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要國產三大武器?看上去很唬人 其實印度軍方很可能不買單

近些日子以來,印度在武器方面,或者說國產武器方展示了罕見的“生猛”。

印度新德里舉行每年一度的盛大閱兵式和遊行慶典活動,就像萬國武器的“花車巡遊”

“生猛”!沒錯,這就是最近的印度國產武器研製。先是高調的提出採購輕型坦克的需求,而印度國防科技研發的國防研發局研發的“DRDO輕型坦克的2.0版”似乎最受青睞;緊接著就是印度新任國防部長稱,印度海軍第二艘國產核潛艇“Aridhaman”號將在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下水;到了9月中旬,

英國《簡氏防務》披露,印度自行研製的帶有主動雷達引導頭的“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研製成功。

在印度空軍看來,LCA戰機就是一個“好高騖遠的幻景”

當然,估計有人會說,印度好歹也是地區大國,能夠從各方獲得相應的技術支援。雖然在諸如LCA戰機專案、“阿瓊”坦克專案上損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卻難獲得突破性進展,

但是在“德里”級驅逐艦、“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方面雖然也是磕磕絆絆,不過好歹還是完成了建造工作。即便是那些未能獲得實質進展的LCA戰機,以及“阿瓊”坦克,勉強也獲得了軍方的訂單,進入到印度軍隊服役。所以,一味否認印度國產武器似乎也有失公允。

印度的“阿瓊”主戰坦克,外形唬人,不過徒有其表

再回到這三款武器,先說說所謂的印度國產新輕坦。其實早在1980年代,印度就準備研製國產輕型坦克。這款新輕坦,不過是用蘇制BMP-1步戰車(一說BMP-2,兩者的車體和發動機相同)的底盤和法國GIATTS-90型105毫米炮塔拼裝而成的。只不過這型輕坦在研製了10年之後,費用就超支了超支78%。

於是,心灰意冷的印度陸軍,在1994年就停止了該專案的研製工作,甚至連個正式的名稱都沒有給。如今,印度陸軍想要重啟新輕坦的研製,印度國防研發局不失時機的推出了“DRDO輕坦2.0”。據說,這次的新輕坦將會以BMP-2步戰的底盤與“斯崔克”或者“半人馬座”的105毫米炮拼裝。不過這款拼裝貨,不論是機動性,防護性,還是火力似乎更像一款扛著105炮的履帶突擊炮。稱之為坦克,或許只是言過其實。
當然,除了性能方面的因素之外,這款新輕坦是否能夠研製的出來,估計都是個問題。

印度的輕型坦克研製方案就叫DRDO輕型坦克

說完坦克,再說說印度的核潛艇。印度雄心勃勃的核潛艇計畫,幾乎就是一部租借史和一部“笑話”史。從蘇聯時代,印度就從蘇聯租借了一艘所謂的“飛航式導彈”核潛艇,C-1級(670A型)導彈魚雷核潛艇K43號。此後,又從俄羅斯租借了2艘“阿庫拉-Ⅱ”核潛艇。不過對於印度而言,影響最大的是C-1,而印度的“殲擊者”就是以C-1型核潛艇為樣板,由國防發展署和海軍共同負責研製的。只不過當時的名字叫“ATV”——先進技術艇。不過隨著這艘原本定義為“袖珍攻擊核潛艇”的先進技術艇,不斷的升級,排水量從最初的不到3000噸提升到6000噸,作戰任務從“攻擊核潛艇”升級到了“戰略核潛艇”之後,各種笑話也就層出不窮。“殲擊者”2009年下水後,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是沒有彈道導彈,就是沒有核動力裝置。反正經過多年的扯皮,終於在2016年“殲擊者”終於加入了印度海軍的現役。如今,又要開工建設第二艘核潛艇,印度除了依然面臨動力裝置的問題之外,還有就是能否解決武器系統的“遺留病”。現在印度核潛艇使用的是“K-15”導彈,射程不過700公里。雖然印度稱要改裝射程達到3500公里的K-4彈道導彈,那麼面臨的問題是印度要對現在的“殲擊者”核潛艇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不僅要加大艇體和排水量,還要對武器發射系統進行升級。如此工程,對於印度來說絕對是一個“勢必登天”的工作。按照印度人的工作態度、科研能力,“Aridhaman”號核潛艇的命運估計比“殲擊者”還要多舛。

“Aridhaman”號可使用的各種武器

印度的新輕坦也好,核潛艇也罷,不是準備研製,就是剛剛批准開建,或許只是讓人懷疑。“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可是真真實實的,已經完成了打靶實驗,並準備在2017年年底之前生產50枚。這款直徑178毫米,長3570毫米,重量154千克的空空彈,之所以能在15年的時間就研製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引導頭直接從俄羅斯進口”。雖然研製順利,也受到了軍方的認可,不過這款導彈卻面臨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關鍵部分從外國進口,一旦受到出口限制,這款導彈的量產之路必將蒙受陰影;第二,原型彈與量產彈的性能差距,印度人號稱這款導彈“迎頭80-110公里,尾追20公里”,比中、美、俄的同類型導彈都領先許多,這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印度的軍工科研能力什麼時候達到了如此高度;第三,就是印度軍方的態度,擁有進口R-77或“馬特拉”導彈的印度空軍明確拒絕在蘇-30、幻影-2000、米格-29上裝備這種導彈,那麼如此“先進”印度國產空對空導彈,難道要裝配在米格-21上嗎?或許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為何無人採購,卻開始了生產呢?

蘇-30MKI試射“阿斯特拉”導彈

印度,要在國產武器方面發威,至少從武器生產計畫上顯得“生猛”。但是,這股“生猛”的背後,不過是一次次周而復始的“黑洞”,研發—花錢—超支—被淘汰。

印度就從蘇聯租借了一艘所謂的“飛航式導彈”核潛艇,C-1級(670A型)導彈魚雷核潛艇K43號。此後,又從俄羅斯租借了2艘“阿庫拉-Ⅱ”核潛艇。不過對於印度而言,影響最大的是C-1,而印度的“殲擊者”就是以C-1型核潛艇為樣板,由國防發展署和海軍共同負責研製的。只不過當時的名字叫“ATV”——先進技術艇。不過隨著這艘原本定義為“袖珍攻擊核潛艇”的先進技術艇,不斷的升級,排水量從最初的不到3000噸提升到6000噸,作戰任務從“攻擊核潛艇”升級到了“戰略核潛艇”之後,各種笑話也就層出不窮。“殲擊者”2009年下水後,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是沒有彈道導彈,就是沒有核動力裝置。反正經過多年的扯皮,終於在2016年“殲擊者”終於加入了印度海軍的現役。如今,又要開工建設第二艘核潛艇,印度除了依然面臨動力裝置的問題之外,還有就是能否解決武器系統的“遺留病”。現在印度核潛艇使用的是“K-15”導彈,射程不過700公里。雖然印度稱要改裝射程達到3500公里的K-4彈道導彈,那麼面臨的問題是印度要對現在的“殲擊者”核潛艇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不僅要加大艇體和排水量,還要對武器發射系統進行升級。如此工程,對於印度來說絕對是一個“勢必登天”的工作。按照印度人的工作態度、科研能力,“Aridhaman”號核潛艇的命運估計比“殲擊者”還要多舛。

“Aridhaman”號可使用的各種武器

印度的新輕坦也好,核潛艇也罷,不是準備研製,就是剛剛批准開建,或許只是讓人懷疑。“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可是真真實實的,已經完成了打靶實驗,並準備在2017年年底之前生產50枚。這款直徑178毫米,長3570毫米,重量154千克的空空彈,之所以能在15年的時間就研製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引導頭直接從俄羅斯進口”。雖然研製順利,也受到了軍方的認可,不過這款導彈卻面臨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關鍵部分從外國進口,一旦受到出口限制,這款導彈的量產之路必將蒙受陰影;第二,原型彈與量產彈的性能差距,印度人號稱這款導彈“迎頭80-110公里,尾追20公里”,比中、美、俄的同類型導彈都領先許多,這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印度的軍工科研能力什麼時候達到了如此高度;第三,就是印度軍方的態度,擁有進口R-77或“馬特拉”導彈的印度空軍明確拒絕在蘇-30、幻影-2000、米格-29上裝備這種導彈,那麼如此“先進”印度國產空對空導彈,難道要裝配在米格-21上嗎?或許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為何無人採購,卻開始了生產呢?

蘇-30MKI試射“阿斯特拉”導彈

印度,要在國產武器方面發威,至少從武器生產計畫上顯得“生猛”。但是,這股“生猛”的背後,不過是一次次周而復始的“黑洞”,研發—花錢—超支—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