年的印度人均GDP大約是2400多美元,相當於中國2004年水準,但是印度無論從接受教育程度和廣度來說,印度的基礎教育均不是當時的中國,印度適齡兒童只有80%可以上學,上學接受教育的時長平均4.4年,更很有意思的是印度政府在教育投入並不少,很早就達到了GDP 4%,而這個資料中國這幾年才達到。

反觀中國教育模式,不以精英教育為目標,是以流水線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無論在中國中小學,還是大學,教育部統一教學大綱,高中只是簡單分為文理兩科,高考甚至全國統一進行,拉通來招生,簡單來說,如果你是電腦天才,如果你英語和語文考不到好分數,對不起,在中國你是不可能上北清複交的,甚至連一本大學你都可能進不了。所以中國的教育的產生了合格的勞動者、程式師、工程師,但是很難教育產生領袖來,這也是中國教育被詬病所在。

在印度招聘的時候,一定要看看這個應聘者家庭背景和種姓,和中國相反富二代給人以不努力不上進的印象,但是在印度一定要招高種姓和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這批人接受的精英教育思想,工作努力奮進; 相反家庭條件不好的且是低種姓的人,往往是以混日子為主。

第二個原因,我還是認為英語和文化的原因,其實管理最為主要的兩個手段就是溝通和交流,雖然印度籍高管在英美非常吃香, 但是在歐洲大陸就少很多,很少有法國、德國公司任命印度籍高管,我認為原因為就是在英語和文化; 別小看這個差異,哪怕你是出生英美移民二代,英文比印度人還是純正,但是從根底上的差異,以及在文化的上的差異,你的溝通遠不如印度人好,畢竟文化同源,語言同根,這上面就可以減少很多誤解,而就是小小的誤解造成上升的通道的差異,日積月累,矽谷就從原來的IC (India & China)變成了AI (American & India).

第三個就是融入本地社會原因:印度在語言和文化優勢,帶來他們融入本地要是更好更快一點,障礙少,所以你看一下本地人的PARTY,印度人加入非常正常,反映到公司的層面,印度人抱團就遠比其他族人員要厲害,有一個笑話:一個印度變成了管理者, 很快這個部門所有的人員都會變成了印度人了; 反觀中國人,有的時個為了表明自己已經融入本地社會,在招聘的時候,故意排拆中國人,最為極端的例子,在加洲的教育平權法案當中,居然二個華裔議員支持這個法案,要知道這個法案對華裔傷害最大,搞得印度裔也用怪怪的眼光看著華為怎麼選出這兩個SB出來的。

就是因為管理就是溝通和交流,肯定同種的人更好溝通,更容易拉幫結派,也就是一個兄弟三個幫,沒有三個幫,你是上不了更高位的(別笑這個是一個優點,翻譯過來就是志同道合,理念相同)。就是印度裔更會拉幫結派,所以在高管的位置上,印度裔還會再創新高。

這個現象在反過來說,在矽谷也得到驗證:就是華裔和印度裔在矽谷的創業公司大體相當,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差距。

上學接受教育的時長平均4.4年,更很有意思的是印度政府在教育投入並不少,很早就達到了GDP 4%,而這個資料中國這幾年才達到。

反觀中國教育模式,不以精英教育為目標,是以流水線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無論在中國中小學,還是大學,教育部統一教學大綱,高中只是簡單分為文理兩科,高考甚至全國統一進行,拉通來招生,簡單來說,如果你是電腦天才,如果你英語和語文考不到好分數,對不起,在中國你是不可能上北清複交的,甚至連一本大學你都可能進不了。所以中國的教育的產生了合格的勞動者、程式師、工程師,但是很難教育產生領袖來,這也是中國教育被詬病所在。

在印度招聘的時候,一定要看看這個應聘者家庭背景和種姓,和中國相反富二代給人以不努力不上進的印象,但是在印度一定要招高種姓和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這批人接受的精英教育思想,工作努力奮進; 相反家庭條件不好的且是低種姓的人,往往是以混日子為主。

第二個原因,我還是認為英語和文化的原因,其實管理最為主要的兩個手段就是溝通和交流,雖然印度籍高管在英美非常吃香, 但是在歐洲大陸就少很多,很少有法國、德國公司任命印度籍高管,我認為原因為就是在英語和文化; 別小看這個差異,哪怕你是出生英美移民二代,英文比印度人還是純正,但是從根底上的差異,以及在文化的上的差異,你的溝通遠不如印度人好,畢竟文化同源,語言同根,這上面就可以減少很多誤解,而就是小小的誤解造成上升的通道的差異,日積月累,矽谷就從原來的IC (India & China)變成了AI (American & India).

第三個就是融入本地社會原因:印度在語言和文化優勢,帶來他們融入本地要是更好更快一點,障礙少,所以你看一下本地人的PARTY,印度人加入非常正常,反映到公司的層面,印度人抱團就遠比其他族人員要厲害,有一個笑話:一個印度變成了管理者, 很快這個部門所有的人員都會變成了印度人了; 反觀中國人,有的時個為了表明自己已經融入本地社會,在招聘的時候,故意排拆中國人,最為極端的例子,在加洲的教育平權法案當中,居然二個華裔議員支持這個法案,要知道這個法案對華裔傷害最大,搞得印度裔也用怪怪的眼光看著華為怎麼選出這兩個SB出來的。

就是因為管理就是溝通和交流,肯定同種的人更好溝通,更容易拉幫結派,也就是一個兄弟三個幫,沒有三個幫,你是上不了更高位的(別笑這個是一個優點,翻譯過來就是志同道合,理念相同)。就是印度裔更會拉幫結派,所以在高管的位置上,印度裔還會再創新高。

這個現象在反過來說,在矽谷也得到驗證:就是華裔和印度裔在矽谷的創業公司大體相當,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