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念石家莊解放70周年|“封鎖線”上長出城市輪廓

在解放石家莊戰役示意圖上,裡裡外外的幾個環形,像極了今天石家莊地圖上的一環、二環、三環。其實,1947年的石家莊只是個方圓60華里的小城市,這幾條弧線是國民黨構建的外市溝、內市溝等環形防禦體系。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這些已經消失的“封鎖線”,正是石家莊城市輪廓的“雛形”。當年的外市溝西北段幾乎就是如今的西、北二環,而現在的和平路、裕華路、建設大街、維明街等主幹道,差不多就是當年內市溝的所在地。

如今的和平路高架橋

“鐵打的雲盤山”成了城中村

行走在豐收路上,村民們會告訴你,解放石家莊時,這裡曾是核心工事“雲盤山”所在地,豐收路就是從當年的雲盤山穿行而過,而小沿村就在雲盤山旁邊。

雲盤山其實是一個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堆。1947年解放石家莊戰役打響時,這裡是石家莊市外的制高點。國民黨軍在雲盤山上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有200多人在此據守,四周挖了深4米多、寬六七米的溝壕,

有十幾個水泥碉堡,被稱為“鐵打的雲盤山”。

攻佔雲盤山

千軍萬馬的“地下運動”

1947年11月8日,解放軍正式向外市溝發動進攻。

石家莊地處平原地區,為了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突破外市溝,11月6日夜間,土工作業就已開始。各進攻部隊都以第一梯隊構築進攻陣地,

以第二梯隊挖掘進攻陣地的交通壕,民兵、民工則挖後方交通壕。後來的淮海戰役基本上也是沿用了這一方法。

“聽說要打石家莊了,附近解放區的老百姓紛紛自動趕來,幫助戰士們構築工事。”據邢老回憶,6日晚上下起了雨,但大家還是一直挖到了深夜十二點。經過一天兩夜的土工作業,8日清晨,我軍每個團都有兩三條長約5公里的交通壕,戰士和馬匹轉到地下,

敵人的火力和飛機難以發揮作用。

除了挖壕,還要填溝。槐底村的蔣二黑老人曾介紹,國民黨佔據石家莊時,逼迫各村挖了圍村溝,讓解放軍即使攻破了外市溝,軍用物資也很難大批運進來。11月9日開始,蔣二黑和村裡38個青壯年自帶工具去填外市溝。只用了一個晚上,就把這段外市溝填平了,保證物資順利運往前線。

在向內市溝防線發動總攻前夕,司令部決定讓千軍萬馬繼續從事“地下運動”。

一夜時間,一馬平川的開闊地底下就埋藏了千萬把“尖刀”。“當時,數不清的掩體和縱橫交錯的塹壕、交通溝滿布於內、外市溝之間縱深2000米的開闊地上。各主攻團還在距離內市溝60米處挖掘了坑道,直達內市溝外壁,並構築了裝藥室,完成了內部爆破的準備。”蔣二黑說,那些晚上,敵人的探照燈不停晃動,不時有槍彈從頭頂飛過,他第一次真正有了上戰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