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工智慧來了 這是聯想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點擊上方“ 壹觀察”可以訂閱哦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TO芮勇

文/壹觀察

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必爭“風口”。

在3月27日舉行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天津峰會上,以人工智慧領域為例,聯想展示了自身在智慧互聯方面的戰略定位與面向未來的投資和創新。

與Google、Facebook、BAT等互聯網巨頭相比,聯想計畫將終端優勢升級為“設備+雲”模式,打造下一代智慧設備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聯想戰略加速度:人工智慧

經過十年發展與並購,

聯想成長為全球第一大PC企業,在收購Moto之後聯想快速晉級為全球主要智慧手機企業。面向人工智慧產業升級,聯想決心提前啟動加速度。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指出,繼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後,互聯網正在進入到下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智慧互聯網的時代。

基於對產業的深入研究,聯想制定了“三波戰略”:第一波是個人電腦業務持續創新;第二波是移動業務和資料中心業務;第三波則是“設備+雲”。

所謂“設備+雲”,是指聯想不再是單純製造銷售PC、手機和伺服器的硬體公司,而要轉型為一家為使用者提供整合了智慧硬體設備、內容應用、雲端服務的整合科技企業。

楊元慶認為,聯想每年為用戶提供近1.5億台的智慧終端機設備,

包括電腦、平板、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而這些設備是使用者進入智慧互聯網,享受雲服務與資料應用的入口。

因此,人工智慧和雲,就成為聯想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發展戰略的兩個關鍵點。在這樣的戰略變革指引下,楊元慶決定親自“操刀”對聯想人事與組織構架進行大調整。2016年11月3日,聯想集團連續宣佈了三位高管任命,並將原有團隊的三名高管的職務進行了變動。

其中,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常務副院長芮勇加入聯想,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TO,被業界視為楊元慶決心將人工智慧和下一代智慧設備提升到聯想關鍵戰略的標誌。

在本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天津峰會上,芮勇將聯想的人工智慧戰略歸結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三大戰役”的技術戰略,從技術角度加快聯想“設備+雲”戰略的落地實施。

具體而言,“一個中心”是聯想以用戶為中心的科技創新;“兩個基本點”是堅持設備+雲的聯動創新,以及堅持人工智慧的技術驅動;“三大戰役”則分別是智慧設備、智慧雲平臺和智慧服務。

芮勇稱,沒有服務的設備其實是一個蒼白的硬體產品,任何設備的創新都要跟它後端的內容和服務連在一起。

芮勇的人工智慧戰略似乎掐准了聯想過去數年來面對移動互聯網的轉型之惑:聯想急於瞭解用戶,建立智慧終端機與移動互聯網內容服務的更好連接,但一直未能完成這一產業閉環。

在芮勇的人工智慧戰略設想中,智慧雲平臺和智慧服務正是關鍵的補足:擁有智慧設備,即擁有了入口和用戶;通過智慧雲的連接,就能從使用者端不斷獲取資料,再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智慧服務就會變得越來越完善,體驗會越來越好,這又會反向帶動設備賣得更好,使用者更多,資料更多,形成良性迴圈,最終帶動聯想實現高速增長。

聯想人工智慧“關鍵先生”

聯想在全球有超過1萬名的研發人員,每年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全球專利達2.6萬多項。但全球人工智慧頂級科學家芮勇的加盟,讓聯想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熱點關注企業。

在本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天津峰會上,芮勇也闡述了自己對聯想人工智慧戰略的理解和定義:電腦視覺識別、語音辨識和對自然語言的理解,以及深度學習。

芮勇稱,人工智慧其實不是由自然界演化,而是人為的,人希望某一個機器能夠模擬人類的智慧,所以叫人工智慧。如果人類希望電腦或者一種設備去類比人的智慧,首先是必須通過電腦視覺來看待外面的世界。

第二個人工智慧很大的分支是語音辨識,還有在這個基礎上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芮勇以聯想智慧語音助手舉例,以“天津比北京冷嗎?”進行測試,從“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和“天津熱一點,天津比北京高1度”對比,突出了自然語言的理解帶來的對智慧服務的區別和重要性。

人工智慧如果展開來看,有很多核心的演算法和技術,實際上電腦視覺識別和對自然語言的理解都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不斷進化的產物。

芮勇認為,從全球來看,其實沒有幾家公司擁有設備,又有雲的基礎架構,又同時提供雲的服務,而聯想就是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聯想每年為用戶提供近1.5億台的智慧終端機設備,意味著擁有了海量的智慧服務入口和智慧雲端資料,這是聯想可以成為全球一流人工智慧企業的資源優勢和驅動力量,或許也是促使芮勇離開工作18年的微軟選擇加盟聯想的原因。

就像凱文·凱利所言:人工智慧產品會陷入“越多人使用它就越聰明,越聰明就有更多人使用”的迴圈。“一旦有公司邁進這個良性迴圈,其規模會變大,發展會加快。”

《壹觀察》認為,在PC互聯網時代成功的聯想,在過去五年中似乎一直處於移動互聯網轉型之惑,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讓世界重新“聯想”的重要風口和機會。

《壹觀察》已入駐媒體平臺

建立智慧終端機與移動互聯網內容服務的更好連接,但一直未能完成這一產業閉環。

在芮勇的人工智慧戰略設想中,智慧雲平臺和智慧服務正是關鍵的補足:擁有智慧設備,即擁有了入口和用戶;通過智慧雲的連接,就能從使用者端不斷獲取資料,再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智慧服務就會變得越來越完善,體驗會越來越好,這又會反向帶動設備賣得更好,使用者更多,資料更多,形成良性迴圈,最終帶動聯想實現高速增長。

聯想人工智慧“關鍵先生”

聯想在全球有超過1萬名的研發人員,每年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全球專利達2.6萬多項。但全球人工智慧頂級科學家芮勇的加盟,讓聯想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熱點關注企業。

在本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天津峰會上,芮勇也闡述了自己對聯想人工智慧戰略的理解和定義:電腦視覺識別、語音辨識和對自然語言的理解,以及深度學習。

芮勇稱,人工智慧其實不是由自然界演化,而是人為的,人希望某一個機器能夠模擬人類的智慧,所以叫人工智慧。如果人類希望電腦或者一種設備去類比人的智慧,首先是必須通過電腦視覺來看待外面的世界。

第二個人工智慧很大的分支是語音辨識,還有在這個基礎上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芮勇以聯想智慧語音助手舉例,以“天津比北京冷嗎?”進行測試,從“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和“天津熱一點,天津比北京高1度”對比,突出了自然語言的理解帶來的對智慧服務的區別和重要性。

人工智慧如果展開來看,有很多核心的演算法和技術,實際上電腦視覺識別和對自然語言的理解都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不斷進化的產物。

芮勇認為,從全球來看,其實沒有幾家公司擁有設備,又有雲的基礎架構,又同時提供雲的服務,而聯想就是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聯想每年為用戶提供近1.5億台的智慧終端機設備,意味著擁有了海量的智慧服務入口和智慧雲端資料,這是聯想可以成為全球一流人工智慧企業的資源優勢和驅動力量,或許也是促使芮勇離開工作18年的微軟選擇加盟聯想的原因。

就像凱文·凱利所言:人工智慧產品會陷入“越多人使用它就越聰明,越聰明就有更多人使用”的迴圈。“一旦有公司邁進這個良性迴圈,其規模會變大,發展會加快。”

《壹觀察》認為,在PC互聯網時代成功的聯想,在過去五年中似乎一直處於移動互聯網轉型之惑,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讓世界重新“聯想”的重要風口和機會。

《壹觀察》已入駐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