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面臨第4次單身潮:男女選擇單身原因 單身潮背後有哪些隱憂

中國小康網(http://www.chinaxiaokang.com/)訊 綜合報導 第四次單身潮來襲!在百度輸入“第四次”,

自動跳出來的第一詞條就是“第四次單身潮來襲”,其後才是什麼“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世界大戰”。你看,單身這事兒,比世界大戰嚴重多了。這怎麼讓人愉快的單身?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天津第一、四川第二、黑龍江第三、上海第七、北京第九……這是一項最近風行網路的單身調查結果“中國十大單身聚集地排名”。與之相應,不少媒體還刊登出了國家民政局的相關資料:“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經接近2億”,

“全國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

媒體報導的資料有是否準確,民政部門並沒有給出定論。但隨著中國第四次“單身潮”的到來,單身獨居群體日益龐大卻是眼見的事實——各種火爆的婚戀網站、相親節目無不予以了佐證。

有分析人士指出,城市範圍內,單身女性更多;而在農村範圍內,單身男性更多。對於單身男女而言,大部分人依然在尋覓伴侶,

還有部分在不婚和要婚中搖擺,而少部分人則是絕對的不婚主義。單身男女中,30-40歲的人結婚欲望最為迫切。40歲以上的單身男女更容易成為“終極單身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85後和90後中,一種後現代的婚姻觀已經形成,他們不再認為結婚是一種必然。不論如何,單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到底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還需要另外討論。男婚女嫁,單身與否不單單是中國話題。

西南證券的老師給大家做了一份關於單身狗的專題報告:《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或在螢幕深處》。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單身人口近2億,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造成單身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有5個,包括中國人口性別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擇偶經濟要求也越來越高等。(中國基金報)

西南證券的老師給大家做了一份關於單身狗的專題報告:《眾裡尋他千百度,

那人或在螢幕深處》。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單身人口近2億,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造成單身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有5個,包括中國人口性別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擇偶經濟要求也越來越高等。(據統計,2016年深圳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15920元,北京14900元,上海12065元,廣州8975元。)

目前,我國單身人數近 2 億,其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婚戀交友需求龐大。同時,伴隨著離婚率的持續增長,

二次婚戀需求也將持續擴大。

《2014 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和《2014 年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20 歲至59歲年齡段單身人口總數為 1.7 億人,其中男性為 1.04 億人,占比 59.6%,女性為 0.7 億人,占比 40.4%。男性比女性多近3500萬人,未來此差異將不會改變。

1 歷史上, 我國曾出現過幾次單身潮。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女性地位及自主意識的提高,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增多,第四次單身潮來臨。

為什麼單身狗越來越多?

1、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剩男”問題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國家。重男輕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觀念是造成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根本原因。

(注:聯合國明確認定出生性別比的通常值域為 102-107 之間, 其他值域被視為異常。 )

而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失衡造成適婚年齡段男女比例失調,適婚年齡段的男性人數大大高於適婚年齡段的女性人數,導致女性人口緊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 136 比 100,“70 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達 206 比 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男多女少造成“婚姻擠壓”,不少男性被迫成為“光棍”。“剩男”社會問題越發嚴峻,適婚年齡段男性婚戀難度加大,單身問題難以解決。

當“90 後”進入婚育年齡,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

2、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高學歷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宣傳和普及,女性與男性有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00年只有 0.88%的女性進行大學本科學習,2015 年這一比例達到 5.76%,漲幅近6 倍。另外,2015 年女性人數占研究生總數為 45.4%,相比 2000 年上升 15.2 個百分點。

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勢必影響婚戀年齡,導致結婚年齡推後。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高學歷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2000 至 2010 年,男女的結婚率顯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結婚率下降到 50%以下,其中 25-34 歲這個年齡段下降明顯。

表 :不同年齡階段研究生有配偶比例( %)

2010 年,研究生群體中20-29歲年齡組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男性,換句話說,新入學的研究生中以女性為主。對於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女性來說,年齡增長和候選配偶減少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學歷的女性傾向於選擇同等學歷或比自己學歷高的配偶,以求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男性則不介意找一個學歷水準高於自己的妻子。

3、經濟收入要求水漲船高:深圳女性要求達15920元

單身男女在擇偶時,經濟收入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珍愛網發佈的《2016 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第三期》顯示,隨著物質經濟發展,女性對男方的經濟要求也水漲船高,超八成單身女性認為5000元是男性收入的起點。其中,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 5000-10000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元。全國範圍內對男性收入要求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相比之下,男性對於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較低, 80%的單身男性表示對方收入低於 5000 也可以接受。

圖: 2016 年中國女性擇偶收入要求占比

表: 2016 年中國女性擇偶收入要求前五名城市

(你達標了嗎?)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8000 元的單身男女被稱為黃金單身族,根據珍愛網的資料,上海黃金單身族占比最大,其次為北京、深圳、杭州、廣州。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8000 元的群體裡,單身女性人數多於單身男性。一線城市中,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日益增多,擇偶要求越來越高。

4、女性擇偶對年齡要求低於男性:男性傾向找比自己年輕的

根據珍愛網發佈的《 2016 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三》,從年齡上看,80%的單身男性傾向找比自己年輕的伴侶,而女性中,超過 90%的單身女性表示未來另一半必須要比自己年齡大。可見,女性擇偶選擇範圍大於男性。

另外,基於經濟和家庭的考慮, 女性傾向於找比自己年齡大多歲的男性。從經濟方面來看,比自己年齡大多歲的男性先進入社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從家庭方面來看,年齡較大的男性性格沉穩,耐心和容忍度較高,婚姻家庭較穩定,今後離婚率較低。因此,同年齡段的男性較難找到合適的擇偶物件。

5、離婚率增長,女性再選擇機會多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快速轉型,結婚觀念也隨之改變。婚姻永恆的觀念越來越淡,誘惑也越來越多。另外,離婚手續的簡化也使離婚變得簡單方便。1978 年至2002 年,我國離婚率穩中有升。2002 年至2015 年,離婚率快速上漲,增長1.89 個千分點。

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女性開始認識到自身的人格和價值,對夫權不再逆來順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傳統思想已經被摒棄。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民主權利,離婚不再是忌諱,而是得到重新選擇的機會去爭取新的幸福。

相關閱讀:

第一次單身潮

新中國第一次單身潮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佈,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第二次單身潮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文革”結束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文革”前(1949—1965年),廢舊立新的“正當理由論”離婚觀這一時期為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大的革命,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婚姻觀被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婚姻觀所替代,男女平等的觀念正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

1955年以前,由於1950年《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廣大婦女視離婚為解放。雖然中國廢除封建婚姻的時間不長,經濟文化水準還較低,婚姻的不可離異思想還佔有一定市場,封建思想殘餘還在束縛著一部分人的頭腦,有些社會輿論往往對提出離婚一方不表同情,但大多數人認為離婚是正當的、合理的。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法院處理離婚案件中突出強調“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向法院提供夫妻有重大衝突的證據,或一方在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犯有嚴重錯誤的理由,想解除婚姻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婚姻品質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在徘徊、思考中尋求建立在個人幸福基礎上的集合與離異。

“50年代與知青返城時期的單身浪潮和現在是不同的”學者張念告訴記者,前兩次可以說是國家行為,而這一次更多的是個體原因。1932年國民政府頒佈了廢妻妾制度,而50年代婚姻法的頒佈,更多的是為了再次肅清廢除妻妾制度,同時也是為了通過離婚和再婚的方式來整合土地資源。

而知青返城時期,和農村女孩在當地結婚的城市男青年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未婚的城市男青年和女青年的人數大致是平衡的。過去,結婚後,婦女獲得資訊的管道是很有限的,所以也沒有更多的可比資訊。但是隨著社會的資訊發達,女性有更多的資訊來源和管道。所以自然會增加女性的選擇。

第三次單身潮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時,追求自由、快樂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第三次單身浪潮襲來,讓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捲入其中。城市單身女性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

第四次單身潮

本世紀初開始一組人口普查的資料表明,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單身男女已經衝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約為10萬人。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

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出現第4次“單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結婚費用太高,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作出婚姻的承諾。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而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幾倍到幾十倍。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筆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結婚5年、30來歲的一位北京女白領認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經濟方面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例如對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的需求。

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女性地位及自主意識的提高,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增多,第四次單身潮來臨。

為什麼單身狗越來越多?

1、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剩男”問題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國家。重男輕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觀念是造成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根本原因。

(注:聯合國明確認定出生性別比的通常值域為 102-107 之間, 其他值域被視為異常。 )

而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失衡造成適婚年齡段男女比例失調,適婚年齡段的男性人數大大高於適婚年齡段的女性人數,導致女性人口緊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 136 比 100,“70 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達 206 比 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男多女少造成“婚姻擠壓”,不少男性被迫成為“光棍”。“剩男”社會問題越發嚴峻,適婚年齡段男性婚戀難度加大,單身問題難以解決。

當“90 後”進入婚育年齡,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

2、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高學歷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宣傳和普及,女性與男性有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00年只有 0.88%的女性進行大學本科學習,2015 年這一比例達到 5.76%,漲幅近6 倍。另外,2015 年女性人數占研究生總數為 45.4%,相比 2000 年上升 15.2 個百分點。

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勢必影響婚戀年齡,導致結婚年齡推後。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高學歷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2000 至 2010 年,男女的結婚率顯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結婚率下降到 50%以下,其中 25-34 歲這個年齡段下降明顯。

表 :不同年齡階段研究生有配偶比例( %)

2010 年,研究生群體中20-29歲年齡組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男性,換句話說,新入學的研究生中以女性為主。對於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女性來說,年齡增長和候選配偶減少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學歷的女性傾向於選擇同等學歷或比自己學歷高的配偶,以求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男性則不介意找一個學歷水準高於自己的妻子。

3、經濟收入要求水漲船高:深圳女性要求達15920元

單身男女在擇偶時,經濟收入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珍愛網發佈的《2016 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第三期》顯示,隨著物質經濟發展,女性對男方的經濟要求也水漲船高,超八成單身女性認為5000元是男性收入的起點。其中,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 5000-10000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元。全國範圍內對男性收入要求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相比之下,男性對於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較低, 80%的單身男性表示對方收入低於 5000 也可以接受。

圖: 2016 年中國女性擇偶收入要求占比

表: 2016 年中國女性擇偶收入要求前五名城市

(你達標了嗎?)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8000 元的單身男女被稱為黃金單身族,根據珍愛網的資料,上海黃金單身族占比最大,其次為北京、深圳、杭州、廣州。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8000 元的群體裡,單身女性人數多於單身男性。一線城市中,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日益增多,擇偶要求越來越高。

4、女性擇偶對年齡要求低於男性:男性傾向找比自己年輕的

根據珍愛網發佈的《 2016 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三》,從年齡上看,80%的單身男性傾向找比自己年輕的伴侶,而女性中,超過 90%的單身女性表示未來另一半必須要比自己年齡大。可見,女性擇偶選擇範圍大於男性。

另外,基於經濟和家庭的考慮, 女性傾向於找比自己年齡大多歲的男性。從經濟方面來看,比自己年齡大多歲的男性先進入社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從家庭方面來看,年齡較大的男性性格沉穩,耐心和容忍度較高,婚姻家庭較穩定,今後離婚率較低。因此,同年齡段的男性較難找到合適的擇偶物件。

5、離婚率增長,女性再選擇機會多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快速轉型,結婚觀念也隨之改變。婚姻永恆的觀念越來越淡,誘惑也越來越多。另外,離婚手續的簡化也使離婚變得簡單方便。1978 年至2002 年,我國離婚率穩中有升。2002 年至2015 年,離婚率快速上漲,增長1.89 個千分點。

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女性開始認識到自身的人格和價值,對夫權不再逆來順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傳統思想已經被摒棄。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民主權利,離婚不再是忌諱,而是得到重新選擇的機會去爭取新的幸福。

相關閱讀:

第一次單身潮

新中國第一次單身潮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佈,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第二次單身潮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文革”結束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文革”前(1949—1965年),廢舊立新的“正當理由論”離婚觀這一時期為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大的革命,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婚姻觀被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婚姻觀所替代,男女平等的觀念正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

1955年以前,由於1950年《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廣大婦女視離婚為解放。雖然中國廢除封建婚姻的時間不長,經濟文化水準還較低,婚姻的不可離異思想還佔有一定市場,封建思想殘餘還在束縛著一部分人的頭腦,有些社會輿論往往對提出離婚一方不表同情,但大多數人認為離婚是正當的、合理的。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法院處理離婚案件中突出強調“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向法院提供夫妻有重大衝突的證據,或一方在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犯有嚴重錯誤的理由,想解除婚姻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婚姻品質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在徘徊、思考中尋求建立在個人幸福基礎上的集合與離異。

“50年代與知青返城時期的單身浪潮和現在是不同的”學者張念告訴記者,前兩次可以說是國家行為,而這一次更多的是個體原因。1932年國民政府頒佈了廢妻妾制度,而50年代婚姻法的頒佈,更多的是為了再次肅清廢除妻妾制度,同時也是為了通過離婚和再婚的方式來整合土地資源。

而知青返城時期,和農村女孩在當地結婚的城市男青年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未婚的城市男青年和女青年的人數大致是平衡的。過去,結婚後,婦女獲得資訊的管道是很有限的,所以也沒有更多的可比資訊。但是隨著社會的資訊發達,女性有更多的資訊來源和管道。所以自然會增加女性的選擇。

第三次單身潮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時,追求自由、快樂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第三次單身浪潮襲來,讓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捲入其中。城市單身女性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

第四次單身潮

本世紀初開始一組人口普查的資料表明,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單身男女已經衝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約為10萬人。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

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出現第4次“單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結婚費用太高,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作出婚姻的承諾。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而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幾倍到幾十倍。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筆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結婚5年、30來歲的一位北京女白領認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經濟方面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例如對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