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萬別大意!這幾種做法容易讓你的孩子變成小啞巴!

姐姐的小兒子一直到20個月大時還不會說話,平時能叫出口的只有“媽媽”這一句,至於其他的交流幾乎沒有,想要什麼東西時,小傢伙就用手一指,嘴裡“啊”一聲就算完事,別的啥也不說,

跟個小啞巴一樣。

孩子說話不利索,可把大人急壞了,趕忙行動起來,又是查找資料又是請教專家,一通忙活後才赫然發現,原來問題出在了大人身上!

姐姐和姐夫是雙職工,平時上班,跟孩子的接觸相對較少,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家看護。老人還是按照老經驗,

帶孩子不出安全問題就OK,平常除了照顧好孩子的吃、睡,就是抱著孩子看動畫片,總之孩子不哭鬧就成。這麼一來,時間長了,孩子缺乏交流,就造成語言功能發育遲緩。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一歲半以上還不怎麼說話,排除智力因素以外,

大人要避免下面幾個誤區:

1,不要說不自然的“孩子話”

俗話說:有了孩子要說三年“鬼話”,意為成年人跟孩子說話,要儘量說一些“孩子語言”,例如放慢速度、句式簡短、說些重複字等等,這些話語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和訓練。

但是,這裡要注意一個誤區,那就是不要和孩子說句式不自然、不完整的話。比如,說“拿兩根吸管給我”,而不是“拿兩吸管給我”。這樣看似簡化了句子,但對孩子的語言發育並不好。

2,平鋪直敘,沒有對比

和孩子說話時,不要採取單一介紹的方法,比如在吃飯時,有的家長習慣教孩子說:這是碗。這樣平鋪直敘就不如有對比的說法來得印象深刻:拿一個碗給我,不是拿杯子。當然,說話時一定要拿實物給孩子以便孩子具象化。


3,說話不完整

孩子受制于詞彙量較少、表達能力欠缺,在他分享一個資訊時往往使用極其簡單的句式,此時,家長不要簡單附和,而要把孩子想說的話補充完整。

比如,吃飯時,孩子指著空碗對家長說:吃飯。這句話的意思是碗是空的,怎麼吃?此時,家長不要簡單回答:好的。而是儘量把孩子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比如:好的,媽媽馬上去給你盛飯,寶寶等一下哦,很快就有飯吃啦!

4,語境過於單一

有時,孩子能聽懂“吃飯”這個詞的意思,這是由於長期反復語言刺激的結果,但他很可能還不能徹底理解“吃”是個什麼意思。因此我們就要對孩子進行多語境的反復訓練,比如在多種情況下,提示“吃飯”、“吃餅乾”、“吃糖果”、“吃青菜”,重點強調“吃”這個詞彙,讓孩子一聽到“吃”這個詞,就能聯想到吃的動作。

讓孩子一聽到“吃”這個詞,就能聯想到吃的動作。