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歎王莽的成者王侯敗者寇

王莽,字巨君,西元9年篡漢自立,建立新朝,連頭帶尾歷時15年,一代而亡。

歷史上並不承認新朝是一個朝代,而只是將它作為一個過渡時期。確實,這個朝代也太短命了點,但是,王莽這個人卻也是值得探討一番的。

王莽幼時貧困,父親去世的早,他母親二十來歲便守寡,三十來歲又失去長子。但這個出身富貴人家的女人極有遠見,她深知文化的重要,度日可以清貧,讀書不可荒廢,在王莽十幾歲時,將他拜在儒學大師陳參的門下,

含辛茹苦的將王莽培養成飽讀經書的儒生,為王莽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莽的父親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SHI)的皇后,劉奭駕崩後,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王政君便成了皇太后,胞弟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一門五候,富貴已極,但自己的兩個的兩個親侄子卻十足是個紈絝子弟,一灘爛泥扶不上牆,如何才能保住王家的地位呢,於是王政君便將目光瞄準了王莽。

王莽十八歲那年,由姑母王政君做主,王莽迎娶了宜春侯王咸的女兒王瑾,王瑾知書達理,端莊舒雅,很合王莽的心意。而王政君也通過這樁婚姻,成功的將王莽拉近了自己;而王莽也有意靠攏這位皇太后姑母,以使自己能順利步入仕途。

於是一拍一和,王莽得以經常在王政君面前走動。

王莽二十四歲那年,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突患重病,臥床不起,王鳳身邊無人,只有婢妾伺候。王莽隨王政君去探望王鳳時,自願要求留下服伺王鳳,期間謙恭有禮,無微不至,一連數月,衣不解帶,不離王鳳半步;王鳳感動不已,病體稍有起色,便舉薦王莽為朝廷黃門侍郎。這個職位,官位不高,卻是皇帝身邊的人,傳達詔命,上達天聽,

位置十分重要。

永始元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這一年王莽三十歲。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去世後,繼任的三個弟弟王音、王商、王根也先後病死,王莽以自己潔身自好的儒生形象擠掉了貪得無厭且淫於聲色的競爭對手定陵侯淳于長,于綏和元年(西元前8年)被漢成帝劉驁拜為大司馬大將軍。這時候的王莽三十八歲。

漢成帝劉驁沉湎于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的美色,不久便一命歸天。一個月後,漢哀帝劉欣即位,劉欣忌憚王莽的權勢,而王莽也覺得自己鋒芒太露,遂主動請辭大司馬大將軍之職,回到封國南陽閉門讀書。

漢哀帝重用其祖母、母后的娘家人,其後又任命董賢為高安侯、大司馬,領尚書事,董賢家人也都加官進爵,其榮華富貴達到空前地步。

元壽二年(西元前2年),年僅二十五歲的漢哀帝歸天,那董賢只是一個靠男色恃寵的舍人而已(斷袖之癖的來源),哪裡懂得什麼朝廷大事,就在他不知所措之際,王政君早已果斷出手了,她命侄兒王閎攜先皇佩劍收取皇帝印璽,派遣特使趕去南陽,召王莽入京,賜予先帝佩劍,令其執掌禁軍,並過目所有文武百官的報告奏章。一切安排妥當後,又令尚書令傳旨,收繳董賢的大司馬、高安侯印信,董賢恐懼不已,自殺身死。而王莽也不負王政君所托,在朝廷紊亂之際,他臨危受命,一整套組合拳下來,穩住了朝政。不久,王政君頒佈詔命,重新任命王莽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時隔七年,王莽又回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不久,王莽立九歲的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西元1年,在諸大臣的聯名舉薦下,王莽受封為安漢公,此年,王莽將女兒立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翌年,王莽受封宰衡,加賜九錫,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名號,其位在三公之上,這年,王莽四十九歲。

不想漢平帝也是個短命鬼,西元5年,年僅十五歲的劉衎駕鶴西去,只有兩歲的劉嬰被立為皇帝,劉嬰號孺子,故又稱為孺子嬰。兩歲的幼主,只不過是個形式而已,朝中大事必須要有個攝政的人,而王莽就成了最佳人選。數年來,在王莽的治理下,國家的敗亂景象得到了遏制,饑民也少了許多,這不能不說是王莽的努力所致,此時朝野內外,對王莽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在眾大臣的簇擁下,王政君同意王莽“居攝踐祚”,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攝皇帝”;待天子成年,即還政於帝。其時,王莽五十一歲。

東郡太守翟義認為王莽此舉無異於謀反,帶著外甥陳豐及東郡都尉擁立嚴鄉侯劉信為帝,起兵討伐王莽。槐裡人趙朋和霍鴻起兵回應,但不久,皆被王莽大軍鎮壓。軍事上的勝利萌發了政治上的野心,也許在這之前,王莽確實沒有代漢之心,但在這之後,王莽看到了漢朝的虛弱,漢朝至今,已歷經一十二帝,時二百餘年,自宣帝以後,每況愈下,皇帝腐朽無道,百姓民不聊生。此時在王莽的心裡,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他要改變這些,要使得這片大地在他的手中重新煥發出生機盎然的激情。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改朝換代,必須一切由我說了算。

翟義被鎮壓後,王莽的威信也達到了頂峰,全國各地勸進的奏報如雪片一般,就連劉室宗親劉歆也發自肺腑的請王莽去掉“居攝”二字。民間各種祥瑞怪事更是層出不窮,面對此情此景,王莽不再忸怩了。

西元8年,五十三歲的王莽廢孺子嬰為安定公,篡漢自立,建立新朝。此刻的王莽,興奮與壓力同在,自己的政治理想終於實現,為了這一天,他捨棄的太多,但當這一天終於來臨時,他又在想,他的大新王朝到底能給百姓帶來什麼。

此時的漢朝,早已沒有了文景時期的祥和,更沒有了漢武時期的強盛;有的只是成批的流民背井離鄉,少數權貴窮奢極侈;社會分化極為嚴重。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王莽決定按照周禮進行改制,他下令變法。

首先,針對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問題,王莽頒佈了王田令,規定:天下所有田地改名為王田,奴婢改名為私屬,一律不得買賣;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過一井(九百畝)者,多餘部分分給宗族鄉鄰;原無田地者,按制度分得田地。違抗者將受到律法制裁。

其次,在首都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城、成都等地設立五均六司,管理市場,平抑物價,收取稅收。

第三,幣制改革。王莽的所有改革中,他對幣制改革最為得意,卻也是失敗的最慘的。“居攝”時期,王莽下令在五鐵銖錢外,新增發大泉、契刀、金錯刀三種貨幣,大泉值五十錢,契刀值五百錢,金錯刀值五千錢。不久廢除了契刀、金錯刀和五鐵銖錢,只留下大泉和改鑄後的小錢值一。稱帝后,王莽又廢除大泉和小錢,實行“寶貨制”,分為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泉貨),共計二十八個品種,黃金一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由於太過龐雜繁瑣,搞得民怨四起,王莽不得不廢止“寶貨制”,只頒佈貨布、貨泉兩種錢幣,才算穩定了局面。

第四,再次統一了度量衡(秦始皇已經統一過了,所以稱他為再次),製造了一批精良的度量衡器械,構成一套完整的度量衡體系。這一點應該說是成功的,東漢以後的朝代都繼承了王莽的度量衡制度。

其他方面,諸如官名、官制、地名、行政區域等等的改變,甚至連周邊小國也涉及到;例如改璽為章,再加上新朝國號,這些舉措引起了諸國的不滿。

王莽的改革原本想利國利民利天下,卻不想招來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抵制,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王莽的王田令推行下去時,根本就是走樣的,加上幣制改革的不當,以及由於對周邊諸國的不尊重而引發的戰爭,使得底層百姓的基本生存狀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大大的惡化了。西元17年,全國發生大規模的蝗災、旱災,饑荒四起,被逼無奈的流民紛紛揭竿而起,南方的綠林軍和東方的赤眉軍聲勢浩大,王莽派遣太師王匡、將軍廉丹率十萬兵力征討,結果大敗,王匡負傷,廉丹戰死。消息傳開後,一些豪強及沒落的劉氏貴族也乘機起兵,南陽劉秀即是其中之一。

西元23年五月,王莽軍隊在昆陽與劉秀決戰,四十萬軍隊竟不敵劉秀的一萬兵力,被打得只剩數千人。從此,新朝每況愈下,大臣紛紛變節,就連當初衷心擁戴王莽的劉歆也背叛了他。

十月,綠林軍攻破長安,商縣人杜吳抓住了王莽,校尉公賓就殺了王莽。新朝就此覆滅。

綜觀王莽,刺入不貪財,不好色,唯好權。在漢朝,出身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名聲。王莽出身官宦人家,但父親早死,沒有趕上封侯,所以他實際是成長於底層人家;但他少有大志,拜入陳參門下後,儒生形象便植入體內,為了名聲,他不惜逼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這確實為他帶來了莫大的好評,事實上,他的安漢公、宰衡、攝皇帝等等都是大臣及民間人士聯名擁戴的,就是取代漢朝,在當時也是民心所向,翟義起事很快被滅就是明證,但連連逼死自己的親生骨肉也免不了被世人所詬病,他的最後一個兒子由於受不了刺激,竟然惶惶終日,最後驚嚇而死。

但王莽戀權絕非為了自己享樂,他要做出一番事業,改變這個社會,可惜他失敗了(除了度量衡的改革)。原因在於:

第一,他的復古理念不對。在王莽認為,只要全面恢復周朝的制度,就一切迎刃而解了。王田令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漢朝的社會情況與周朝時期完全不同了,王莽只在意消除土地兼併,而忽視了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巨大差別,從而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劇烈反對,五均六司本意是遏制富人對百姓的剝削,但在執行過程中,所用之人仍是原漢朝的一班人馬,陽奉陰違,使得一部好經被歪嘴和尚念壞了。幣制改革更是帶有掠奪性質的,泉幣當五十錢,明顯是不合理的,民間拒用,王莽只得採取強制措施推廣。那些刀幣、龜幣本已屬被歷史淘汰的東西,王莽為了復古,又把它們請回來,徒撓精力。至於更改官名、地名等等更是王莽的教條主義體現。

第二,是由王莽的性格所致。王莽改革急於求成,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個人威望,只需頒佈詔令,便可改革成功。殊不知,治大國如烹小鮮,哪有短時期成功的道理,這是他的理想主義在氾濫。

第三,王莽沒有形成一個改革集團,這和後世的王安石同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平臺,只靠個人能力,這樣的改革即使成功也是不長久的。

第四,處理不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使得原來與漢朝親近的國家一一反目,為了尊嚴,不惜開戰,這就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王莽失敗了,便覺得他一無是處。事實上,王莽的個人節操還是值得敬佩的,他幼年喪父,不久喪兄,早早的負擔起全家的生活責任,在家極為孝順母親,尊重嫂子,待侄兒猶如己出;在外謙遜禮讓,結交賢達,鄰里多有好評。

擔任大司馬大將軍後還捐田募錢,只為在長安建造房舍以安置流民;封安漢公後,群臣去他家祝賀,見一婦人,身著粗布衣衫,以為是傭人,王莽介紹說這是他的夫人,眾人大為驚訝。王莽幾次發自肺腑的推辭增加自己的采邑,還一力推辭“宰衡”稱號,甚至將對女兒做皇后的聘禮黃金二萬斤主動減為六千三百萬銅錢,還將其中大部分給了從嫁的女孩。

在新朝取代漢朝後,王莽所進行的一系列改制,其本意也是為了抑制豪強,關心保護底層百姓的利益,緩和階級矛盾。他已經貴為天子,完全可以聲色犬馬,但他卻沒有這樣,而是擔起了天下的責任,雖然失敗原因有許多他的主觀因素,但當時遺留給他的一個爛攤子也是不容忽視的。王莽上位,固然是他的理想,又或是他的野心使然,但他也確實是眾人捧上去的,據稱當時上書的臣民達到四十八萬餘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意,是民心所向。

中國的傳統一向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後世把王莽描述成一個虛偽奸詐的偽君子,害民虐民的殘暴逆賊。但中國的哲學還有“不以成敗論英雄”。所以,我們不能就王莽的失敗而抹殺他的一切,畢竟,很多事他去做了,他也因此付出了所有的代價,自己釀的酒,無論是苦是甜,他都喝了下去。

©歷史真相揭秘原創投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陸元寰

其榮華富貴達到空前地步。

元壽二年(西元前2年),年僅二十五歲的漢哀帝歸天,那董賢只是一個靠男色恃寵的舍人而已(斷袖之癖的來源),哪裡懂得什麼朝廷大事,就在他不知所措之際,王政君早已果斷出手了,她命侄兒王閎攜先皇佩劍收取皇帝印璽,派遣特使趕去南陽,召王莽入京,賜予先帝佩劍,令其執掌禁軍,並過目所有文武百官的報告奏章。一切安排妥當後,又令尚書令傳旨,收繳董賢的大司馬、高安侯印信,董賢恐懼不已,自殺身死。而王莽也不負王政君所托,在朝廷紊亂之際,他臨危受命,一整套組合拳下來,穩住了朝政。不久,王政君頒佈詔命,重新任命王莽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時隔七年,王莽又回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不久,王莽立九歲的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西元1年,在諸大臣的聯名舉薦下,王莽受封為安漢公,此年,王莽將女兒立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翌年,王莽受封宰衡,加賜九錫,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名號,其位在三公之上,這年,王莽四十九歲。

不想漢平帝也是個短命鬼,西元5年,年僅十五歲的劉衎駕鶴西去,只有兩歲的劉嬰被立為皇帝,劉嬰號孺子,故又稱為孺子嬰。兩歲的幼主,只不過是個形式而已,朝中大事必須要有個攝政的人,而王莽就成了最佳人選。數年來,在王莽的治理下,國家的敗亂景象得到了遏制,饑民也少了許多,這不能不說是王莽的努力所致,此時朝野內外,對王莽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在眾大臣的簇擁下,王政君同意王莽“居攝踐祚”,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攝皇帝”;待天子成年,即還政於帝。其時,王莽五十一歲。

東郡太守翟義認為王莽此舉無異於謀反,帶著外甥陳豐及東郡都尉擁立嚴鄉侯劉信為帝,起兵討伐王莽。槐裡人趙朋和霍鴻起兵回應,但不久,皆被王莽大軍鎮壓。軍事上的勝利萌發了政治上的野心,也許在這之前,王莽確實沒有代漢之心,但在這之後,王莽看到了漢朝的虛弱,漢朝至今,已歷經一十二帝,時二百餘年,自宣帝以後,每況愈下,皇帝腐朽無道,百姓民不聊生。此時在王莽的心裡,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他要改變這些,要使得這片大地在他的手中重新煥發出生機盎然的激情。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改朝換代,必須一切由我說了算。

翟義被鎮壓後,王莽的威信也達到了頂峰,全國各地勸進的奏報如雪片一般,就連劉室宗親劉歆也發自肺腑的請王莽去掉“居攝”二字。民間各種祥瑞怪事更是層出不窮,面對此情此景,王莽不再忸怩了。

西元8年,五十三歲的王莽廢孺子嬰為安定公,篡漢自立,建立新朝。此刻的王莽,興奮與壓力同在,自己的政治理想終於實現,為了這一天,他捨棄的太多,但當這一天終於來臨時,他又在想,他的大新王朝到底能給百姓帶來什麼。

此時的漢朝,早已沒有了文景時期的祥和,更沒有了漢武時期的強盛;有的只是成批的流民背井離鄉,少數權貴窮奢極侈;社會分化極為嚴重。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王莽決定按照周禮進行改制,他下令變法。

首先,針對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問題,王莽頒佈了王田令,規定:天下所有田地改名為王田,奴婢改名為私屬,一律不得買賣;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過一井(九百畝)者,多餘部分分給宗族鄉鄰;原無田地者,按制度分得田地。違抗者將受到律法制裁。

其次,在首都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城、成都等地設立五均六司,管理市場,平抑物價,收取稅收。

第三,幣制改革。王莽的所有改革中,他對幣制改革最為得意,卻也是失敗的最慘的。“居攝”時期,王莽下令在五鐵銖錢外,新增發大泉、契刀、金錯刀三種貨幣,大泉值五十錢,契刀值五百錢,金錯刀值五千錢。不久廢除了契刀、金錯刀和五鐵銖錢,只留下大泉和改鑄後的小錢值一。稱帝后,王莽又廢除大泉和小錢,實行“寶貨制”,分為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泉貨),共計二十八個品種,黃金一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由於太過龐雜繁瑣,搞得民怨四起,王莽不得不廢止“寶貨制”,只頒佈貨布、貨泉兩種錢幣,才算穩定了局面。

第四,再次統一了度量衡(秦始皇已經統一過了,所以稱他為再次),製造了一批精良的度量衡器械,構成一套完整的度量衡體系。這一點應該說是成功的,東漢以後的朝代都繼承了王莽的度量衡制度。

其他方面,諸如官名、官制、地名、行政區域等等的改變,甚至連周邊小國也涉及到;例如改璽為章,再加上新朝國號,這些舉措引起了諸國的不滿。

王莽的改革原本想利國利民利天下,卻不想招來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抵制,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王莽的王田令推行下去時,根本就是走樣的,加上幣制改革的不當,以及由於對周邊諸國的不尊重而引發的戰爭,使得底層百姓的基本生存狀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大大的惡化了。西元17年,全國發生大規模的蝗災、旱災,饑荒四起,被逼無奈的流民紛紛揭竿而起,南方的綠林軍和東方的赤眉軍聲勢浩大,王莽派遣太師王匡、將軍廉丹率十萬兵力征討,結果大敗,王匡負傷,廉丹戰死。消息傳開後,一些豪強及沒落的劉氏貴族也乘機起兵,南陽劉秀即是其中之一。

西元23年五月,王莽軍隊在昆陽與劉秀決戰,四十萬軍隊竟不敵劉秀的一萬兵力,被打得只剩數千人。從此,新朝每況愈下,大臣紛紛變節,就連當初衷心擁戴王莽的劉歆也背叛了他。

十月,綠林軍攻破長安,商縣人杜吳抓住了王莽,校尉公賓就殺了王莽。新朝就此覆滅。

綜觀王莽,刺入不貪財,不好色,唯好權。在漢朝,出身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名聲。王莽出身官宦人家,但父親早死,沒有趕上封侯,所以他實際是成長於底層人家;但他少有大志,拜入陳參門下後,儒生形象便植入體內,為了名聲,他不惜逼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這確實為他帶來了莫大的好評,事實上,他的安漢公、宰衡、攝皇帝等等都是大臣及民間人士聯名擁戴的,就是取代漢朝,在當時也是民心所向,翟義起事很快被滅就是明證,但連連逼死自己的親生骨肉也免不了被世人所詬病,他的最後一個兒子由於受不了刺激,竟然惶惶終日,最後驚嚇而死。

但王莽戀權絕非為了自己享樂,他要做出一番事業,改變這個社會,可惜他失敗了(除了度量衡的改革)。原因在於:

第一,他的復古理念不對。在王莽認為,只要全面恢復周朝的制度,就一切迎刃而解了。王田令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漢朝的社會情況與周朝時期完全不同了,王莽只在意消除土地兼併,而忽視了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巨大差別,從而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劇烈反對,五均六司本意是遏制富人對百姓的剝削,但在執行過程中,所用之人仍是原漢朝的一班人馬,陽奉陰違,使得一部好經被歪嘴和尚念壞了。幣制改革更是帶有掠奪性質的,泉幣當五十錢,明顯是不合理的,民間拒用,王莽只得採取強制措施推廣。那些刀幣、龜幣本已屬被歷史淘汰的東西,王莽為了復古,又把它們請回來,徒撓精力。至於更改官名、地名等等更是王莽的教條主義體現。

第二,是由王莽的性格所致。王莽改革急於求成,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個人威望,只需頒佈詔令,便可改革成功。殊不知,治大國如烹小鮮,哪有短時期成功的道理,這是他的理想主義在氾濫。

第三,王莽沒有形成一個改革集團,這和後世的王安石同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平臺,只靠個人能力,這樣的改革即使成功也是不長久的。

第四,處理不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使得原來與漢朝親近的國家一一反目,為了尊嚴,不惜開戰,這就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王莽失敗了,便覺得他一無是處。事實上,王莽的個人節操還是值得敬佩的,他幼年喪父,不久喪兄,早早的負擔起全家的生活責任,在家極為孝順母親,尊重嫂子,待侄兒猶如己出;在外謙遜禮讓,結交賢達,鄰里多有好評。

擔任大司馬大將軍後還捐田募錢,只為在長安建造房舍以安置流民;封安漢公後,群臣去他家祝賀,見一婦人,身著粗布衣衫,以為是傭人,王莽介紹說這是他的夫人,眾人大為驚訝。王莽幾次發自肺腑的推辭增加自己的采邑,還一力推辭“宰衡”稱號,甚至將對女兒做皇后的聘禮黃金二萬斤主動減為六千三百萬銅錢,還將其中大部分給了從嫁的女孩。

在新朝取代漢朝後,王莽所進行的一系列改制,其本意也是為了抑制豪強,關心保護底層百姓的利益,緩和階級矛盾。他已經貴為天子,完全可以聲色犬馬,但他卻沒有這樣,而是擔起了天下的責任,雖然失敗原因有許多他的主觀因素,但當時遺留給他的一個爛攤子也是不容忽視的。王莽上位,固然是他的理想,又或是他的野心使然,但他也確實是眾人捧上去的,據稱當時上書的臣民達到四十八萬餘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意,是民心所向。

中國的傳統一向是“成者王侯敗者寇”,後世把王莽描述成一個虛偽奸詐的偽君子,害民虐民的殘暴逆賊。但中國的哲學還有“不以成敗論英雄”。所以,我們不能就王莽的失敗而抹殺他的一切,畢竟,很多事他去做了,他也因此付出了所有的代價,自己釀的酒,無論是苦是甜,他都喝了下去。

©歷史真相揭秘原創投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陸元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