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期蘇聯最好的6種槍械,M1910式重機槍火力巨大

TT-33手槍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該槍有一些勃朗寧槍的特點,

但托卡列夫創新了一套模組化的內部裝置,包括擊錘、阻鐵、阻鐵簧、擊錘簧和單發杠杆。該槍的保險裝置只有一個擊錘半待發保險。該槍長196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由於威力大,精度高,穿透力高,結構簡單、緊湊,動作可靠,使用方便,被蘇軍官兵稱為忠實的夥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托卡列夫手槍立過不少"戰功"。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蘇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

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

PPSh41式7.62mm衝鋒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

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子彈裝在一個近乎垂直的彈鼓中,其上方有一段延伸體,用以裝在槍上。彈鼓容量為71發,結構與芬蘭的"蘇奧米"系列十分相似。71發的大容量對士兵而言很方便,因為重新裝彈的次數大大降低。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M1910式重機槍影響蘇聯非常深遠,它的工作方式仍為槍機短後退式,冷卻方式由水冷式改為氣冷式,槍口取消了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煙器。初速為860米每秒,表尺射程為2200米,由250發彈帶供彈,理論射速為500至600發每分鐘,槍身長為1110毫米,槍管長為721毫米,槍身重為23.8公斤,槍全重為45.2公斤。從1914年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歷經十月革命、蘇俄國內戰爭,M1910式重機槍忠實地履行自己的戰爭職責。

在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伴隨蘇聯紅軍參加了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得到士兵們的讚譽,號稱是德國MG42機槍的“剋星”。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該槍全長1270毫米,槍管長605毫米,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276毫米,全槍品質(不含彈盤)為9.1公斤。

SVT-40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匣供彈的自動裝填步槍。短行程導氣活塞位於槍管上方,後坐行程約36mm。導氣室連同準星座、刺刀卡筍和槍口制退器,構成一個完整的槍口延長段。這樣的設計簡化了槍管,但槍口延長段頗為複雜。採用擊錘式擊發機構,手動保險位於扳機後面,將其向下扳動時能阻止扳機扣動;向左上方扳起後,就能正常射擊。

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該槍全長1270毫米,槍管長605毫米,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276毫米,全槍品質(不含彈盤)為9.1公斤。

SVT-40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匣供彈的自動裝填步槍。短行程導氣活塞位於槍管上方,後坐行程約36mm。導氣室連同準星座、刺刀卡筍和槍口制退器,構成一個完整的槍口延長段。這樣的設計簡化了槍管,但槍口延長段頗為複雜。採用擊錘式擊發機構,手動保險位於扳機後面,將其向下扳動時能阻止扳機扣動;向左上方扳起後,就能正常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